大道小說網 > 穿越重生 > 假使重生八十年代

正文 第六十六章 剛起步的內地影視 文 / 霍當天

    為合資公司剪綵只是個由頭,實際上是廣-東電視台的幾位頭腦急著見張紹平。

    張紹平前腳剛到穗城,副台長劉熾後腳就找來。他人還沒到,就急嚷著:「張生,你是不是對我們粵省人民有意見啊?」

    張紹平詫異地問:「此話怎講?」

    「我們全粵省人民現在是盼星星、盼月亮,就等著你的電視劇集引進來,豐富一下我們的精神糧食。你倒好,老神在在的,只聞風聲不見雨,你說,你這不是對我們有意見是什麼?」

    張紹平才納悶著,劉熾機關鎗似的一頓埋怨,倒是為他解惑了。

    「呵呵呵,我道是什麼呢,原來是這事。我這不是忙著嘛,一時騰不出手來,你別急啊,我回頭別的事都不幹了,就專盯著這事,直到成了為止。你看這樣行不?」張紹平笑道。

    「最好快些吧!我也不怕說出來被你笑話,電視劇集在我們內地極為稀缺,很多電視劇是一播再播,有些都播放到觀眾反感了。為了填補這個空檔,我們一直採取的是進口國外優秀的電視劇集,不足的部分,就以播放電影來代替。」

    說到這個,劉熾就是一臉無奈,到目前為止,整個中-國都還沒有能夠製作長篇電視劇的真正人才。

    建國也有三十多個年頭了,但直到去年,第一部「國產」電視連續劇《敵營18年》才在一片爭議聲中誕生。這是由中央電視台製作的,僅僅9集,拍攝製作粗糙且不說,還被痛批劇情虛假、人物單調,全國上下一片罵聲。

    第二部「國產」電視劇是廣-東電視台製作的《蝦球傳》,這部劇還好,在成方圓《遊子吟》的歌聲中開創了內地電視劇的收視高峰,受到全國上下的一致好評。但很可惜,它只有8集,除了收視率外,其他方面,它都只能屈當老二。

    對於劉熾所說的,張紹平當然深知,內地的電視劇無論是拍攝製作、設備設施、內容構思、劇種創意及商業化運作等等,都落後外面世界一大截。而這些弊端,一直到93年後,才開始逐漸改變。而突破的契機,就是合拍片及港台影視人才北上所帶來的,這些優秀的各類影視人才深深地影響著內地的影視現狀、市場及格局。

    當年一部《還珠格格》紅遍祖國大江南北,然後以龍捲風般的速度席捲了香港的電視市場,逼得雄霸香港黃金時段收視多年的無線電視台也束手無策,不得不避其鋒芒。不僅如此,此劇還風靡整個日、韓、東南亞諸國,並同時登錄蒙古、俄羅斯、烏克蘭,甚至進到美國,皆引起收視狂潮。它是亞洲收視率最高的一部電視劇,直到張紹平魂穿到香港時為止,依然是記錄的保持者。

    所以說,合拍及交流才是當前內地影視市場最迫切需要的,它急需一扇窗打開,可以接觸到外面的世界,而又不會一下子衝垮窗裡的世界。與此同時,中英的談判已有眉目,雙方甚至已經達成共識,把香港交回中-國,內地當局因此也在加緊佈局,密切加大和港澳兩地的文化交流,為以後的順利回歸做準備。

    張紹平只知道內地的電視劇很貧乏,所以需要進口劇集,但當局的種種內幕考量,他是不知的。這也是他運氣不錯,正好撞到了時機點上。

    劉熾既然這樣急著要引進劇集,張紹平也不敢拖沓了,想了想,道:「劉副台長,這樣吧,我參加完新公司的剪綵,便立馬回港著手這事,應該很快就能給你個准信的。」

    劉熾點頭道:「行!」

    說完這事,劉熾又和張紹平敘敘舊,便匆匆離去。

    劉熾走後,張紹平整個人都在想著引進劇集的事宜,對合資公司的開業剪綵,他半點興趣都提不起來。張紹平本來是想立馬返港的,但公司開業後,會印刷出版第一期的期刊雜誌,這事對他而言,也同等重要。

    「張生,這是剛印刷出來的《電影時代》雜誌大中華版的,你看看還行不?」陳冠忠一臉喜色地拿著一踏全彩印的紙張遞給張紹平。

    這是還沒裝訂的雜誌,剛新鮮出爐,散發著淡淡的墨香。

    張紹平接過來,封面是位俏麗女子,國色天香的外貌,清新自然的質樸氣質,讓人看了一眼,便深深難忘。除了穿著打扮不夠時髦外,樣貌、氣質都是上上之選,張紹平大歎,同時代內地的美女並不少見,只是因為時代背景的關係,許多人的風頭被掩蓋住罷了。

    封面上還註釋著此女的名字,叫叢姍。翻到版面內,才知她拍了部名叫《牧馬人》的電影,導演是國內著名導演謝縉。謝縉,張紹平是有所耳聞的,似乎後世曾說他是「四代半」導演,起著承上啟下的過度作用。

    這是部介於主旋律和個性化之間的電影,此片主要展現出普通人的真善美,而叢珊以她質樸的外表形象被選中飾演女主角李秀芝。她雖然是第一次演電影,卻毫不怯場,把舊中-國封建禮教對婦女的摧殘準確地表現出來。

    這倒沒什麼,不過後面的一個統計數據卻差點把張紹平嚇壞了,一部他沒聽說過的電影,觀影人數竟然達到了12億。這是什麼概念?如果以一毛錢的電影票價來算,這就是1200萬人民幣,換成港元,將近4000萬。這個數據完全可以秒殺今年香港本地票房2600萬的大製作、大卡司、大場面的電影《最佳拍檔》,這個投資利潤比更是《最佳拍檔》坐火箭都追不上的。

    「這個數據是真的,還是假的?」張紹平指著雜誌上刊登著的數字,猶自不信地問陳冠忠。

    「應該假不了!這是粵省文化管理局從上邊拿到的統計數據,他們說這只可能少算,絕不會多算。」

    乍見張紹平驚得瞠目結舌的樣子,陳冠忠感到心裡平衡許多了,原來不是我不夠淡定,而是這個數據確實讓人淡定不起來。

    猶記得當時,他正倒著茶喝,突然看到這個,驚得手一抖,滾燙的茶水潑下大腿根,差點沒把自個的後半生性福給掛了。他以為這數據打字打錯了,連忙叫編輯的人重新審稿,卻被粵省這邊的工作人員勸阻,說數據就是這樣,不會錯的。

    「這部電影很出名嗎?看的人那麼多!」

    對此,張紹平是很不解的。

    這時代內地的影院很少,幾乎全坐落在數得上名的大中城市裡頭。所以,能進影院看電影的人,一般就是城市居民,而鄉下的廣大群眾們看電影是不進影院的,因為會有政府組織的電影播放員專程到每個生產大隊去,免費放映電影給大家看。

    當然,這個免費,也將快變成有償了。

    陳冠忠一本正經地道:「張生,你沒看雜誌上寫的嘛:電影《牧馬人》的上映給國人帶來了極大的震撼,

    國人也在一夜之間迷戀上了叢珊。」

    張紹平聞言,翻了翻白眼,沒好氣地道:「那是文章,寫給讀者看的,能做准的嗎?」

    扔下一句,他不理陳冠忠,繼續翻看著雜誌。

    現在的內地電影,仍是以主旋律為主,實在乏善可陳。為了突出亮點,便用大筆墨描寫了內地電影的驕傲《少林寺》。而介紹到香港電影的時候,著重點出香港電影市場的繁華、成熟及多樣性,然後以《最佳拍檔》、《龍少爺》和《投奔怒海》三部電影為例來說明香港電影的百花齊放。

    從頭到尾,張紹平翻看了下,發現雜誌裡頭,內地的電影報導佔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港台又佔了三分之一的篇幅,剩下的就是日韓、東南亞等地華人電影及電影人的介紹。

    想了想,張紹平道:「這雜誌很不錯,出版發行後,肯定會受到內地讀者的喜愛。不過,日韓、東南亞等地的篇幅太多了,下一期應該減少些,然後多加些內地和香港合拍片的內容。至於其它的,你是總經理,你看著辦吧。」

    張紹平是門外人,也提不出什麼好的意見來,所以也不敢亂說。至於能不能打開市場,張紹平是從未懷疑過的,光是整本雜誌全彩印這點,就足以橫掃市場許許多多的電影電視雜誌了。

    「看來張生對內地的龐大市場很眼熱啊!」接過張紹平遞回的雜誌樣板,陳冠忠打趣道。著重合拍片,明眼人都知道這是奔著內地市場去的。

    「這麼大塊的蛋糕,誰不眼熱?只是能不能分到蛋糕,就不是我們能夠決定的了。」

    這時候,張紹平又想到了江之強,這傢伙當時拒絕了他招攬的好意,說是要到內地建影院,開發內地的電影市場。算算日子,這傢伙也該動身了吧?他說動身時會叫上張紹平一起去,可到了現在,張紹平都沒收到半點風聲。

    「他該不會忘了這樁事吧?哎,看來返港後得打個電話提醒他一下。」張紹平想到自己一直忙著泡妞,竟然忘了這麼重要的事,就是一陣汗顏。如果不是今天看到《牧馬人》的報導,觸動了他的神經,張紹平是決計沒想起這事的。

    雜誌過了目,定了稿,張紹平就不關注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