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都市小說 > 花漫村田

《》第一卷 二百二十五章 開張前鎖事 文 / 夢楓薇

    李洪深聽得濱濱的話,樹下熱泉,皺了皺眉,道:「你們家院子裡有熱泉,這以後不就不可以種地?也不適合養東西。()」

    李諸笑著應道:「大伯,有些東西是適合的,有些東西是不適合的,你看,這樹長得就不錯,花也是。而且有了這個熱泉,以後咱們家洗澡都不需要燒熱水的。濱濱看鋪子時說的修整,應該就是想將熱泉引進房子裡,一來便洗澡,二來有熱氣,冬天也不怕冷。呃,但是濱濱,冬天不冷,夏天得多熱?」

    濱濱笑著道:「爹,咱們將水隔在院內,不入房裡,雖然夏天有點熱,但應該可以忍受,這樣還有個好處,咱們可以證明咱們鋪子裡做的東西,都是當天用當天做的。咱們這裡還不錯,權伯及慕伯還說咱們鋪子風大呢。」

    李權及李慕聽後,臉紅似猴屁股。

    孩子們聽後都咯咯地笑了起來。

    李諸點了點頭,笑著道:「咱們明天,將院子裡、鋪子裡的地刨地三尺,將泉挖出來。你們說好不好?」

    眾孩子們都說好,李洪深、李權、李慕雖然膽子不大,但長年做生意,都是有點見地的,轉念一想,地裡的東西,可能是見不得光的,想到李諸已托縣衙的人過來見證,都驚覺於李諸的心思。

    李洪深欣慰地笑著點點頭,李諸已不是孩子了。

    其實,讓人過來見證,這個好像是濱濱提滴~~~

    眾人看了會兒,沒有其餘的變化,都各回各家。

    第二日。王官牙如約,帶著兩位縣衙裡的差役過來。

    師傅們都是種過地的,知道地裡鬼火下面可能就是屍體,昨日的鬼火飄的地方,他們都記得。趁著有差役,直接往鬼火飄過的地方挖。

    果然,只挖了幾十厘米,一挖一排骨胲,什麼不剩,只有骨頭。

    挖出人骨。有可能牽連到官刑,差役立即命令停工,向衙門上報了此事。

    衙門將鋪子封了,將裡面刨地三尺,共挖出三十付屍骨。此事震驚了府衙。查了一個月,又將此停滯了。

    封鋪子的事,未影響到李諸一家。在濱濱發現院子裡的彼岸花時,就已經預計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了。

    李諸一家過了年十五,裴翠仍三兄弟留在鎮上。裴藍執意留在鎮的鋪子在歷練,經過買鬼屋的事,裴藍看到李諸家終會壯大的日子,自己無功名。但能成為李諸家的開拓功臣,也是好的。

    李諸看裴藍意已決,不強求。一家回到李家村。

    因著李海及鄧熾要考功名,都被李諸拘在家裡看書。這使得李諸家好像突然多了層低氣壓。

    梅堇成了二十孝相公,天天守著秦俏俏,秦俏俏走一步,他跟一步,令秦俏俏哭笑不得。

    濱濱樂得清閒。天天與猴子、小狗一起在園子裡拾花朵。

    她是想好了,這些花除了做精油。還要用來做糕點,做好干花。真是不嫌多。

    駱安及駱全看濱濱對這些落花辨如此重視,都乖覺的用個框幫濱濱裝起來,倆人一掃一大片,比濱濱一片一片的拾,快了不是一星半點。

    李濤及李波覺得自己不是兩三歲的孩子,沒有跟著濱濱玩,倆人自覺在院子裡練字。

    李諸家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家裡人人和睦,不說吵嘴,連個大聲說話的都沒有,這日子過得好不寫意。

    鎮上的人知道李家以六百多兩的銀子買到如此人家旺鋪,心裡無不羨慕,各種各樣的流言,隨之而生。

    鬼屋是由王官牙經手的,經此事,王官牙對李諸一家心生敬意。()王官牙主動出來為李諸一家說話:之前是鬼屋,人人不敢靠近,現在沒事了,想佔了去,這房子裡曾經住的鬼,也不知道是否答應。且鋪子裡有口熱泉,熱氣沸騰的,夏天還不知道怎麼過。

    人人都敬三尺神明,聽了王官牙的話,心裡只能歎自己沒有李諸家聰明,風言風語息了不少。人們想著李諸家夏天熱似蒸籠,對其的嫉妒,少了不少。

    但這並不減少眾人對看李諸一家的樣子的期待。

    秀才路街頭有一溫泉眼,佔據溫泉眼的第一家其實並沒有享受到什麼好處,只要想到夏天的時候,在你的旁邊燒著一鍋一鍋的熱水,想想都流了一身的汗。但是秀才路的其餘人家是享福的,難怪秀才路的房子冬暖夏涼,房價一直高居不下。

    兩個月後,由於李諸在村裡,縣衙的人只能通知李權,鋪子可以入住,需至官衙簽紅文,確保裡面是什麼都沒有,以後如果再出事,李諸一家就需負起責任了。

    李諸帶著一家人,請了兩位師傅,到鎮上驗收。

    李諸家驗收房子的當天,街上圍了不少人,都想一堵李秀才的風采。

    李諸一家,穿著樸素簡單的棉衣,男的著黑青布,女的著天藍水布;男的俊逸鋒眉,薄唇上翹;女的精靈可愛,眉眼含笑。真是如畫般的人物。

    李諸一家對其餘的人視而不見,這也是之前應對李嬤嬤時養成的習慣,不喜歡的事物,都可以不上心,雖然從一面說有點漠然,但是這也是自我保護的方法。眾人徑直入鋪子,一扇板,擋住好奇的眼光。

    李諸知道地已被官衙的人刨地三尺,那泉不是熱泉,而是溫泉,泉眼都已被挖了出來,還有什麼東西的呢。

    地,李諸家只看了一遍,沒有怎麼檢查。但眾人將鋪子裡的東西都敲過一遍,連牆也沒有放過,確保沒有什麼腌臢的東西,李諸才至縣衙裡將簽收的紅文簽了。

    一切妥當,李諸與孩子們興奮地規劃,如何修整自家的新院鋪。

    濱濱看著自家院子下的溫泉,樂得找不著北。這可是好東西!

    濱濱笑著對李諸道:「爹。可以將溫泉引些到鋪子裡嗎?咱們可以做溫泉火鍋。還可以引到一間房裡,咱們做湯浴。對了,咱們睡的房一定要引過去,這樣冬天咱們炭火都省了。廚房裡也要,用來洗東西。熱水都省了。」

    李諸笑著點點頭,問道:「這樣不錯!濱濱,你說的火鍋和湯浴,是什麼?」

    濱濱笑著道:「爹,火鍋就是一個熱水,裡面什麼煮。燙熟了就可以吃。湯浴是溫泉澡。」

    李諸聽後,立即收起了笑臉,親了親濱濱道:「閨女,這樣咱們何需將溫泉引至鋪子裡,沒得讓大傢伙都一起熱。咱們只需將泉水引至廚房即可,從廚房可以裝過去。湯浴咱們不整這個,你那邊洗澡,人家這邊用你的洗澡水吃東西,就算你換了水,都是乾淨的,可心裡怎麼受得了?」

    濱濱聽自家爹的分析,立即啞言了。她這是樂糊塗了,有些東西未考慮周全。

    濱濱點點頭,乖巧懂事地應下道:「爹。濱濱有想法,想不全,你整整。」

    李諸聽濱濱的意思,是想撒手,孩子有自己的驕傲,看來自己剛剛的話。打擊了濱濱,李諸摸了摸濱濱的頭道:「濱濱。你不要妄自菲薄,你的想法很好。溫泉火鍋。就用你法子。」

    濱濱笑著點頭,說:「爹,好,濱濱沒事,只是濱濱想到的點子都說了,修繕房子我幫不上忙。我在這裡,只是增加你們的麻煩。」

    李諸笑著摸了摸濱濱的頭,沒有說話。

    院子裡的樹,官衙要徹查時,已經將其砍了,花都挖了,幸好留下了花苗。

    李諸讓人將溫泉扒開,剛好是花圃的大小。

    大院子中心有個溫泉,影響美觀,李諸在溫泉上拾建了個木房,在靠近廚房的一邊,種了一畦的菜,在住的一邊種了彼岸花。

    李諸托李慕及李權幫著找些而高溫的魚,他是打算在溫泉裡養魚了。

    當然,魚一時半會兒找不到,李諸家的鋪子,還是要修繕及開張的。

    鋪子二樓的五間雅間都拆了,在倚街的一面開了窗,將靠近院子的一面封了起來。

    一樓賣東西,李諸托師傅做了四個齊腰的大櫃子,中間用木板隔出幾個大格子,用於擺放賣的東西,看起來整潔,有條理。濱濱真的覺得自家爹爹就是收拾的達人,如果不是自家爹爹不知道現代的東西,她真要以為自家爹爹也是穿越過來的。

    鋪子中間空著,李諸計劃隨意擺放了幾張桌椅,供人喝茶。濱濱聽後覺得過於簡單,畫了設計圖,讓師公在右邊靠牆處做了個類似於吧檯的長桌子及酒吧的轉椅,看起來新奇及實用。

    濱濱看著二樓桌椅殘舊,都送師公了。她根據現代的單張沙發造型,托師公做了幾張有靠背的木板椅。

    二樓統一用方形的四人桌子,每張桌子都有四張靠背的椅子,類似於現代的普通快餐店。用木板隔了兩三個單間出來,這是給付不起錢上三樓雅座但又不喜在大堂的人坐的。

    三樓的格局沒有變,拆了原來的窗,濱濱托外公畫了個圖,讓師公整了五個鏤花窗。鏤花窗,即窗欞上雕刻有線槽和各種花紋,構成種類繁多的優美圖案。透過窗子,可以看到外面的不同景觀,好似鑲在框中掛在牆上的一幅畫。從外看典雅,遮上紗巾,外面只能朦朧地看房內;從裡往外看,好似一幅朦朧的畫,且房裡的人可以看外景。

    眾人無不讚歎濱濱的巧思。

    鄧舉人將五間房分別畫了五幅圖。李諸根據圖定了五房,分別為鳥居,窗欞上由十鳥構成,或立或高歌;花居,窗欞上由十花組成,各花爭艷,美不盛收;壽居,窗欞由十個桃子形成,意喻仙桃福壽;福居,窗欞由十隻蝙蝠形成,喻意十美十福;瓶居,窗欞由十個扇狀瓶組成,意喻平安喜樂!

    濱濱讓自家娘新用碎布坐了三十多個碎布墊,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坐墊,綁在靠背椅上,令椅子坐起來柔軟。

    在方桌上鋪了有碎花色的桌布,桌上擺放一瓶盛開的花。

    整個雅間。雖沒有雕簷映日,畫棟飛雲,但無不顯示店主家的巧思及用心。

    忙碌的日子,不知時日過。鋪子還未修整完畢,已迎來了春播。

    李諸骨子裡覺得自己是種地的。一到播種時期,遂將鋪子裡的事交給李權及李慕,舉家回了李家村。

    李海及鄧熾今年要參加考試,李諸將自己考試時的試題默出來,讓倆人試著做一遍,根據成績決定是否讓倆人參試。

    李海八十多。鄧熾八十整,倆人與李諸當年的成績差不多。

    李諸想讓倆人看多幾年書方應試,鄧氏覺得倆人上學堂學習後,成績肯定比現在好。

    李海想著冬天要坐在冰冷的學堂裡讀書,就不想上學堂。更不想家裡花這無謂的錢;鄧熾往日只與李家的人說話,他自身的身份的優越感,不允許在鄉野的學堂與一群土孩子學習,倆人都一致決定直接應試。

    李諸看孩子們主意已定,即給倆人報名。

    即倆人已定要考,李諸的意思是就是一考即中,畢竟考次試不易,不是報名的費用貴。而是這花費的時間過長。

    李諸除了讓倆人如常看書外,李諸還教倆人做簡單的吃食,如做飯、蒸菜等。在考場內兩個月的時間。沒有熱食,鐵打的人也是受不住的,煮簡單的吃食,是基本的要求。考場裡有簡單的熱食賣,但價貴不說,口味還不怎麼樣。

    李海本就有幫著家裡做飯,燒水、做飯。對於他來說並不困難。鄧熾聰慧,學了兩天。也將普通的蒸蛋、蒸鹹菜學會了。

    李海及鄧熾年紀小,鄧氏心裡一直都想讓倆人上學堂,她覺得在學堂學習比在家裡自學好不止一倍,雖然她不同意讓孩子們留在鄧舉人處學習,是因為孩子們不在身邊,如果是就近讀書,她還是同意的,她心裡對學堂還是較為之敬重的。

    鄧氏心裡對倆孩子這次的應試不支持也不反對,心裡不舒爽,有一搭沒一搭地為倆人準備入考場的東西,如吃食、筆墨,沒整新衣。

    濱濱給倆人一人一個平安結,其實濱濱心裡想的是海哥及鄧熾看久些書,遲點考更好,但看倆人心意已決,除了說些打氣的話,也沒什麼好說的。

    李諸手裡有了余銀,今年家裡買了五畝良田,家裡地多,養的牲畜多,鋪子上也需要人打理,李諸家買下人的事,又提上了日程。

    這次,李洪深提議讓李權及李慕幫著買人,讓李諸上鎮上買人,總能整個特別的東西出來,現在家裡的人,老的老,小的小,實際能認真下地做事,只有戚九,真是實際趕不上變化,李洪深不放心讓李諸買人。

    李諸對此無可有可無,濱濱想著買人不可急於求才,對此無話。

    李權很快向李洪深回復,並送了七個人過來。其中兩對夫婦,分別是田家及石家,兩個十八、九歲的壯小伙,分別是朱樂及朱喜倆兄弟,及一位會做飯的朱大娘。

    七人看起來都是老實的,站在李諸面前,連頭都不敢抬,眼珠子都是定的,不敢亂動。

    七人衣服破舊,都乾淨整潔。

    因著不是自己選的,對李諸家的人來說,少了份親近,李諸讓戚九教男的做事,女的則讓尚老帶著。

    戚九及尚老有點受寵若驚,各帶各自的人幹活了。

    三月底,李諸將李海及鄧熾倆人送進考場,交待了一些注意的事宜,遂回村繼續忙。

    過了清明,地裡略閒起來,李諸家的鋪子終於引起眾人的重視。

    鋪子之前修整得七七八八了,李諸只讓人在院子的溫泉上加蓋了間木屋,廚房裡添了些用具及櫃子即可。

    濱濱在家裡這幾天,都沒有閒著。她以前開了茶莊,對於小吃自是隨手即來,她趁著人人忙著的時刻,考慮了一下現在的條件,默了玫瑰餅、桂花糕、鬆糕、灌湯包、肉包子以及棕子的做法出來,她還默了蛋糕及奶油、奶酷的做法。濱濱本想家裡做蛋糕賣,但考慮到家裡沒有儲到冰,且現在家裡只有一頭奶牛,奶源上就可能供不應求。只得做罷,但是做法先寫出來,也是好的。

    濱濱想著家裡以前做過蘿蔔糕,在做糕點這方面還是有些經驗的。做這些吃食,應該也不難。

    濱濱看家裡人有重新關注鋪子的意思。便將已經被日曬得發黃的食譜拿出來。鄧氏看後,笑著道:「咱們家閨女看書,不只是上腦,更是上心。這紙黃舊的,可能也就濱濱看到了。」

    李諸笑著將濱濱抱了起來,轉了一圈。讚道:「我家閨女就是聰敏。」

    笑過後,鄧氏與朱大娘一起,琢磨著將濱濱給的糕點一一做出來,讓眾人嘗過後,才敢至鋪子裡賣。

    在濱濱的建議下。二樓主要是經營火鍋,將肉食片成片,將菜洗乾淨,切成片,濱濱仿照現代的火鍋店的經營理念及餐廳內的擺設,在二樓的桌子上擺放一個碟,上面放置水及炭爐。

    三樓,除了有朱大娘的拿手菜外。濱濱還加了幾個她喜歡的菜,推出了鹵鴨子、蟹黃湯包、蟹黃豆腐還有一道雞,是濱濱以前旅遊時發現的。叫「道口燒雞」。「道口燒雞」,是現代河南的特色美食,與北京烤鴨齊名,被譽為「天下第二雞」。

    濱濱也會北京烤鴨,但沒有烤箱,她只得作罷。

    「道口燒雞」由於要用到蜂蜜。濱濱將這菜定得比較高,八兩銀子一隻雞。將眾人都嚇了一跳。

    鄧氏道:「濱濱,就算這菜裡面加了蜂蜜。蜂蜜一兩銀子也有一兩了,你這菜只用一二兩的,那麼貴,有人買不?」

    濱濱想了想,道:「娘,蜂蜜一兩銀子一兩,咱們定得太便宜了,咱們應該定十兩銀子一隻雞,這雞貴在新奇及味道獨特,材料多、做法獨特。哼,不是人人都知道這些鹵料配方的。且,能夠上雅間吃飯的,肯定不在乎這點銀子。」

    李洪深聽後覺得孩子說得有理,即拍板十兩銀子一隻雞,鄧氏驚得嘴巴張得可以塞入一隻蛋。

    濱濱家火鍋店費用定得實在,只是收取服務費、茶水費及基本材料費用,比起現在的酒肆,便宜了不只一點半點,這剛好照顧到家裡略有薄銀,想請人吃飯但未分家不想落兄弟口舌;或小有銀錢,想顯擺的人。總之,二樓的火鍋店走的是平民的路線。

    一樓是用於賣糕點、粉面、餃子及一些可以帶走的吃食。還有用木碗裝起來的一菜一肉一飯,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快餐,當然木碗是要另外加錢的。

    朱樂、朱喜、田家媳婦、朱大娘都在鋪子裡幫忙,做跑堂、收拾碗筷、洗洗刷及掌勺。裴藍則做掌櫃,收錢算帳。田大叔則在村子及鋪子兩邊跑,送食材及傳遞消息。

    濱濱根據現代的管理制度,立了出入庫、下單菜式統計等幾個管理模式,家裡採用的都是濱濱以前教的阿拉伯數字,出庫、入庫、廚房見單做菜等帳目明析、簡單易懂,眾人看後不得不歎服。

    鋪子裡什麼吃食都賣,不單一,不管是賣什麼都是想鋪子天天有生意,鋪子的名字被定為「天天吃」。

    一切就緒,只待選日子開張。李家本已有店舖,在拾掇鋪子、跟進開張事宜方面還是順手的,一切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

    鄧舉人看自家閨女開了鋪子,日子好起來,一高興,打了塊招牌送過來。

    鄧舉人作為鎮上的第一個舉人,且是書院的書席,他的墨寶份量在鎮上是極重的,李諸收到,高興地直道謝。

    開張前三天,濱濱讓自家爹爹請了七八個小孩子,沿街喊:「秀才路第一間天天吃飯館三天後開張,有獨門糕點免費試吃,有從他國引進的火鍋,期待各位的瀕臨。」

    在這裡,沒有爆竹,沒有什麼宣傳的手段,紙張還要金貴,濱濱只能想到這個最簡單的吆喝方式。且不貴,一兩銀子都不到。

    開張前一天,李諸用木盆將家裡的玫瑰、新分枝出來的牡丹移至三樓雅間,在自家的一樓鋪子裡,在空地種了一排的竹子,類似於屏風,將廚房的過道與前面隔開來。濱濱看著只點頭,自家爹爹整的這些東西,將鋪子提高了幾個檔次。

    對於濱濱的肯定,李洪深是持不贊成的,有哪家的鋪子裡種竹子的。(未完待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