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第一五四章 建議相左 文 / 支點的天空
第一五四章建議相左
大唐王爺154
大明宮太極殿中,黑鴉鴉跪了滿殿的官員。李世民強打精神高坐在御座上,所有的官員們都顯得那樣無精打采,那樣麻木疲憊。有些人在打著呵欠。有些人用腳在地上劃著圓圈。
李世民:「今天叫你們來,主要是說一說賑濟糧荒的事……」
百官都微微一驚。現在已經是八月了,糧荒在朝廷付出極大代價之後安然度過,雖說有幾個地方發生民變,輔大部被平息下去了。此時夏糧早已收完了,全國糧食的產量要比去年少了不少,但由於施行了禁酒令,今天應該不會再出現糧荒了。不知道為什麼今天李世民現在會舊事重提,大臣們心中不斷猜測著李世民話中的意思。
李世民:「在糧荒初現伊始,餘杭刺史李寬給朝廷上過三道急梳,現在已經過了好幾個月,朕仍然沒有看到那三道急梳。輔機」。
「臣在」
「你把那三道急梳的大概內容說一說」
「遵旨,列為大人,臣金融向正在江南的魏征大人發函詢問,查之卻有這三道梳,第一道為平抑糧價梳,大意是糧食價格大幅上升,很大原因是由於世家商家囤積惜售所致糧食價格也不斷上升,為此,朝廷應採取綜合措施平抑糧食等農產品價格,同時目前只進行儲備糧輪換糧的收購,以穩定市場價格」。
「第二道為統籌救援梳,大意是此次糧荒,不儘是在江南地方,江北不少地方也出現了糧荒,所以對朝廷來說時間緊,波及範圍大,加上各地存糧多少不一,為了有效及時的賑濟,應打破各自為政的局面,速速建立統一的救助機構,全權處理賑災救濟的一切事宜,並是救助機構高於任何地方官府,直屬朝廷」。
「第三道為整飭吏治梳,大意是吏治的好壞關係王朝存亡興衰,為其命脈所繫。現在餘杭官場貪墨成風的,官員們不顧王朝的前途與命運,廢弛政務法紀、貪污冒餉等行動來滿足個人或世家門閥私利的行為,他們竟將官倉糧草賤賣給那些世家,讓他們高價出售給普通百姓,謀取暴利。若不疼加整飭,長久以往必使朝廷加虛弱腐化」。
「如果朕當時見到那三道急梳,斷不至於讓國庫的消耗竟達一千二百多萬貫!讓朕吃驚的居然是大大小小的官員居然這樣損公肥私,泱決中華大國發生了一次糧荒,竟然官商勾結!你們想沒想過,長此以往朝廷要多花多少冤枉錢,再發幾次水災、旱災怎麼辦?邊境上一但發生戰事怎麼辦?怎麼辦!賑災?怎麼賑?」
李承乾連忙帶頭跪下,眾大臣一齊跪下。
李承乾道:「兒臣等處事無方,請父皇治罪」。
「戶部尚書唐大人,這三道急梳都是發往戶部,朕問你,你見到沒有?」
「啟稟陛下,臣沒有見到,糧荒救濟期間,全國各道州縣一共給戶部一千餘道奏疏,件件登記造冊,有案可查,斷無此梳。如有,臣即便有天大的膽子也不敢私自扣押」唐儉誠惶誠恐地說道。
「好,好,好,唐大人,這麼著朕給你一個時辰,你當著百官的面一級級的查下去,費用查他個水落石出」
「臣遵旨」
李世民趁著唐儉在查詢的時候,提高了聲調王德說道:「你剛才都聽到,你現在就帶著二十名侍衛,去陪同唐大人吧」。
「奴婢遵旨」王德一轉身便退出了大殿,此時在大殿中的人,除了幾個人還算鎮靜外,其他人都被驚呆了,早已不知所措,不少人都在暗自祈禱這樣大案只要不牽扯自己就好。
「朕很失望哪。這一向朕總是在想,我大唐這麼多的官員,其中還有我自己的兒子,怎麼就把這個國家都當成了朕一個人的國家呢?你們難道就不明白,這棵大樹朕是主幹,你們都是枝葉呀。而國庫呢?不就是這棵大樹的根嗎?沒有了根,朕這棵主幹會枯萎,你們這些枝葉難道就不會枯萎?」
群臣跪著地說,口稱臣死罪之類的話。
李世民歎了口氣說道:「列位臣工,朕給你們個機會,如果你們當中,有誰下命扣押了這三道急梳。就說出來認個錯,朕從寬處理」,大臣聽到李世民的,開始左顧右盼,希望能在別人的表情上尋找到蛛絲馬跡。
過了很久,李世民見眾臣都是一語不發,站了起來,一邊在踱著腳步一邊說:「哎呀,還有半個多時辰,可就要查出來了,到時候,朕不管是三公九卿,還是皇親國戚,必定嚴辦不可」
說著話李世民陰冷的目光環視了眾人一遍。大臣則被李世民看到直發毛。急忙低下頭不敢再看了。
又過了很久的時間,唐儉和王德雙雙回來復旨,唐儉跪著說:「啟稟陛下,查出來了」。
李世民不動聲色地看了他一眼說道:「有沒有那三道急梳」。
「有,分為元月,二月有餘杭郡發出,都是半個月的之後,收於戶部」。
李世民強忍著怒火問道:「誰扣下?」
「戶部兩名文書都以為對方呈報上去了,結果都沒有追詢,剛才臣去查詢時,三道急梳還在箱底押著」
「傳兩人見朕」,王德說道:「啟稟陛下,奴婢失職,兩名文書都已經畏罪自盡了,臨死前留下遺書,承認自己時瀆職,別說無人指使」。這讓李世民更加憤怒,他可不傻,這點小把戲豈能瞞過他的眼睛。不過現在已經是死無對證的事情了,李世民一甩袍袖,氣哼哼地走出了太極殿。
御書房
李世民臉上那種氣憤的神色已經消失,代之而來的是一臉的茫然和淡淡的淒涼。長孫無忌、馬周和唐儉等人悄悄地走了進來,沒敢作聲,只是默默地請了個安,然後在各自的位置上站好。唐儉則是跪著下面。
李世民走著走著,突然停住了腳步問道:「唐儉,你是怎麼想的?」唐儉一驚連忙說:「回陛下,顯然這道急梳是他們有意壓下的,其用意就是針對信誠王……」。說著暗暗地斜望著李世民,觀察他的反應。話是不敢再往下說了。
李世民不露聲色向長孫無忌問道:「你怎麼看」。長孫無忌帶頭跪了下來:「臣等位磊中樞,卻不能未雨綢繆,請皇上治臣等失職之罪」。馬周和其他人也跪了下來。
馬周:「這件事的責任首在中書省,請皇上給臣等處分,對朝野也是個交代」。
杜楚客:「這件事情怎麼處理,臣等一切但聽皇上訓誨」。李世民又踱開了腳步,一邊走一邊說道:「朕沒有其他的訓誨,只有三個宇『說實話』。他們以人為人死了便死無對證了,輔機你去查,一定要把實情弄清楚,然後即刻向朕陳奏。明白」。
長孫無忌大聲答道:「庶」。
李世民嗓音有些嘶啞:盯魏征的折子來了,有些喃喃自語地說:「朕被他們騙了…嘿嘿,真是前所未聞哪……」。
馬周說道:「啟稟陛下現在至少已經把一點弄清楚了,信誠王當時罷免了那麼多的官員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餘杭等地的官員與世家蛇鼠一窩,沆瀣一氣聯手期滿朝廷。……況且信誠王當時也不是先斬後奏,……」。
杜楚客見他再為李寬伸冤亢聲說道:「馬大人,話不是這樣說的,不能有次先列,要是以後各地藩王都能請旨的同時就將官員罷免了,還要朝廷的律條何用?」
馬周:「照杜大人這樣說,是非要置皇上聖名於不顧了」。他話風一轉道:「陛下,餘杭那邊的陽奉陰違,臣可以理解信誠王當時的無奈,不是及時處置了那些墨吏,怎能有如此的賑濟效果,不但把餘杭的百姓救濟了,就是周邊不是州縣的百姓就救濟不少。瑕不掩瑜,即便有一點半點不周之處,信誠王也不失為一員能臣,若責罰過甚,恐其他地方官員會引以為戒,今後不敢用命,但求無過、不求有功,到那時個個臨敵畏縮,大唐的百姓可怎辦?」。
李世民微微頷,若有所思。他當初大怒之下危機多謝,便立即下詔命李寬遞解進京議罪。李世民當時忘記了自古官場都是牆倒眾人推,在朝中為官的人更是以揣摩聖意為第一要義,皇上要懲治一個人,他們都是絞盡了心思想著怎麼替這個人羅織罪名,讓皇帝懲治得更理直氣壯,品德高尚些的不落井下石就不錯了,又有幾人肯說出實情為他說項。
現在真像大白了,卻發現自己的處境相當難看,若是因為御下太嚴,而讓各地官員此後做事畏首畏尾,實非他心中所願。但要是現在就被李寬放出來,自己的面子恐怕不會好看的。馬周和杜楚客爭執的時候,李世民心中暗暗盤算著,見二人越吵聲音越大,便說道:「楚客不愧為正直之臣,說的若是人人都這樣,找出各種各樣的理由來,還要不要朝廷的律法了?辦錯了事也不能沒有處罰」
馬周說:「臣有話要奏。臣以為信誠王他還是一心一意為朝廷、為百姓的。若是陛下堅持嚴懲信誠王,臣擔心以為今後就沒有誰敢出來替朝廷做事了。」
李世民一聽這話,知道馬周又要同他爭辨了。將手一擺:「你們都回去吧,讓朕一個人清醒清醒」。長孫無忌、唐儉、馬週一起叫道:「皇上……?」
李世民擺了擺手:「去吧」,眾人對望了一眼,心情各異地退了出去。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