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節目錄 第四章 破而後立 文 / 夏蟬鳴
袁術被坑了,袁術被坑慘了。當聽到紀靈戰死,數萬大軍覆滅的消息,袁術頓時眼前一黑被氣昏了過去。當醒來之後,袁術仰天喊道:「天不佑我仲氏啊!」
在面對袁術稱帝跟曹操、張繡的壓力,孫策既沒有貿然選擇脫離袁術,也沒有依靠袁術與曹、張二人作戰,他派人到了曹營與曹操做了一個交易。
孫策退出穎川郡與陳郡,而曹操則是以天子名義封孫策為豫州刺史,破虜將軍。
看起來孫策是用領土換取了些許虛名,但是以孫策的實力,一旦脫離袁術是不可能在曹、張兩家的夾縫中生存的。讓出穎川郡與陳郡,張繡那邊的壓力也就轉嫁給了曹操,這也算是退一步海闊天空了。
何況孫策一開始就打著要吞併袁術派來的數萬大軍,有了這數萬大軍,孫策便可以攻陷整個汝南郡。要知道,汝南郡雖然只有一郡,但是面積卻比穎川郡與陳郡加起來的兩倍還要多。
可以說攻下汝南郡,半個豫州便在孫策手中了。孫策看似吃虧,但其實還賺了。
而曹操自然不可能輕易相信孫策話,不過當孫策將他的老母、弟、妹送到曹營之後,曹操便是相信了孫策所言。也就才有之前孫策向曹操討還家人的一幕。
當然,之前那一幕當中的唇槍舌劍爾虞我詐自不必提,甚至隨時都有在許昌城前火並的可能。不過最終曹操還是沒有跟孫策鬧翻,對於曹操而言,得到許昌,然後在許昌定都是他眼下最重要的事情。
當然,對於曹操而言,只是暫時放過孫策。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兩人之間遲早還有一戰。
孫策對此事自然也是心知肚明,此前與曹操交易其實完全是與虎謀皮,要不是孫策做出一副不要命的二桿子模樣,最後是什麼結果還真說不一定。
不過對於孫策而言,當下最緊要的就是擴張勢力。光是一個汝南郡可不足以抗衡曹操,至少也要大半個豫州才有資本與曹操抗衡。
可是如今的孫策雖然是收編了一部分仲氏兵,又趁袁術連番戰敗奪下了汝南郡,可是整體實力仍然不足以與袁術抗衡。所以,孫策派人到了江東。
「袁術妄自稱帝,實乃天下人所不容。我家少主懇請州牧大人舉義兵,共同討伐袁術。」孫策派來的人倒是直接,一上來就邀請嚴輿出兵攻打袁術。
「雖然袁公路叛漢自立,然則畢竟有恩於我,如今要我出兵功之,怕別人說我嚴輿忘恩負義啊。」嚴輿心頭翻了翻白眼,這個攻打袁術沒的說,但是你既然提議,怎麼也要先說好利益分配問題,不然誰出兵啊。
「小恩大義之間,孰輕孰重,州牧大人難道還分不清?況且那袁術在江淮弄得民不聊生,大人這是替天行道啊。」孫策的使者說得倒是大氣凜然,但嚴輿一副興趣缺缺的模樣說道:「此事稍後再談吧,你一路奔波勞碌,先下去休息吧。」
說完也不給那使者再說話的機會,自顧自的就離開了。
孫策使者無奈,但也只得將消息傳了回去,而孫策畢竟非常人,得知了嚴輿的反應後立馬讓人帶信過去。
「淮水以南歸兄,淮水以北歸弟。」
聽到這句話後嚴輿大笑幾聲,然後當著那使者的面說道:「整軍,出征!」
戰爭機器高速運轉,江東出征效率之快讓孫策的使者歎為觀止。但他哪裡知道,嚴輿一開始就打算對袁術用兵的。尤其是知道袁術連接遭遇慘敗,此時不痛打落水狗更待何時?
戰爭的順利程度讓嚴輿震驚,嚴輿從廬江出發,一路攻至壽春,幾乎沒有遇到什麼像樣的抵抗,甚至有不少地方舉城投降,百姓夾道歡迎。
看著那些面黃肌瘦的百姓,嚴輿算是明白袁術這仲氏王朝成立一年幹了些什麼事情。其實,袁術實力不弱,若是能夠內修德政,外接強援,未必就不能成就一番霸業。
只是袁術自稱帝以來,興修宮殿,廣納姬妾,貪圖享受不顧士卒百姓死活。又遇上連番慘敗,便是造就了這個局面。
袁術聽聞嚴輿、孫策兩路大軍攻打壽春,忙不迭的逃亡。這個時候袁術也顧不得當什麼皇帝了,將帝號送給了袁紹,他則是準備逃亡青州投奔時任青州刺史的袁紹之子袁譚。只是在半路上遇見曹操派來的劉備跟朱靈攔住去路,沒辦法,袁術又前往灊山投奔他以前部曲雷薄、陳蘭。
但是所謂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如今的袁術猶如過街老鼠一般,雷簿、陳蘭哪裡會收留他?於是又退軍至江亭。
當時袁術軍中僅有麥屑三十斛,每日都有士卒逃逸,袁術雖怒,卻沒有絲毫辦法。
此時正值六月盛暑,袁術來到江亭剛駐紮下口渴難耐便下令道:「來人,為寡人取蜜漿解渴。」畢竟是世家子,都這幅田地了還要尋蜜漿解渴。但是如今這種艱苦條件下哪來蜜漿給他。
「陛下,此地荒郊野嶺何處去尋蜜漿?屬下囊中尚有些許清水,不若將就飲些吧。」
看著下屬遞上來的皮囊,袁術滿臉淒慘。就在不久前,他還是仲氏皇帝,宮殿成片,姬妾成群,吃的是珍饈美味,飲的是瓊漿玉液,如今口渴卻連蜜漿都無。袁術越想臉色就越難看,越難看就越沉默,良久,袁術突然大吒曰:「袁術至於此乎!」最後嘔血鬥余而死。
仲氏王朝,一年而亡。
197年秋,嚴輿擴張至淮水流域,整個揚州盡入嚴輿之手。除此之外,還有豫州的一部分與徐州的一部分。
在取得淮水以南的地域之後,嚴輿不再四處征伐,而是進入了一段修生養息的階段。當然,清除領地裡的不安因素也是必須的,比如像陳蘭、雷簿這些人。
其實此時還有不少袁術手下將領在各處割據自立,雖然知道嚴輿大軍前來難以抵抗,但是這些人還是妄想憑借手下兵將為自己謀一個好地位。
只是嚴輿卻懶得跟這些人講價還價,要麼無條件投降,投降後若是有本事他自然任用,若是庸碌之才,嚴輿可沒那麼多官位相贈。
若是不投降也可以,那就請你去死。不過無論是投降還是剿滅,那些將領手下兵馬嚴輿都沒有留下多少。
如今嚴輿仍舊有十萬大軍,這十萬大軍守衛如今的領土已經綽綽有餘。而且淮南被袁術破壞得厲害,可謂是百廢待興,到處都需要人手。
所以嚴輿便是還兵於民,大肆發展民生,其中又以農業為主。由於嚴輿堅定不移的進行土地改革,無論是淮南本身的百姓還是那些還兵於民的兵卒都是能夠獲得田地。在極短的時間內,淮南便顯現出一幅欣欣向榮的模樣。
嚴輿堅信一點,百姓生活好了,國家才會興旺,才會強大。藏富於民他現在還做不到,但是解決民眾的基本生存他還是要盡力的。
當然,這些事情畢竟是要花時間的,飯要一口一口吃,事情要一件一件做。而當這些事情基本上走上正軌之後,嚴輿便要面臨一件大事,那就是本來定為兩年一期的科考。
由於攻打淮南,兩年一屆的科考被延後了。當淮南基本穩定後,公元198年春,嚴輿決定舉行太學科考。
太學成立至今已有三年,這三年的時間裡,太學的學子由八百漲到一千三。寒門、門閥都有許多人前來江東太學求學。
其中黃班學子逐漸多了起來,約有四百人左右。玄班學子仍舊是最多的,約有七百人。地班學子一百多人,天班學子仍然是寥寥無幾,但卻也有二三十人。
如此多的知識分子聚集在一起,那只有盛世當中才會出現的文教興盛的盛況。然而如今卻在亂世當中出現,就憑借此一點,嚴輿便得到了天下不少讀書人的好感。
太學根基逐漸牢固,盛憲甚至告訴嚴輿,就算如今不再科考,吳郡也儼然成為一個文教中心,至少在短時間內不可能會衰敗。
當然,不舉行科考是不可能的。嚴輿創辦太學的初中不久是舉行科考麼?而這第一場科考就是嚴輿施行科舉制度的試金石。
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為了體現自己的重視,嚴輿專門放下了淮南諸多事宜來到了吳郡,親自擔任這一期的考官。
「雖然這一屆由我取士,但輿學識淺薄,較之諸公遠矣,所以還請諸公多多幫輿才是。」嚴輿在學問上的成就就是個二把刀,要真讓他來取士那百分之百得亂了套,所以嚴輿還得依靠手下的大儒們。
嚴輿創辦太學之時招募了不少大儒,亂世當中,純學術型的知識分子是最不值錢的,所以這個人數還真不少。
再加上他麾下盛憲、張竑、張昭等人學究非凡,不僅是理論,還懂得理論結合實際,擔任區區閱卷官絕對是綽綽有餘。
當然,最終嚴輿還是要親自把關的,必須要做到公平、公正,為科考好好打響第一炮,爭取打出一塊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