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都市小說 > 春茂侯門

《》章 節目錄 第二百零七章 黃雀 文 / 繁朵

    更新時間:2013-05-15

    雖然驕陽當空,但因草木繁盛的緣故,水葒館裡仍舊是一片陰陰的涼與暗。()

    正堂昏昏,後窗外,芭蕉才洗,碧綠寬大的葉面反射陽光,照入堂中,才有些許亮堂之感,不至於在白晝需要點燈。

    雖然如此,然沈丹古卻是越發顯得面如冠玉,他穿著一襲半舊不新的石青常袍,錦緞束髮,寬大的袖子略略挽起,極恭敬的替卓芳甸斟上一盞色如鐵繡的神泉小團:「記得表姑最喜歡這個。」

    「你向來有心。」卓芳甸隨手端起呷了一口,隨即又放下,雖然動作隨意,但她面上的神色卻十分的鄭重,道,「但就是太小心了,我雖然只是你表姑,母親也只是你姑祖母,然而母親素來拿你當親子看待、我也是當你嫡親侄兒看的,很不必如此拘束。」

    沈丹古淡淡一笑:「丹古明白。」

    「既然明白,怎麼說話還是這樣見外?」卓芳甸露出無可奈何之色,她搖了搖頭,但也知道沈丹古素來如此,不是頭一次說他了,也不指望這一回能有什麼效果,就說起了正事,「麻折疏不過是區區一個商賈之子,雖然有舉人的功名,但那也不過是在庶民跟前威風罷了,如何能與咱們家這樣的門第相比?這麼個人要除去,游家都足夠了,哪裡用得著寧搖碧親自動手?」

    沈丹古淡淡的笑了笑,道:「表姑可是照丹古所言、將事情的真相原原本本全部說了?」

    卓芳甸道:「自然是的,我一個字也沒改,向來你最有主意,雖然不肯事先說明,可事後總是證明你的法子好……我怎麼會自作主張的改變呢?」

    「那就是了。」沈丹古平靜的道,「表姑也沒告訴他們是誰告訴表姑這些消息的罷?」

    卓芳甸點了點頭:「自然。」

    「那他們估計會猜是陳子瑞。」沈丹古淡笑了一下,隨即恢復古井無波之色,解釋道,「因為事情說得如此清楚,根本只有一個人能夠知道,那就是陳珞珈!而陳珞珈如今在祈國公府手裡,這女子關係到了延昌郡王的前程,安危乃是重中之重,不是郡王最信任的人,根本無法接近,郡王當然不會懷疑表姑,但表姑這些日子都未曾出門,卻是從哪裡弄到這些消息?君侯是不會告訴表姑的,所以他們定然揣測是陳子瑞知道後轉告表姑,從而讓表姑來轉達。」

    卓芳甸皺著眉道:「我不明白的有一點,為什麼要我如今就把事情說與他們知道?寧搖碧可沒什麼信諾可言!我倒不是說指望他做什麼,但此人素來狡詐,這豈不是一個極大的破綻?」

    「確實是破綻。」沈丹古平靜的道,「但此人既狡詐又自負,何況方才小七娘也在他身邊,他就是明知道是陷阱,也定然不屑一顧!」

    「你還沒說,區區一個麻折疏,怎麼游家和四房都沒法子,居然要寧搖碧代他們出手?」卓芳甸沉吟片刻,問道。

    沈丹古心平氣和的道:「小七娘也許沒發現,但寧搖碧定然可以從表姑你對游煊誤傷林鶴望一事中聽出,這些事情是陳珞珈交代的,而陳珞珈如今在祈國公府手裡,也等於在延昌郡王手裡,她在江南的時候,曾以尋常百戲藝人的身份做了麻折疏兩年外室,牽扯頗深,雖然麻折疏到現在都不知道她的真實身份,但……這不代表著麻折疏沒有可利用的地方!」

    卓芳甸還在沉吟,沈丹古已經繼續道,「游家現在還不知道,但四房裡應該已經看出陳珞珈捲進的暗流不可輕忽,此刻去除了麻折疏,很容易被當成把柄,宋維儀這個女婿雖然重要,然而比起被捲進爭儲的風波來就不值得一提了。」

    「在這種情況下,游家與四房必定會選擇順其自然、而不會對麻折疏下手!」

    卓芳甸思索片刻,道:「即使麻折疏毀了宋維儀,但對四房可沒什麼打擊,寧搖碧心儀小七娘,不至於連小七娘外祖父家裡的事情都要插上一手吧?再說這件事情能把宋維儀逼到什麼地步還很難說,畢竟下手的確實是游煊,他又不可能承認是宋維儀指使了他的,即使有證據證明是宋維儀教了他傷林鶴望的那招武技,但也不過是引些風言風語罷了。」

    頓了頓,她道,「畢竟這裡是長安。」

    假如還在江南,憑借林家的勢力,和宋維儀父母雙亡、雖然宋家勢大,但他一個旁支子弟卻不怎麼靠得上相的出身,林家要毀了他可不難,然而到了長安——別說林家在長安沒什麼勢力,就算有,游家哪裡能不保護好了宋維儀?

    單靠坊間的風言風語想對付宋維儀也沒那麼容易,游家竭力隱瞞著真相,無非是一來疑惑是否會被捲進大事中,二來則是覺得反正游煊已經被恨了,沒必要再搭進宋維儀的名聲去,畢竟游煊是當眾下的手,想抵賴都沒法賴,游家又不是不顧名聲的人家,當然是要承擔起責任了。

    沈丹古道:「的確如此,但告訴小七娘其實麻折疏才是林鶴望前途盡毀的真兇,實際上卻是在提醒旁聽的世子……陳珞珈如今被保護的好好的,但麻折疏卻是可殺的,殺了麻折疏,佐證陳珞珈的話的人少了一個,真定郡王這邊自然也就多了一分辯駁的餘地,他當然要下手!」

    卓芳甸一怔,道:「他就沒想過被抓住麼?」

    「他當然知道如今長安有多少雙眼睛盯住了麻折疏的一舉一動以作文章,甚至其中不乏聖人的耳目。」沈丹古淡淡的道,「但實際上現在是殺麻折疏最好的機會。」

    「……為什麼?」

    沈丹古平靜的道:「因為聖人與皇后屬意真定郡王的消息剛剛傳遍大涼上下,朝令夕改,國之大忌!」

    卓芳甸恍然:「所以看起來真定郡王如今一舉一動都落在了眾人眼中,稍對延昌郡王不滿……就會被懷疑心胸是否堪為人主,但實際上,聖人與皇后既然公開表了態,斷然沒有輕易改變的道理,真定郡王只要不犯大錯,這段辰光他反而極安全?拖下去,倒有可能讓聖人不滿聚集,公然發作?」

    沈丹古點了點頭:「這才是延昌郡王在太子生辰後立刻閉門讀書、足不出戶的緣故,他若還不知道收斂,真定郡王豁出去給他一下狠的,聖人與皇后即使私下裡訓斥責罰真定郡王,明面上卻定然要為真定郡王收場的!」

    他慢慢的道,「聖人與皇后年歲都長了,自然希望如今的朝廷以穩為主,這才定了皇太孫的人選,接著又推翻……豈能不生波瀾?何況這樣短暫的立與廢,對聖譽也有損傷。」

    卓芳甸沉吟道:「但即使如此,真定郡王這邊殺了麻折疏滅口,聖人為著顏面不說什麼,心中豈能沒有想法?此舉不是更加坐實了當年寧搖碧南下乃是為了算計祈國公府一事?」

    「真定郡王最大的劣勢,不是旁的,就是太子殿下。」沈丹古輕描淡寫的道,「太子殿下寵愛綠姬,從來都只打算將日後的大涼交給延昌郡王,所以太子殿下只希望真定郡王越平庸越好,偏偏真定郡王也有意爭奪至尊之位,太子殿下為了這個是很不喜歡這個唯一的嫡子的。」

    卓芳甸沉吟道:「還有呢?」

    「所以真定郡王真正的難關不在本朝,卻在太子殿下登基之後。」沈丹古緩緩道,「聖人可以為了已經公佈的選擇,明知道真定郡王做了許多手腳依舊包庇於他,而太子殿下憐愛延昌郡王,願意為延昌郡王做的事,更勝聖人如今對真定郡王的栽培與期許。」

    「因此真定郡王唯一的贏面,就是讓聖人在駕崩之前,為他留下足夠的籌碼,足夠到了即使太子登基之後也不能不立他為儲君。」

    卓芳甸搖頭道:「這很難,因為陳珞珈現下已經在……」

    「陳珞珈是小事。」沈丹古打斷了她,不以為然道,「表姑請想,聖人與皇后何等英明?兩位郡王爭鬥並非一朝一夕,彼此之間勾心鬥角之事做的向來就不少,聖人這回雖然表態屬意真定郡王,又何嘗有過追究延昌郡王的意思?莫說生在天家了,就是侯府裡,些許心計手段,君侯一清二楚,卻也不計較的,所謂水至清則無魚,何況皇太孫往後便是儲君,是大涼未來的主人,要統御這大涼天下,豈能一點手腕都沒有?」

    他冷冷的笑了笑,道,「雖然立儲的聖旨上多半會將儲君說得文成武德、仁善孝義,但實際上當真是個心地純善毫無城府的皇孫才叫聖人不放心罷?選儲君又不是選道德楷模。」

    卓芳甸蹙了下眉,道:「那丹古的意思是?」

    「聖人未必會為此事生氣,尤其皇后重嫡,恐怕更不把真定郡王算計延昌郡王的事情放在心上。」沈丹古平靜的道。

    「那陳珞珈豈非毫無價值了?」卓芳甸不可思議的說道,她心頭沒來由的感到了一陣煩躁。

    沈丹古卻卻又搖了搖頭,道:「不,陳珞珈極有價值,她關係到了真定郡王會否功虧一簣、而延昌郡王能否東山再起!」

    「嗯?」卓芳甸雖然也自詡聰慧了,然而在這個表侄跟前卻總覺得自己不夠機靈,這回也不例外,只得耐著性.子聽下去。

    就聽沈丹古道:「聖人與皇后都是聖明的,自然明白太子有多麼寵愛延昌郡王,即使聖人與皇后如今表了態,但將來山陵崩,太子登基之後,恐怕如今聖心垂愛真定郡王,反而成了真定郡王的催命符了!」

    「是以聖人與皇后崩逝之前,很有可能會留下遺詔、甚至是公然召眾臣遺命,以真定郡王為皇太孫,這樣公開的遺命,太子想推翻可沒那麼容易,所以需要陳珞珈,等太子登基後再翻出這筆舊帳,給真定郡王定一個欺瞞先帝之罪……」沈丹古得出了和四房一樣的結論,「所以陳珞珈很有價值,雖然她的價值必須要在太子登基後才能體現,然而卻是必須有的。」

    卓芳甸想了想,詫異道:「既然如此,那我們豈不是該把麻折疏也保護起來?」

    「表姑忘記聖人與皇后了嗎?」沈丹古提醒道,「太子的這番用心,聖人與皇后豈會想不通?只保一個陳珞珈,還能靠著太子含糊過去,但麻折疏……這樣讓聖人怎麼想?太子還沒登基,就不把聖人與皇后放在眼裡?」

    「因此如今的局勢就是,寧搖碧會盡早殺了麻折疏,真定郡王會在聖人與皇后尚且在時竭盡全力的壯大己身勢力、與討得聖人皇后歡喜,而延昌郡王與咱們……只能慢慢收集這些太子登基之後幫著推翻遺詔的證據,等太子登基!」沈丹古正色道,「有皇后在聖人側,真定郡王只要不謀反、或弒上,便是太子親自告狀,也無法搖動真定郡王的地位!」

    「而真定郡王也會利用如今的優勢,盡量剷除太子登基之後會威脅到他的人與事,麻折疏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寧搖碧一定會去殺麻折疏!」

    「這件事情記下來,往後,就是真定郡王一派欺瞞聖人的證據!亦是延昌郡王為儲的契機!」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