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節目錄 第六十三章 國庫 文 / 刺刀特種兵
更新時間:2013-09-21
萬曆皇帝確實不想再打下去了,打仗需要的是錢,之前寧夏一役,國庫就花出去了大把的銀子,戰後的賞賜,萬曆皇帝又滿心肉疼的從皇室內帑裡貼補了一部分。
明代的皇帝,對金錢都有著異乎尋常的熱情,崇禎末年,李自成圍攻北京,朝臣請崇禎皇帝發內帑,賞賜士卒,眼看著都要江山淪喪,社稷傾頹了,崇禎皇帝都捨不得,反倒是便宜了李自成,白白得了幾百萬兩白銀,典型的捨命不捨財。
萬曆皇帝這個做爺爺的自然也是如此,錢在他看來,比什麼都重要,雖說心心唸唸的想著要做個千古一帝,可要是錢都花沒了,這個千古一帝做起來,也沒什麼味道了。
「大人,卑職已經算出來了,從萬歲爺下旨援朝抗倭,到隨後調集西北兵,南軍入朝,再加上這林林總總的賞賜,一共花費銀兩如下,您自己看看吧,都在這呢。」戶部左侍郎蕭砷將一份賬簿遞了過去,臉上帶著難掩的苦色。
戶部尚書楊俊民皺著眉頭看了一下這抗倭援朝所花費的銀錢,臉色不由得難看起來,實在是太多了,多的超出了他的想像,那些主戰的大臣,一個個都是不當家不知道柴米貴,只顧著嚷嚷要給倭寇點兒顏色看看,卻難為了他這個大管家,楊俊民所掌的戶部就是大明朝的錢袋子,眼看著錢袋子越來越癟,他豈能不著急。
「哎,真是想不到,這才僅僅大半年不到,就花費如此之多。張居正耗費十年的心血,力主改革才弄出了這麼點兒銀錢,這下倒是好了,先是寧夏,接著又是朝鮮,這才多長時間就花出去了這麼多銀錢,看來還真是應了那句話,兵者國之大事,不可善動啊!」
蕭砷道:「這有什麼辦法?之前宋應昌送過來的軍報,還要再花出去一大筆賞銀,到時候國庫可就真的要餓死老鼠了!」
楊俊民也跟著叫苦:「那些個武夫一個個只知道喊打喊殺的,不當家不知道柴米貴,打仗打的是什麼,還不就是白花花的銀子,沒有銀子拿什麼打仗,最可氣的就是那個宋應昌,還挑動萬歲爺要大舉用兵,這兵豈是那麼好派的!」
蕭砷皺眉道:「大人,朝廷那邊不是也吹出風來了嗎?萬歲爺怕是也不想再動刀兵了,說是又要派那個沈惟敬過去遊說倭寇,之前是因為倭寇不守信用,才引得萬歲爺動怒,降下了大兵,如今萬歲爺都不想打了,雖說讓倭寇欺負到咱大明屬國的地界,這天朝的面子有些下不來,不過要是能遊說了倭寇,讓其退兵,這樣卻是最省事了。一則朝廷不用再花費錢糧,另一則那肖太亨也省得太得意了,豈不是兩全其美。」
楊俊民的臉色好看了一些,道:「要是能罷兵休戰自然最好,可怕就怕萬歲爺那邊,你也不是不知道萬歲爺的性子一會兒一變,誰也拿不準,昨天說打,今天說不打,誰知道到了後天到底打不打啊!」
蕭砷想了想,道:「大人!您不如將這賬本呈給萬歲爺御覽,就說國庫沒錢,如今這天災**的,到處都用錢,遼河大水,貴州地震,朝鮮又要用兵,就算是咱大明朝的國庫如今也是空空如也了,再讓萬歲爺發內帑,到時候萬歲爺就是不情願,也沒了辦法!」
「你說的倒是不錯,不過還是要看看其他人是什麼態度的,若是老夫自己去提出,怕是不妥的。」楊俊民捻著鬍子,若有所思的說道。
打仗花的錢自然是戶部來出,可是戶部可不光是為了打仗而存在的,朝中各位臣工每月的餉銀可都是要從這戶部出的,天下各處受了災害,也是要戶部出銀子,修補河防什麼的,也是要戶部出銀子,還有那幾十萬皇親國戚,都要戶部養著,每個月花出去的銀錢都像流水一樣。
在大明朝廷之中,最難做的便是這戶部尚書了。至於原因嗎,很簡單,各處都來向你伸手,問你要銀子,要是拿不出錢,那可就是麻煩上身了,說好聽了是不配合,說不好聽了就是辦事不利,萬曆朝二十年,換的最勤的就是戶部尚書,之前張居正理政還好說,總歸張居正這個內閣首輔有本事搞錢,戶部尚書只要捂緊了錢袋子,會花錢也就是了,可是現在情況不一樣了,這個戶部尚書也更難做了。
之前萬曆皇帝雖然性格十足,可到底天下無大事,國庫倒還算是充盈,可是僅僅這一年多一點的時間,朝廷又是打寧夏,又是東征朝鮮的,戶部那點兒銀子,也是下的快。
戶部尚書自然是要找這兵部尚書抱怨的,身為兵部尚書,肖太亨本人也是知道這一情況的,朝廷若是沒了銀子,依著現下這位萬歲爺的脾氣,怕是要想法子弄銀子了。按照大明的傳統來看,這要是規矩的徵稅的話,那便弄不出幾個錢。因為大明打從太祖皇帝開始就實行了官紳不納糧的規矩,納糧的就是那些沒有官身的百姓。這個規矩在大明剛開國的時候倒是促進了有錢人去讀書,可是時日一長,讀書人越來越多,不納糧的便也越來越多,而且還都是江南兩淮地方的,天可憐見,整個大明朝最富庶的就是那裡,可每年上繳國庫的銀錢,屬江淮一代最少,沒辦法官紳把土地都佔得差不多了,再加上那些個小民也確實奸猾,為了不納糧,乾脆就把自家的土地都算在有官身的人的身下,那便也不用納糧。
這樣一來,大明朝廷的運轉經費,最後都落在了那些沒有官身的卻小有土地的人的身上。一兩百年下來,那些有土地的,有官身的通過不斷的土地兼併,自然是讓自家的土地越來越大,而那些原來小有田產的,在這種規矩下,若是家裡出不了讀書人,那便要家道中落。
窮人越來越多,而且還要靠著微薄的收入來供奉國家,而那些有錢人,佔有最多土地的那些人,反倒成了這個國家的蛀蟲,他們只從這個國家索取,而從來不為這個國家負責。
讀書人越來越多,漸漸的不光是有錢,而且也變得有權。有權之後他們自然是要維護他們現下的利益的,這就造成了大明朝任何一個皇帝上來後都要想法設法跟這些有錢有權的士大夫們鬥,為的自然是利益了。
好容易出了個張居正,實施了那一條鞭法,官紳一體那兩,算是緩解了這國庫缺錢的窘境,可是這位張閣老也因為這件事得罪了不少士紳,等他一死,那便是人死政亡了,眾人看到萬曆皇帝要整張居正了,便也跟著落井下石,誰叫這張閣老當初壞了他們的財路了呢。
要說起來,內閣諸臣外帶那些有資格參與到這東征大事中的文臣武將們都是不反對這打仗的,原因自然是他們可以從中上下其手的,可是這總歸要有個度,若是貪的多了,吃相太難看,被自己的對手知道或是拿捏住了把柄,那便不是好事了。
可是眼看著現下這般用度,楊俊民是害怕了,拋去他們貪墨的,剩下的發往東征前線,那可是沒有多少了。所以這仗現下看來是不能再打了,若是再打,這邊便會出漏子。
不單單是楊俊民擔心,兵部尚書肖太亨更是擔心,他往自己的口袋也沒少裝,還有五軍都督府的人,也是如此,眾人根本就用不著商量,便齊齊動了和談的心思。
國庫沒錢了,這仗不能再打下去了,再打下去可就不少收拾了,萬一萬曆皇帝泛起了狗慫脾氣,下旨征發銀兩賦稅的話,那些個讀書讀混了頭,自以為是大明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的混球們,怕是又要鼓噪,到時候萬曆皇帝為了平息那些官紳士大夫的怒火,怕是有要懲治一批人,主戰的那些個誰也跑不了,所以這仗歸根結蒂就是不能打了,誰說什麼都不成。
大明朝這邊的精英們不想打了,日本的那些個大明也存了同樣的心思,他們也不想再打這朝鮮戰爭了。畢竟,他們那邊的損耗更大,龍山上的糧草被明軍一把火燒了個乾乾淨淨,他們在朝鮮這邊又刮不到糧食,大軍要吃飯,就只能從日本國內運糧,那些糧食是從哪裡過來的,還不是他們這些大名的領地。
豐臣秀吉雖然名義上是日本的太上皇,但是其下各個大名還都是有相當多的自主權,最起碼大名們手中的兵可都是聽他們的,那些大名之所以臣服於豐臣秀吉,那是因為他們打不過,而且他們還想著保存自己的實力。
要是再照著這樣打下去的話,他們手裡的兵拼光了,領地被刮窮了,這個大名的位置還能坐的牢靠嗎?
你也不想打了,我也不想打了,這才有了沈惟敬入朝,要與倭寇和談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