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都市小說 > 冷宮棄後很絕情

《》章 節目錄 第二百四十三章 科考 文 / 風醉琉璃

    更新時間:2012-05-23

    玄冰也實行選官制度,今年的秋天,各學子都很忙,他們十幾年寒窗,就是為了有朝一日,能夠金榜題名。

    翌日,天氣還是陰沉沉的,北宮夜他們在朝堂上討論關於若涵的事情。以及科考的事情!

    「回皇上,微臣有本要奏!」一名臣子站了出來說道。

    「陳愛卿有什麼事情要奏啊?」北宮夜看著下面的臣子道。

    「皇上,微臣聽說皇后娘娘出宮了,這是怎麼回事啊?南郡的問題很嚴重嗎?」說話的是一名叫陳華的中年男子!他是呂大人的屬下。

    「朕也想跟大家說這件事情呢,皇后確實不在宮中了,前不久不是南郡出現了問題嗎?為了怕走漏風聲,朕跟陌王爺他們幾位大臣商量過後,就派皇后悄悄前往。」北宮夜看著大家道。他想消息倒是傳得很快的嘛!這個時候大家都知道了!

    「是啊,這事本王也知道啊,現在南郡的危機進一步緩解了,但是卻出現了大問題,皇后娘娘在南郡遇到了問題,經查證,南郡問題是有人肆意而為的。皇后娘娘處境堪憂啊!」北宮陌回道。

    「皇上,那這件事情要怎麼辦呢?」冷相看著北宮夜道,他想我不希望涵兒在這個時候出事情呢!

    「朕打算派陌王爺前去支援,把蘭尚書他們叫回來,處理朝中的事情,這科考馬上就要開始了啊!南郡的何縣令被皇后和蘭大人他們打入大牢了,他貪污巨款,而起還勾結外邦劫下米糧,最可惡的是他手裡已經有命案了,百姓對他們何家是深惡痛絕啊!」北宮夜冷靜地說道。

    「真是的,太可惡了!」大家齊聲說道,下面開始有人議論了,這何縣令吃了雄心豹子膽啊,敢勾結外邦,真是的!

    「皇上,這事情比較嚴重,是應該派一個可靠的人,這使臣們還在京城,如果南郡問題和其他國家有關的話,陌王爺去最適合不過了,老臣支持陌王爺去!」冷相分析地說道。

    「微臣也支持陌王爺去!』西門雄站出來說道,這朝中的主要大臣都贊成了,其他的人也就站出了來啊!

    「我們都支持陌王爺去。」

    「既然大家都支持陌王爺的話,那就這樣決定了,接下來還有一件事情要跟大家商量一下,馬上就要科考了,大家有什麼意見嗎?」北宮夜才徵求意見道。

    「回皇兄,臣弟覺得選官最重要的是品質,不是他文章寫得好,就可以做官,最重要的是他要好的品性以及實際的才幹!」北宮夜說出自己的見解。

    「陌王爺說得對,如果一個人品性不端正的話。就會出現第二個何縣令,甚至第三個。」西門雄接話道。

    「兩位卿家言之有理啊,科舉是我國重要的選官制度,這點不得不重視啊!」北宮夜回道。

    (備註:玄冰選官制度和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有一定的相似之處,選官制度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是中央集權制度的一個重要內容。其主要包括奴隸社會的王位世襲制、兩漢的察舉制、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舉制。1.王位世襲制從禹的兒子啟開始,禪讓制的慣例被破壞,從此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王位世襲制的確立,是一次重大的歷史變革,它標誌著原始社會的「天下為公」為奴隸社會的「家天下」所取代。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它是歷史的進步,其根源在於生產力的發展。

    察舉制秦朝以後,封建的選官制度有了發展。漢武帝時建立和發展了一整套選官制度用來選拔人才,其內容包括地方察舉和皇帝徵召等,其中自下而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是兩漢選官的最主要途徑之一。各方面人才的湧現是漢武帝時期出現鼎盛局面的重要原因。

    東漢時期繼續實行察舉制,但前後有所變化。初期主要依據人才在地方上的聲望,稱為「鄉舉裡選」。中期以後,豪強地主勢力開始惡性膨脹,門第族望成為選舉的主要依據。在選官制度日趨腐朽的情況下,出現了一批世代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權的豪門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並發展起來。後期,宦官把持用人大權,選官制度更加腐朽,出現「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的腐朽居面

    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重要選官制度。三國時開始實行,隋唐時被廢除。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打破了原有的統治秩序,使漢代的察舉制度無法繼續實行下去。曹操為發展自己的勢力,採用「唯才是舉」的用人政策,曹丕當政時創立了九品中正制。具體做法是:中央選擇「賢有識鑒」的官員兼任本州的中正官,察訪士人,評列九品,作為官吏除授的依據;中正評定士人,家世、才能並重。曹魏後期,尤其到了晉朝,九品中正制發生了變化,不再是選拔人才的途徑。由於中正官一職為世家大族所壟斷,選官任人唯看門第家世,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等級森嚴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是東漢以來世家大族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它加速了魏晉以來士族制度的形成和發展。

    科舉制第一,隋唐科舉制的創立和完善。隋朝興起: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使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吏;隋煬帝時開始設立進誓愫悶,科舉制形成。唐朝完善:唐太宗時,增加了考試科目,以進士、明經兩科為主;武則天時,大量增加科舉取士人數,還首創了武舉和殿試;唐玄宗時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

    科舉制與九品中正制的明顯區別是選拔官吏不再以家族名望而是以考試成績為依據,選官的權力不在地方而是收歸中央。科舉制的創立是封建選官制的一大進步:它抑制了門閥世族勢力,擴大了官吏來源,實質上反映了隋唐時期階級關係的變化;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有利於政治的清明;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於政局的穩定。

    需要指出的是,科舉制雖然擴大了官吏的來源,但它仍然是地主階級的選官制度,是為地主階級服務的。第二,宋朝科舉制的發展。宋代科舉制比唐代有了進一步發展,而且具有自己的特色,這主要表現在殿試成為定制和「糊名法」的實行,採取的名額也比唐朝大大增加了。科舉制的發展為地主階級各階層進入仕途開闢了道路,也進一步擴大了北宋的統治基礎,還起到了加強中央集權的作用。

    第三,明清時期科舉制度的變化。明清時期實行八股取士,以四書五經的文句命題,解釋以朱熹的集注為依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不能隨意發揮。八股取士的實質是一種文化**制度,它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嚴重地阻礙了文化科學的發展,是造成近代中國科學技術落後於西方的重要原因。清末戊戌變法曾改革科舉制,廢八股,改試策論。科舉制在中國古代選官史上存在了近一千三百年,直到1905年才被廢除。

    在官僚系統中,地方官員,無論是臨民之官,還是封疆大吏,如何選用,事關統治根基的穩固與否,受到歷代統治者重視。縱觀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之演進,地方官的選用,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秦漢至隋唐以前,地方官選任以察舉和薦舉為主,以「賢能」為標準,地方權力較大。從選拔上看:在先秦時,實行鄉里舉薦的制度,在血緣與地緣政治相結合的情況下,基層舉薦實際上跳不出「薦人唯親」的框框。

    漢代實行察舉制度,規定由地方主要長官每年推薦一定數量的人為官,推選的標準以德行、經學、鄉閭清議為主。察舉實行薦舉者與被薦舉者連坐的制度,制度之初還是比較嚴慎的,但由於察舉的標準籠統,主觀評價的成分多,容易出現請托舞弊,弄虛作假的現象,被舉薦者多為「門生故吏」,無真才實學,隨著吏治的敗壞,到東漢末年此制也敗壞不堪了。

    魏晉以後實行九品中正制,選拔推薦的權力不再交由地方官,而是由朝廷統一任命「中正」官,專門負責舉士選才。這些中正官擔任本籍州郡的大小「中正」,由他們把地方人才劃分為九個等級,上報給中央,由中央任用。中正官評價人才的標準包括了察舉制度所規定的內容,還增加了「家世」和「才實」等條目,注重品德與能力相結合,比漢代較為完善,一時間「儒雅並進」,起到一定積極的效果。但此制度也存在缺陷:一是選官的人,即「中正」官,多為本地的豪族大家所把持;二是選拔標準多以家世出身為重,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選才結果,阻塞了寒素人才入仕。

    從任用上看:從秦代起地方上長史一級的官員就要由中央任命,以後歷代一直延續,秦漢地方層級分郡、縣兩級制,地方主官,都由中央下派,郡守如此,縣令也如此。但同時也規定,地方長官有自辟僚屬的權力,郡守、縣令都可以在自己所管轄的區域內選擇任用官員。)

    「各位卿家說得是啊,如果做官的品性不好的話,那他的政治也不會清明到哪裡去,這個問題確實值得深思啊,這樣吧,各位卿家下去好好想想,有什麼好的注意,等道明天上朝的時候,大家在一起討論如何?」北宮夜看著大家道。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