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都市小說 > 至尊寶鑒

《》章 節目錄 第110章 譚家菜 文 / 午夜濃茶

    方華亭盛情邀請劉成斌、華建國一起赴宴,劉成斌倒是無所謂,他有心結交顧迪,爽快答應下來,華建國覺得欠了顧迪一個人情,便有些不好意思,禮貌的婉拒了。

    掛滿紅燈籠的街巷深處,經營譚家菜的譚華軒,以其古色幽香、高雅不凡的景觀彰顯出豪門富貴的氣派。彷彿時光倒流,回到了清末民初,仕途不暢卻酷愛珍饈美味的譚宗浚父子仍身居這山石流水的院落、神采飛揚的走廊和嵌鳳雕龍的家宴式廳堂之中,用「食界無口不誇譚」的譚家菜來宴酬同僚……

    自「銀錠觀山」勝景佳境依後海湖北岸順水西遊,欣然於婀娜垂柳與水色相應之中,沿鴉兒胡同「曲徑通幽」,漫步於鐘鼓樓與德勝門相連的鼓樓西大街,在西藏駐京辦事處東面,便是富麗堂皇的譚華軒。

    譚華軒決定把「空谷幽蘭,密林靈芝」般的「譚家菜」作為一種文化,通過裝飾精美、古香飄逸、古色宜人的「譚華軒」滲透到人們的精神生活中。

    三人一起趕到方華亭提前訂好的譚華軒,進了包廂,坐下後點上菜,服務員很快便給幾人泡上茶,拿著菜單出去下單了。

    剛坐下沒多大會兒,顧迪的手機響了起來,掏出來看了之後,顧迪馬上接通,話筒中傳來了高建群的嘶吼:「小迪子,你丫太不仗義了,昨兒晚上抱得美人歸,把哥們兒一個人扔在咖啡廳不管了,到現在哥們兒還在這兒等你呢,你丫的說,怎麼辦吧?」

    顧迪一聽,當即愣住了:「怎麼回事?你怎麼還在咖啡廳裡?」

    一說這個高建群就氣不打一處來,他嚷嚷道:「靠!你還有臉說,昨天晚上你帳都不結就竄了,人家知道咱們是一起的,肯定不能放過我啊,老子帶的錢不夠,人家能讓我走麼?」

    顧迪哈哈大笑起來:「對不起對不起,害你被人家留了一宿,對了,你怎麼現在才給我打電話?」

    「老子不是怕壞了你的好事麼?誰知道你和那女的搗鼓到幾點啊?」高建群怒道。

    「你小點聲行不,我的活祖宗!你是怕全世界的人都不知道我這點事兒咋地?」顧迪苦笑一聲,捂著電話說道:「等著,我去給你送錢。」

    「嘿嘿……別了,我已經出來了,只不過把身份證押給咖啡廳了,回頭你結了帳給我贖回來就成,你在哪兒呢?哥們兒現在還餓著肚子呢。」高建群說道。

    顧迪笑道:「譚華軒,譚家菜,你過來吧,緊著。」

    「噯!」高建群答應了一聲,掛斷了電話。

    顧迪無奈的搖了搖頭。

    方華亭問道:「小迪,有朋友要來?」

    顧迪道:「一個兒時的玩伴,用北京話來說,叫發小。」

    方華亭點頭道:「這樣啊,那我告訴服務員,讓她們慢點上菜。」

    「不用,說不定這貨已經在來的路上了。咱們不用等他。」顧迪道。

    幾人喝著茶,不大會兒高建群就到了,他笑呵呵走進包廂,顧迪緊著給他介紹了方華亭和劉成斌認識,打過招呼,高建群坐下來,顧迪連連向他使眼色,意思是千萬別把昨天的事情說出來,高建群心領神會的嘿嘿一笑,微微點了點頭,端起茶杯喝了起來。

    穿著艷紅旗袍的服務員優雅的走了過來,詢問客人齊了沒有,是不是可以上菜,方華亭笑著點頭,說可以上菜了,一會不到,菜餚便如流水般端上桌來。

    譚家菜是中國最著名的官府菜之一,譚家菜是清末官僚譚宗浚的家傳筵席,因其是同治二年的榜眼,又稱「榜眼菜」。譚家菜烹製方法以燒、燉、煨、靠、蒸為主,譚家菜「長於乾貨發制」,「精於高湯老火烹飪海八珍」。譚家菜是唯一保存下來,由北京飯店獨家經營的著名官府菜。

    一八七四年(同治十三年),廣東南海縣人譚宗浚,殿試中一甲二名進士(榜眼),入京師翰林院為官。居西四羊肉胡同,後督學四川,後又充任江南副考官。譚宗浚一生酷愛珍饈美味,亦好客酬友,常於家中作西園雅集,親自督點,炮龍蒸鳳,中國歷史上唯一由翰林創造的「菜」自此發祥。他與兒子刻意飲食並以重金禮聘京師名廚,得其烹飪技藝,將廣東菜與北京菜相結合而自成一派。

    一九零九年,譚宗浚之子譚瑑青返京,自西四羊肉胡同搬至米市胡同,與三姨太趙荔鳳沉迷膏粱,依譚府「譚家菜」的味極醇美和譚府的翰林地位,聚京師官僚飲饌,使得京師官僚假譚府宴客成為時尚,中國餐飲界的私家會館由此發端,「譚家菜」走向社會、對外營業。「譚家菜」堅持以「選料精、下料狠、做功細、火候足、口味純」的門規數十年如一日,當紅其時,獲「食界無口不誇譚」的美譽。到了三十年代更是名聲大震,當時的政界、軍界、商界、文化界的名流要人,以用「譚家菜」宴客為光寵,即使提前半月預訂也不嫌遲。京師外的人也要想方設法以品嚐「譚家菜」為快。

    「譚家菜」在形成的初期,只是作為一種家庭菜餚。清亡後,譚家逐漸敗落。但是在飲食方面,譚宗浚之子卻不願意稍有收斂,但坐食山空,以後實在維持不下去了,便悄悄地承辦家庭宴席,但礙於面子,還不肯掛出「餐館」的招牌,不過生意卻日益興隆。有許多素不相識的人慕名而來,以重金求其備宴。「譚家菜」通過這樣的家庭小宴而流傳到社會上來。漸漸地「譚家菜」已成歷久不衰的時尚招牌菜,故此社會上曾一直流傳有「戲界無腔不學譚(譚叫天即譚鑫培)、食界無口不誇譚(指譚家菜)」。

    一九四三年、一九四六年譚瑑青、趙荔鳳相繼辭世,小姐譚令柔主持、家廚彭長海掌灶,繼續經營。一九四九年譚令柔參加公幹,家廚彭長海(紅案)、崔鳴鶴(冷葷)、吳秀全(白案),搬出譚宅,在果子巷經營「譚家菜」。一九五四年彭長海、崔鳴鶴、吳秀全,參加公私合營,「譚家菜」自果子巷遷往西單「恩承居」。一九五七年,西單商場擴建,「曲園酒樓」併入「恩承居」,自此一居兩菜。一九五八年,周恩來總理親自安排「譚家菜」駐北京飯店西七樓。

    時至今日,譚家菜被完好地繼承了下來,並獲得了新的發展。做為中國官府菜中的一個最突出的典型,譚家菜不僅贏得了許多國內外老饕的讚美,也引起了不少烹飪研究家的興趣。從中國烹飪歷史角度說,譚家菜是一塊活化石,提供了一份研究清代官府菜的最完整而準確的資料。

    譚家菜確實名不虛傳,幾道特色菜烹製的色香味意形俱佳,尤其是燕窩和魚翅的烹製最為有名。其保留翰林府家庭制做方法,魚翅全憑溫水泡透、發透,決不用火鹼急發,以免破壞營養成分。凡傳統中國菜,都需用廚師精心「吊」制的高湯來烹製,尤其是魚翅類山珍海味。譚家菜吊湯是用整雞,還是農家養柴母雞、整鴨、干貝、火腿按比例下鍋,用火工二日,將雞、鴨完全熬化,溶於湯中,過細籮,出醇湯,將魚翅放入湯中,用文火靠上一日,整個魚翅烹製過程需三日火工。這樣燜出來的魚翅,汁濃、味厚,吃著柔軟濡滑,極為鮮美。在譚家菜中,魚翅的烹製方法即有十幾種之多,如"三絲魚翅"、"蟹黃魚翅"、"沙鍋魚翅"、"清燉魚翅"、"濃湯魚翅"、"海燴魚翅"等等。魚翅全憑冷、熱水泡透發透,毫無腥味,製成後,翅肉軟爛,味極醇美。而在所有魚翅菜中,又以「黃燜魚翅」最為上乘。這道菜選用珍貴的黃肉翅(即呂宋黃)來做,講究吃整翅,一隻魚翅要在火上燜幾個小時。吃到口中濃鮮綿潤,味厚不膩,口感醇美,餘味悠長。

    顧迪不禁叫了聲「好!」

    「盛名之下無虛士!這譚家菜果然味道鮮美,此生品嚐這麼一次,無憾了。」顧迪道。

    「據說,著名畫家張大千尤其欣賞這裡的『黃燜魚翅』,曾多次托人到譚府買得剛出鍋的『黃燜魚翅』空運回去享用。近百年來,多少名人雅士莫不對譚家菜產生偏嗜。」方華亭顯然對譚家菜的瞭解要多一些,提起譚家菜的名頭,也能聯想到文人雅士的趣聞上去,讓顧迪大開眼界。

    四個人說說笑笑的吃完了中午飯,下午,由於劉成斌有事要辦,所以告辭離開了,走之前他邀請顧迪抽時間去他家做客,顧迪滿面笑容的答應了。

    看看時間不早了,方華亭道:「小迪,我約了幾個寶石商人跟你見面,談一談供貨的事情,咱們現在過去吧。」

    顧迪道:「好,全憑師哥做主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