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樓蘭情緣

《》正文 第一八三章 明朝 下 文 / 何凌霄

    其它機構

    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明仁宗之後,三公皆為虛銜,為勳戚文武大臣加官、贈官。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明朝只永樂年間,明成祖幸北京,以姚廣孝專為太子太師,留輔太子。自是以後,終明一朝皆為虛銜。他們名為輔導太子,但實際上輔導太子的機構是詹事府。詹事府下設兩坊、一局、一廳。此外還有太醫院,太醫院附屬有生藥庫和惠民藥局。二十四衙門(十二監、四司、八局,由宦官所擔任)。親軍上直二十六衛,除錦衣衛設有南北兩個鎮撫司,其他二十五衛各設有一個鎮撫司,已上俱不屬五軍都督府管轄。女官,洪武五年,定為六局一司。永樂後,職盡移於宦官,只保留少數女官。

    編輯本段]

    疆域區劃

    明朝疆域

    明朝明朝疆域在嘉靖以前大體上是「東起朝鮮,西據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萬平方公里。南海的「千里長沙,萬里石塘」盡入版圖。其聲教所訖,歲時納貢,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羈縻者,不在此數。嗚呼盛矣明史志》)

    北方

    明朝初年,多次對蒙古用兵,並在與蒙古邊境一帶設置四十餘個衛所防衛,包括東勝衛、雲川衛、官山衛、全寧衛、老哈河衛等,都是明朝邊防重地。其走向大致為陰山-大青山南麓-西拉木倫河一線世紀後,由於天氣轉寒,農耕不濟,加上邊塞軍隊被燕王抽調參與靖難之戰。因此邊境略有南移。永樂期間明成祖多次北伐,邊境形勢一度改觀。但在明朝中期以後,隨著蒙古的再次強大,明邊再次南遷。並修建長城以防禦蒙古,在長城沿線設置九邊(遼東、薊州、宣府、大同、延綏、寧夏、甘肅、太原、固原)重鎮加強防禦。長城也成為明朝中後期的北邊,同時也是農耕區與遊牧區的界線。

    東北

    朱元璋設置遼東都司以經營遼東(東北南部)。明朝多次進軍黑龍江流域,招撫女真部落,勢力一度達到黑龍江口與庫頁島年設置奴兒干都司,共轄130多個衛所年廢棄,明朝軍隊全部退守遼東,將東北北部防務交與隸屬明朝的少數民族部族,至萬曆年間該轄區內衛所增加至384個。明末,建州女真逐漸取代了明朝對東北北部的統治,並進佔遼東。

    東北鄰國高麗,及後來的李氏朝鮮,於明初大肆向北擴張領土,通過招諭、剿殺、驅趕女真部落,使本國疆域不斷向北推進,一直拓展到鴨綠江、圖們江兩江流域。明朝雖招撫了鴨綠江圖們江流域的女真部落,卻不保護女真人利益,滿足於朝鮮的「事大至誠」,任憑朝鮮將鴨綠江東岸圖們江南岸的女真領地盡收囊中年,朱元璋放棄了在前元朝雙城總管府設立鐵嶺衛的要求;1403年,朱棣同意將歷代屬於中國的鹹興以北地區劃歸朝鮮;從1416年至1449年,朝鮮強行在鴨綠江東岸地區設置「西北四郡」,在圖們江南岸地區設置「東北六鎮」,李氏朝鮮開疆拓土空前絕後,鴨綠江以東圖們江以南的中國領土完全喪失。

    西北

    洪武時期,明朝西北疆界達到今新疆東部哈密地區,並設置一系列衛所世紀後,西北吐魯番與青海蒙古部日益強大年,哈密衛城一度被吐魯番攻破,衛內遷,後復,1514年再度被並世紀後半期後,西北諸衛全部喪失,明朝退守嘉峪關。

    西南

    年,明朝將西南地區完全劃入疆域。並設置一系列土司、宣尉司管轄之,邊界達到緬甸中北部、老撾北部、泰國北部一線。但後期這些地區多被周邊國家所並。

    年,明軍進攻安南,南限達到日南州一帶。次年設置交趾布政使司,安南正式成為明朝的一個行政區,下設十五府、卅六州、兩百餘縣。後因當地勢力反抗激烈,1427年明朝罷交趾布政使司,放棄安南。安南再次脫離中國獨立,恢復黎氏王朝。

    東南

    年葡萄牙租占澳門,獲得停泊船隻權,1557年取得居留權。但明政府對葡萄牙人可進行管理,依然擁有澳門主權。

    年荷蘭殖民者進入台灣南部,築熱蘭遮城年西班牙殖民者進入台灣北部年荷蘭趕走西班牙,佔領台灣大部年,鄭成功進攻台灣,次年驅走荷蘭人,正式收復台灣。

    行政區劃

    年(洪武九年)改行省為承宣佈政使司,但習慣上仍稱「省」年於各省設置一都衛,1375年改為都指揮使司年棄安南後,明朝在全國設置兩京十三使司,包括京師(北直隸)、陝西、山西、山東、河南(以上為北五省)、南京(南直隸)、浙江、江西、湖廣、四川(以上為中五省)、廣東、福建、廣西、貴州、雲南(以上為南五省)。()共設置16都司、5行都司、2留守司。其中十三個是與布政使司同名的都司,其它三個是萬全都司、大寧都司和遼東都司。五行都司是陝西(治甘州衛,今張掖)、四川(治建昌衛,今西昌)、湖廣(治鄖陽衛,今湖北鄖縣)、福建(治建寧府,今建甌市)、山西(治大同府)。兩留守司是洪武年間設置的中都留守司(今鳳陽)和嘉靖年間置於承天府(今湖北鍾祥)的興都留守司。此外,在政教合一的青海、西藏地區設置有烏思藏都司、朵甘都司(實際控制為當地宗教首領八**王分轄各政教中心的寺院,還有各諸侯家屬封地),另有置於今甘肅、青海交界地區的哈密、曲先等衛,以上均屬羈縻性質,與內地的都司、行都司性質不同。

    明朝實行一省分置都、布、按三司的制度,原為防止地方權力集中。宣德後開始派部(六部)、院(都察院)大臣以總督和巡撫的名義督撫地方行政。景泰朝之後成為各省常制。總督主要署理軍務,分短期與長期兩種。巡撫主理民政,每省皆有,有的一巡撫轄兩布政使地,如正統年間和山西河南巡撫。有的一省一巡撫。有的一省幾巡撫。如北直隸有順天巡撫(駐遵化)、保定巡撫(駐真定,今河北正定)、宣府巡撫(駐宣府鎮,今河北宣化,一度兼領山西大同府)三巡撫;南直隸有兩巡撫:應天巡撫(駐蘇州府,今江蘇蘇州)、鳳陽巡撫(駐淮安府,今江蘇淮安楚州)。有的在幾省交界處設置一巡撫,如南贛韶汀巡撫就越江西、廣東、福建三省。

    據《明史志》記載,終明一朝有府140,州193,縣1138。而根據《明史·兵志二》記載,明有衛493,所359。此外,明還設置了介於省和府、縣之間的道。道分為分守道和分巡道兩種。明代並改元的路為府,以稅糧多寡為劃分標準。糧廿萬石以上為上府。廿萬以下十萬以上為中府,十萬以下為下府。

    編輯本段]

    經濟發展

    私營工商業的發展

    明朝無論是鐵,造船,建築等重工業,還是絲綢,紡織,瓷器,印刷等輕工業,在世界都是遙遙領先,工業產量佔全世界的以上,比農業產量在全世界的比例還要高得多。明朝民間的工業不斷壯大,而官營工業卻不斷萎縮。

    明朝以較短的時間完成了宋朝手工業從官營到私營的演變,而且變化得更為徹底。迄至明朝後期,除了鹽業等少數幾個行業還在實行以商人為主體的鹽引制外,大多數手工業都擺脫了官府的控制,成為民間手工業。所以,如果說中國農業的私有化出現於戰國與漢代,那麼,中國手工業的完全私有化,則遲至明代。

    晚明時中國民間私營經濟力量遠比同期西方強大,當英國商人手工場業主擁有幾萬英鎊已算巨富時,明朝民間商人和資本家動用幾百萬兩的銀子進行貿易和生產已經是很尋常,鄭芝龍海上貿易集團的經濟實力達到每年收入數千萬兩白銀,當時荷蘭的東印度公司根本無法與之相抗衡。

    在商業都市的發展規模、人口城市化狀況和市場化程度方面:16世紀的歐洲城市規模較小,1519年至1558年時期,擁有2萬至3萬人口即可稱為「大城市」。根據德國家奧爾布裡希特的計算,年以前,歐洲的城市人口不到總人口的5%世紀初,歐洲沒有一座突破20萬人口的城市,擁有10萬至20萬人口的城市也只有5座;直至16世紀末至l7世紀初期,人口在15萬以上的商業城市才上升為4座。從城市規模和人口比例看,晚明中國的城市化程度反倒稍高一些。據伊懋可的數據,中國城市人口在明朝末年佔到總人口的6%至據曹樹基的估計,1630年時中國城市化率已達到8%。

    商業的空前繁榮

    明代中後期,農產品呈現糧食生產的專業化、商業化趨勢。江南廣東一大片原來產糧區由於大半甚至**成都用來生產棉花甘蔗等經濟作物而成為糧食進口區,其它一些地方則靠供給糧食成為商品糧食出口區。

    嘉定地區因植棉業發展,「邑中種稻不能什一」,加上商業人口劇增,本地產糧不足以自飽,必須仰食四方。

    長江三角洲一帶是當時桑、棉經濟作物和手工業最發達的地步,常思患糧食不足……區域內調劑甚繁。但整個區域仍有不足,須由湖北,江西,安徽運入,所謂「半仰食於江、楚、廬、安之栗」。

    般糧食作物的種植,主要有稻、麥、粟、梁、黍、菽等多種穀類;某些本來可以自給的區域,由於手工業的發展,非農業人口的劇增,或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使本地生產糧食不能滿足需求,因而每年需從外大量糧食。

    不少土地主縉紳也逐步將資金投向工商業,「富者縮資而趨末」,以徽商、晉商、閩商、粵商等為名號的商幫亦逐漸形成,並在一定地區和行業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農業人口轉為工商業者的數量急增。明代戲曲理論家何良俊比較正德前後,說: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農而改業為工商者,三倍於前矣。昔日原無游手之人,今去農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大抵以十分百姓而言,已六七分去農……今一甲所存無四五戶……則空一里之人,奔走絡繹於道路。誰復有種田之人哉。吾恐田卒污萊,民不土著,而地方將有土崩瓦解之勢矣。可不為之寒心哉。

    編輯本段]

    科技成就

    天文氣象

    十四世紀中葉的《白猿獻三光圖》(作者不詳)載有132幅雲圖,並與天氣變化聯繫起來,絕大部分與現代氣象學原理相一致。(歐洲到1879年才出版只有十六幅的雲圖。)

    年南京設京師觀象台1439年造渾天儀置北京(1900年被八國聯軍德國劫走,1921年索回,置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年北京設觀象台。

    年建晷影堂(位於北京古觀象台西南側)

    年李之藻撰《渾蓋通憲圖說》刊行(介紹西方天文觀闡釋渾天7年張燮著《東西洋考》記載海洋占候等的詳細資料。

    年正式安裝我國第一架天文望遠鏡:「筩」(yong)

    年出版《崇禎歷書》。

    數學物理

    年吳敬撰《九章算法比類大全》

    年王文素著成54卷總計1500多問近50萬集通證古今算學寶鑒》。

    年朱載堉著《律呂精義》出版

    年程大位撰《算法統宗》最早記載使用珠算方法開平方和開立方年徐光啟與利瑪竇開始合譯《幾何原本》。

    年李之藻據西人克拉維斯《實用算術概論》和中國程大位《算法統宗》編譯而成《同文算指》。

    年,宋應星在《論氣·氣聲》中對聲音的產生和傳播作出了合乎科學的解釋,認為聲音是由於物體振動或急速運動衝擊空氣而產生的,並通過空氣傳播,同水波相類似。方以智在《物理小識》卷2中提出:「宙(時間)輪於宇(空間),則宇中有宙,宙中有宇。」提出了時間和空間不能彼此獨立存在的時空觀。在《物理小識》卷1中正確地解釋了蒙氣差(即大氣折射)現象。民間光學儀器製造家孫雲球製造放大鏡、顯微鏡等幾十種光學儀器,並著《鏡史》(已佚)。

    醫學

    年,朱棣等主持收集編成《普濟方方六萬一千七百三十九個,是我國現存最大的一部醫方書。)1567年在寧國府太平縣試行中國人痘接種方法預防天花。(種痘預防天花是人工免疫法的開端,是醫學史上的重大成就。十七世紀我國種痘技術已相當完善,並已推廣到全國。我國種痘法於十七世紀初傳入歐洲。)1596年李時珍著《本草綱目》在南京正式出版刊行同期問世的還有《瀕湖脈奇經八脈考》等年,楊繼洲著《針灸大成7年,陳實功著《外科正宗》(收集了大量有效方劑。他注重實踐,勇於革新,創造性地進行了截趾(指)、氣管縫合等外科手術,對我國外科學作出了貢獻。書中對一些腫瘤也作了論述。24年張景岳撰《類經》刊行,同年,景岳再編《類經圖翼》和《類經附翼40《景岳4捲成41年吳有性撰《瘟疫論》王夫之在《思問錄·外篇》中提出了關於生物體的新陳代謝的觀念,他說:「質日代而形如一,……肌肉之日生而舊者消也,人所未知也。人見形之不變而不知其質之已遷,……」

    農學

    俞宗本著《種樹記載了多種樹木的嫁接方法,如桃、李、杏的近緣嫁接和桑、梨的遠緣嫁接等)1406年,朱橚《救荒本草》問世(收集四百一十四種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資料,載明產地、形態、性味及其可食部分和食法,並繪有精細圖譜)1511年中國種植玉米(有疑點,可能不正確)1547年馬一龍著《農記載了水稻的精耕細耘、密植、育苗、移栽等的種植經驗,是我國第一部運用哲學觀點來闡述農業技術的著作。)1582年藩薯傳入中國,1596年屠本畯(jun)著中國現存最早的海洋生物專著《閩中海錯疏》(記載了沿海一帶以海生無脊椎動物和魚類為主的二百多種水族生物的形態和生活習性等。8年,喻仁(喻本元)、喻傑(喻本亨)合著《元亨療馬集》(著名的獸醫學著作,內容包括對馬、牛和駱駝的治療經驗,至今仍有實用價值。7年趙蛹著《植品》(有關西紅柿的種植技術等28年徐光啟撰《農政

    年鄭和率大型遠洋船隊到達西洋三十餘國;徐霞客著《徐霞客遊記》1425年《鄭和航海圖》編成1536年黃衷著《海語》(記錄東南亞史地與中國南洋交通情況)1565年胡宗憲編《籌海圖編》記錄中日交通及抗倭事1589年出現最早的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39年顧炎武開始編著《肇域志》《天下郡國利病書》

    化學、冶煉及化工

    年四川嘉州(今樂山)鑿成深達數百米的石油豎井1596年記載以火爆法的採礦技術1596年,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二百七十六種無機藥物的化學性質以及蒸餾、蒸發、昇華、重結晶、沉澱、燒灼等技術1637年,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記述冶煉技術時,把鉛、銅、汞、硫等許多化學元素看作是基本的物質,而把與它們有關的反應所產生的物質看作是派生的物質,從而產生化學元素概念的萌芽。

    崇禎歷書》

    崇禎二年29年6月21日),徐光啟時任禮部尚書,再次提出修歷建議,是年崇禎帝批准並下令設立歷局,由徐光啟領導,修撰新歷。並要求他「廣集眾長,虛心采聽,西洋方法不妨兼收,各家不同看法務求綜合。」徐光啟奉崇禎帝旨,在欽天監開設西局年徐光啟、李之藻和李天經,先後以西法督修曆法,任用西方人湯若望(德)、羅雅谷(意)、龍華民(意)、鄧玉函等修成《崇禎歷書》共46種137卷。

    面發展科學的設想

    徐光啟重視演繹推理,並特別把重點放在數學上,認為數學是其他一切自然科學和工程學的基礎。徐光啟在崇禎二年29年)即成立西局同年的七月二十六日,給崇禎帝上奏《條議曆法修正歲差疏》中說「蓋凡物有形有質,莫不資與度數故耳」,提出「分曹」料理,即分學科研究的思想,並論述數學和其他科學的關係,及數學在生產實踐中作用。他認為數學是「從用之基」,提出「度數旁通十事」:治歷、測量、音律、軍事、理財、營建、機械、輿地、醫藥、計時。在他掌管的「歷局」內開展以數學為根本,兼及氣象學、水利工程、軍事工程技術、建築、機械力學、大地測量、醫學、算學及音樂等學科的研究工作。歷局有了科學研究機構的雛形。崇禎帝對此積極反應和支持,下旨批示「度數旁通,有關庶績,一併分曹料理,該衙知道」。徐光啟開創的「格物窮理之學」有李之藻,李天經,孫元化,王徵,其後又有方以智,王錫闡等發揚。

    明朝火器與神機營

    明朝永樂八年(1410年)征交趾時,明成祖朱棣在京軍中組建了專門的槍炮部隊——神機營,這種獨立槍炮部隊建制在當時中國乃至世界各國都處於領先地位,比歐洲最早成為建制的西班牙火槍兵(創建於1510年),要早一個世紀左右。

    編輯本段]

    對外關係

    鄭和下西洋路線鄭和下西洋

    為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繫,明太宗派鄭和出使西洋。從1405年到1433年,鄭和七次航海,訪問過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地區,進行環球航行,見1421中國發現世界)。又派遣吏部驗封司員外郎陳子魯出使撒馬兒罕、吐魯番、火州等西域十八國,加強了明朝同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上的往來,為中國走向世界做出了貢獻。

    仁宗朱高熾繼位後,停止下西洋活動。宣宗朱瞻基繼位後,於宣德五年(1431年)閏十二月初六日,派鄭和第七次也是最後一次下西洋,這一次,鄭和在返航時去世,去世的地點正是第一次出海的終點,古裡。到了明憲宗年間,曾有太監向憲宗提議再次下西洋,於是皇帝下詔到兵部索要鄭和出使的海圖等資料。但由於劉大夏等官員認為下西洋為一大弊政,有害無益,因此將當年鄭和出海地圖等資料藏匿起來將其銷毀),兵部尚書項忠命吏入庫搜索無果,再次下西洋一事於是作罷。

    戚繼光海禁與抗倭

    元末明初,元末明初開始隨著元朝海軍的滅亡,明朝前期後海軍的弱化,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盜,經常騷擾我國沿海地區,被稱為倭寇。為防倭寇,朱元璋頒布了海禁政策。明朝中期,朝廷誤以為「倭患起於市舶,遂罷之」。那時候,明顯發展的私人海外貿易,受到嚴厲限制。中國東南沿海的一些奸商,與倭寇相勾結,共同走私、搶掠分贓,倭患愈演愈烈。

    明朝派戚繼光到浙東抗倭。他率領戚家軍,在台州九戰九捷,取得抗倭鬥爭的重大勝利。後來他又率軍開赴福建、廣東,與另一位抗倭將領俞大猷連續重創倭寇。到1565年,東南沿海的倭寇基本剿清,民族英雄戚繼光的抗倭業績,萬古流芳。

    倭寇平息後,朝廷有鑒於對外貿易對沿海居民的重要性,逐步解除海禁,使民間走私貿易正當化,國際貿易使中國進入了逐漸成形的世界貿易體系之中。

    萬曆援朝戰爭

    豐臣秀吉統一全日本後,意欲佔領李氏朝鮮。萬曆廿年,日本進攻朝鮮,朝鮮國王逃到義州並派使節向明朝求救。明朝取得戰爭的勝利,中日進行和談。但萬曆廿五年後,日本再次進攻朝鮮。萬曆廿六年,豐臣秀吉死,日軍大敗退回日本。此即為萬曆援朝戰爭。

    中西交流

    世紀,新航路開闢以後,葡萄牙人於1511年佔領了馬六甲,愈甚渴望對中國的往來。明武宗正德七年(1513年),葡萄牙國王派出一支對華使團前往中國,並在廣州登陸,希望與明政府建交。後來,中國皇帝同意葡萄牙人在澳門開設洋行,修建洋房,並允許他們每年來廣州「越冬」。這是西方列強第一次正式性的登陸中國並接觸中國。

    萬曆二十年(1592年),羅馬教皇派出利瑪竇去中國教區工作。由於利瑪竇很快學會中文,並穿儒服、通儒書,頗得明朝士大夫好感。後被舉薦至京,頗得神宗信任。他進獻坤輿萬國全圖、自鳴鐘、日晷、西洋炮、望遠鏡、火槍、西藥、聖母像、十字架等貢等貢品,先後在北京、肇慶等地展出。利瑪竇不僅傳播天主教,還啟發徐光啟、李之藻等人學習西學。另外他還將中國各種文化傳入歐洲,如儒家思想、佛道學說、圍棋等,可謂「貫通中西第一人。」另外,有不少明朝軍隊裝備相當數量的火器,包括西洋「紅夷大炮」「佛郎機炮」和中國自己發明改造的種類,當時有人評價,這些改造的火器,「猶勝西番」。

    編輯本段]

    帝王世系

    明朝皇帝位)

    姓名廟號謚號年號陵墓

    朱元璋太祖高皇帝洪武(1368年398年)孝陵

    朱允炆惠宗讓皇帝(又謚惠帝)建399年402年)待考

    朱棣成祖(原為太宗)文皇帝永樂(1403年424年)長陵

    朱高熾仁宗昭皇帝洪熙(1424年425年)獻陵

    朱瞻基宣宗章皇帝宣德(1426年435年)景陵

    朱祁鎮英宗睿皇帝正統(1436年449年)、天順(1457年464年)裕陵

    朱祁鈺代宗景皇帝景泰(1450年457年)景泰陵

    朱見深憲宗純皇帝成化(1465年487年)茂陵

    朱祐樘孝宗敬皇帝弘治(1488年505年)泰陵

    朱厚照武宗毅皇帝正德(1506年521年)康陵

    朱厚熜世宗肅皇帝嘉靖(1522年566年)永陵

    朱載垕穆宗莊皇帝隆慶(1567年572年)昭陵

    朱翊鈞神宗顯皇帝萬曆(1573年20年)定陵

    朱常洛光宗貞皇帝泰昌20年)實際在位一個月慶陵

    朱由校熹宗悊皇帝天啟21年27年)德陵

    朱由檢毅宗(原為思宗)烈皇帝崇禎28年44年)思陵

    南明皇帝(4位)

    朱由崧安宗簡皇帝弘光44年45年)待考

    朱聿鍵紹宗襄皇帝隆武45年46年)隆武陵

    朱聿鋨文宗節皇帝紹武46年)紹武陵

    朱由榔昭宗匡皇帝永歷46年2年)永歷陵

    註:明太祖孝陵位於南京紫金山南麓,惠宗與安宗葬處不明,景泰陵位於北京海澱區玉泉山北麓,隆武陵位於福州羅漢嶺,紹武陵位於廣州越秀公園內,永歷陵位於貴州都勻高塘山,其餘十三位皇帝陵墓位於北京昌平縣天壽山明十三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