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袁崇煥評傳 文 / 何凌霄
天啟四年,袁崇煥與大將馬世龍、王世欽等率領一萬二千名騎兵步兵東巡廣寧。廣寧即
今北鎮縣,在錦州之北,離滿清重鎮瀋陽已不遠了。袁崇煥還沒有和清兵交過手,這次已含
有主動挑戰的意味。但清兵沒有應戰。袁崇煥一軍經大凌河的出口十三山,從海道還寧遠。
這時清兵已退出十三山。袁崇煥這次陸海出巡,寫了一詩,題目是《偕諸將游海島》,不
說「率諸將」而說「偕諸將」,不說「巡海島」而說「游海島」,頗有儒將的雅量高致。詩
中很清楚的抒寫了他的心情:是戰是守的方略苦受朝廷牽制,不能自由,見到大好河山,更
加深了憂愁。對榮華富貴我早已看得極淡,滿腔忠憤,卻只怕別人要說是杞人憂天。外敵的
侵犯最後總是能平定的,但朝廷中爭權奪利的鬥爭卻實是大患,不知幾時方能停止?看到天
上浮雲,冷清清的月亮,又想到我父親逝世,傷心得腸也要斷了8。
短短三四年之間,從京師戒嚴到東巡廣寧,軍事從守勢轉為攻勢,這主要是孫承宗主持
之功,而袁崇煥也貢獻了很多方略。
孫承宗很賞識他,盡力加以提拔。袁崇煥因功升為兵備副使,再升右參政。孫承宗對他
言聽計從,委任甚專。
天啟五年夏,一切準備就緒,孫承宗根據袁崇煥的策劃,派遣諸將分屯錦州、松山、杏
山、右屯、大凌河、小凌河諸要塞,又向北推進了二百里,幾乎完全收復了遼河以西的舊
地,這時寧遠又變成內地了。
清兵見敵人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推進,四年之中也不敢來犯。然而進攻的準備工作卻
做得十分積極,努爾哈赤將京城從太子河右岸的東京城移到了瀋陽,以便於南下攻明、西取
蒙古,保持充分的出擊姿態。
孫承宗有才識,有擔當,有氣魄,袁崇煥對他既欽佩,又有知遇的感激,這樣的上司是
極難遇到的。眼見他和孫承宗的共同計劃正在一步步的實現,按部就班的收復失地,這幾年
袁崇煥一定過得十分快樂。他和手下將領滿桂、左輔、朱梅、祖大壽、何可綱、趙率教、孫
祖壽等人的戰鬥友誼,也在這些日子中不斷加深。
可是好景不常,時局漸漸變壞。天啟皇帝熹宗越來越喜歡做木工。魏忠賢的權力越來越
大,盡量揮他地痞流氓性格中的無賴、無知、無恥、以及無法無天。
天啟五年,魏忠賢大舉屠戮朝廷裡的正人君子,將彈劾他二十四條大罪的楊漣下獄。同
時下獄的有左光斗、魏大中、袁化中等大臣,所誣陷的罪名是貪污。百姓大憤,數萬士民在
北京街道上呼叫大哭。魏忠賢不敢正式審訊,命獄卒在監獄中打死了這些大臣。楊漣死得最
慘,土囊壓身,鐵釘貫耳。不久,魏忠賢又殺熊廷弼。
熊廷弼在遼東立有大功,蒙冤入獄,百姓都很同情他。民間流傳一部繡像演義小說《遼
東傳》,描寫熊廷弼守遼東的英勇事跡。魏忠賢的徒黨中有一個名叫馮銓的,他父親當年在
遼東作布政的官,清兵未到,先就鼠竄南逃。《遼東傳》第四十八回有「馮布政父子奔逃」
一節,描寫馮銓父子棄職而逃的狼狽醜態,可說是當時的「新聞體小說」。
馮銓對這事深為懷恨,又要討好魏忠賢,於是買了一部《遼東傳》放在衣袖裡,見到熹
宗後,把小說拿出來,誣告說:「這部演義小說是熊廷弼作的,他吹噓自己的功勞,想要免
罪。」熹宗信以為真,登時大怒。大概他看到小說中的繡像將熊廷弼畫得威風凜凜,而文字
中或許對皇帝還頗有諷刺,於是即刻下旨將熊廷弼斬,還將他的級送到各處邊界上去給
守軍觀看,那就叫做「傳九邊」,說他犯了不戰的大罪。然而真正應當負責的王化貞反而
不殺。
文字獄也開始展。江蘇太倉的兩個文人作詩哀悼熊廷弼,都被加以「誹謗」罪名而處
斬。
魏忠賢喜歡文官武將送他賄賂,越多越好。孫承宗帶兵十多萬,糧餉很多,應當大量克
扣下來轉奉給他「九千歲」才是。孫承宗不肯這樣辦,魏忠賢自然不喜歡,於是派了個吹牛
拍馬的小人高第去代孫承宗作遼東經略。高第一到任,立刻就說關外之地不可守,要撤去關
外各城的守禦,將部隊全部撤入山海關。
這戰略之糊塗,真是不可理喻。那時清兵又沒有來攻,完全沒有撤兵逃命的必要。大概
他是怕一旦來攻,非敗不可,還是先行撤兵比較安全。
袁崇煥當然極力反對,對高第說:「兵法有進無退。諸城既已收復,怎可隨便撤退?錦
州、右屯衛一動搖,寧前就震驚,山海關也失了保障。這些外衛城池只要派良將守禦,一定
不會有危險的。」高第不聽,下令寧遠、前屯衛也撤兵。袁崇煥倔強得很,抗命不聽,說
道:「我做的是寧前道的官,守土有責,與城共存亡,決計不撤。」
高第是膽小的書生,袁崇煥雖是他部屬,但見他蠻勁作,聲色俱厲的不服從命令,也
就不敢對他怎樣,只是下令將錦州、右屯、大小凌河、松山、杏山的守兵都撤去了,放棄了
糧食十餘萬石。撤退毫無秩序,軍民死亡載道,哭聲震野,百姓和將士都是氣憤難當。
袁崇煥的父親早一年死了,按照規矩,兒子必須回家守喪。當時朝廷以軍事緊急,下旨
不許他回家,命他在職守制,稱為「奪情」。這時袁崇煥大怒,上奏章要回家守制。朝廷不
准,為了慰撫他,升他為按察使。但這樣一來,數年辛辛苦苦的經營毀於一朝。雖然陞官,
也決不會開心。
可以想像得到,袁崇煥在這段時期中,「x他媽」的廣東三字經不知罵了幾千百句。他
是進士,然而以他的性格而遇上這種事情,不罵三字經何以洩心中之憤?或許高第不敢見他
的面,否則被他飽以老拳、毆打上司的事都可能生。高第,字登之,萬曆十七年進士。他
考試果然「高第登之」,但做大軍統帥,卻是「要地棄之」。
軍事上這樣荒謬的決策,大概只有當代南越阮文紹主動放棄順化、峴港,棄軍四十萬,
因而引致南越全面潰敗一事,可以與之「媲美」。
1關於袁崇煥的事跡,如未註明出處,主要系依據《明史·袁崇煥傳》所載。
2袁崇煥考舉人時,有「秋闈賞月」詩,有句:「竹葉喜添豪士志,桂花香ha少年
頭。」
3袁崇煥《募修羅浮諸名勝疏》:「餘生平有山水之癖,即一丘一壑,俱低徊不忍去。
故十四公車,強半在外,足跡幾遍宇內。」《下第》詩有云:「遇主人寧易,逢時我獨難。
八千憐客路,三十尚儒冠。」從東莞到北京,約八千里。
4他到浙江嵊縣遊覽時,與好友秦六郎中宵長談,有《話別秦六郎》詩:「海鱷波鯨夜
不啾,故人談劍剡溪頭。言深夜半猶疑晝,酒冷涼生始覺秋。水國芙蓉低睡月,江湄楊柳軟
維舟。自憐作賦非王粲,戛玉鳴金有少游。」
5袁崇煥在《天啟二年擢僉事監軍奏方略疏》中提出招募兵員的要求,宣稱:「他日戰
之不力,即斬臣於行軍之前,以為輕事者戒。」最後說:「如聽臣之言,行臣之忠,臣必效
力以舒人神之憤。不但鞏固山海,即已失之封疆,行將復之。謀定而戰,臣有微長也。」
他上任後的第一道奏章,便提出了「謀定而戰」的四字要訣,同時也自豪而自信的說:
「臣有微長也。」
6招募和調集三千名廣東兵、六千名廣西兵,一共大約花了二十萬兩銀子。據袁崇煥所
申請的預算,廣東兵要安家、行糧、衣甲、器械等費,每人二十餘兩。廣西狼兵本來就是
兵,所以不安家、兵甲費用,只需從廣西到關外的行糧每人六兩銀子。
7詳見王鍾翰《滿族在努爾哈齊時代的社會經濟形態》、《皇太極時代滿族向封建制的
過渡》。
8原詩是:「戰守逶迤不自由,偏因勝地重深愁。榮華我已知莊夢,忠憤人將謂杞憂。
邊釁久開終是定,室戈方操幾時休?片雲孤月應腸斷,樁樹凋零又一秋。」
滿清看出了明朝的虛實,知道高經略無用,袁崇煥無人支持,於天啟六年正月大舉渡遼
河攻寧遠,兵十三萬(在這幾年中,清軍的實力已擴充了一倍),號稱二十萬。二十三日攻
抵寧遠。
大敵終於攻來了。
朝廷荒唐,主帥荒謬,援軍是一定不會有的。那怎麼辦?棄城而退是服從主帥命令;守
城罷,寧遠一城孤軍,怎能擋滿清的傾國之師?
在這緊急關頭,袁崇煥奮了英雄之氣,決意抗敵。
他和大將滿桂、副將左輔、朱梅,參將祖大壽、何可綱等,集將士誓死守城。袁崇煥刺
出自己鮮血,寫成文告,讓將士傳閱,更向士卒下拜,激以忠義。全軍上下在他的激勵下人
人熱血沸騰,決心死戰。
他又下令前屯守將趙率教、山海關守將楊麒,凡是寧遠有兵將逃回來,一概抓住斬。
山海關有他的上司遼東經略高第鎮守,袁崇煥的職權本來只能管到寧遠和前屯,山海關總兵
楊麒他是管不著的。但這時還管他甚麼上司不上司,職權不職權,「x他媽,頂硬上,幾大
就幾大!」(淞滬之戰時,十九路軍廣東兵守上海,抗禦日軍侵略,當時「x他媽,頂硬
上」的廣東三字經,在江南一帶贏得了人民的熱烈崇敬。因為大家都說:廣東兵一罵「x他
媽!」就挺槍衝鋒,向日軍殺去了。)
他母親和妻子這時也在遼西,大概住在山海關或前屯衛後方。他將母親和妻子都搬到寧
遠城中來住。全家和寧遠共存亡的決心,表現得再清楚也沒有了1。
二十四日,清兵到達城下。袁崇煥初次見到「辮子兵」的威猛。
清兵都有辮子,在那時,漢人只要聽到「辮子兵」三字,不由自主的就膽戰心驚,直到
十餘年後仍是如此。李自成部下都是身經百戰的悍將健卒,席捲而東,攻破北京,在山海關
前的一片石和吳三桂部大戰時,絲毫不落下風。但清兵突然出現,李自成軍中響起「辮子兵
來了!辮子兵來了!」的驚呼,二十萬大軍就此全軍大潰,一敗塗地。李自成逃出北京,向
西急竄,「大順」朝終於覆滅。在那時候,「辮子兵」就是「無敵雄師」的代名詞。
袁崇煥並不是比李自成更會打仗,他部下的兵將也並不更為勇猛。但他更加鎮定,更加
堅決,他沒有個人的自私**,不像李自成那樣想做皇帝。真所謂「無慾則剛」,所以他比
李自成更剛強。
他是「x他媽,頂硬上」的英雄。
但他部下的兵將不是廣東人,主要是遼河兩岸的關外健兒,其他各省的都有。只因為主
帥有「頂硬上」的英銳之氣,部屬也都跟著他「頂硬上」了。
這時寧遠守兵約一萬,而清兵有十三萬。向來明清交戰,總是明兵多而清兵少,這次卻
眾寡易勢,大軍都在經略高第手中。高第全軍據守山海關,果然並不派兵來救。
努爾哈赤先分遣部隊繞過寧遠,在城南五里處切斷了通向山海關的大路,然後放幾名俘
虜來的漢人去寧遠向袁崇煥傳話:「我這次帶了二十萬大軍來攻,寧遠非破不可。守城官如
投降,我一定大加優待,封為大官。」袁崇煥回答說:「你突然領兵來攻,那是甚麼道理?
錦州與寧遠兩城,你本來已經佔領,又再放棄。我修築好了來住,自然要死守,怎肯投降?
你說有二十萬兵,未免誇大。你真正的兵力大約是十三萬,我倒也不以為來兵太少了。」2
努爾哈赤於是大舉攻城。
當時朝鮮使者帶同翻譯官韓瑗去北京朝見皇帝,剛到達寧遠。袁崇煥很高興的招待使
節及其隨從。朝鮮使節見守軍甚是鎮定,暗暗感到奇怪。袁崇煥和三數幕僚閒談,及報清兵
攻到,袁崇煥乘轎至戰樓,又與韓瑗等談古論今,泰然自若,全無憂色。過了不久,忽聽得
一聲大炮,聲動天地。韓瑗大驚,只嚇得低下了頭抬不起來。袁崇煥笑道:「賊兵來了!」
打開城頭敵樓的窗子,向外望去,只見清兵蔽野而來。城中卻聲息全無。
成千成萬的辮子兵衝到了城邊,突然之間,城頭舉起千千萬萬火把,矢石如雨般投下城
去。戰事越來越激烈,明軍忽然從城頭的每一個石堞間推出一個又長又大的木櫃,這些大木
櫃一半在堞內,一半探出城外,大櫃中伏有甲士,俯身射箭投石,投完了便將大本櫃拉進
來,再裝矢石出去投擲。跟著地雷爆,土石飛揚,無數清兵和馬匹被震上半空3。攻城清
兵的先鋒部隊是鐵甲軍,每人身上都披兩層鐵甲,稱為「鐵頭子」。清兵以堅車攻城,車頂
以生牛皮蒙住,矢石不能傷。城內架起西洋大炮十一門,在城頭輪流轟擊,每一炮打出去,
破壞殺傷及於數里4。
清兵奮勇迫近,推了鐵裹車猛撞城牆,聲音轟隆轟隆,勢道驚人,撞擊了很久,城牆撞
破的地方很多。清兵再用像雲梯那樣的裹鐵高車來撞擊城牆高處。隨後又把裹鐵車推到城牆
邊,上面用木板遮住,以擋城頭投下的矢石,車裡藏了兵士,用鐵鍬挖掘城牆牆腳。清兵攻
進了城牆下的死角,大炮已打他們不到。在這危急之時,守軍想到了計策,抬了屋子前的長
條大階沿石從城上投下去。階石十分沉重,鐵車上的木板擋不住,壓死了不少清兵。
攻城時候經歷很久,城基被清兵挖成了一個個凹龕,清兵躲在城牆洞內向裡挖掘,城上
再投大石下去,就打不到了。這時寧遠四周十餘里的城牆牆腳已被挖得千孔百瘡,眼看城破
在即,滿城百姓驚惶得很,都抱怨說:「袁爺為了他自己一人,害死了我們滿城百姓。」
大家正在跋徨無策之時,通判金啟?埃ㄕ憬G耍橯U畢氤雋思訃挈v轎淦鰨{絔滯t*
在蘆花褥子和被單上,紛紛投到城下去。他將這件新式武器取名為「萬人敵」。當時是正
月,氣候酷寒,攻城清兵見到被褥,就都來搶奪,城上將火箭、硝磺等引火物投下去,「萬
人敵」立即燃燒,燒死了無數清兵。另有一種「萬人敵」是將火藥放在空心的大泥團中,外
面圍以木框,點燃了藥引投下城去,泥團不斷旋轉噴火,燒死敵兵。那位通判在趕製「萬人
敵」之時,火藥碰到火星,不幸被燒死了5。
這時城牆被撞垮了一丈多,袁崇煥不能再泰然自若了,親自搬石來堵塞缺口,連受了兩
次傷。部將勸他保重。他厲聲道:「寧遠雖只區區一城,但與中國的存亡有關。寧遠要是不
守,數年之後,咱們的父母兄弟都成為韃子的奴隸了。我若膽小怕死,就算僥倖保得一命,
又有甚麼樂趣?」撕下戰袍來裹了左臂的傷口又戰。將士在他的榜樣之下,人人奮勇,終於
堵上了缺口6。
二十五日清兵又猛攻,袁崇煥督將士死戰。清太祖努爾哈赤也受了傷。血戰三日,清兵
損失慘重,終於不得不下令退兵。
此役殺死了清軍中著錦衣的軍官十餘人,即滿洲人稱為「牛錄額真」的。清兵退去後,
守軍將五十名敢死隊用長繩縋到城下,拾到了十餘萬支箭。城牆上給清兵挖出的洞穴有七十
余個。這時點查火藥庫,火藥也用盡了,局面真是危險得很。
敵軍解圍而去之後,百姓感到安全了,滿城大哭,紛紛去拜謝袁崇煥與滿桂的救命之
恩。為甚麼要「滿城大哭」?想來是既感激又慚愧,又是說不出的欣喜罷?
第二天早晨,清兵大隊人馬擁聚在城外大平原一邊。袁崇煥派遣一名使者,備了禮物去
送給努爾哈赤,對他說:「老將橫行天下為時已久,今日敗於小子之手,只怕是天意了。」
努爾哈赤已受重傷,於是回送禮物及名馬,約期再戰。
所謂「約期再戰」,只是掩飾面子的話。努爾哈赤不敢再攻寧遠,轉而去攻覺華島洩
憤。
袁崇煥招募來的兩廣子弟兵,在寧遠之戰中似乎並未生如何重大的作用。據我猜想,
極可能是袁崇煥派了廣東水師守覺華島。覺華島現在叫做菊花島,在寧遠海外,當時是關外
屯聚糧草的重地,因為關外軍糧kao海運接濟,在覺華島起卸最方便。寒冬之際,海面結了厚
冰,變成了陸地,廣東兵所擅長的水戰完全用不上,只得把車輛排起來當防禦工事,在冰上
和清兵打陸戰,結果全軍覆沒,島上十餘萬石糧食盡被焚燬。這幾千名廣東海軍,大概多數
在這一役中犧牲了7。努爾哈赤對諸貝勒說:「我自二十五歲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為甚麼單是寧遠一城就打不下來?」心中十分惱怒。此後傷勢一直未癒,七月間到清河溫泉
療養,派人去召大福晉(正妃)來,同回瀋陽,在離瀋陽四十里處的…Кp*
逝世,年六十八歲。
努爾哈赤一生只打了這一個大敗仗。清人從此對袁崇煥十分敬畏8。
袁崇煥指揮這個戰役很有儒將風度,坐轎子在城頭敵樓中督戰,打了勝仗之後,派使者
送禮物給努爾哈赤,頗有《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與周瑜羽扇綸巾、談笑用兵的氣派;也似南
朝梁朝大將韋睿臨陣時輕袍緩帶,乘輿坐椅,手持竹如意指揮軍隊。韋睿身子瘦弱,但戰無
不勝,敵軍畏之如虎,稱為「韋虎」。不過到了當真危急之時,袁崇煥也不能再扮儒將了,
只得以「蠻子」姿態來死拚。
1見李光濤《清入關前之真像》。但此節不見於其他記載,不知李先生有何根據。
2《清太祖實錄》卷十。
3據日人稻葉君山《清朝全史》中所引述朝鮮使者當時在寧遠城頭的目睹記。
4據《臚天頌筆》。
5據計六奇《明季北略》中引寧遠圍城時在鼓樓前開店的一名花椒商人所述。
6據梁啟《袁崇煥傳》。該傳中敘述清兵敗退後,「崇煥復開壘襲擊,追北三十餘
裡,清軍大亂,死者逾萬人。」與其他資料不符,今不取。
7袁崇煥《祭覺華島陣亡兵將文》:「慨自戰守乖方,屢失疆土,天子赫然震怒,調南
北水陸舟師,謂爾乘船如馬,遂調之來為進取也。據爾等間關遠至,豈不欲滅此朝食,一航
而金復歸,再航而黃龍掃哉?奈未盡其用而敵即來。冱寒之月,冰結舟膠,窘爾之所長,烏
得不及於難?說者謂謀之不臧。不臧固不臧矣,然排山倒海之勢,以十八萬而臨數千之水
卒,即臧可奈何?而爾等計無復之,憤然以死,略無芥蒂,視當年之棄曳倒奔者,加一等
也。人之罪至死而免,人之品至死而定。今將略爾罪而嘉乃忠,請命於天子,諒為之恤,所
以不沒汝等者,良有在也。吁嗟,巨浪茫茫,空山寂寂,皆汝等忠靈之所棲蕩也,望故鄉以
何日?即轉劫而無期,苒苒遊魂,何不相結為厲,殲仇洩憤?在生之志,借死以伸,則雖死
之日,猶生之年也,爾其勉之。不腆之奠,涕與俱之。尚饗。」
《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廣州府部·祠廟考》中,記載東莞縣有一座敕建忠愍祠,
「天啟七年,奉敕建,為遼將死事陣策,在教場尾。」陳策不知怎樣在遼西犧牲,相信他是
袁崇煥從故鄉帶去的子弟兵之一。天啟七年的冬天,袁崇煥已回東莞,這座忠愍祠很可能是
他向朝廷申請,由皇帝下敕建造,以紀念他在關外殉國的舊部。
8清人所修的《明史·袁崇煥傳》中說:「我大清舉兵所向,無不摧破。諸將罔敢議戰
守。議戰守自崇煥始。」
當朝中得到清兵大舉來攻的訊息時,百官驚惶之極。兵部尚書王之光與廷臣商議,人人
束手無策,以為這一次寧遠一定要失了,不知山海關是否能保得住。後來得到捷報,朝野自
然喜出望外,謝天謝地。
高第因不援寧遠而免職,以王之臣代。袁崇煥升為右僉都御史。那是正四品的官。
三月,復設遼東巡撫,由袁崇煥升任。但魏忠賢見他地位重要了起來,開始對他提防,
派了兩名親信太監劉應坤與紀用去寧遠監軍。皇帝派特務監視部隊長官,是歷代政治**時
常常出現的情形。特務干預軍事,後果一定極差,所以袁崇煥上疏反對,但抗議無效,特務
太監非來不可。朝廷為了安撫他,加他一個兵部右侍郎(正三品,相當於國防部第二副部
長)的頭銜,並賞銀幣,子孫世襲錦衣千戶。
在這時候,袁崇煥與大將滿桂之間,生了激烈衝突,衝突的原因在於另一個大將趙率
教。
滿桂和趙率教都是第一流的將領,但性格很不同1。滿桂是蒙古人,非常的戇直,簡直
有些傻里傻氣。趙率教卻十分的機靈精乖,相信他一定很會討好上司,所以每一個遼東統帥
自袁應泰、王在晉、孫承宗、高第、以至袁崇煥,個個都很喜歡他(在《碧血劍》小說裡,
當袁承志週歲時送金項圈的就是他)。
滿桂和他本來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當清兵大舉來攻寧遠時,趙率教在前屯衛鎮守,派了
一名都司、四名守備帶兵來援。當時大敵壓境,趙率教自己不來和上司及好朋友共赴患難,
所派的援兵又到得很遲,滿桂大大不高興,不許援兵進城,後來因袁崇煥的命令才放他們進
來。等到寧遠解圍,趙率教想分功。滿桂不許,又罵他為甚麼自己不來救援,太沒有義氣。
兩人為此大吵。大概滿桂的態度十分粗魯,蒙古三字經罵之不已,說不定還想出拳打人,袁
崇煥便袒護趙率教。衝突轉移到了袁、滿二人之間,或許滿桂對上司不夠尊敬,於是袁崇煥
要求將滿桂調走2。
朝廷群臣都知道滿桂打仗的本事,但將帥不和總是不對,便依從了。可是經略王之臣極
力認為滿桂決不可去。朝廷召還滿桂的命令已頒下了,於是聽了王之臣的主張,再命滿桂鎮
守山海關。袁崇煥堅決不接受。朝廷無法,只得將滿桂調回北京,保留左都督原官,派在國
防機構辦事。
這件事情顯然是袁崇煥的蠻子脾氣作,衝動起來,作出了違反理智的決定。由於王之
臣袒護滿桂,袁崇煥又去和王之臣吵鬧。朝廷怕王之臣與袁崇煥不斷衝突,壞了大事,於是
將指揮權劃分為二:關內的部隊由遼東經略王之臣指揮,關外部隊則由遼東巡撫袁崇煥指
揮。經略的官比巡撫大,但這時袁崇煥已不屬遼東經略管了。
袁崇煥畢竟是個光明磊落的大丈夫,冷靜下來之後,知道是自己的不對,於是上奏請再
用滿桂。朝廷當然批准,派滿桂兼統關內外兵馬,賜尚方劍。王之臣和袁崇煥是文官,等於
現在的政委;滿桂是武將,是部隊司令。武將受文官指揮。幸虧袁崇煥不堅持錯誤,否則二
次寧遠大戰,就不能得到滿桂這樣的大將來主持城防。
在這時候,袁崇煥上了一道奏章,提出守遼的基本戰略,這道奏章有很大的重要性。其
中主張:一、用遼人守遼土;二、屯田,以遼土養軍隊;三、以守為主,等待機會再出擊。
他最擔心的事,是立了功勞之後,敵人必定要使反間計,散播謠言,而本國必定有人妒忌毀
謗3。
他深知明軍的戰鬥力不如清軍,野戰不利,只有用己之長,所以提出了戰術的基本原
則:「兵不利野戰,只有憑堅城、用大炮一策。」
所統帶的部隊無力打野戰,作為主帥,自然深感棘手。但訓練一支善打野戰的勁旅,非
一朝一夕之功,那是無可奈何的;而對於勢所必至的朝臣忌功中傷,更是無可奈何,只有盼
望皇帝和大臣們能加以照顧了。
袁崇煥也不是一味的蠻幹,有時也有他機靈的一面。他對魏忠賢派去監視他的兩名特務
太監敷衍得很好。當年冬天,他帶同趙率教以及兩名特務太監劉應坤、紀用,興辦防禦工事
及屯田,漸漸又再收復了高第所放棄的土地。
他在奏章中將這兩名太監的功勞吹噓了一番,所以魏忠賢和劉應坤、紀用三人都得到了
封賞。劉、紀二人似乎也不是壞太監,並沒有對袁崇煥掣肘阻撓,後來寧錦大戰,劉應坤在
寧遠上城督戰,紀用在錦州上城督戰,都勇敢得很。大概二人為袁崇煥的忠勇所感召,也變
得忠勇起來。可見也不是所有的太監都是壞人,主要還在領導者如何領導。
1《明史·滿桂傳》:「桂椎魯甚,然忠勇絕倫,不好聲色,與士卒同甘苦。」《明
史·趙率教傳》:「率教為將廉勇,待士有恩,勤身奉公,勞而不懈,與滿桂並稱良將。二
人既歿,益無能辦東事者。」
2袁崇煥奏章中說滿桂「意氣驕矜,謾罵僚屬,恐壞封疆大計,乞移之別鎮,以關外事
權歸率教。」
3《明史·袁崇煥傳》引述他的奏章:「陛下以關內外分責二臣。用遼人守遼土,且守
且戰,且築且屯。屯種所入,可漸減海運。大要堅壁清野以為體,乘間擊瑕以為用。戰雖不
足,守則有餘。守既有餘,戰無不足。顧勇猛圖敵,敵必仇,奮迅立功,眾必忌。任勞則必
召怨,蒙罪始可有功。怨不深則勞不著,罪不大則功不成。謗書盈篋,毀言日至,自古已
然,惟聖明與廷臣始終之。」
努爾哈赤死後,第八子皇太極接位。
皇太極的智謀武略,實是中國歷代帝皇中不可多見的人物,本身的才幹見識,不在劉
邦、劉秀、李世民、朱元璋之下。中國歷史家大概因他是滿清皇帝,由於種族偏見,向來沒
有給他以應得的極高評價。其實以他的知人善任、豁達大度、高瞻遠矚、明斷果決,自唐太
宗以後,中國歷朝帝皇沒有幾個能及得上1。
努爾哈赤是罕有的軍事天才,這個老將終於死了,繼承人是一個同樣厲害的人物。皇太
極的軍事天才雖不及父親,政治才能卻猶有過之。袁崇煥所受到的壓力一點也沒有減輕。皇
太極接位之時,滿洲正遭逢極大的困難。努爾哈赤新死,滿洲內部人心動盪。努爾哈赤遺命
是四大貝勒同時執政,行的是集體領導制,皇太極的權位很不鞏固。在經濟上,因為與明朝
開戰,人參、貂皮等特產失去了傳統市場。滿洲當時在生產上是奴隸制,擄掠了大批漢人來
農耕,生產力相當低。但軍隊大加擴充,這時已達十五萬人,軍需補給生很大問題,偏偏
又遇上嚴重的天災,遼東生饑荒2。如向關內侵略,卻又打不破袁崇煥這一關。
在這時候,皇太極定下了正確的戰略:侵略朝鮮。
朝鮮物產豐富而兵力薄弱,正是理想的掠奪對象。在外交上,朝鮮採取的是「事大(對
明)交鄰(對日本、滿清)」政策。明清交戰時,朝鮮出兵助明,又供給明軍皮島總兵官毛
文龍糧食,成為滿清後方的一個牽制。皇太極進攻朝鮮,可以解決經濟上、戰略上的雙重困
難,同時在必定可以得到的軍事勝利之中樹立威望,鞏固權位。
明朝方面的困難也相當不小。
訓練一支既能守,又能戰,再能進一步收復失地的精銳野戰軍,需要相當時間。
袁崇煥任寧前道僉事時,山海關外四城,縱深約二百里,廣約四十里,屯兵六萬餘人,
糧餉全kao關內支給。後來在孫承宗、袁崇煥主持下,恢復錦州、中屯、大凌河諸城,國防前
線向北推展,屯田數千頃,兵士足食。高第代孫承宗為經略,盡棄錦州諸城,寧遠沒有了外
衛,也沒有了糧源。kao朝廷接濟是很kao不住的,朝廷對於拖欠糧餉向來興趣濃厚。袁崇煥做
遼東巡撫,要目標是修復錦州、大凌河等城堡的守備,然後屯田耕種。但築城工程費時甚
久,又不能受到敵人干擾,在和滿清處於戰爭狀態之時無法進行。
所以明清雙方,都期望有一段休戰的時期,以便進行自己的計劃。明方是練兵、築城、
屯田,清方是進攻朝鮮,鞏固統治。在這樣的局勢下,具備了議和的條件。
明方的議和是攻勢的,最後目標是消滅滿清,收復全部遼東失地。清方的議和主要是守
勢,目的在鞏固已得的土地,要明方承認雙方的現有疆界,雙方和平共處,進行貿易。因為
明清雙方的國力實在太過懸殊。明方那時的人口,官方的紀錄是六千多萬,實際上遠不止此
數,當時男丁要被政府征去義務勞動,不參加的要繳錢代替,所以百姓盡可能的瞞報人口。
外國學者們的估計相互差距很大,最高的估計認為那時中國人口是一億五千萬人。我相信決
不會少於一億人3。女真人大概不到五十萬人4。人口的對比是二百比一甚至三百比一。滿
清所佔的土地,只是今日吉林、遼寧、黑龍江的一部份,與明方相比也是相差極遠。明方火
器犀利,葡萄牙大炮尤其非清兵所能抵擋。
清方的長處,主要只是「明朝本身的**」,以及清軍戰鬥力強勁和統帥部高明的軍事
才能。只要袁崇煥鎮守寧遠,清方的長處就揮不出了。持久的纏鬥下去,滿清勢必難以支
持。
袁崇煥寧遠大捷,在軍事上並無十分重要的意義,因為並沒有摧毀清軍的主力,甚至沒
有削弱清軍的戰鬥力。然而在政治上,對士氣與民心卻有非常巨大的振奮作用,這使中**
民知道清軍也不是不會打敗仗的。經此一役之後,本來投降了滿清的許多漢人官吏和士卒又
逃回來了。寧遠城頭的大炮,轟碎了「女真滿萬不可敵」的神話5。
清方從來沒有期望真能征服明朝。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祖宗,長期來做明朝所封的邊疆
小官。努爾哈赤幼時住在明朝大將李成梁家裡,類似童僕奴隸。所以他們對於明朝有先天性
的敬畏,自卑感很深。寧遠之戰,使他們下意識中隱伏著的自卑感又開始抬頭。
明朝是自己覆滅的,並非給滿清所打垮。
滿清與明軍交戰,始終強調「七大恨」,滿清認為明朝有七件大事欺侮女真人,逼得他
們忍無可忍,才起兵反抗6。滿清一直沒有自居能與明朝處於平等地位。「七大恨」的基本
思想,是抱怨明朝作為最高統治者,卻在努爾哈赤與敵對部族生爭執時袒護對方,沒有公
平處理,那是下級對上級的申訴。例如第五大恨的「老女事件」,葉赫部的一個王公本來答
應把他十四歲的妹妹送給努爾哈赤為妾,但二十年後,這個三十六歲的「老女」改嫁給蒙古
王子,努爾哈赤認定是出於明朝的授意,身為上級而不秉公斷事。
差不多在每個戰役之後,清方總是建議談和。因為他們對於目前的成就早就喜出望外,
本來是做夢也想不到的,只求明方正式承認他們所佔的土地,讓他們能永久保有,就已心滿
意足了。但明朝從來置之不理,認為對方根本沒有談和的資格。明朝的態度是這樣:「你們
是朝廷的部屬,只能服從命令,怎麼能要求談判和平?」這種死要面子的心理,使得明朝始
終沒有能爭取到一段喘息的時間來整頓軍備、鞏固防禦。袁崇煥充分瞭解到爭取暫時和平的
必要。努爾哈赤的逝世正是一個好機會。這時剛好有一個五台山的喇嘛李喇嘛來到寧遠。滿
洲人信佛教,尊崇喇嘛,袁崇煥就請李喇嘛作居間的使者,派了兩名都司和隨從等三十三
人,於天啟六年十月去瀋陽弔祭努爾哈赤之喪,作初步的和平試探。但他知道朝廷絕不喜歡
提「議和」兩字,所以報告朝廷時,只說是派人去窺探虛實,以決定對之征討呢,還是招安。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