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為他而來 文 / 安娜芳芳
電話掛斷了。戴希又看了眼港島絢麗的夜景,轉身朝自己的酒店方向走去。右手的手指上感受著萬寶龍紙袋的晃動,戴希的心中一陣陣酸澀--她知道,這個春節她讓孟飛揚難過了。而戴希從還是個初二學生的時候起,就年年盼望著陪她的飛揚哥哥過最快樂的春節。
孟飛揚的爸爸和戴希的爸爸媽媽是同學、同事兼終生的好友。孟飛揚的父母親在他高中最後一年相繼病逝,他考到上海外貿學院讀書時,就孤身一人生活了。在戴希初二那年,爸爸媽媽第一次把孟飛揚帶到家裡來過春節,戴希認識了這個比自己大五歲的,瘦瘦高高、沉默寡言的哥哥。從那以後,孟飛揚就經常被戴教授夫婦叫來家裡玩,而每當這時候最起勁地纏著孟飛揚,千方百計哄他開心的就是戴希。再後來,只要孟飛揚有一段時間不出現,戴希就會坐立不安,逼著爸爸媽媽給他打電話,讓他來家裡玩。等升入高中後,戴希變得愈加神通廣大,很快學會自己去外貿學院找孟飛揚了。
過去十年中的每個春節,孟飛揚就像是戴教授家庭中的一員,和他們共度大年夜和年初一。戴教授夫婦眼看著女兒和孟飛揚越來越親密,也曾經旁敲側擊地問過戴希,她究竟是怎麼想的。戴希的回答很簡單:「我就想讓飛揚哥哥快樂!」
「沒有你飛揚哥哥就不快樂嗎?」戴教授戲謔地問戴希。
戴希愣了愣:「我只知道他原來是不快樂的,現在是快樂的。我想讓他永遠快樂!」
戴教授夫婦無奈地相視一笑,這就是他們的女兒,那麼多陽光男孩在面前她視而不見,偏偏對孤獨的孟飛揚鍾情。只因為她是如此敏感,又如此熱忱,既會被心靈深沉的創痛所吸引,也願意付出最細膩的情感,去理解與撫慰這種創痛。戴希會選擇心理學作為專業,真是再正常不過了。
為了孟飛揚,她放棄在美國繼續深造,同樣也是符合本性的。戴希無法忍受孟飛揚因與她分離而難過,從十四歲開始,她就把自己當作了他最親的親人,也把他的快樂看成自己最重大的責任。
然而這一回,戴希做出了不同於過往的選擇。她可以對孟飛揚這樣解釋:雖然自己放棄了心理學專業,但是現在有一個機會,能使她完成生平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心理分析和治療的真實案例,這樣的機會對她難能可貴,幾乎等同於她從事心理學的夢想。這樣解釋的話,孟飛揚絕對會支持她。
問題是,這個解釋都無法令戴希自己信服。如果說初中的時候,她只是無意識地被心靈的創痛所吸引,那麼這次,戴希是帶著深刻的自覺認識到這種吸引,並且明明白白地感受到內心日益增長的情感--戴希就是為了咨詢者x來香港的。
因為戴希相信「他」需要她,這種需要的程度連「他」自己都未必真正瞭解。
想到這裡,她又不自覺地駐足回頭,想從那堆高聳入雲的華光玉柱中找到四季酒店的瑰麗身影。嗯,戴希找到了,就在港灣的對面,明天開始她的培訓將在這座酒店裡進行,按照日程安排,明天上午戴希就能在那裡見到李威連了。
作者題外話:這節是10月9日第三更
享受閱讀樂趣,盡在吾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