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都市小說 > 文娛行者

正文 第五十六章 《東風破》 文 / 張秋楓

    輿論起了新的波瀾,不過,與張斯的身份曝光無關。

    省台播放了一個相聲,效果不錯,觀眾反應比較熱烈。接下來的介紹中,則重點提到了張斯,稱這出相聲是少年才子張斯的作品,特為校慶晚會準備的,現場的觀眾喜愛異常。

    觀眾一聽,原來是這樣……

    大家對張斯的印象還很清晰,前段時間的報道記憶猶新。

    這個也比較好接受,張斯的打扮原本還被認為是說相聲的呢,如今真寫了本相聲,似乎也沒什麼,倒是王鵬與孟遠露了回臉。

    經過這出相聲的預熱,省台的廣告開始了。

    「張斯原創詞曲,傾情演唱,帶你領略華夏古韻。」

    在一個音樂節目中,這個視頻被隆重推出,經過重新剪輯,如夢如幻,十分唯美。主持人進行了極為詳細的講解,敘述了現場種種狀況,更有專業人士進行點評,讚賞不絕。

    觀眾對張斯的歌曲期待並不大,反而不如他的相聲。因為相聲說到底與他的「老本行」還有些關聯,歌曲則完全搭不上邊,雖然都是口上功夫。

    對一個玩票性質的人,能有多高期待?

    但看了節目,則被徹底驚到了。

    一時之間,有口皆碑,到處傳唱。

    馮軒軒的深情演繹,感動了許多人,淒美的形象一下子留在了人們心中。

    很多人都在打聽,這位極品美女是什麼人物,是否是張斯請來的明星?最後知道,原來是桃源中學的老師,與張斯是極好的朋友。

    大家不免讚歎,桃源中學,真奇葩。

    當然,大家最感興趣的,仍是歌曲本身。

    濃濃的華夏氛圍,流淌著婉約詞的遺韻,清新雋永,創意十足。

    只要是華夏人,很難不喜愛,只讀著歌詞,也就醉了。

    尤其是與當下的流行歌曲一比,就顯得十分難得了。

    很多觀眾去信,要求電視台重播,希望能再看一遍。

    而網絡上已開始流傳了,觀看的人都十分喜愛,只是網絡的普及度還不是很高,影響力有限。

    報紙上曾提到過這個節目,不過,只隨口一句,並不詳細,大家也沒在意。

    這個節目一出,報紙的熱潮重新開始了。

    有份文章標題與內容是這樣的:《文人歌曲》

    「華夏國的詩歌傳統,由來已久。名為「詩歌」,實因是唱出來的。

    《詩三百》則全是歌曲,因曲譜喪失,留下歌詞,只剩讀的功能。

    唐詩盛時,名家每出一首,必經妓家演唱,傳遍大江南北。宋時詞則是依曲而填,本就為了歌唱,作者往往也通音律,常自度曲目。

    故而,古時的流行音樂,大多與文人有關。

    只越靠近後世,此種傳統也就逐漸消亡了,如今的歌曲,更與文人無半分關係。

    而歌曲創作者,因所學有限,填的詞也差強人意,更有些粗鄙不堪的,令人聞之皺眉。總而言之,流行歌曲似乎在走一個越來越下的路。

    而張斯的一首《東風破》,似乎又重現了這種傳統。

    這首歌仿華夏古小調曲風,輔以二胡,融入琵琶,聽來古韻悠悠,十分動人。

    歌詞方面更是做足了功夫,單看一《東風破》的歌名,便能才想出大概。

    『東風破』並非嚴格上的詞牌,而是一種詞調,即是詞譜之意。這首歌曲的詞當然更不是依詞牌填就的,而是完全以流行歌曲的範式為依據。

    但詞裡的意境卻全是古典詩詞的,甚至可以說,歌詞本身已可以算作一首詩了。

    詞寫的十分動人,雋永而流暢,也十分精緻,就其風格而論,比較偏向於宋時的婉約派。當然,那已經是宋時的事了,《東風破》既非宋詞,流行樂中更沒有這種分法,所以只能說是比較偏向。

    現在看來,這首歌曲,完全是一個異數。

    純華夏風格的歌曲,之前也曾有過,不過是依古人已有的詩詞,重新度的曲。而這些作品中,很少見到配合好的,反倒使古詩詞失了韻味。張斯則是獨闢蹊徑,仿古曲古詞,而又獨出機杼,做出了一片獨特的文章。

    究其原因,可能也與他的身份獨特有關

    如今創作歌曲的,多是搞音樂出身,也有先是歌手,後慢慢創作的。大家對古典文化所知有限,文學上更沒什麼研究。而張斯是講歷史的,對傳統文化很熟悉,說來,算是個標準的『文人』,至於音樂,大概只是業餘愛好吧。

    這是他無可比擬的優勢,因為修養純靠積蘊,可不是一兩日能得到的。

    文人填詞作曲,韻味確實不同,一詞一句,極耐咀嚼,滿嘴留香。相比而言,當下的流行歌曲,就實在有些俗了,歌詞直白淺顯,沒半分含蓄的意思,更有些亂糟糟的,簡直是污言穢語。

    如張斯這類歌曲,以後應該多些才是。

    而總結其風格,可稱是『華夏風』,因為創作者本身的緣故,也可以叫做『文人歌曲』……」

    很多人發表了看法,並不僅僅局限在音樂界。

    張斯本來就不是個搞音樂的,他的名頭來自其它領域,所以吸引的也不單單是音樂評論者。音樂界人士評論重點放在了音樂上,讀書人則是在評論歌詞,至於普通讀者,大多在表達喜愛,評論的不多。

    「張斯的歌曲,為音樂界注入了一股清新的風氣,有別於以往的大吼大叫,有別於以往的宏大嘹亮,有別於以往的粗糲,有別於以往的直白。它完全是一種淺斟低吟式的,娓娓道來,不疾不徐,句句都雕琢的精緻異常……」

    ————某音樂人

    「他的這項才能,有點出乎人的意料。

    文人度曲填詞,已經是很久遠的事了,如今的讀書人,最多只能欣賞一下而已,若說自己動手,則不大現實。

    不過,據他的一向表現看來,行事似乎頗為傳統,這大概是他懂音樂的原因之一吧……詞填的極好,極有韻味,文字完全可以單獨抽出來看,這在流行歌曲中,應該算是很少見的……」

    ————某作家

    「初聽這首歌,並不知作者是何人,只覺得好聽。於是便多聽了幾遍,越聽越有韻味,詞曲中似乎有另外一個世界,唯美淒涼,非常迷人。回過頭來,再聽其它音樂,老感覺缺了點什麼,似乎味道不對。

    而後聽說,作者竟是張斯,天,驚喜了半晌。

    我愛看他的節目,聽他娓娓而談,他的身上,總有股不一樣的魅力。細想來,確實,這樣的歌曲,原是與他最適合的……」

    ————某女觀眾

    「神曲,這絕對是神曲……」

    「好怪的歌曲,以前竟然沒聽過……」

    「作者是張斯,真令人無語了,竟然跨領域了……」

    「……」

    這些則多是一些網上評論,或是一些人的隨便閒聊。

    說是好評如潮,大概也不為過。主要因為,這首歌實在很出色,出現在這個時代,這個空間裡,實在是創意十足,精緻十足,遇不到一個對手,就像是世俗花叢中的一朵奇葩,一下就顯得不同,

    通過這一番輿論風潮,張斯又出名了一次。

    有人說他「開創了一種新的風格」,是華夏風歌曲的「先行者」。

    若是他年紀再大些,說不準,會有人喊出「……之父」之類的稱呼。

    最具體的表現,就是這首歌很快的流行起來,傳遍了大江南北,阡陌小巷中,也時時能聽見有人哼唱。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