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都市小說 > 文娛行者

正文 第七章 賭局進展 文 / 張秋楓

    正當張斯忙碌的當兒,報紙上開始出現有關他的報道。

    無論是校服改革,或是請教師,都是大事。可惜的是,媒體對這些東西不大注目,桃源中學的變化雖然令人讚歎,畢竟局限一隅,還不到全國側目的地步。報紙關注的是張若虛與驪清的賭局進展,以及結果。

    「張若虛與驪清的賭局,是近年文壇最熱鬧的事件之一,許多人都在觀望。

    為滿足讀者的瞭解**,本報記者特經調查,報告事態進展。驪清成名極早,如今雖只二十餘歲,但已出版三本小說,兩本散文集,銷量均令人驚歎。如今正在火熱銷售的是《清澈時光》,挾著作家既有的威勢,加上同名電影的推動,一路勢如破竹,領跑排行榜。

    張若虛《明朝那些事兒》尚在連載當中,第一卷有望今年出單行本,《射鵰英雄傳》在萬眾期盼中,迅速在書架上更替。

    兩位作家沒有說比較細則,不過,根據出版時間,只能比較《清澈時光》與《射鵰英雄傳》兩書。根據出版機構的數據,《清澈時光》已銷售二十萬冊,並且後勁十足,月銷售可能會節節攀升。

    《射鵰英雄傳》則剛突破十萬,拍在銷售第四的位置,後勁也很足,銷售非常穩定。

    以目前的態勢,驪清似乎略勝一籌,若無意外,張若虛會輸掉這一賭局……」

    由於電影的宣傳,將大家目光聚焦在桃源這個小地方,大家自然而然地會想到驪清這位外來作家,與張若虛這位本地作家,更會想到有關他們的賭局。

    當第一份報紙率先報道之後,成功地吸引了讀者的目光。

    其它報紙從善如流,立即登載相關信息,邀請各類評論專家對這一事態進行介紹,或是分析。

    「根據目前的狀況,其實還不能判斷最後結果。

    新書銷售,才一月有餘,不能作為判斷的依據。《清澈時光》的火爆,一是因為驪清的讀者基礎十分龐大與穩固,大家慣性閱讀,很多人根本不瞭解作品內容與質量,就匆匆買下來了;二是因為同名電影的宣傳,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宣傳所帶來的神秘感與熱潮會逐漸消散,到時候銷售的數量也會隨之遞減。《射鵰》在這方面沒有優勢,但後期的銷售卻會很穩定……」

    這類分析比較理性,但沒有具體答案,說來說去都是模糊地可能性。

    有些則帶著愛憎的分明:「

    作為難得一見的通俗小說,《射鵰》的出現,是讀者的幸運。武俠小說經過了好幾代的變革,內容與形式方面有了很大的長進。《射鵰》則是各類變革的集合體,第一次將歷史性,傳奇性,藝術性……熔鑄一爐,創出前所未有的格局。

    單就可讀性而言,《射鵰》也是難得一見的精品。

    一些言情小說,竟然在銷售量上超過了它,這讓筆者有些難以接受。我不想說作者什麼,張若虛先生做的已經夠多了,他將小說寫的如此只好,確實也沒什麼好指責的。

    所以我只能說說讀者,很想問一句,大家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這個時代到底怎麼了?大家的審美怎麼會如此之差?

    無論賭局的結果如何,我始終認為,驪清並不能與張若虛比較……」

    由於張若虛的表現十分謙和,而驪清則有些飛揚跋扈,文壇的傾向性顯得很明顯。當然,也有小說質量方面的區分,《清澈時光》儘管熱賣,名聲卻沒射鵰這麼好。於是就出現了兩方各自的優勢,驪清讀者群龐大,銷售迅速,張斯則是好評如潮,讚譽不斷。

    有些報刊則將目光投上了另一個地方:「

    據南方傳來的消息,《射鵰》在香江,南洋一帶熱銷,已一舉登上榜首位置。

    大家都知道,張,驪兩位正在『打擂』。據目前狀況,在內陸驪清佔優勢,始終在前方領跑。南方則是另一種情形,驪清的書很難有好的銷量,或是根本沒有銷量。張若虛則不然,近段時間,隨著《射鵰》的銷售,他的大名已可謂家喻戶曉。

    香江一帶,嗜讀武俠,由來已久。

    張若虛的小說沒有任何隔閡,就輕鬆打入了本地市場。並且憑著《射鵰》的高質量,力壓群雄,將大批武俠名家甩在身後。而如今的態勢,驪清在內陸勝了張若虛,張若虛在內陸外則完勝了驪清。

    籠統估計,還是張若虛勝了一籌。

    不過,以大陸的排行榜而言,並不統計內陸以外的銷售。兩位作家的賭局,也一直未提及此事,不知該如何計算……」

    這個也算未曾預料的一件事。

    南方的言情,武俠兩種類型的小說,發展都很輝煌,不但本地銷售極大,還在大陸搶灘,影響不小。由於其底蘊十足,讀者閱讀水平很高,一般書根本看不入眼。張斯的小說以無與倫比的實力,強行進場,一路勢如破竹,打得大家心服口服。

    驪清的小說,在內陸雖然新奇,流傳到海外就沒多少意思了。

    她的水平,與海外一些言情作家差不多,甚至還比不上那些頂尖的。再加上海外人對內陸的排斥,更難以行銷了。

    從這個方面也可以看出,《清澈時光》與《射鵰》之間,確實存在著不小的差距。

    此外,《桃源報》還報道了一些其它信息:

    「《射鵰》在南洋一帶的銷售,可謂盛況空前,一直高居榜首。許多港台名家,都呼『狼來了』,可見其氣勢逼人。

    而港台兩位武俠泰斗江海與獨峰,在此期間,共同發表了一片名為《百年一遇》的文章。

    文中對張若虛極為推崇,稱其是『百年一遇的奇才』,稱《射鵰》是『百年一遇的奇書』。江海老先生說『張若虛具有領袖氣質,是後輩中底蘊最足的一位,如今武俠逐漸沒落,只剩些小打小鬧的寫手,他定會扛過武俠這柄大旗,將這一類型推向更輝煌的境地。』對於張若虛寫歷史札記一事,表示『寫的也不錯,不過,還是盡快重回自己熟悉的領域才是』。

    獨峰先生則說『張若虛憑《射鵰》已經把我們都甩的老遠,他新開創的格局,將會被無數人模仿』。並且,獨峰先生也熱切地向後輩推薦這部小說,希望大家能好好學習一下,這本小說一定會成為一個經典。

    『張若虛是武俠宗師』獨峰先生這樣評價『以前,香港與台灣各佔半邊天,我也與江海齊鳴,被謬讚為武俠泰斗,從今而後,就只有一位大師,一位真正的大師了。一百年內,他不會被人超越……』

    許多人稱張若虛的小說是『新武俠』,後輩作者也對他十分崇敬。香港中文大學一位教授說『《射鵰》具有濃厚的人文性,而它深厚的歷史底蘊與哲學思考,都是以前不曾出現過的。這可能成為一部傳世之作,將武俠由『低俗』推想『高雅』,甚而進入純文學殿堂』

    由於兩位泰斗的聯手推薦,還有極高的口碑,《射鵰》銷量節節攀升,最終數量一時之間還不能斷定……」

    這類讚揚性的文字,數量不少。

    而它確實能帶來實際功用,讀者瞭解到之後,常能激起買書的**,誰不想看看「百年一遇」的書是什麼模樣?

    所以,自《桃源報》報道這類消息之後,其它報刊也跟著報道。

    內陸作家的書能在外暢銷,可是值得揚眉吐氣的事,因為改革以來,書籍影視之類,大都是從外向裡流,很少從裡向外流。而張斯不單向外流,還獲得那麼高的讚譽,間接地為內地作家爭了口氣。而內陸的讀者也跟著光榮,看,這是咱們土生土長的作家,我們最先看到他的作品,你們太落伍了。

    內陸民眾的自卑心與虛榮心,此時跑出來作祟。

    這麼一來,《射鵰》的銷量開始增長,購買的人越來越多。

    當《清澈時光》達到五十萬本的時候,《射鵰》以三十五萬本緊隨其後,甩開了其書籍。兩本書形成了一跑一追的局面,倒讓許多人原先的想法產生了動搖,感覺張若虛說不定能贏下這場賭局。

    無論如何,驪清與張若虛都是當之無愧的暢銷書作家了。

    在內陸,書籍銷售達十萬冊可算在暢銷之列,而驪清與張斯第一個月就將這個數目甩的老遠。以目前無與倫比的增進趨勢,年度的狀元,榜眼就要在這兩位之中分配了。

    同樣受到關注的,還有賭局中的另外一個人,雪倫。

    她的書業在熱賣,可惜不能與以上兩位相比。

    倒是新書的內容,頗讓人討論了一番。

    以張斯的接觸來看,雪倫是那種賢良淑惠的女人,帶著東方傳統的典雅韻味。但她的文名卻是起於性小說,以大膽暴露著稱,以至於外界常誤會她本人。這次的新書卻寫的十分乾淨,透著股小清新的味道,就像初戀的少女。

    當然,她寫的並不是少女,而是一個三十餘的婦人,愛上了一個小自己十多歲的男孩。

    其中有著說不出的誘惑與無奈,婦人的膽怯與**,被描繪的入木三分,糾結纏繞,看的讀者也歎息連連。評論界給予了好評,稱「極為出色的心理小說」,倒是對其中的不倫之戀產生不少的分歧,稱好稱壞各佔一半。

    小說的結局不大好,婦人死在了少年的懷中,始終沒有吐露自己的愛意。

    許多人看的又感動,又憋屈,尤其許多女性,強烈要求修改結局,至少得把婦人的愛意表達出來。

    這是不可能的事,雪倫從沒有幹過。

    張斯也想讓她改結局,當然,他想到事情也更多,不單是改小說這麼簡單。

    因為驪清讀完這部小說後,老說裡面的少年跟他很像,這讓張斯有些不舒服。作家的書是藝術創作,不能以事實來衡量,但它也是一種心情投射,雪倫能這麼寫,說明心理面還是有這種想法的。

    在張斯看來,這絕不是什麼好兆頭。

    近來一段時間,他倒是常聯繫雪倫,打打電話,說說甜蜜的話,哄哄對方開心,對他自己來說,也是一種享受。可是隨著他的聲譽日隆,雪倫的情緒好像越來越低落了,張斯能從她的話中聽出憂鬱的味道。

    這樣下去可不行,張斯決定把她接過來住一段時間。

    雪倫自然拒絕,可是張斯表明,若是她不來,自己立時動身去找她,這才逼著她答應下來。讓媽媽幫著收拾了另外一個房間,準備留給她住。

    「又是女孩子?」單雲清疑惑地問道。

    張斯說道:「嗯,怎麼了?」

    「沒什麼……」驪清擺擺手,就走開了,口中低聲嘀咕:「這麼多女孩子,也不知道到底哪個是……真讓人操心。」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