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言情小說 > 三國新馬超

《》章 節目錄 第三百四十一章 董胖子是大功臣? 文 / 隱於深秋(熊貓)

    「若是士人僅僅如此,儒也不必非要前來投靠主公。然主公還不知士人連綿手段。」李儒是聰明人,也很洞悉人性,所以,此時他知道自己該說什麼:「記得當初儒得知士人的陰謀之時,徹夜難寐,冷汗淋淋。苦思三日後,才想出了遷都的手段」

    「不錯,遷都大計,恐怕是博士一生最為高明的計策。釜底抽薪,一舉抽掉了士人團結的基礎。使得董卓之危自解」馬超閉目回答,歷史上,後人對李儒提出遷都的計策,有褒有貶、但毫無疑義的是,在漢末初期,只有李儒的遷都和文和亂武兩件事兒,才算是開創了謀士亂天下的先河。

    「然主公不知,遷都之前,正是董卓與士人最為密切的合作時期,甚至,那個時候,儒幾乎以為一生志向有望!」說這句話時,馬超親眼看到李儒流露出那種痛徹心扉、憤恨不及的情緒,也是這一瞬間,馬超感到,李儒才是一個滿心抱負的謀士,而不是一條陰冷的毒蛇。

    「廢立少帝之後,董卓深知,他從涼州帶過來的那些武人是無法處理朝政的。他們都是一介武夫,大字不識一個,殺人放火個個都是把好手,但天天跟文書案牘打交到,處理各種繁瑣的政務就會驢唇不對馬嘴。」緩了緩心神之後,李儒開始訴說董卓與士人美好時期的故事。

    這點,馬超是頗有感觸的:搞政治是很有技術性的職業,武人們根本不是那塊兒料!政權到手雖然非常容易,但要運轉下去就很難了,這也是他當初挖空心思綁架名士、強留賈詡、傅巽的原因。由此看來,在這一點上,董卓跟馬超倒是有共同的認識。

    「當時,董卓甚至一廂情願打算為天下蒼生計。重振漢室江山。由此,董卓決定同士人接洽」說到這裡,李儒眼中閃過一絲悲憫。那是一種不甘,一種不願回首的情緒。

    「董卓首先想拉攏名望隆厚的青年俊彥袁紹。畢竟袁氏一門是士人領袖,若能將他爭取過來,則不怕其他士人不幫忙,於是董卓就把自己「廢少帝,立陳留王」的打算同袁紹商量,希望求得袁紹的同意,卻不想遭到袁紹的斷然拒絕;即使董卓已經曉明自己的心願。無奈還迫以武力,可這小子就是不買賬,最後竟然把大印往城門上一掛,揚長而去。逃奔冀州了。」

    這個事兒,馬超是知道的。由此也可見董卓這武人和士人的區別:武人屬於心直口快、沒心眼兒的爽利人。而士人就滿身心眼、翻臉不認人當然,也不能一概而論,只能說,當時的董卓太傻太天真。

    「董卓第一次屈尊和士人合作就以熱臉蹭了冷屁股告終。以為自己同士人畢竟有隔閡,難以實現能臣的目標,無奈只能以鐵血手腕實行廢立,保命為先。可這個時候,卻發現當時士人的絕對領袖、袁紹的叔父、當朝的輔政大臣袁隗居然默許了他的建議。那時。儒還未想通其中緣故,以為士人也想為了蒼生謀利,由此廢立之後,便勸諫董卓再次與士人接觸商洽,好言相勸」

    這些話,馬超自然是聽一半兒、信一半兒。他打死也不信,董卓會如李儒口中所說,如此低三下四去求士人集團。畢竟,董卓跋扈鐵血的性格,決定了董卓不可能演出什麼『禮賢下士、周公吐哺』的戲碼。所以,馬超用一種很戲謔的眼神看向李儒,其意思不言而喻。

    李儒那張微黑的老臉也不禁有些發紅,最後,在馬超不斷的攻勢下投降了:「主公,儒當時確實如此勸諫,只不過,那董卓哎!就是抹不開那個面子,以至於廢立少帝之後,董卓與士人暫時處於一個相安無事的境況。」

    「可就在此時,士人周毖和伍瓊竟主動來了。周毖時任尚書,伍瓊時任城門校尉,官職不是很大,但這足以讓董卓高興了——畢竟有士人主動和他合作了!兩人勸董卓革新政治,擢用天下名士以收眾望,這正中董卓大人下懷,一拍即合,於是董卓便委託他們執行,兩人隨後又推薦尚書鄭泰、長史何顒參與,董卓想都沒想就同意了。

    四人隨後開始緊鑼密鼓工作,在他們的舉薦下,荀爽、陳紀、韓融等名士被徵召入朝。荀爽被任命為司空,陳紀為五官中郎將,韓融為大鴻臚。之後董卓又拉攏士人蔡邕、黃琬和楊彪,以蔡邕為侍中,黃琬為司徒,楊彪為司空。」

    李儒口中那些人,馬超雖未見過,但他們的名氣在當時可是如日中天:荀爽是荀彧的叔父,是穎川郡的望族,早年棄官隱居漢水之濱,著書立說,號為碩儒。蔡邕是蔡文姬的父親,博學有才獨步士林,自不用多說。黃琬是前司徒黃瓊的孫子,身出名門。楊彪更不得了,從曾祖父時代開始,楊氏一門「四世四公」,與袁紹一門的「四世五公」不相上下,並為東漢朝廷的兩大政治世家。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若是真如李儒所言,那朝堂之上,簡直一時之間便士人名流紛列高位,朝廷氣象為之一新。而事實上,馬超仔細回想一下董卓後期殘暴虐殺士人之時,也確實有過這些人的影子。而在靈帝執政期間,這些人都隱居不出,以言論抨擊當時朝政。由此推斷,董卓當時竟真的實現了一個盛焰清明的朝廷!

    「是時,董卓欣喜若狂。與士人合作的心情簡直可以用迫不及待、推心置腹來形容。譬如征蔡邕為官,那老小子托病不來,董卓相當不高興,就以武力威脅,蔡邕懼怕,只得就任。自然,董卓也沒虧待他,三日內與他三次擢陞官籍。再如他征荀爽為官,雖然荀爽也是因為懼怕就任,但董卓在他前往朝廷的路上就封他為九卿之一的光祿勳,他到任後的第三天,就擢升為三公之一的司空。」

    「在此期間,董卓為表示和士人合作的誠意,還實現了士人集團長久以來的兩個願望:一是在宦官全被誅殺後,以公卿子弟為郎官補宦官之缺,侍奉於宮內。二是率領三公等大臣上書,請求重新審理陳蕃、竇武以及黨人的案件,一律恢復爵位,派使者去祭悼他們的墳墓,並擢用他們的子孫為官。」

    這兩件事兒,馬超似乎在網上看到過,模糊有些印象:第一件事兒,是東漢一六八年,士人首領竇武、陳蕃謀誅宦官時士人就渴望的目標,由於竇武失敗,成為泡影;一**年袁紹勸何進謀誅宦官時,再一次提出了這樣的想法,由於何進被殺,又沒實現。而歷時二十一年後,卻由武人董卓實現了,不知袁紹聽到這個消息作何感想。而為蒙冤的竇武、陳蕃以及被禁錮的黨人平反,這也是士人長期奮鬥的目標,現在也由董卓實現了。

    歷史真是莫大的諷刺!

    不過,這兩件事兒,對馬超影響不大,他也就是聽聽而已。只能所,董卓做到這個份兒上,算真的巴心巴肺了。

    而聽到這裡之後,馬超內心其實已經震撼莫名、無話可說了:做到這個份上,這董卓,哪裡是什麼禍國殃民的惡賊,簡直比周朝的伊尹都有過之而不及啊!

    武人階級的董卓與士人的名望如此相親相愛,何止是如李儒所說的美好時期?說是蜜月期都不為過!

    可武人董卓和士人階級已然如此這般如膠似漆,那後來為何還會換得關東群雄的起兵討董?難道,是自己對那些士人的認識還不夠?他們的無恥還能更下賤一些,如中國男足一般,徹底打垮自己的心理承受底線?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