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玄幻魔法 > 大明娛樂指南

《》章 節目錄 第124章 各有算計 文 / 卷風

    潘厚仁在昆明享受著一段安逸平和生活的時候,遠在樂安郡的朱高煦,可是沒有半天痛快的日子!

    紀綱那些忠心耿耿的屬下們在全國各地散播謠言,也沒有刻意避開某個地方,故而朱高煦身在樂安,也有所聽聞。

    「假的,這一定是假的!那個混球怎麼可能知道聚寶盆的下落,謠言,這些絕對是謠言!」朱高煦的第一反應是不承認這點,只因為潘厚仁曾經就在他的手中,然而最後卻失去了。

    或許用一句後世星爺的台詞來形容朱高煦此時的心情會很貼切,然而朱高煦沒有這種文采,他唯一能夠做的事情,就是發洩!

    砸東西發洩,懲罰身邊的人發洩,殺人來發洩。然而不管朱高煦如何發洩,心頭的那一股火氣,卻是始終沒有能夠暢通。其實這火氣並不完全是針對潘厚仁而來的,在朱高煦心中還有兩個極度憎恨的對象,一個是他的父親朱棣,另外一個就是兄長朱高熾。

    可朱高煦始終還是一個有理想、有倫理的王爺,對於朱棣,他心中還有足夠的愛戴,所以他才不敢違背朱棣的意願,最終灰溜溜的來到樂安這個鳥不生蛋的地方,當個默默無聞的王爺。

    聚寶盆對於朱高煦來說,其重要性不啻是半個皇位!只有要足夠的財力,憑借他堂堂漢王的威風,還有朝堂內外的影響力,朱高煦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拉起一支強軍,如同他父皇當年所做的事情那樣,最終走上大明皇朝最高統治者的位置!

    然而,他竟然錯手失落了這樣一個寶貴的信息,內心裡,朱高煦是悔恨莫及的。

    「不!現在還算遲!既然找到潘厚仁就能找到聚寶盆,我就更應該堅定信念,派人去將潘厚仁控制起來,不僅僅是潘厚仁,還有整個潘家,都必須要在本王牢牢的掌握當中!」

    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淪之後,朱高煦總算是自我振奮起來,他開始找來自己的謀士軍師,開始制定針對潘厚仁的計謀!

    同樣的,在京師的朱棣,以及朱高熾和朱瞻基三代人,也因為潘厚仁的信息,而展開一場爭論。

    「父皇,兒臣覺得,不管這個潘厚仁身上有沒有聚寶盆的信息,我們都應該將其招至京師,就算不丟入天牢,也需要嚴密的保護起來,不能讓他落了別人的手。」朱高熾坐在椅子上,他的身體過於肥胖和虛弱,情緒稍微激動地說上幾句話,就喘息個不停。

    朱棣對自己這個大兒子其實並沒有太多的好感,看他如此虛弱不堪的樣子,心中更是不痛快,更不用說立刻採納朱高熾的意見。他轉頭向坐在另一邊的朱瞻基,開口道:「爺爺想聽聽你的看法,不用顧慮什麼,只管說!」

    「好的!」

    朱瞻基其實很聰明,加上從小接受的良好教育,以及被朱棣長期帶在身邊耳提面命,其見解早已經超越了這個時代同齡人的水平,甚至於有時候朱瞻基提出的方案,會比他父親朱高熾提出的方案更讓朱棣滿意。

    可是朱瞻基始終不能迴避朱高熾是他父親的這個事實,故而在他開口說出自己想法的那一刻,他還是忍不住看了朱高熾一眼。

    「父皇讓你說,你就儘管說!」朱高熾的臉色微微有些不悅,低聲呵斥道。

    「高熾,哪有這樣跟自己兒子說話的,瞻基年紀尚輕,我們作為做長輩的應該多鼓勵才是!」

    朱高熾瞪朱瞻基,朱棣就瞪朱高熾,這父子三輩人之間的關係,還真是頗為有趣。

    「那兒臣就說了吧!」

    朱瞻基也知道,自己若是繼續保持沉默,指不定會讓朱棣更加生氣,清了清嗓子,他先站起來衝著朱棣和朱高熾行禮,隨後才朗聲道:「兒臣贊同對潘厚仁進行一定程度的保護,但是不贊同將其招到京師裡來!」

    「為何?」

    「此話怎講?」

    朱棣跟朱高熾幾乎是同時開口問道。

    「請聽兒臣細細說來!」話頭既然已經打開,朱瞻基也不想在爺爺和父親面前示弱,硬起頭皮故作鎮定的開始講述他的理論。

    他首先是從「聚寶盆」這個東西說起。在朱瞻基看來,朱家已經是富甲天下,一個聚寶盆並不能造成更大的影響,即便是讓別人得到聚寶盆又何如呢?當年傳說沈萬三就是因為坐擁聚寶盆而發家致富,可最後的事實證明,沈家並沒有因為聚寶盆而綿延萬世,反而招來橫禍!

    所以,朱瞻基認為,大明朝的皇帝就不應該去打聚寶盆的主意,因為事實證明,聚寶盆這玩意兒並非是好東西,相反,更像是個禍害。此為其一。

    隨後,朱瞻基又提到了潘厚仁的身份。

    在他看來,潘厚仁這個人是極有才的,不僅僅提供了建立皇太孫親衛軍這樣超前的思路,隨後更是提供了一些練兵的良方,再加上其本身超卓的武功,朱瞻基感覺潘厚仁應該是一員良將!對於從立國開始就征伐不斷的大明朝來說,一員良將的作用,怕是比一個聚寶盆更重要!

    最後,朱瞻基又提醒大家,不要忘記了潘厚仁的背後,可是有張三豐這樣一尊大神在支持著。別的不提,就說朱棣在禁宮裡的那個丹房,啥時候見過張三豐帶其他人進去過?唯獨就是潘厚仁,不僅僅進了丹房,而且一住就是好些天,要知道當初朱棣哀求張三豐良久,希望張三豐能夠帶帶朱瞻基,最終都是以失敗告終。由此可見,潘厚仁也是很討張三豐喜歡的,甚至於朱瞻基有種猜測:張三豐畢竟不是神仙,年事已高的他,是將潘厚仁當成繼承人那樣在培養!

    說到這裡,朱瞻基心中其實還有一句話沒有說出來:張三豐培養潘厚仁,就如同是朱棣培養他朱瞻基一般,都是因為看重了第三代的資質和潛力。能夠被老神仙看入眼中的人,會差到哪裡去呢?

    其實以朱棣和朱高熾的領悟力來說,朱瞻基這句話說跟不說完全沒有區別。朱高熾的臉色有些難看,可是朱棣卻是滿臉高興,在朱瞻基分析解說的過程當中頻頻點頭,表示認可自己這個孫兒的見解。

    「好!有孫如此,夫復何求!」

    朱棣的一句話,算是對朱瞻基口乾舌燥的一種肯定,就連朱高熾此時也不得不輕輕拍掌,跟在朱棣之後,連連表揚自己的兒子。說起來無論是朱棣還是朱高熾其實都沒有必要相處吃醋,畢竟朱瞻基是他們血脈的延續,有這樣的後代,那是他們的驕傲。

    「那依皇兒的意思,應該怎樣來處理此事呢?」

    朱棣開口,朱高熾點頭,顯然這個時候,父子兩個已經達成共識,要看看朱瞻基這個未來皇位繼承人在解決實際問題時的判斷力和正確度。

    「依兒臣看來。」

    朱瞻基也知道這個問題不好回答。畢竟他還不是皇帝,很多事情他不能說得那麼直接,尤其是涉及到皇權唯一性的時候,他需要給自己的爺爺和父親留下足夠的面子和餘地,這也是生在禁宮當中的一種悲哀。

    「對於潘厚仁,我們非但不能打壓,反而要給予他足夠的幫助,而這種幫助最好不要影響到他自己的謀劃,皇爺爺,兒臣上次聽您說過,好像那潘厚仁跟皇爺爺您之間,還有個什麼約定?」

    當朱瞻基說到這裡的時候,朱高熾的臉色就變得有些不自然起來,只因為他是太子,而剛剛從朱瞻基口中說出來的事情,他卻是半點風聲都沒有聽到,由此可見,在朱棣的心中究竟是誰更重要。

    朱棣乾咳兩聲,瞥了一臉糗色的大兒子,道:「高熾啊,這個事情原本跟你沒啥關係,我也就是那天心情好的時候跟瞻基隨口說起!剛剛瞻基說的沒錯,潘厚仁這小子是個人才,只不過依朕看來,這小子的天賦並不是在軍隊,而是在。賺錢!」

    「賺錢?」

    「賺錢?」

    無論是朱高熾還是朱瞻基,在聽說潘厚仁的天賦技能竟然是賺錢的時候,都是驚訝得叫出聲來。由此可見,其實朱家還是蠻貪婪的,說到錢,父子兩個竟然走到一塊兒了!

    看到兩人的反應,朱棣也是哈哈一笑,點頭道:「沒錯了,賺錢!這小子,那天在御書房裡跟朕聊了很多,其實他說的很多東西,朕都聽得不是很明白,但其中有一點朕可以確定:只要按照這小子的方略去執行,就一定可以賺錢,賺大錢!」

    「哦,父皇,兒臣願聞其詳啊!」

    朱高熾此時竟然搖搖晃晃地站起來,衝著朱棣拱手,神情竟然是比朱瞻基還要急切!他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舉動,其實很好理解:朱棣和朱瞻基嚴格說起來,都是花錢的主。朱棣好大喜功,總覺得大明朝的地盤不夠,他要成為一位開疆拓土的勇武之君,故而征伐連連,而朱瞻基長隨其左右,多少也沾染了朱棣的這種習慣,只有那朱高熾,每次朱棣出征的時候,都是他在後面眉毛鬍子一把抓,經常為經費的事情而苦惱,整夜整夜的睡不著覺!

    太子不是那麼容易當的,尤其是有朱棣這麼樣一個父親的情況下,朱高熾身體虛弱,除開自己性好漁色之外,跟他透支體能工作也是分不開的,別忘了,後世某些行業當中,過勞死頻頻初現,而過勞死的人,一般都是腦力勞動,而不是體力勞動者,像朱高熾這種先天不足的人,長期處於高負荷的運轉狀態,最終將身體徹底拖垮,那也是很正常的。

    正是因為朱高熾才是大明財政的真正管家,所以他比朱棣和朱瞻基,更看重潘厚仁這個天賦的技能——賺錢!

    然而朱棣這個時候像是想起什麼似的,擺擺手卻不願意說他跟潘厚仁在御書房裡具體談的事情,只是籠統的肯定,說潘厚仁會賺錢,而目前正在跟朝廷進行一項絕密的計劃。

    聽到這裡,朱高熾心中頗有些悲哀。其實朱棣早就已經想好了該怎樣對待潘厚仁,卻不明擺著說出來,結果呢,倒是他一步踏錯,又在父皇面前丟了面子。

    「他這種賺錢的能力,我們一定要好好的利用!」

    這是朱棣總結性的發言,而對於外面的那些流言,朱棣在跟兒子和孫子商量之後,立馬召見了張曉讖。

    「潘厚仁乃是朕欽點的朝廷命官,然最近坊間多有流傳,其跟沈賊諸多干係,實乃是污蔑!朕很不滿意,張曉讖,汝身為掌衛使,朕命你一定要查清楚這些流言的出處,對於始作俑者,朕絕不姑息!」

    短短的一句話裡,張曉讖卻聽出了朱棣的心聲:老子曉得潘厚仁跟沈萬三之間的關係,但是老子不在乎,是哪個把這個消息放出去的,給老子查明白了,然後弄死!

    作為一個朝堂之上的老人,張曉讖領悟能力確是極強的,他連忙跪下,叩首道:「臣有失察之罪,請吾皇開恩,臣必定鞠躬盡瘁,戴罪立功,死而後已!」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