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還魂草

《》正文 柯三夫人 文 / 香溪河畔草

    瑤草母親柯三夫人娘家姓方,是汴梁城裡的有名的大戶人家。方家良田千傾,世代經商,凡大江南北的生意,只要能賺銀錢,方家沒有不插手的地方。

    柯家祖上雖是官宦人家,到柯老太爺這一輩已經敗落了,不僅沒有為官者支撐場面,就連祖業也因為人大分家,零零總總典當,只剩下三百畝良田維持生計。因沒了功名,苛捐雜稅層層盤剝,一年收穫十去三四,落下的,僅限一家子溫飽。

    柯老爺一向自命清高,書香門第的架子不落,瞧不起商賈之流,根本不屑於去經商開流。一家子生計落在柯老夫人一個婦道人家身上。

    可憐柯老夫人一界女流,在娘家也不過學些相夫教子之術,哪裡學過經商開源之道?唯有克勤克儉,死守死克,在土地上盤剝做文章。倘遇上豐年收成好時,一家子衣食無憂,土地收入滿可以支撐一家生計,尚有結餘供給兒子夫君忙讀詩書、閒看山水。

    一旦遇到天災,就難免捉襟見肘,日子難挨。

    柯家三夫人方氏嫁入柯家之時,正值柯家艱難之時:天旱三年,雨水稀少,蟲害席捲,莊稼欠收。柯老太爺一急大病不起。這對柯家無疑於雪上加霜,柯老夫人只得抵押田地為柯老太爺治病,柯家老太爺總算好了,柯家卻因為年年欠收,即將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整個柯家行將潰敗。

    柯三夫人方氏正是這時嫁入柯家,用自己嫁資贖回了柯家三百畝乃以生存土地。

    換句話說,柯三夫人的嫁資拯救了柯家,避免了柯家傾家蕩產,柯家子孫也免於流離失所,得以繼續耕讀傳家。

    柯三夫人方氏嫁入柯家,在方家覺得下嫁了。因為方家眼下生意遍佈大江南北,方氏最小的哥哥改換門庭讀書出仕,已中秀才,正在繼續攻讀,預備飛躍龍門。方氏會嫁入柯家,並非方家父母之願,而是方氏與柯三少爺小兒女自己看對了眼。

    方家祖居也在朱仙鎮,正是柯家村隔壁方家村,兩家相距不遠,不過幾十里路程。方氏自己在花田會上看上了柯三少爺,喜愛他儀表堂堂,人才難得。柯三少爺也喜愛方氏活潑大方,美貌如花。

    方家父母疼愛女兒,方遂了女兒心願。

    方氏嫁入柯家對柯家可謂雪中送炭,但是柯家滿門卻覺得方家是高攀了柯家,對柯老夫人重用柯三夫人幫著管家說三道四。

    人嘴兩張皮,說話不費力,這話委實不錯!他們也不好生想想,當初沒有三夫人嫁資支撐,柯家賴以驕傲耕地還在不在?若不是柯三奶奶方氏伸出援手,他們一個個都得流落他鄉,餓肚子討飯去,還當他娘的鳥家呢!

    再者說,柯老夫人豈是糊塗人?柯三夫人不當家,暗中貼補家計,柯家老小何來錦衣玉食?柯家少爺小少爺輩焉能安心就讀私塾?

    眼下,三夫人方氏正幫著婆婆掌家支撐門戶,柯家最有前途的柯三少爺,正在商丘應天書院專心功讀,一心要跳龍門,光宗耀祖。

    瑤草重生在此時,唯一點值得慶幸之處,便是她爹爹尚未中舉做官,自家眼前還是一片祥和。

    其實瑤草那時候太小又自閉,不知道眼下的柯家已經是暗濤洶湧,柯家大夫人正妒火中燒,暗自算計,要擠兌三夫人方氏,爭奪原本屬於長子嫡妻的當家主母之位。

    回頭卻說三夫人方氏,此刻正因為急瑤草不見了著急上火,責怪瑤草奶娘李媽媽:「我一時忙忘了,媽媽怎的不看緊些,剛剛病好又去混跑。倘落下病根可怎生了得?」回頭又罵身邊伺候的小丫頭蓮香:「還不快些去尋來,死人啦。」

    貼身丫頭冬雲忙遞杯熱茶在方氏手中:「夫人別急,先喝口茶潤潤。四門緊閉,大門有門子,二門有婆子,都沒見人來報,想來三姑娘定然走不遠,只在這院子裡。」

    方氏喝口茶水,重重放下茶杯:「我倒不急她會跑出門去,就只在院裡也怕磕著了,碰著了,或是風吹了又添病,或是遇上什麼不乾淨的東西撞客了就麻煩了。」

    另一個丫頭秋雲連忙放下手裡的活計:「夫人別急,我這就去看看,或者三姑娘去找大姑娘二姑娘玩耍也說不定。」

    方氏忙一擺手:「那不會,那兩個一個一心拘著丫頭學針線,一個下狠心要把女兒培養成四德皆備的才女,絕不會允許草兒去搗亂,若去,一早就送回來了。後院子去找。」

    秋雲玉一路尋到後花園裡,老遠聽見春香秋香跟哪兒哀求,就直接奔過來,見瑤草趴在樹梢,一顆心差點從喉嚨裡蹦出來,張口罵那春香:「死蹄子,哄不來小姐也不知回去說一聲,害得奶奶都急壞了。」又仰頭好言哄騙瑤草:「夫人著人做了香甜的核桃酥、棗切糕,正等著姑娘去品嚐,三姑娘快些下來,秋雲接著你。」

    瑤草瞭解母親脾氣,氣性上來可不會好言好語。想想自己老這般躲避哀怨也不是法子,便認命的滑下樹幹,卻被秋雲抱在懷裡了:「我的好姑奶奶,下次切切不可了。」

    瑤草被簇擁到母親面前,方氏立時抱在懷裡,與瑤草抵抵額頭,又伸手摸摸女兒後背心,見並未汗濕,這才放心:「草啊,可別再瞎逛了,娘要忙清明的祭祀,你爹爹也要回家祭祖了,你好好的,等忙完了這陣,娘好好陪著你,好不好?」

    瑤草已經慢慢習慣有母親疼愛的日子,失而復得的母愛,讓瑤草倍覺溫馨,幸福自心底漾開,一絲甜笑自嘴角綻開:「嗯!」

    瑤草忽然發覺,自己終於可以從心底發出笑意了,淚水撲簌簌滑落。

    方氏一見,忙著拍哄女兒:「哎喲,又沒怪你,怎麼哭了?我們草乖,別哭啊,這是剛做下棗切糕,來嘗嘗,可還喜歡。」

    瑤草和淚一笑:「女兒沒哭呢,剛剛風迷了眼。」言罷乖巧咬一口糕點,連連點頭:「嗯,甜。」拈起一塊喂到母親嘴裡道:「娘也吃。」

    方氏見女兒並無大礙,還變得這般懂事,一顆高懸的心才放下了,遂跟女兒提出自己要求:「草啊,你前些時日犯病,剛學的女紅都忘了,現在既然已經好了,要慢慢揀起來才是。」

    瑤草吃著棗切糕,愣一愣,我自己都繡了嫁衣了,還學女紅做什麼?復想起自己眼下方五歲,不是十六歲,忙又點頭:「嗯,」

    方氏一笑又道:「字兒也要寫起來,你爹爹可是秀才,閨女不識字兒,可叫人笑話。」

    瑤草再點一點頭:「嗯嗯。」心底卻有淚水劃過,瑤草自十歲起,每年兩篇祭母文,一篇燒在母親忌日,一篇燒在母親誕辰。

    「還有,你是女兒家,今後萬不可四處瘋跑,叫人笑話。」柯三奶奶說這話忽然抬頭:「怎又不高興了,這毛病要改改,大人一說就皺眉,將來婆婆面前要怎樣呢?」

    這一句話說得瑤草真不樂意了。成天憋在房裡刺繡寫字兒,瑤草已經不習慣了,前生她在家裡沒溫暖,喜歡一人去後花園裡與花鳥為伴,特別是春暖花開的季節,花園成了瑤草前生最愛的地方,花草不會嫌棄她,不會算計她,她們幾乎陪伴了瑤草整個閨中的日子。

    說來也是上天眷顧,當初瑤草初到祥符縣爹爹任上,賤女人心裡巴不得瑤草死,當著柯三爺卻要虛情假意,噓寒問暖,似乎盡職盡責,實則從不教導瑤草什麼禮儀規範,也不請繡娘教導瑤草女紅,放任瑤草野生野長,想讓瑤草長歪長邪,百無是處。

    誰知她是算計不打算家來,無娘的孩子天眷顧,無人理睬的瑤草與祥符縣衙後院的花草做了密友,沐浴陽光雨露,爬山上樹,贏弱的身子反倒一日強健一日,長得健健康康。

    就是繼母想要瑤草一無是處也沒如願,因為瑤草在老家為母親守孝三年,祖父祖母憐惜瑤草沒娘的孩子,雖然不十分寵愛,卻也盡職盡責。

    柯老爺子親手教導瑤玉瑤枝瑤草三姐妹詩詞書畫。柯老夫人嚴格規範瑤草姐妹言行舉止,雖然瑤草嫉恨柯老夫人見接必死母親消極牴觸。卻也難敵柯老夫人鍥而不捨,十歲的瑤草在柯老夫人錘煉下,舉止端方,進退有度,頗具大家閨秀風範。女紅也得奶娘精心指點,雖不精湛,大裁小剪,挑花繡朵無所不會。

    瑤草如今回到過去,找回了母親找回了家,成了寶中尊寶,成天丫頭奶娘服侍,不叫她受一丁點委屈。

    無奈瑤草習慣已經養成,她熱愛山水花草,此時要她改變習性,那是難乎其難,也萬萬不能答應。

    瑤草知道母親對自己撒嬌不能抗拒,便收起十六歲的獨立,化作五歲的女童,身子依進母親懷裡,小手拉扯母親衣袖,做小女兒態撒嬌:「娘啊,女兒可不是瘋跑,只是前些日子,我身上寒冷,喘氣不贏,十分難受,後來偶爾一次曬曬太陽,就覺得舒服多了,後來女兒有意識去曬了幾次,慢慢地身上不冷了,氣也順了。所以才多出去幾次曬太陽呢,您可別冤枉女兒。」

    方氏一愣,立時翹起嘴角一笑,顯是不信:「又胡扯,曬太陽還要上樹去?地上未必曬不得?」

    這個難不倒瑤草,張嘴就有辯詞兒,「娘不知道,頂著日頭曬,頭有些暈,樹上坐著,在樹蔭裡享受樹葉篩過花太陽,就舒服些多了,可是地上濕氣又讓人不舒服,女兒才想著上樹去,這樣既不頭疼又不受地氣。可不是為了淘氣,娘,您可別冤枉了好人啊。」

    方氏雖出身商賈,性格開朗潑辣些,頂多女扮男裝跟兄長們一起出去逛逛廟會,騎騎馬,去櫃上學習算賬談生意。可是自小接受大家閨秀一般教養,琴棋書畫門門精通,學的,看的都是陽春白雪,哪見過聽過這些彎彎繞的草根知識。

    瑤草的奶娘出自農戶之家,聽了瑤草所說,想起前情,一笑道,「我們農家的孩子一般有個頭疼腦熱,誰家有錢吃藥呢,一般若是春夏秋日,就搭個鋪板在場院裡,遮上涼席棚子,把那孩子一天曬上三兩個時辰也就好了。姑娘說得約莫就是這個理兒,所謂偏方治大病,最近見姑娘臉色真是好多了,我還暗自奇怪呢,原來是這個緣故。」

    方氏見奶娘說的一本正經,也就信了,不過她答應了瑤草繼續到花園子曬太陽,卻不許她再爬樹:「既然對身子骨好,以後就由奶娘丫頭陪著去,帶著躺椅,再不許爬樹了。」

    瑤草待要分辨,三夫人已經發話:「就這樣子,不然後園子也不許去。」瑤草只好偃旗息鼓,乖巧的答應一聲,隨著奶娘回歸繡房練字繡花讀三字百家。

    瑤草心中自有成算,自己既然重生,這一生就要好生來過,萬不能再走老路。那些令人窒息的日子瑤草不想再過,那冰冷的河水,瑤草不想再喝了。瑤草決心,即便不能阻止父親納妾,也要設法保住母親,保住家。

    享受閱讀樂趣,盡在吾網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