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恐怖靈異 > 盜墓禁區

《》第二卷 神歲妖祖 第119章 :雪姨和蔣叔的秘密(二) 文 / 木門毛竹

    一張嶄新的面孔出現在蔡媽媽眼前!

    蔡媽媽愣住了。

    「古有蘭陵王,今有夏姑娘!夏姑娘,你竟然比昨晚的杜丫頭還要美!」蔡媽媽並沒有被夏問秋的舉動嚇倒,反而被夏問秋的美貌驚到了。

    蘭陵王何許人也?

    蘭陵王,名高長恭,是東魏大權臣、北齊奠基人、白手起家的大英雄、風流倜儻的大丞相高歡之孫。史載:「長恭貌柔心壯,音容兼美。為將躬勤細事,每得甘美,雖一瓜數果,必與將士共之。」也就是說,蘭陵王帥到了女人都自歎弗如的地步!而且,其人性格也好,沒架子,能跟士兵打成一片,簡直是完美無缺。

    公元564年,北方草原的突厥和黃土高原的北周對北齊發動進攻,北齊重鎮洛陽被北周十萬大軍團團圍困,形勢十分危急。這時,受命為中將軍的蘭陵王戴上面具(不戴的話,比天下所有的女人都還漂亮,自然沒有威信,也嚇不到敵人),身穿鎧甲,手握利刃,僅率領五百精騎,奮勇殺入周軍重圍,勢如破竹,一直殺到洛陽城下。守城的北齊軍隊被圍困多日,不敢貿然開門,蘭陵王只得摘下面具。城上的北齊軍見到一個驚若神仙般的美男子,自然就知是蘭陵王了,這才歡呼起來,並打開城門與蘭陵王匯合,一同奮勇殺向周軍,周軍遂大敗。

    此一戰,蘭陵王的勇猛和美貌名揚天下!

    將夏問秋比之蘭陵王,並不十分恰當。要知道,蘭陵王是個男的,提起中國四大美男子,不管哪個版本,都少不了蘭陵王。蔡媽媽之所以沒有把夏問秋比喻成西施、貂蟬、王昭君和楊貴妃,是因為夏問秋不光有美貌,更有過人的智慧和一種頑強之氣勢,而且,夏問秋和蘭陵王一樣,都藏在面具之下!但只此一句,就足以證明夏問秋的美是多麼的驚世駭俗!

    自從雙親過世之後,夏問秋就一直戴著人皮面具,她的真面目,王仔也無從所知。

    「蔡媽媽,您應該也像我一樣,戴著這樣的一個面具吧?」

    「唉,還真要感謝這副人皮面具,讓我和你王叔叔又自私地多活了六年。夏姑娘,你等等。」蔡媽媽說完,進入臥室拿出了一瓶藥劑。

    「夏姑娘別見怪,我這臉上的人皮面具很難取下來,必須用這種藥劑浸泡一下。」說完,蔡媽媽將一些淡青色的藥水倒在手上,在臉上揉搓了好一陣,這才小心翼翼地將自己臉上的人皮面具揭下。

    一個真實的蔡媽媽!

    就是王仔錢包裡那張照片上的樣子!

    「蔡媽媽,您也很美呢。」夏問秋讚賞道。

    「一副皮囊,在生命面前微不足道。」蔡媽媽歎息道,「我和你王叔叔戴上這人皮面具是有不得已的苦衷,夏姑娘又是為何把自己藏在這面具之下?」

    「蔡媽媽,我喜歡靜,帶著這面具只是為了方便出門。」夏問秋說。

    「原來這美也成了累贅。」蔡媽媽笑了。

    「我有幾個疑問想問蔡媽媽。」夏問秋終於切入正題。

    「孩子,問吧。」

    「蔡媽媽這人皮面具之術是從哪裡學的?還有,蔡媽媽您身上奇怪的香味是什麼?」

    「夏姑娘,什麼都瞞不住你。」蔡媽媽含著淚,「這件事說來話長……王家祖上曾出過一個大盜,專門盜取帝王相陵,而且是奉密旨盜墓!」

    「奉密旨盜墓?」夏問秋大吃一驚,她沒想到,王仔祖上竟然也是一個盜墓家族。

    「是的。」蔡媽媽繼續說,「清朝乾隆年間,王家有一位祖先作為漢人被破格提拔為一等帶刀侍衛,官至正三品,但這也只是他的表面身份,這位祖先的真正任務是奉乾隆皇帝密旨,專門盜取明和明以前各個朝代的皇陵!明十三陵就是那個時期的主要目標。」

    乾隆盜明十三陵?這個夏問秋知道,史書上也有提及。

    盜墓與一朝之君聯繫到一塊,或許不少人都覺得意外,這怎麼可能呢?但為了一己之利,或出於壞人風水的考慮,皇帝也不能免俗。說起盜墓的勾當,歷史上這樣的皇帝並不缺少,清王朝鼎盛時期的皇帝乾隆就幹過這種缺德事情。在古今盜墓者中,乾隆可以算是權力最大的一位盜墓者了。乾隆盜墓的對象是明「十三陵」,其公開理由卻不是盜,而是頗討漢人喜歡的說法:修葺明皇陵!與他人的野蠻盜掘相比,乾隆的行為似乎顯得很文明,但,這只是冠冕堂皇的幌子!

    這次修葺,項目不全,且未尊原制,有的建築還被拆除或縮建,「拆大改小十三陵」。民間廣為流傳的「乾隆盜木」故事,就是這次修陵過程中發生的。

    自明代起,皇家專門有金絲楠木置辦的部門,當時各地官員將進供金絲楠木當成頭等大事,官員進供金絲楠木可做為業績考核和晉陞的標準,平民進供一根金絲楠木即可做官。期間,修建紫禁城的金絲楠木就來自四川峨眉,當時蜀道難於上青天,有一根楠木十條命的說法。楠木的名聲在外,民間也深知其貴,《紅樓夢》中秦可卿的楠木棺材,有「一千兩銀子只怕無處買」的記述。

    正因為如此,在明朝末期,金絲楠木就已經瀕臨滅絕。康熙初年,皇帝也曾派官員往南方諸省採辦過楠木,由於耗資過多,康熙深感此舉太奢,勞民傷財,無裨國事,遂改用滿州黃松,很多大殿之木柱則以外包楠木拼接而成。

    到了乾隆帝時,金絲楠木早已是千金難求,就算深山中,也難覓其跡,想採也采不來了。這時候,乾隆帝便把目光投向了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中的永陵,是明嘉靖皇帝的陵寢,其享殿是楠木殿,香氣襲人,沁人心脾,蚊蠅不近。它的木架是用昂貴的金絲楠木建成的,不刷漆而光澤油亮,不雕飾而紋路精美。乾隆皇帝在巡視時看中了這些金絲楠木,一心想拆毀楠木殿,將這些楠木用到圓明園中去。文淵閣大學士紀曉嵐援引《大清律》上奏道:「律例規定挖明墳者死,皇上金口玉言,萬民之尊,此舉事關國體,干係重大,誠望陛下三思而後行。」乾隆讀此奏折後一時不敢輕舉妄動,但金絲楠木一日不到手,一日不安。思前想後,終於心生一計,於是,乾隆明詔下令調集天下能工巧匠,修繕永陵享殿,然後密傳旨令,派親信工匠用偷梁換柱之法,把永陵的楠木撤換下來。這樣,乾隆既盜走了金絲楠木,又落了個修繕明陵的美名。

    「蔡媽媽,王了的祖先是為了乾隆皇帝去盜取金絲楠木吧?」

    「不!」蔡媽媽搖搖頭,「盜取金絲楠木也還只是幌子!」

    夏問秋絕沒料到蔡媽媽會如此回答,一剎那間,她腦中閃過幾個念頭。

    有幾點大不正常。

    第一:《大清律》規定,挖明墳者死。這表面上保護,其實是監守自盜。

    第二:乾隆皇帝親自「巡視」了幾次明十三陵,這種身份,這種行為,恐怕不只是「巡視」那麼簡單。

    第三:修繕明十三陵時,乾隆明詔下令調集天下能工巧匠,卻暗地有密旨,幹著見不得人的勾當。

    第四:1958年9月6日,新華通訊社向世界播發了這樣一條消息: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已被打開。定陵中,皇帝和皇后的棺槨都完好無損,珍寶一樣不少,由此可知,乾隆皇帝「修葺」明十三陵,沒有動過這些東西。

    那麼,乾隆皇帝所為何圖?

    乾隆皇帝曾自我總結一生有「十全武功」,自詡為「十全老人」,他對自己的名聲看得很重,若只是為了幾根金絲楠木,他絕不會動此念頭。由此,問題便來了,乾隆皇帝恐怕也在尋求一個秘密!

    「蔡媽媽,他們為了什麼?」

    「至於盜取什麼,應該是絕密,王家的後人也不曾知曉。」

    雖然蔡媽媽不知道,但夏問秋卻知道,一定又跟「雙魚紋」圖案有關!

    「聽王了的奶奶生前說,王了的太爺爺曾口述過王家祖先的一些事情。王家最早只能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間的那位祖先,就是他交待,王家不准撰寫族譜,理由大概就是因為他做了盜墓的勾當,怕累及子孫,不留族譜,是為了讓閻王爺勾不掉王家後人的性命。」

    「乾隆帝駕崩歸西之後,這位祖先正值壯年,他毅然辭官歸田,但並沒有收手,而是繼續幹著他的老本行——盜墓!專盜帝王將相的墓!也就是在這個期間,他碰到了一個同行,一個女盜墓賊。據聽說這個女盜墓賊姿色頗佳,天賦異稟,更有高手傳其本領,二八佳齡已是一個傳奇的盜墓人物。兩人懈詬後,惺惺相惜,不久就結為了夫妻,於是,一對雌雄大盜橫空出世!」

    「他們很快有了自己的孩子,由於天性使然,孩子也沒能牽絆住他們的腳步。直到有一天,馬失前蹄,他的夫人葬身異鄉,那時候,他們的孩子年齡尚小。悲痛過後,這位祖先依然賊心不改,狠心將孩子過繼給自家哥哥,再一次踏上了盜墓旅程,從此,就再也沒有回來過……」

    「蔡媽媽,那夫人是姓宋嗎?」夏問秋忽然問道。

    「你如何猜到的?!」蔡媽媽大驚。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