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組團游三國

正文 第0057章 耿浩 西行漫記 文 / 鬧心

    埃德加-斯諾和斯文-赫定是耿浩比較佩服的兩個人。

    前者因採訪抗戰時的延安,寫下了《西行漫記》(又名「紅星照耀中國」)而出名;赫定比斯諾大四十歲,在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赫定多次赴亞洲探險,還曾深入考察了中國西部,寫下了著名的《亞洲腹地旅行記》。

    斯諾因深入瞭解了「紅色中國」,支持抗戰、同情**,而被新中國視為朋友,在西方則被「麥卡錫主義」所迫害。

    而赫定恰恰相反,屬於早期的旅行探險家,在東方一度被視為西方「殖民掠奪」的探路人,在西方,赫定卻是受人尊重的英雄。

    耿浩沒有政治信仰,敬佩的兩個人屬於完全不同的類型。

    耿浩敬佩他們,和任何意識形態都沒有關係,耿浩甚至沒認真讀過兩個人的作品,他只是敬佩他們的冒險精神、羨慕他們的經歷。

    耿浩從洛陽,一路向西趕赴長安,他覺得自己非常像斯諾,也像赫定。

    自從到了三國,耿浩大多數時間都呆在孫堅的軍營中,這次才是真正意義的「游」三國。

    耿浩一直感覺自己就是一條被困在高樓公寓中的寵物狗,今天才得以下樓放風,看看真正的三國時代。

    耿浩真希望自己有斯諾和赫定的文筆,能記錄下自己的所見所聞,等回到二十一世紀,寫本遊記,一定大紅大火,估計稿費足夠自己下半輩子吃喝玩樂了,書名都想好了,就叫《三國真人游》。

    「嘖嘖」,耿浩不住歎息,只是不知道自己還能不能回去,他全然不考慮自己沒有斯諾和赫定的勇氣和毅力。

    耿浩思考再三,還真的採納了孫策的建議,把自己打扮成了一個難民。

    破衣爛衫的耿浩只背了一個包裹,裡面裝了幾件換洗的衣服,手裡拄了根粗大的竹杖,這竹杖可不是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更像難民,而是大有用處。

    用處之一:助力。耿浩常年登山旅遊,深知遠途行走時多一點手部支撐能大大緩解腰腿的疲勞。

    用處之二:關鍵時刻防身。

    用處之三:這竹杖裡藏著「巨額」財產,耿浩把孫策贈予的金子,全部塞進竹杖。

    耿浩在竹杖上栓了根繩子,繩子另一端牢牢綁在自己的手腕上。

    初次獨自在三國遠行,耿浩內心難免有些忐忑。

    洛陽向西的官道兩旁,越來越多新墳,期間更散佈著許多沒有掩埋的屍首,烏鴉、禿鷲盤旋在天上,空氣中瀰漫著腥臭。

    耿浩便愈發害怕了。

    但耿浩終究是最聰明的「耗子」,他找到了一個讓自己感覺安全的辦法:絕不夜間趕路、絕不單獨行走。

    他找到了一小股難民隊伍。

    剛混進隊伍時,他感覺四周都是鄙夷的眼神,這讓耿浩內心十分不平衡:你們這些真難民有什麼資格鄙視我這個假難民啊?!

    耿浩不住地長吁短歎:我命怎麼這麼苦啊!穿越過來,便進了俘虜隊伍;想去趟長安,還得混在難民隊伍,靠難民們罩著……

    漸漸地,難民隊伍接納了他,耿浩心安了許多。

    洛陽及洛陽以西的幾百里地區,完全變成無人管理的軍事隔離區。

    才走了幾天,前面便出現一座高大的關隘——函谷關。

    函谷關,古時是關中與關外的分界,進了函谷關,離長安就不遠了。

    耿浩有些詫異,函谷關大致處於洛陽和長安的中間位置,怎麼這麼快就到了呢?

    更讓耿浩詫異的是,如此高大重要的關隘,竟然沒有軍隊把守!

    找了好多人打聽,終於弄明白了,原來這裡是東函谷關。

    西漢時期,關中是政治中心,人們以「關中人」為榮,一位楊姓將軍(楊僕)老家在關外不遠處,被人稱為關外人,這位楊將軍以此為大辱,竟然自費在函谷關東300里修了這個新函谷關(後稱漢關),硬生生把自己家「圈進」關中!

    我靠!這也行。

    耿浩對這位楊將軍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趕明兒我有錢了,就在通縣老家門外修條街,起名「長安街」,那我家就屬於二環以裡了!

    怎麼兩千年前的人也這麼虛榮、這麼排外啊?耿浩想起以前流行的幾句話:在北京人眼裡,外地人都是下級;在廣州人眼裡,外地人都是窮人;在上海人眼裡,外地人都是鄉下人。

    離開「山寨函谷關」,繼續向西跋涉,道路越來越難行,兩側丘陵疊起,官道蜿蜒其中。耿浩越發佩服斯諾和赫定了。(赫定、斯諾在中國西部旅行時,已經有了更加通暢便捷的道路。)

    又走了將近三百里,兩側的丘陵陡然升起,丘陵之間,橫亙一道上千米長的高大城牆,真正的函谷關到了。

    函谷關前,有董卓的軍隊盤查往來民眾。

    耿浩原以為進關需要費些周章,沒想到士兵們對進關難民的盤查並不嚴格,簡單詢問幾句便放行了,耿浩稍稍有些失落,唉,費盡心思編的一大串瞎話了用不上了。

    函谷關為何如此容易通過?道理很簡單:關中地區缺乏勞動力。

    三國時代,全國人口不過幾千萬,關中平原自古就是地肥水美之地,但勞動力始終匱乏,董卓將洛陽百萬民眾驅趕去長安,目的就是補充關中的勞動力,因此,耿浩他們的難民隊伍才能輕易過關。

    函谷關以西是董卓控制的地界,顯得更加有秩序,「難民」耿浩感覺到稍稍安心了。

    這一路提心吊膽,總算到了個安全所在,耿浩決定在此休息兩天,順便瞻仰下老子的遺跡。

    東城門內,一處殿宇式建築——太初宮。

    一個中年男子和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年正在此處遊覽,兩人穿著講究,邊走邊聊,點評著太初宮的建築特色和殿脊牆簷上雕塑的珍禽異獸,聽兩位免費導遊的講解,耿浩知道了此處便是老子當年書寫《道德經》的地方。

    男子和少年注意到尾隨的耿浩,停下腳步,警覺地上下打量耿浩,耿浩尷尬笑了笑,匆忙走開。

    耿浩沒有政治信仰,也沒有宗教信仰,屬於遇廟燒香、見神磕頭的主。

    太初宮大殿供奉著老子騎青牛塑像,耿浩捐了幾個錢,燒上幾柱香,虔誠地跪叩禱告:老子大人在上,啊,不、不,太上老君在上,弟子北京人耿浩誠惶誠恐,稽首頓首,祈禱以聞,求您保佑我三國之行平安無事,求您保佑早日找到隊友們,求您保佑我們平安回家,如能如願,弟子一定在家供奉您的金身,早晚燒香敬拜,老君爺爺您就成全了可憐的弟子吧……

    耿浩叨咕完站起身,見看護太初宮的信徒用怪異的眼光看著自己,暗想是不是自己祈求得太多了,索性又掏出些錢捐了功德,信徒見這個破衣爛衫的「難民」出手如此慷慨,認定耿浩是道友,便指點耿浩,可以去功德碑處留下名字。

    耿浩順著信徒的指引看去,見院子角落有好多石碑毛坯。

    耿浩心念一動,我何不捐塊整個的石碑,哈哈,日後我領著朋友們來此遊覽,就可以給他們介紹:看,這就是我當年在三國留下的石碑!

    耿浩覺得自己這個想法實在神奇,問道:「我捐多少錢可以單獨豎一塊碑?」

    「這個……」信徒十分為難,「沒有這樣的先例啊。」

    「就算是我買一塊石碑,我留下字,你們找石匠刻好、豎起,需要多少錢?」

    信徒盤數了半天,才給出一個價格。

    這麼便宜啊?!耿浩覺得三國時代的道士比二十一世紀的和尚道士們純潔多了!

    「好,等我一會。」

    耿浩到僻靜處,從竹竿內扣出一小塊金子,返轉回來遞給信徒,那信徒接過金子,不住地上下打量耿浩,這個怪異慷慨的「道友」,究竟把金子藏在哪了?

    耿浩讓信徒取來紙墨筆硯,擼胳膊挽袖子拿起毛筆,卻又呆楞在原地。

    耿浩犯愁了,他不是犯愁用毛筆寫字,來三國一年多了,毛筆用得已經很熟練了,加上原有的美術功底,耿浩對自己的書法還是有些自信的。

    他犯愁的是自己該寫點啥。

    「紫氣東來」、「道可道非常道」等被人寫爛了,抄襲別人的詩詞也不合適,耿浩決定寫點自己獨創的東西。

    想了一會,耿浩提筆寫下幾個大字「天降神兵、三國雄風」。

    耿浩興之所至,幾個字寫得當真是筆力圓厚,莊嚴雄渾,甚有「顏筋柳骨」風範,耿浩又提筆在邊上寫下一列小字「漢-耿浩,某年某月某日」。

    寫罷,耿浩心想:哈哈,看來我搞藝術還是很有天分的嘛,哎?那後來的顏真卿、柳公權不會是臨摹了我的拓本才練成一代宗師吧?!

    耿浩這廂暗自得意,那信徒卻被這不知所云的「題詞」弄得瞠目結舌。

    耿浩讓那信徒提起紙張,自己退後兩步欣賞。

    「耗子!」身後有人喊道。

    耿浩身子一顫,怎麼會有人認識自己?!

    耿浩激動地轉過身去……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