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抗日之鐵血大旗

《》正文 一五六 膠東兵工廠1(補2月21號的) 文 / 津門青皮

    「王須仁是吧?」林晨不想跟這種人虛與委蛇,開門見山的問道:「我知道你的身份,也知道你來這湖匪大寨的目的,殺你,是理所當然,當然,留你一條命也未嘗不可,但是,你要回答我幾個問題。」

    王須仁其實也是那種很精明善於察言觀色的人,要不然也不會在湖區邊委中混得風生水起,更是成為區委書記白子明的心腹,他見林晨的神色,就知道他沒有殺意,顯然是所言不虛,於是心中便安定了許多,看了林晨一眼,道:「你問吧!」

    「那些軍火,來自哪裡?」

    「這個?」王須仁沉吟了一下,這冀中兵工廠,是山東局剛剛成立的一個兵工廠,為此,從總部調集了相當大的人力物力,而兵工廠也已經做出了成果,不過,這些信息當然是要對國民黨保密的。他本來最擔心的就是林晨問這個方面的問題,卻沒想到這是怕什麼來什麼。

    「你不說我也知道,是冀中兵工廠是吧?」林晨忽然展眉笑道:「不過,王須仁,我可是要提醒你一句,若是不和我配合的話,林某人可是說話算話的。」

    王須仁跟他那雙閃爍著寒芒的眸子一對視,頓時就是一激靈,心道,他媽的,這都是什麼要命的時候兒了,還想著這事兒,不是找死嗎?而且就算是讓他知道了冀中兵工廠的事兒,又怕什麼?他敢去偷襲?他敢去破壞兩黨團結的大局勢?借他一百個膽兒!再說了,這個消息那麼多人知道,就算是洩露了,也不一定能查到自己的頭上。

    一想到這一層,王須仁頓時是精神起來。

    他定了定神,乾脆便一股腦的說出來:「這些軍火,是冀中兵工廠生產的,冀中兵工廠,是山東局剛剛設立的一個兵工廠,裡面的生產能力相當大,第一批產品剛剛生產出來。這些,箱子裡面的這些軍火還有另外的三百支步槍,是分配給湖區邊委的份額,區委白書記委託我去領取這些軍火,那些步槍已經運送到湖區邊委了,這些器械我留了下來。根據中央擴大隊伍,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的指示,想要擴大抗日隊伍,更好的打鬼子!」

    「還真會給自己拉虎皮。」林晨哂笑一聲:「那,這冀中兵工廠的位置在哪兒?」

    王須仁猶豫了一下,終於還是道:「雖然說是冀中兵工廠,但是這兵工廠其實不在冀中,而是在膠東的黃縣城東南的圈楊家村,冀中兵工廠派過去了一部分的技術人員,而籌辦的是山東抗日救**第3軍第3大隊,所以對外稱之為冀中兵工廠。」

    林晨頓時想起一個在後世可謂是如雷貫耳的名字來,黃縣城圈楊家村兒,這不就是未來的膠東兵工廠嗎?

    說起來,膠東兵工廠可是鼎鼎有名的角色,在抗戰,尤其是山東省戰場,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1938年4月,山東抗日救**第3軍第3大隊,在黃縣城東南的圈楊家村籌辦兵工廠。初期,向私人借了500元法幣做流動基金,並向黃縣、龍口等地私營工廠征借了26部機床等設備,還沒收了一批敵偽財產。開辦時有工人50多人,同年5月,第3軍軍部修械所和第3軍2路修械所併入圈楊家兵工廠。到這年秋天,工廠已發展到500多人,由於人員增多,8月,在附近的下院村設分廠,名為南廠,圈楊家部分為北廠。

    1939年1月,偽軍在日軍飛機配合下,瘋狂進攻蓬(萊)、黃(縣)、掖(縣)抗日根據地,工廠奉命遷至平度縣澗裡村,職工減至200餘人。是年7月,圈楊家兵工廠改名為5支隊第1兵工廠,或稱膠東第1兵工廠。8月,工廠遷至隆夼(也叫老廟後)。10月,又遷至蓬萊縣黃泥溝。11月,蓬黃戰區兵工廠併入該廠。

    1941年12月,工廠遭敵人3次襲擊,廠房燒燬,被迫遷至棲霞縣沙家村、尕玉莊、楊家一帶。此時5支隊第5兵工廠併入,全廠職工又增至500人。從這時起至1944年,主要復裝子彈,生產手榴彈、75毫米及85毫米迫擊炮和彈、擲彈筒和擲彈。

    1944年長沙鋪戰鬥後,工廠遷至乳山縣眉豆夼、稍村、地口和地口南廟,主要任務是生產擲彈筒、擲彈和炮彈。1945年9月,又有第3兵工廠的機工部併入。1949年7月,根據中央減產會議精神,部分人員和設備,轉到煙台機床附件廠,其餘合併到徐州兵工3廠。至此膠東第1兵工廠建制撤銷。

    生產的發展

    膠東第1兵工廠由修復槍彈開始到生產炮和炮彈,由多品種、小批量生產到專業化大批量生產。整個發展過程,可分為三個時期。

    建廠初期,工廠規模小,在圈楊家時,工房是利用古廟和借用部分民房。在大奄廟時,有工房120間。設備有機床26部,柴油機5部。基本是征借私人工廠的舊設備,主要生產任務是:.修理槍支、復裝子彈、制手榴彈、製造地雷、仿製漢陽造7.9毫米步槍、生產81、75毫米迫擊炮、生產75、85毫米迫擊炮彈。

    1940年以後,抗日戰爭進入艱苦時期,由於戰爭加劇,工廠頻繁搬遷。工人們邊搬遷、邊建設、邊生產,除繼續復裝子彈,生產地雷、步槍外,主要生產手榴彈。並開始試制仿捷克式機槍、擲彈筒和擲彈。1940年所生產的手榴彈彈殼由翻砂部製造,木柄是用一台自製腳蹬旋床加工出來的,木柄與彈殼合裝是用一個長凳子綁上一個木槓,利用槓桿原理壓合的。1942年冬加強了手榴彈防潮措施,質量進一步提高。月生產5000枚。

    機工部負責修槍、生產步槍、加工彈體和炮筒。到1943年月產7.9毫米步槍達800支。1942年試制仿捷克式機槍,1943年月產量15-16挺。

    1944年以後,主要生產擲彈筒和擲彈,由多品種生產向單一產品專業化發展。從1943年開始研究擲彈筒和擲彈。擲彈筒和擲彈試驗成功後,1944年在長沙鋪戰鬥中試射了200發,工廠針對存在的問題作了改進,開始大批量生產。1944年共生產擲彈筒彈3992發。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