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長安頌 第199章 情種 文 / 召白
長安大明宮含涼殿。
美妙的音樂聲從大殿裡面傳出來,飄蕩在含涼殿前面的太液池上空,隨風飄散,樂聲婉轉悠揚,聽得讓人心醉。
含涼殿的大廳之中,聖上李隆基斜靠在一張大的涼榻之上,醉心欣賞著眼前的樂舞。場中演奏的是《霓裳羽衣曲》,大廳之中數十彩紗薄綢的舞女翩然起舞,中間領舞的是楊玉環。
楊玉環,一身虹裳羽衣,肩披霞帔,頭梳高髻,上插兩支步搖,金玉相交。一身薄紗羽衣愈發顯得丰姿綽約、資質豐艷。
在磬、簫、箏、笛等樂器的伴奏之下,樂聲時緩時急,低處如竊竊私語,高出似唳鶴長鳴,跳珠撼玉,鏗鏘有聲。
隨著樂聲起舞,楊玉環飄然旋轉,廣袖嫣然縱送。舞姿新穎雅麗。雙手輕垂如弱柳無力,斜曳裙擺似煙霞欲生,煙娥斂略不勝態,風袖低昂如有情。
音樂優美、舞姿曼妙。李隆基斜躺著,雙手和著節拍,點頭欣賞。
一曲既罷,樂聲輕止,熟識舞女退了下去。楊玉環輕移蓮步,款款走上前去,在李隆基旁邊坐了。李隆基從身旁拿過一支玉如意,讓楊玉環抱在懷中取涼,伸手替楊玉環拭去臉上香汗,笑著讚道:
「娘子的舞蹈愈發出神入化了,朕整日欣賞也看不夠啊。」
楊玉環往李隆基身邊靠了下,倩眼流絲,輕聲笑道:
「妾身只希望能夠每日在三郎面前跳上一曲,以娛吾郎。」
李隆基哈哈大笑,飲完杯中酒,攬過楊玉環,看著眼前這個明媚不可方物的女子:
「朕這一生,年輕時候馳騁沙場,縱橫朝堂,等九五之尊,算得上是醒掌天下權。而今年邁,幸得娘子,只希望常能醉臥美人懷。
「朕年少之時,覺得這一天天過的實在是太慢了,整天盼著熬過往日時辰。這到了現在,倒是覺得時光飛逝,讓朕有些留戀了。
「朕這一生,能遇見娘子,實乃三生幸甚,恨不能與娘子長生相伴。」
楊玉環酥胸微喘,臉上露出激動的神色,頭輕輕靠在李隆基的肩膀之上,緩緩說道:
「妾身不負聖上恩寵,定會常伴君王左右。」
一時之間,氣氛變得有些微妙起來,清風穿過含涼殿,吹走夏日的燥熱。
過了片刻,李隆基又道:
「自從遇見娘子,到現在已經近五年的時間,朕還不曾給娘子一個嬪位。待朝中諸事稍定,朕必然迎娶娘子入宮。」
楊玉環聽到,坐起身來,看著李隆基喃喃無聲,臉上神情變幻,隨後才道:
「妾身與三郎這樣就很好,每天也可想見,何必讓妾身入宮為嬪。妾身這些年得三郎寵愛,後宮之中怕又不少姐妹會……」
「嗯——不用理會後宮那些人。」李隆基擺手說道,
「朕只要有娘子在就好。」
「三郎怎麼想著要納妾身入宮了呢?」
楊玉環這時候才想起來問。
自從李隆基把楊玉環從壽王身邊搶了過來,已經將近五年的時間,雖然一開始並不是整天讓她待在身邊,但這兩年倒是愈發寵幸楊玉環了。
這幾年,李隆基即便是再恩寵楊玉環,也從來沒有想著把她迎娶宮中。當然,這可能有很多的顧慮在裡面,一來,楊玉環之前是自己的兒媳,雖然讓壽王和她和離了,但是面子上或者輿論上總要顧忌一下。二來卻是沒有合適的時機,李隆基也是想著能夠在合適的機會之下再把楊玉環迎娶進宮。
「前些日,岐王一案娘子相比是知道的,當日朝堂之上李清揭露了岐王不臣之心。當日朕心中還有疑惑,後來才知道那李清跟岐王兩人之間是有矛盾的。」
李隆基說道,
「朕在事後才知道,那李珍想著搶奪李清的妻子為妾,李清才不得已反擊。」
「聖上是說李清故意陷害岐王不成?」
「朕不是這個意思。那李珍也算罪有應得,竟然背著朕私藏武器、兵士,哼,真是辜負了朕對他的一片苦心。」
李隆基冷哼道,隨即接著說,
「朕是說那李清竟然為了一個兒時的娃娃親,就敢跟岐王府對抗,這性情倒是頗合朕的心意。李清能夠為一個商家女而與岐王較量,難道朕還不如一個少年不成。
「這幾年,朕為了顧忌朝中輿論,對迎娶娘子一事一再猶豫,今見李清如此,倒是讓朕突然明白,朕是天下之君,尊威四海,難道朕想迎娶一個自己喜歡的人還要讓朝中群臣同意不成?
「朕已經決定,待諸事已畢,定會讓娘子成為後宮最為尊貴之人。」
楊玉環忙起身,叩謝李隆基:
「謝聖上,妾身不勝感激。」
「起來,這些是朕早就應該給你的。」李隆基扶起楊玉環,緩緩笑道:
「這次倒是多虧了李清點醒,不然朕尚不知自誤到何時。哈哈,說起來,朕也應該感謝長公主這個義子,不知道朕封賞的侯爵是不是能夠讓李清滿意。」
「沒想到李清小小年紀,竟然也是一個情種。」
楊玉環抿嘴笑道,
「不過妾身之前倒是沒有看出來。」
「朕也沒有想到,李清表面上沉穩謹慎,竟也會如此莽撞。聽說李清的這位妻子是從小的娃娃親,還是一個商賈的女兒。朕頗為好奇這女子有什麼魅力,二郎為了她竟然如此行事?朕有時間倒是想見見這人,以後讓李清帶她入宮一趟,我和娘子替二郎把把關,哈哈。不過,不知道我那位皇妹是否中意啊。」
李隆基哈哈笑道。
大明宮含涼殿中,李隆基和楊玉環談論著李清。而話題的主角卻是在李含光那裡商量著怎麼對道家經典進行一個系統的整理的。
李含光提議李清參與這次道藏修纂的事情,李清也是很樂意參加。作為曾經的歷史系教授,這些事情還是難不倒李清。
至於在這裡的道藏編纂的過程中,應該以怎樣的方式進行整理,李清無疑有著巨大的優勢。隨著道教的發展,到宋朝時期,道教應該算是進入了一個鼎盛時期,道家派別和理論著作頻出不窮。而這些後世的道家經典在這時候是沒有了,系統的理論和方法在這些修道的道士眼中並沒有太過重視,而這些也是李清這個後世之人最為看重的東西。也許,在專門的道家理論方面,李清跟李含光和其他的道門宗師相比有著不小的差距。但是李清後世道家理論卻是這些宗師並不具備的,而這些才是道家在長時間的發展中彙集無數的道門精英得到的東西,李清這時候若是拿出來跟這些道門宗師探討,自然會有不同的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