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言情小說 > 歸恩記

正文 (393)、母姓為名 文 / 掃雪尋硯

    《歸恩記》最新章節

    ~

    三人一行慢悠悠走在空曠而寬敞的街邊,一路有說有笑,聊得融洽,很快便祛了生人怯情,倒也就不會覺得步行有什麼難處。但就當三人都忘了步行之累,都沒有注意到自己越走越慢時,一輛馬車從街角轉了出來,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的朝三人靠攏過來。

    等那馬車離得更近了,就聽一個爽利的聲音傳來:「咦?那不是…那位公子麼?」

    三人中屬王哲最先下意識的朝聲音來處看了一眼,待看清了馬車上出聲之人的臉孔,他旋即也笑了起來,說道:「嘿,是你啊,我們幾天前才見過。」

    莫葉第二個忍不住出聲:「車伕大哥,你怎麼還在這裡呢?」

    年輕的車伕停下馬車,然後隨手晃蕩著手裡的馬鞭,眼色有些無奈地道:「我也不想啊,但是我迷在這裡,找了半天的路,這不…還沒出去呢!」

    這車伕正是剛剛載莫葉來此的那位,估算一下時間,他如果一直沒出這片街區,那麼他至少在這片區域繞圈走足有一個時辰了,這實在讓人感覺詫異。

    所以三人聞言皆是一愣,一時似乎是沒明白過來。待隔了片刻,他們像是終於接受了年輕車伕話裡的意思,然後陸續笑了起來。

    會迷路的車伕,這不知是該評為憨傻還是可愛呢?

    經過幾番交談,三人才知道,這車伕之所以會在這片高樓林立的街區迷路,也不是沒理由可講的。

    首先,尋常車駕很難進入這裡,並且就算是能進入到這片街區,也存在許多地段的限行,因為沒人知道哪棟樓裡存在什麼貴賓,導致某些樓區的周邊進行的安全管制會臨時加嚴。這個秩序。是整個恆泰館區受官方批准,擁有的自主調配權力,也因為這一特例,其實京都拉散客的馬車大多是不願意接到達這裡的生意的。

    也不知道這個趕車的年輕夥計是自己本身不在意這些,還是因為他是外來人士,落地不久,不熟悉這些本土上特有的套路,才會在順利來過這裡幾趟後終於還是『著了道』。這裡不是普通居民區,街上很難尋找一個可以問路的人,一旦迷了方向。在這樓高遮目的街區,要找路出去還是有些難度的。

    不過,導致這夥計繞在這裡這麼久的最關鍵一點。是當他轉了幾段路後,終於找到人可以問路了,卻遭到對方的鄙夷和近似驅逐的待遇。原因可能是因為,那位長得五大三粗硬漢模樣的仁兄,似乎是某位權貴的侍從。然後把迷路了所以來向他問路的年輕車伕當成了不良人,於是本來就轉得有些東南西北失了方寸的車伕就愈發迷道了。

    通過這番交談,莫葉也才知道了,原來這車伕在剛才載她來的路上,所說的那為數不多的載人來這片街區的經歷,載的人便是阮洛和王哲。而王、阮兩人也知道。剛剛便也是由這車伕將莫葉載到旗還樓前的。

    這可真算是巧緣了。

    於是三人在年輕車伕的邀請下,坐上了這輛『迷途』的馬車。因為有這一段巧緣鋪陳在前,雖是又加了個陌生人進來。但絲毫不影響四人之間的聊資融洽。四人一車有說有笑,坐車慢慢行出了這片街區。

    出了恆泰館街區,馬車行於內城鋪青石板的寬闊街道上,在速度上多少還是有點限制。有些無聊的路程上,之前聊了一段。這會兒興致到了,四人便互通了姓名。

    這車伕叫楊十二。其實是有姓沒大名的,因為在家中排行十二,所以便這麼稱呼了。

    楊十二出生時正逢亂世——其實就算不逢亂世,一個普通家庭也不好養活這麼多孩子——時至如今他的家已經尋不到完整。為了托思於早早就不見了的父母,也因為楊十二這名有點拗口,不便於他廣攬生意,所以他就給自己改名叫楊陳。

    姓是本姓,名也是姓,果真是很好記的。坐過他的車的人,大多能記得有個駕車快穩好技藝的人名叫楊陳,順路生意因此能拉回不少。

    莫葉來京之前的生活軌跡總是盤旋在禮正書院內部,書院裡的那些少年書生都是有明朗志向的世家子弟,在取名這個問題上是很有一套講究的。姓名的涵養關乎一個人在交際時給他人的出次印象,對姓名敷衍了事的,除了可能因為其家庭本無需承受交際之重,大抵還可以體現一個人的頹態吧。

    畢竟就算是普通家庭,也有給自家孩子取個好聽點、正式點的名字的自由,而楊家沒這麼做,其中原因可能有很多條,但大致都是朝向一個方向——楊陳的童年,應該是不太美好,並且還十分混亂的。

    不過,楊陳應該還是有些例外,否則他前面的十一個哥哥都這麼來,豈不是亂了套了?但轉念一想,可能正是因為身世飄零,這樣的自稱才能多多少少對自己有點安慰,提示自己,曾經也是有父母呵護的。

    若不是如此,原本兄弟十幾人坐於一屋,不需楊十二改名,就這樣從一到十二的叫喚上一圈,雖然有些繞人,但那種熱鬧勁兒,想必是讓人心懷暖妥的吧?有這樣的家庭團圓,誰願意去改名、去以名祭奠呢?

    今天通過楊陳的姓名故事,莫葉才能這麼近距離的瞭解到,世上還有把母親的姓氏做名字的人,後又心念這些,不禁默默有些唏噓。

    同時莫葉也是少有的肅然想起,自己除了有名,還有字。因為一直派不上用途,所以莫葉突然發現,自己差點快忘記了這兩個本該與自己有緊密聯繫的字。相隔數年,關於書院院長贈的表字,以及那兩個字寄予的意義,漸漸在莫葉的腦海裡清晰起來。

    ……

    可能是因為大家都見到熟人,興致都被挑了起來,離開旗還樓所在的那片高樓林立的街區後,楊陳又熱情做東。主動請願,要載三人直接回家。三人也沒客氣,王哲給楊陳指了條主行馬車的道路,四人一車便向城東行去。

    王哲指給楊陳的路,是京都十分有名的環城商道。此道路基於圍城內側建設,形呈一個非常大的『口』字。

    這條路的路基跟城外的四郡官道是一個建制,看起來會顯得比城內主流的青巖街面要顯得粗糙和缺失美觀,但它的承重耐壓度是青巖拼鋪的街道遠不能及的。而它如四郡官道那樣加入軍方工藝的原因,還是因為它的特別用途,環城商道是內城主要的貨品物資輸送紐帶。

    這樣的路面。自然是可以走馬車的,並且還可以走得很快,因為上這道的馬車速度都不慢。

    四人一車離開旗還樓後。時辰不早也不晚,環城商道的貨運流通量在上午辰時左右會達到最高,下午基本上沒什麼擁擠之事,只有傍晚還會有一個小風潮。申時作為一天當中,城內外貨品流通的最後一個比較擁擠的收尾時間段。四人恰好避過了這一點,在未時兩刻車行此路上,顯得頗為悠哉。

    楊陳一路上都是在有意無意的玩著手裡的馬鞭,根本沒怎麼用心去操控那匹拉車的馬,但那匹馬依舊走的又平又直,十分乖順。莫葉一路上旁觀這一切。思路不知不覺就奔向了那天差點踩死自己的那匹馬身上。

    以當時的環境,東城門前的空場比現在的環城商道可是要寬敞多了,可是當那匹馬驚癲時。情勢還是那麼的不好控制,不止自己,就連站得離事發地老遠的路人都差點遭殃。

    回憶起那天的驚險,莫葉下意識的問了一聲:「小哥,似乎馬也是會自覺認路的。」

    莫葉看似隨口一問。心情正悠閒著的楊陳沒有多想什麼,很自然的就點了點頭。也是隨口解釋道:「這牲口乾的就是這行道的活,除了腳力好,也再沒別的什麼長處。受過幾年訓的馬都是會識路的,像這樣的直道,它都認慣了,一上道就知道專行一線,路再寬也不會扭來扭去。你若有興趣觀察,就不難發現,它走了這麼遠,四蹄邁開都沒有移出一個寬窄範圍。」

    「噢……」莫葉的眼中自然流露出了佩服的神情。隔行如隔山,外行人聽內行話,如果不是絲毫不感興趣,反之就會是覺得非常有趣味。

    但在隔了一會兒後,她忽然開口問了一個不洽於此時氣氛的問題:「那麼一匹馬在怎樣的情況下會忽然驚癲呢?」

    「在不同的環境下,致使這種情況的原因可以有許多種……」楊陳剛剛說到這裡,忽然就將話打住。眼中遊戲的散漫感漸漸聚斂在眼底,坐在車前板上的他直了直靠在車門沿上的脊背,側頭看了莫葉片刻才換言道:「莫小姐,在下冒昧一問,你問這個做什麼?」

    莫葉的那個問題問向楊陳算是問對了人,作為以駕駛馬車為營生的車伕,漫漫長路,無論是載人還是載貨,首要防範的困擾就是近在眼前的拉車之馬。知道怎樣讓馬一路上都走得平順的好車伕,自然也懂得一些構成馬兒不穩定情緒的原因。

    只是莫葉突然這麼一問,沒有什麼前陳,其動機不得不讓走南闖北、江湖閱歷已成習慣的楊陳心起一絲戒心。

    ~

    ps:

    四郡官道的介紹,如果書友有興趣,詳見卷一145章。在本文的構思設定中,本文主國朝昭國投資建設有兩種官道,四郡官道的造價是最高的,當然也是有原因的。

    作為集居住與國防為一體的大都會,京都的防禦工事必然是舉國之最強。環城商道就挨著城樓修,摻入軍工技藝,除了平時作為內城高速紐帶,也是有一些軍事意義的。作者我就先挖個坑在這裡了,這算是比較大的劇透吧,嘿嘿!

    最後,關於母姓為名,其實楊陳是個引子,為了隱釋莫葉也是母姓為名,這個我在前文中其實隱晦的寫到過,不知道有誰看出來了沒呢?

    (以上廢話不算收費內容)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