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言情小說 > 歸恩記

正文 (708) 您必須無礙 文 / 掃雪尋硯

-    阿桐沒有參與到剛才王熾與阮洛的攀談之中,所以他無從知曉,恆泰館街區傳言中固若皇城的守衛網很可能在今天破了一個洞。替刺客們做內應,攪亂了這個館區守衛正常秩序的人,很可能就是今天借給他們一萬兩黃金到這兒遊樂的雲峽錢莊大東主。

    也許幸虧他不知道這個極有可能存在的內幕,所以他才能把持住心中最後一絲堅定的信念。

    雙膝微微弓起,將一丈來長的木板橫握於身前,用以隨時抵擋那媚女子手裡的銀鉤再次劃向自己的心口要害,阿桐深凝著目光,注視著二十餘步外,如一隻布扎的人偶一般輕飄飄懸掛在一株大柳樹上的銀鉤媚女子。

    那媚女子凌空掠過的身法如一縷煙一樣,彷彿抓不著,也控制不了,但她既然能握住具有實體的銀鉤,那便說明她並非鬼魅。

    停在大柳樹上的媚女子並沒有立即再向阿桐發起攻勢,她只是以她那天生的尖細嗓音咯咯笑了兩聲,然後目光掃過仍然還在瘋狂扒著廢墟的阮洛。

    阿桐心下頓生一絲寒意。

    以阮洛此時的情緒狀態,也許自己現在就是去硬扯,他也不見得願意放棄那堆廢墟。

    自己獨自面對這媚女子尚且有些勉強,倘若再拉上一個情緒失常,又絲毫不會武功的人,不知最後的結局會如何?

    但阿桐當然不會放棄僱主。不論是出於道義考慮,還是今天的特殊處境所迫,他都不會在這個時候為求自保而逃離此地。若他就這麼走了,以後白門的臉面便再也拾不起來了。

    如今的白門雖然衰落了,但對於門人的訓練實際上並未鬆懈絲毫,為保護僱主的安全,白門弟子也必須學習瞭解一些殺手行當泛泛基礎的信條。

    今天他看見了這媚女子的臉,他不認為這個行動詭譎的女刺客會輕易放了自己。這個女刺客如此狂妄,做行刺之事,卻不似她的那些同行一樣蒙起臉孔。這或可證明此女子的心狠手辣,除了目標人物,她還絕不會讓行刺現場多留下一個活口。

    如果軀體必將衰弱,則心不可先死於身;

    如果生命必將隕滅,則義不可先死於身;

    如果心神步入兩難境,則守元取義;

    白門之義,凜凜如野!

    白門信條驀然在腦海裡沸騰開來,阿桐只覺得剛才還有些浮亂的心境,此時已經沉靜在一片暖洋之中。

    人最易自我困縛的行為,是不能堅持如一的做出決定。但如果這個心念可以清空雜絮。至智與心的統一。一切煩擾的事情便彷彿雲散月出,變得清晰而簡潔起來。

    阿桐的目光依然緊緊盯著那輕悠悠掛在大柳樹上的媚女子,而他腳下步履則正在以極慢的速度向阮洛挪去。

    懸身在大柳樹上的媚女子當然觀察到了這一細節,她臉上那絲並不自然的笑意漸漸收斂了。眼神裡慢慢滲出一絲狠辣,彷彿做出了某種決定,然後她手中的雙鉤忽然一挫,腳尖輕點柳枝,終於再一次飛掠鉤掛而來!

    媚女刺客第二次俯身揮鉤刺來,阿桐眉頭一擰,無視那銀鉤的鉤尖,只猛力揮動手中的木板,盡可能精準地斜斜朝媚女刺客的手腕掃去!

    如果這女刺客不躲避。她的手腕很可能會被生生折斷,而假使女刺客也與阿桐死擰上了,那麼她手中的一對銀鉤極有可能掏穿阿桐的胸膛。

    阿桐用自己的命賭這女刺客的一對手腕,這看起來是個絕對會賠的賭局。

    但阿桐卻在這一次賭局裡勝了一回。

    女刺客終是捨不得她的手腕,在銀鉤尖快要刮到那寸已經在她剛才第一次出手時就留下一道血痕的胸膛時。她驀然收手,身形一個提縱,又掛到了阿桐身側十來步外的一株楊樹上。

    阿桐身形一轉,又擺出了剛才的那種防衛姿勢,微微昂著頭,目光始終不從那女刺客臉上移開過。

    女刺客此時眼中流露出一絲詫異,這是她習慣流露媚態的雙眼中,少有的一次現出偏於正常人的神情。

    這小侍從居然是個不怕死的?

    但她的雙手可是一定要保養好,用來花銀子的。今後這雙手上將會有大筆的銀子撥弄出去,現在只是想一想,就讓人禁不住有些心情激動。

    心情一變好,腦子便容易開竅,殺人的招式也多了起來。媚女刺客眼波一動,縱身再掠過來,手中銀鉤揮舞,卻是虛晃一招,輕靈的身影從阿桐頭頂上掠過去,登上那燃著熊熊火焰的茶舍樓頂,好似去了茶舍的後頭。

    這個舉動實在太古怪,令人難以捉摸。

    但阿桐並不準備追過去,就算排除了那女刺客是想行一個漏洞百出的調虎離山計,此時的阿桐也不認為,還有什麼事比立即制止阮洛扒那廢墟的舉動更重要。

    在沾著火星、或已燒成紅炭的木質建築廢料中,阮洛一口氣扒了盞茶時間。

    他已經嗆了太多煙灰進喉,開始不停的咳嗽。煙灰燻黑了他原本白淨的臉龐,眼角熏出的淚液在這樣的一張黑臉上劃出兩撇。這個時候的他與平時判若兩人,幾近瘋態,唯獨手下的動作未曾有一絲的懈怠,還保留住了他的某種性格原色。

    他這樣毫不顧及己身的瘋狂行為持續得太久,一雙手掌已經被斷面尖銳的建築廢料刮破幾道口子,在渣滓中碰撞得皮開肉綻。傷口溢出的血水混合了黑灰,黏成糊絮狀物,粘得他已經髒污了的袖口,以及扒去身旁的雜物上點點滴滴到處都是。

    此時的他彷彿已經忘了痛是何物,或者他已經痛到麻痺,便不覺得痛了。

    他就這樣只憑著一雙肉掌,硬是將這一堆被火烤得滾燙的雜物扒出了一個缺口。

    而在這個缺口裡,果然露出一片衣角來,阿桐只看了一眼,不禁臉色一白。這衣料與他的穿著相同,居然……居然是阿平在裡面!

    這個時代初始時也有一個混沌期,由一場時長百餘年的大戰所肅清,這片陸地開始由大業帝國統領。數百年後。分裂成南陸周帝國,以及苦寒北域的雁國。

    南周至中期,文制漸漸強於武制,弊端也漸顯現,但這弊端的顯像根源,重點還是因為南周君主懈怠國事,以及北邊的雁國一天都未鬆懈強大自己,並且從始至終都堅持以武強國的策略。

    舟行江上,若逢逆境,不思進取。哪怕能保持原始基礎。站在大局上觀望。這舟其實也是在自行後退的。在周邊小國漸漸強盛起來的基調之中,南周若只想著眼前局面,將存在被他國超越甚至覆蓋的危機。

    不過,周帝國行運三百多年。即便中後期沒有什麼卓越建樹,只是在原地踏步,如此大國積累起來的底子也是夠厚,域外鄰國想要一股氣撬開,一口吞併,也絕非易事。

    令舉國民眾預料不到的是,周帝國最後亡覆,不是毀於敵國之手,國君昏庸也還只是到了削弱國力這個程度。真正給了帝國致命一擊的,是邊軍反叛。

    周帝國地域分三大州區,並駐有三大州軍。西面川州軍團戰力最強,因為川州地勢複雜,匪寇大多喜歡於此紮寨。川州軍團一直以來逢大小戰事不止,最為辛苦,耗損也大。東州臨海,戰事較少,因而東州軍團偏安一隅缺乏實戰鍛煉,綜合能力要排在三州軍最後。

    至於中州軍團……那時的帝京所在,還未遷至東洲湖陽,於中州鄴都設帝京三百餘年,鄴都無論是人口面積、繁華程度,還是軍防實力,皆為舉國都城之首位。時至如今,由南昭君主十年勵精圖治的新帝京湖陽都仍然無法將其超越。

    然而正是因為前朝末年的遷都之事,硬是把這穩固的金三角格局給扯松、擊散了。

    帝都東移,三州軍中戰力最強悍的川州軍團已然開始松韁,不僅如此,原來可以通過中州軍團連線,消息直達帝京的北疆邊軍,因為帝京東移,消息便需要轉一個彎,內部傳遞系統多了道凝滯。

    如果當時還在位的周帝國君主能夠勤勉一些,也許會認真考慮這些因為遷都而帶來的種種軍事管理上的巨大漏洞,但話說回來,如果他能有勤勉精神,也就不會遷都了。

    漏洞的存在,外加上北疆邊軍王氏一族,外加上川州軍團,對周帝國的失德之治早有積怨,崩潰之勢一觸即發。

    當王氏一族帶著在北疆百般磨練而得的精銳嫡系軍隊越過中州第二軍防線,即將邁入中州核心城郡時,才在東州新帝京鋪開儀仗沒過多久的周靈帝才剛剛接到消息。

    因為護駕遷都往東,周靈帝帶走了中州軍團中半數的精銳兵卒,若站在靈帝的看事角度來評定這事,做得倒也沒什麼大錯。中州軍團原本就有一半屬於保衛帝京皇族的嫡系兵卒,各處武將重銜大多都由皇族親系擔任,權屬捆綁得跟一張網似的縝密。

    作為王牌之師,不管皇帝怎麼貪玩,這支軍團的綜合戰鬥力卻並不弱。用著遠遠精良於川州軍團的軍械兵器,又近臨天子腳下,軍紀不敢怠慢。不過……若到了要拚命的時候,在周帝國三大州軍當中,中州軍團一直被川州軍團壓在頭頂,只能居於次位,原因也在於此。

    所以,中州軍以半數兵員,要對陣北疆邊軍嫡系,穩勝雖有險,但這預期結果對於逆向征程的北疆邊軍也是一樣的,可直到……川州軍團忽然一夜間消失的消息傳入中州,這些沒有機會護駕往東遷都,而留在中州,此時參與血戰的中州軍團兵卒,頓時就有些失了硬拚下去的穩心了。

    川州地勢古怪奇險,而駐守在這裡的州軍竟然一絲消息都未走漏,便直接自動解體,此事比起川嶺之奇,更為詭異。最要命的還是,川嶺之地變得令叛逆邊軍如入無人之境,成為屯兵駐防的天然堡壘,即便中州血戰失利,殘兵進入川嶺躲避,也還能保存邊軍的星星之火逢時再生。

    值此亂事之中,川州軍團的自動解體。從大局上來看,明顯算是幫了叛逆邊軍一把。

    可是後來叛逆邊軍險勝,王氏終得霸業,那消失了的川州軍團也再未出現過。如果這支消失的軍團真的有意幫助王氏邊軍,為何在亂局得定的時候,這支作戰悍勇的軍團沒有回歸軍事陣列?或者說,從一個冷森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倘若王家要干卸磨殺驢的事,川州軍團十餘萬之眾,若要揮刀切割。不會一點動靜都沒弄出來。

    難道這支曾經悍勇之名傳貫大半個周帝國的龐然軍團。真的就這麼消失了。蒸發了?

    憑自己的看事習慣,石乙很難相信這個推斷,可是既然連魂穿二世這種事都發生在自己身上了,連自己現在身處的這個天下都變了。石乙覺得自己有必要改變一下自己在前世養成的一些習慣,無論是生活方式還是思維態度。

    軍由民生,一支龐然軍團要解體編製,消失無蹤,恐怕只有還歸於民這一條出路,而他們要藏得絲毫不留痕跡,恐怕還得是屯兵為民在他們曾經保衛和戰鬥過的川州大地,那裡有他們熟悉的氣息,那裡的人也熟悉他們的存在。

    除此之外。朝廷的有意維護,也是一個重要環節。如果朝廷真的下了決心,要在川州大地尋找這支軍團,耗費幾年時間,還怕尋不到蛛絲馬跡?

    而這個問題現今已展露得很明顯了。王氏皇庭似乎從來沒這麼做過。

    這支兵卒數量占前朝常戰軍隊總兵力五分之一的軍團,既沒有旗幟鮮明的幫過王家叛逆邊軍,也沒有在當時的正統皇廷需要幫手時幫一把,難道真的只是因為恰時思歸?不,即便此軍團的兵卒厭倦戰爭的心緒蓄積一久,一朝爆發出來,也不會顯得這麼齊整。

    這種表象極為詭異的大變故,定然是有人為引導所成就。只是石乙目前還無法想像,十多年前可能存在的一場密謀,兩方首領向對方展示的談判籌碼會是何等具有說服力,能讓這密謀達成,且密謀結果經歷了十餘年光陰磨練,至今還未變質。

    除了有一部分原因,可能是由於這個時代的人,在行為準則上,遵守的禮教法度還比較傳統,約束了盟約變質的速度,還可能是因為當初的盟約目標,目前還處於進展階段,未能完全達成。

    俗話說:同困苦易,共富貴難。此等謀國大事,當然不會是草草擬定,所以從某個角度上來講,在大事未成之前,雙方合作的意志也會顯得牢固一些。

    倘若這種推想成為現實,石乙倒真要忍不住對推出此計策的某幾個人道一聲佩服。

    此事萬一談崩了,後果不堪設想。

    而在沒有無線電、不能提前知會對方心意的時代,能把合作雙方的心意拿得這麼準,策劃此事的人……應該說是某個謀士團隊,實在可畏。

    在沒有高科技作為輔助工具的遠古時代,多智之士更能體現其用處,智者可算是成為爭權者最珍視的資源了。

    但在石乙剛剛來到這個時代時,常常會感覺無所適從,因為他在前世經受的十幾年教育所學,在這個時代能運用的到的地方很小。這是一個幾乎不存在工業的時代,有許多他前世見過的自然資源,在這個時代不知是不存在、或是異名了、也許是還未開發?總之在他看來,可用資源匱乏得厲害。

    至於歷史知識的借用,那就基本上等於零存在。這個時代不存在夏商周的文明前啟,雖然在眼下的昭歷朝之前,的確存在一個周,但那顯然跟他前世瞭解的那個周朝是完全無關的。

    這個時代與他前世所瞭解的古代歷史唯一有共通之處的地方,在於制度。

    大業帝國應該是全封建制,領土由幾個大貴族分管,並擁有真正意義上的雇農,與奴僕無異。

    之後取代大業帝國的周帝國算是開化了點,屬於半封建制,半數富沃領土仍由貴族統管,雇農如奴。只有在那些窮山惡水之地,存在律法寬釋的孤農,向當地官衙上繳一定的農稅,土地可較為自由的開墾耕種。

    但在這麼一個幾乎不存在工業的時代,要將荒地開墾成可以種植的田地,要對抗的自然困境,簡直複雜得難以想像。

    若無水源,耕田以何為倚?

    而有的地方雖然存在水源,但又難以克服土質硬實結塊的問題。尋常的鐵鋤在這種地方根本無法掘土,有的地段強行深掘,土下交錯縱橫的老樹根能讓農民一邊流汗、一邊流淚。

    燒山開耕的做法就更別想了。凡是允許孤農開荒的地方,大多都是人跡罕至的荒山,這種地方放一把火,很容易牽連幾十里山脈。大火難滅,不但會引來官府的人,還會激怒可能存在於山上的強人,下山殺戮。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