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言情小說 > 歸恩記

正文 (777) 夜出 文 / 掃雪尋硯

-    德妃的下屬居然會跑到離京都千里之外的北疆這荒涼貧瘠地徘徊?這目的不言而喻。順著這根籐,洛星兒終於找到了林杉的行跡。

    林先生的狀態似乎不太好,即便她只是偶爾作農婦狀背著柴捆、農具什麼的從他居住的宅院外走過,有事竟能隔著院牆聽見裡面的咳嗽聲。那不是喉頭微癢的咳嗽聲,而是彷彿會將身架咳散,將肺咳碎了嘔出來的咳法。看來,先生雖然逃過一死,但傷得極重,卻是事實,否則不會養了兩年還是這個樣子。

    然而她對此倒不是沒有一絲預見。當初還未出發,在宮裡做準備工作時,她就聽二皇過,燒燬林家老宅的火焰,可能是用了軍資火油,以及一些礦藥填塞的鐵皮彈丸,溫度極高。大火撲滅時,宅子裡薄一些的鐵器,像水壺鍋鏟之類,全都融化成了鐵漿。

    能從這樣的火海裡逃脫,已屬大幸,會有一些損失,也在常理可見之內。儘管,這位先生傷病後留下的宿疾發作時,確實叫旁觀者都揪心,但這亦是令人無可奈何的結果。

    好在,林先生的病況,似乎有逐漸好轉的跡象。只是他的身體恢復的速度,似乎極為緩慢。

    慢一點,也沒什麼要緊,總比一點起色也沒有要好吧!在觀察林杉的病況起色,持續了一個月時間的時候,洛星兒又意外的發現,傳言中如三頭六臂惡魔的藥鬼廖世,果然如二皇子所料,也住在這附近。

    這便好了,有他在這裡,形影不離的為那位先生治療,那麼完全恢復之期,也只是時間問題了。

    至於那位比她先一步查到林先生行跡的德妃屬下,似乎沒有什麼懸念的被剪除了。

    再憑此回想。那位北**營的貴族將軍,之所以帶著軍隊欲向這處小鎮搶來,卻在離鎮子還有三十里的位置,就被一支狀似路過的南昭軍卒撞上。原因可想而知,卻非表面上看到的,只是一直縣城駐守軍那麼簡單了。

    要知道,在那次火並激戰中,那名貴族將軍差點被生擒下馬。是哪個邊陲小縣有如此強悍的軍力?倘若每一縣都如此,哪會有之前那麼多北疆小鎮被洗劫一空,而毫無反抗之力?

    至於民間傳言的,南昭之所以會對這個小鎮加強兵力,是為了與小梁國達成的一個商貿協議而給出的誠意。燕家的商隊要開始活泛這片荒僻地,要行商於此。所以南昭必須給出有能力保護行商道路的說服力,燕家才肯放商隊過來。

    可洛星兒在逃離殘暴的北**營,來到這處據說燕家回來經商的小鎮住了快一年,根本不覺得那寥寥幾次商隊路過,是為了做生意。北疆常年過著清苦日子的百姓不瞭解。在京都待過的洛星兒卻知道,燕家做生意的方式,絕非只是派幾輛車載著半車不滿的貨物,來走走過場。

    只是為了麻醉北**方的質疑,而掛出來的幌子罷了。

    北**方也不是傻子,如果不扯這點由頭,他們當然也會懷疑。這支差點讓他們邊軍一營全歿的南昭小縣駐軍,可能是什麼性質。

    必須為這支特殊的軍隊作掩護,繼而保護傷病還未徹底痊癒的林先生,繼續隱藏他的蹤跡。

    至於燕家北行上線的幌子,燕家在南昭的商路縱橫繁複,近幾年也確實有向北線拓展的行動。但要具體去查有沒有連通這處小鎮的商線,對燕家以外的人而言,便如叫人分找頭髮絲上的雀斑那般困難了。

    在那位先生的居宅附近守候觀察了大半年,確定那位先生已經大好,洛星兒便帶著一本筆記回到了京都。

    不負皇子的托付。雖千難萬險,但總算完成了這個任務,帶著冊子回到京都的洛星兒,望著眼前的景物越來越熟悉,心裡卻越來越懼怕。

    回到熟悉的地方,即將見到想念過千百回的皇子殿下,她卻在走過京都城門的那一刻,心生退縮,不敢再繼續向宮門的方向走近一步。

    原來,近鄉情怯,就是這個感覺。

    頭上多了塊暗紅奴疤的我,會被他嫌棄嗎?

    自己當然希望,他不嫌棄;但同時理智又在明確告訴自己,即便因此被嫌棄了,也在常理之中;但自己仍然會為這常理之中的事心痛,彷彿有個人死在了心裡。

    如果不去見他,就能永遠保存三年前在宮裡的美好記憶;但必須回去,否則自己這三年的努力,又是為了什麼?

    內心陷入兩種情緒掙扎之中的洛星兒,回到京都以後,並沒有立即與三年前皇子給她留在京都的接引人聯繫。她只是一個人默默無聞的租住了一間民房,將近半個月,不怎麼出戶,也不怎麼生火做飯,只湊合吃些干餅。儘管她留了很厚的劉海兒,但她仍怕看見水缸中映出的那張臉,也怕別人的眼光洛在她臉上多一刻。

    但她最終還是走出了那間合窗閉戶的屋子。

    而她第一次鼓足勇氣接近那道內城,便正好看見他策馬奔來。

    在北疆磨礪了三年風沙,就算忽略掉自己額頭上的那道奴疤,自己在他眼中,肯定還是變黑變醜了吧?

    還好,他似乎沒有看見側身半掩在一株柳樹後的自己,只顧著疾馳前行。

    洛星兒扶樹站立,眼前風一般馳行的羽林軍掀動氣場,她連忙摀住額頭一蓬厚劉海兒,衣袖遮去了半邊臉,但沒有遮擋她向馳行在羽林軍最前面的皇子投去的目光。

    三年未見的他,已然成長了許多。他臉上輪廓已盡褪少年的青稚,有了深刻的弧度。他的眉目略深邃了些,與他的父皇睥睨天下的氣勢又接近了些。

    他還是那麼瘦,但學會了騎馬,身體似乎比以前好了很多。

    可是,為什麼他的唇色那麼淺淡?因為他手掌纏著繃帶的傷口?皇宮裡又發生了刺殺麼?他有傷在身,若在以前,萬不會有誰允許他這樣風馳出宮的。

    一顆心就此提吊起來,她卻不敢直接尾隨。一來仍有些畏於他可能會發現她,二來。三年未回京都,不知道這帝京內部的勢力格局,是不是又發生了什麼變化?她不想給任何人惹麻煩。

    在原地等了幾個時辰,終於見他回來。卻是換掉了馬,與皇帝一起坐進了輦車中。金色絲線疏織的簾幕放了下來,夕陽餘暉打在上面,模糊了輦車裡的人影。但看得出來,皇帝似乎精神很差,以往印象中端坐時如山般穩的皇帝,今次從外面回宮時,於輦車上將半邊身子都靠在了皇子肩上。

    皇宮,似乎真的就在近期出了什麼大事。

    當夜,洛星兒就聯繫上了皇子在三年前給她留在宮外的聯絡人。夜半即通過那道宮牆,進了華陽宮。

    華陽宮裡一切如舊,前庭那栽成一道花牆似的海棠,葉片兒在夜風裡輕輕搖曳,洛星兒剛剛步入這道庭院。便想起了夏夜螢火蟲在其間穿梭的景象。

    住在這座寢宮裡的皇子,似乎也只是外貌上成長得清俊了些,但脾氣如故,依然習慣默默撐著自己的辛苦。她輕手輕腳走進內殿,看到他靜靜臥於榻上,看似安睡,其實眉頭蹙著。冷汗淋漓。

    真的捨不得、也不放心離開這個不會照顧自己的男人啊!

    但當他醒來,認出了她,她卻又從他的眼神裡,讀到了離開的勇氣。

    果然還是嚇到他了。

    如果僅僅只是不復舊顏也好,不妨礙她雖然卑微、但能繼續待在他身邊。然而帶著額頭上這塊奴疤,不僅自己無顏見人。也不可能再拖著他困擾吧!

    留下了那本三年血淚寫就的筆記,問詢了他手上的傷勢,大致已經痊癒,她便可以放心的走了。

    洛星兒走了,雖然她應允了二皇子王泓的挽留。暫時還住在京都,但她的心,其實已經想走了。

    待在這個處處熟悉的地方,只會讓她時時刻刻清晰的看見,自己失去的最寶貴的東西。如果換一個新的生活環境,能使她暫時避開這些,那她願意做一個躲避本心的逃兵。

    她卻沒有意識到,因為她的自卑與忐忑,在她時隔三年再見到皇子時,她並沒有準確讀懂皇子看她第一眼時,眼神中的含義。

    震驚是真的,而隨後更多的是心疼。

    他原本打算娶過門的小妻,去了一次北疆,竟被折磨成這個樣子。負罪的應該是他,是他的決策錯了,親手毀掉了自己珍視的女人。如果可以找到挽救的辦法,他當然不會放棄。如果不能,因為那道奴疤,的確斷絕了接她回宮的可能,但他也並未因此,就心覺嫌棄啊。

    為什麼她那麼堅決的要離開?

    關於幫洛星兒修復容貌的事,二皇子王泓雖然心裡著急,但也知道,這事不是急就能辦妥的。就算在京都能找到擅長醫刀的妙手,為一個身份在京都消失了三年的女子修整容貌,憑何理由,如何避嫌,免留把柄,這都是要仔細考慮佈置妥當的細節。

    何況,當世醫界,醫術劍走偏鋒,不以草木藥理這等傳統醫道為長,而專長於類同屠夫的醫刀術,這等醫士雖有耳聞,但人數資源稀缺得仿若鳳毛麟角。據說這種醫刀術,施行起來風險極高,就算有這樣的醫士,也是半個走江湖的遊方郎中,市井間並不可見。

    ————

    蕭淙這身麻衣雖然未經染料浸染,體現出麻線本來的晦暗顏色,看著有些骯髒,似乎總也洗不乾淨,但在這一身麻線織就的布料外表上,那些斑斑點點的紅痕依然明顯且刺眼,且顏色的深淺不一還隱隱透射出,這身衣服很可能是蕭淙在要做什麼特別的事情時特別的著裝。

    在民間以及知道蕭家藥廬性質的人群裡頭,對這處藥廬的傳言、以及對蕭淙本人的評價,其實倒有些接近於褒貶參半的藥鬼之說。

    俗世民間對藥師廖世的稱謂前冠以一個「鬼」字,是因為流言所談,經廖世治療過的人雖然少,可那寥寥幾人竟還都難得以善終。又言廖世為人治療的目的本就是在拿活人試藥,經手之疾患普遍已化作冤魂野鬼,彷彿廖世本人也因此纏上一身難以驅除、來自死者的怨氣。

    相比較而言,蕭淙的名聲反而要好些了,但也只是稍微比廖世好了一點點。

    蕭淙擅使兩把刀,一把刀切膚刮毒,救過一些外傷嚴重的病人,但這一道風險極大,因這種治療方式而喪命的人也不在少數,是為屠人。除此之外,蕭淙的第二把刀即是較為純粹的屠宰之刀了。傳言他是從屠夫轉入醫道的,操屠刀救人,這在當今醫界,還真只有蕭淙做得來,且不避諱。

    為此他也給自己惹了不少麻煩,畢竟此行醫救人一道尚算偏門,前輩積累的經驗非常匱乏。當今的正統醫道其實也是用無數人的生命驗證得來,但那些都是歷史積累,不像眼前蕭淙的所為,不論目的和結果如何,一旦出了絲毫問題,責任人都只能是他。

    因為蕭淙操刀行醫的做法逆了常道,下刀見血,治療場面頗為殘忍,且治死率較高,這行醫之法總給旁觀者一種不是在救人而是在加速病人死亡的感覺,醫界群體慣常不認同他有資格為「醫」。

    至於他在民間的口碑,大致則是極淡的。蕭淙不是沒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堅持的行醫法則尚難受大眾接納,往往會給自己帶來無盡困擾,在蹲了幾次牢房,換了幾處居住地之後,他也看明白了一個與廖世觀點不謀而合的問題,做出了類似的選擇。

    因而近幾年來,蕭淙的行蹤真有些如他的名字那般「蹤跡蕭蕭」了。

    並且有趣的是,雖然他沒有當面見過廖世,與其高談闊論交流像他們這類「怪」人的處世心德,但今時今日他幹的事與廖世甚是接近——要麼不救人,一旦出手,必得賺個滿盆滿缽,緊接著就銷聲匿跡一段時間。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