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玄幻魔法 > 悠悠歲月天長天

大道小說網 第十七篇 檀木的木杵 文 / 江南一水

    我家在一個山沖的小坳裡,家的屋後是條小溪,沿邊生產隊種有十多畝水田。每年產生的谷全靠臼成米,生產的木薯干也用這種辦法臼成粉。

    家裡有一個石臼靜靜地臥在那裡;臼巢裡直立著一個檀木的木杵,木杵腰間榫接著一個木長柄,連接在臼旁的一個木架上,這是用來舂米的米碓。家裡米不夠吃了,或者利用農閒時儲存點米,就扒一簸箕稻穀,倒在石臼裡,腳踏在木杵長柄的另一頭,一用力,木杵高高翹起,一鬆勁,木杵砸下,臼內的稻穀受到木杵的衝擊,沿著石臼四壁聳然湧起,瞬間落下。有節奏地用力踏著木柄,不斷重複著這種衝擊;在衝擊及摩擦中,稻穀的外殼剝脫了,粘著在米粒外層的糠屑磨下了,潔白晶瑩的米粒沉入臼底,灰黃粗糙的稻殼存留在表層。從臼底取一捧稻殼和米的混合物,吹去輕浮的稻殼,若米中沒有未脫殼的稻粒,就完成了舂米的操作。接著把臼中混合物扒到圓竹匾,簸去稻殼,再用篩子篩去米糠,就是可以用來做飯的米了。

    家裡的腳碓,我只見用過一次。那是臨近春節,急著要用糯米,數量又不多,就扒了兩簸箕糯稻,幾個人都搶著去試一試這古老的臼米操作。用一隻腳壓木杵的柄,看上去動作簡單,卻單調、乏味,很累的。由此想到手碓,那是用雙手舉起木杵衝擊臼中的稻穀,或一人,或兩人,一上一下。彎腰撅屁股,更是花時費力。

    我生活在溪邊,後來家家戶戶都是把稻穀挑到水碓上去加工的。水碓利用水力相對手工是一大進步。築一道長長的水渠,利用地勢高低的落差,把溪水引到碓房,讓它衝動木製的水鼓。鼓軸上安了幾個撥爪,像人腳一樣踏動木杵木柄的另一頭,於是完成了對臼內稻穀的衝擊。嘩嘩的水不斷衝入水鼓,水碓一上一下橐橐連聲,守在一旁看著白雲青山,真有一種古情古味。

    在水鄉沒有水碓,卻有一種叫籠的竹製工具,圓餅似的上下兩盤,用竹片做成籠齒,像石磨一樣。加工時把稻穀倒在中間的漏斗裡,推動磨柄使上盤旋轉,分離的稻殼和米粒就由四周撒落下來。

    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村委會有了碾米機,周圍農村的農戶都把稻穀挑到那裡去加工,加工廠門口終日排著長長的隊伍,機器轟鳴不歇。因為有風車分離稻殼和米糠的方便,雖然有的人挑著稻穀要走幾里路,但還是閒置了米碓。自此,米碓成為了歷史上的一種記憶;屋後的石臼裡常年積著雨水,上面浮著些竹葉和青台。(續)——

    作者有話說——>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