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第四十四篇 回鄉歲月 文 / 江南一水
月風作為回鄉青年參加農村建設已經多年了,可以選擇的字眼太多,可以描述的文字太多,可以表述的心情太多!悠悠知青歲月忽然間跳躍到我面前,模糊又清晰,陌生又熟悉,當年的一切勿勿而來,又勿勿而去。但知青這一注定屬於他們的歷史名字,將永遠鑲嵌在他們這一代人的心上,無論走到哪裡,以知青的名義,他們都倍感一份特殊的、解不開的情結,這是他們這一代人特有的財富。從前沒有,今後也不可能有。
在那場波瀾壯闊的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政治運動中,當年的他們義無反顧在中國社會的最低層,在物質、文化生活貧困的嚴酷生態中,與廣大農民同甘苦,共命運,共建社會主義新農村。
從此月風告別了親愛的老師,告別了熟悉的校園,告別了大學夢,回到家鄉種地。在父母、兄妹、親朋、鄰居面前,都盼望能讀大學,成為本村第一個大學生,可是現在不成了,要回勞動,可想而知是什麼滋味。這是人生的選擇嗎?不是,是政治的需要,去過一種艱苦的、陌生的、望不到頭的農耕生活,用脆弱的肩膀,扛起突然降臨的沉重命運。
從此,月風與朝夕相伴的是鐮刀挖鋤、雞捨豬圈、耕田趕造、插秧割谷、鄉間小路、土屋油燈、酷暑的烈日、寒冷的朔風、被雨水淋的發黑的草帽、被汗水浸得鹽漬的衣衫、煙熏火燎的灶房、洗衣洗菜的水塘,還有勞累、睏倦、飢餓、包括窮鄉避壤也不可逃避的政治爭鬥與傾扎,當然更有鄉親間相互溫暖的關照,煤油燈下的苦讀,田坎上的放歌,收穫時的歡樂,還有在那苦難與艱辛中產生的朦朧愛情和溫馨的初戀,這一切凝成了那一段特殊的知青歲月,凝成了永遠不可磨滅的一段生命史,普寫了一支蹉砣歲月的歌,一支充滿艱辛與歡樂、憧景與困惑的歌,一支撥動億萬人們心弦的歌。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同時間一起成長,37年過去了,月風的生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昔日英氣勃發、風度翩翩的老師早已滿頭飛雪,這些年少過、青春過、天真過、幼稚過的同學,如今已是兒孫滿堂,有的發了福、謝了頂、花白了雙鬢和掉落了牙齒。當年紮著兩個羊角辨的小姑娘,臉上也悄然爬滿了細密的皺紋,一頭濃髮也開始稀落了,當年這些靠勞動掙工分吃飯的原始**大軍,如今已散佈在社會的各個層面,為構建和諧社會繼續發著光和餘熱,但不管多大變化,都能找到一種最終的連結,那就是有那麼一段刻骨銘心的經歷。知青是佩戴在他們這一代人胸口的共同徽章。
他們是在長身體的時候面對物質大潰貶,長知識時面對精神大潰貶的一代人,是紅海洋中流著熱淚的一代人,是在廣闊天地靠勞動掙工分解決溫飽的一代人,是已過而立之年,拖兒帶女悄悄走進教室,再圓大學夢的一代人。是積極投身改革,人到中年未品嚐改革開放的成果,卻因年齡偏大不給當官的一代人。
他們曾以史無前例的熱情,塑造過中國歷史上永不可再現的知青景觀。曾認真莊嚴地幹過許多神聖而荒唐的事,許多事情來不及分清真假,辯別對錯就成了參與者,同時又是受害者。被誤解過,被冷落過,最珍貴的青春歲月在身不由己的歲月中失落了,但從不怨天由人,既然趕上了文化大革命,後來又是大變革的改革開放年代,必然要歷經風雨、歷經坎坷、歷經磨難,不管結果怎樣、收穫如何,只要實實在在的奮鬥過、努力拚搏過,就無怨無悔,笑對人生。
如今,當年的知青已整整齊齊邁向夕陽紅隊伍,他們的子女也早已過上山下鄉的年紀。永遠不會回到當初那種歲月,是電視時代的產兒;是伴隨有少兒時從未想過的高科技產品成長起來的;是聽著各種情感至深的港台歌曲、看著各類光怪陸離的動作片和情節委婉的電視劇長大的。與當時奢望一身的的確良襯衣、一把塑料雨傘相比,兩代人生活反差如此之大,是不可比喻的。如果今天的孩子也面臨一次當初命運會是什麼樣的結果。經歷的知青歲月更具有歷史意義。不僅使這些錯把麥子當韭菜的人經歷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過程,磨練了肌膚,淨化了心靈;更培養注重實際、自強不息、艱苦創業、探索真理的精神。為現在成為各行各業的精英奠定了基礎。
在人生道路上,他們雖說各奔東西,少有相聚,但每個人的追求、奮鬥、努力,甚至和現實競爭,同社會人生角力,與病魔較勁,同貧困待業搏鬥,一刻也沒停止過。雖說彼此不是件件都清楚,事事都明瞭,但這種永不停止的奮鬥,這種堅忍不拔的努力,息息相聞,心靈相通。知青的生涯使有遠在天涯的思念,近在咫尺的感應,祈願常相思、心相守、互相鼓勵、互相支持、互相關愛,共度夕陽紅。
多麼值得回味的知青歲月,無悔的曲折人生,時間的流逝,雖然能洗刷人們的記憶,但用特殊的知青歲月凝成的青春塑像,將永遠站立在這個東方世界上。(續)——
作者有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