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第一百四十一篇 巍峨的廟宇坐落在河之濱 文 / 江南一水
很早的時候讀過《紅樓夢》,也讀過再早的《石頭記》,人生冉冉,歲月悠悠,忘得差不多了。那是一個本末倒置的年代。雖說大眾文娛寥寥,但是,文章喇叭裡還是在猛烈地批判「牛鬼蛇神才子佳人」佔據了工農兵的文藝舞台。那時正逢『停課鬧革命』,學是沒得上了,機遇讓我認識了一個書癡外加靠邊站的小『走資派』長輩,這段忘年之交,成就了我從他那裡讀到了正在被批判的東西。當然,那是在掩人耳目下秘密進行的,讀書的地點也是飄忽不定的。
林黛玉賈寶玉,花前月下露愛意,似嗔似怨讀西廂,少時猜想,《西廂記》何方神聖杜撰成篇,竟惹得曹雪芹先生把它寫進書裡,竟惹得一對癡男怨女為此手不釋卷。我想,西廂記就像今日的**忌小說,在那時只能偷著讀罷了。
後來得知,《西廂記》最初是由唐代大詩人元縝所著的《會真記.》又名《鶯鶯轉》演變而來。而最終流傳於世,被人們接受的《崔鶯鶯待月西廂記》,還是元代的文學巨匠王實甫所編撰。故事大概梗概是,一名白衣秀士張君瑞(張生)漫遊普救寺,偶遇相國千金崔鶯鶯,她扶柩歸家葬父暫居寺內,於是一段一見鍾情的愛情故事就此展開。
說的是雪花山悍匪孫飛虎愈搶鶯鶯為壓寨夫人,鶯鶯之母情急之下,說出了誰退得賊人,便把女兒相許並陪以嫁資的懸賞。張生想起同窗,修書一封,請好友白馬將軍派兵解了圍。就在準備洞房花燭之時,崔母變卦,百般阻撓,幸得聰明伶俐的丫環紅娘相助,使兩個有**夜會西廂成就**。後來張生高中,結局美滿,推出了「願天下有**終成眷屬」這個永恆的主題。當然,還有幾種悲情版本令人扼腕,但大多數人們還是推崇好結局的。
古往今來,就是現在,人們也得佩服張生與崔鶯鶯的勇氣。怪不得林妹妹讀的百斷愁腸香魂隨,與賈寶玉打情罵俏動**。紅樓書裡讀西廂,一段經典的文字,一曲初戀的情歌,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演變成電影放大的特寫,電視拉進的鏡頭。雖然《西廂記》只是拿在林妹妹手裡的***具書,從小時候起我就記住了普救寺,惦著故事發生的地方。
最終,若干年後我拜訪了這個地方。這裡靠近黃河,在三晉的最西南端。黃河的西邊是陝西,南邊是河南,黃河在這裡從北南下又向東拐了個彎兒,就在這個拐彎兒裡,有一個地方叫永濟。這裡屬山西,是個雞鳴三省聞的地方,到這裡的旅遊者,大都是朝著普救寺來的。
一座巍峨的廟宇坐落在黃河之濱,趙樸初先生手書的藍底描金的『普救寺』幾個大字,閃著金光透著飄然。普救寺建於武則天初年,高屋建瓴鳥瞰黃河,大老遠就能看見高聳的舍利塔。拾階而上風鈴叮噹,環顧四周古寺清幽,尋覓著張生崔鶯鶯的腳步走進寺院,不由臆生幻覺。想當年,張生乃一介布衣,行至西廊靜僻處,看一如仙女子,環珮叮咚,在丫環陪扶下,縞衣素服,裊裊行來,是何等的驚艷堂目。
幾重院落,曲徑通幽,院內古柏,樹影婆娑。一處叫做梨花深院的地方,影壁上寫著崔鶯鶯約見張生的詩句:「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這美麗的詩句,可以想像出當年花前月下偷情約會的情形,怪不得張生難以自恃,踩著杏樹上牆,跳牆竊香留下千古佳話。至今爬牆的手印歷歷在目,又惹得多少現代男兒**掌印,撩起情思。
張生跳下牆來與鶯鶯相會,情意綿綿,耳鬢廝磨,哪曉得鶯鶯綾羅拌腿,一個趔趄,左手扶地,右手撩裙,也留下了千年手印印記。這手印又惹得多少癡情女子重疊其上,暗念找到如意郎君。不知大家曾記否,鶯鶯的丫環紅娘,可是幫了大忙的,她的遺跡何在?真是主僕尊卑,成了好事忘了紅娘。不過沒事兒,現在誰人不知哪個不曉紅娘為何角色?這也是人們感懷紅娘的緣故吧。
再登臨往上,就到了舍利塔下,遙望黃河如帶,似看見張生在古渡與鶯鶯拜別進城趕考的影子。輕敲塔前的石頭,在塔與殿牆之間,發出似蛙鳴的聲音,這是我國古建之奇巧的幾大回聲建築之一。《西廂記》的名聲太大了,以致舍利塔也被人們改稱為鶯鶯塔了。走走停停,細細品味,這裡何曾不是愛情的發源地,不是衝破禮教的博物館呢。
在《西廂記》之前,就有了司馬相如與卓文君,在之後,又有了梁山伯與祝英台,還有人們早就想像出來的董永與七仙女……。這些愛情故事,被人們傳唱不衰搬上舞台,勾起多少心酸情,湧出多少同情淚,與之不同的是,張生與鶯鶯這個淒美的愛情故事就發生在佛的腳下,就發生在**欲的佛堂浮屠邊,想來,佛對愛也是釋然的,寬容的。
愛情,是永遠不變的主題,不受時間的制約限制,有**終成眷屬是眾望所歸,美好的結局更是人們樂意看到的。可歎林妹妹讀西廂心馳神往,沒有心領神會,如象崔鶯鶯大膽示愛,結局大不相同。質本潔來還潔去,一縷香魂向西行。西廂可品,紅樓可歎,鶯鶯隨了願,黛玉未了情,樂哉,悲哉-
(續)——
作者有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