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武俠修真 > 洪荒通史

大道小說網 第十五章 炎黃之戰 文 / 小灰龍

    公孫軒轅自從登上人皇之位後,懷著一腔雄心壯志要將人族帶領好,可事實卻並沒有他想像地那麼簡單。以前他是有熊族的族長,管理一個部族僅憑他自己就可以解決許多問題,可如今他管理的是整個人族部族,此時的人族人數何其多!人口遍佈洪荒,每日都有許多的事務要他來處理,漸漸地就有了力不從心的感覺。

    廣成子看在眼裡也毫無辦法,他畢竟只是個修道之人,若是暢論大道還可派上用場,但是讓他來幫軒轅治理國家卻是難為他了。

    軒轅整日為此煩惱不已,一夜,軒轅忽夢:一場罕見的大風,把大地上的塵垢刮得蕩然無存,只剩下一片清白的世界;又夢有人執千鈞之弩,軀羊萬群。軒轅驚醒過來,細細地想著適才夢中的情景,半響興奮地自語道:「卻是原來如此,風為號令,執政者也。垢去土,後在邊。天下豈有姓風名後者哉?夫千鈞之弩,異力者也;軀羊數萬群,能牧民為善者也。天下豈有姓力名牧者哉?此定是天憐我之煩惱,故降下夢景告之!」

    翌日,軒轅乃召開大會,向群臣說道:「昨夜吾有所夢,乃是上天欲賜吾輔佐大臣,一名風後,一名力牧,爾等可去細心尋來,此乃我人族大事,諸公不得怠慢了!」群臣聞言皆道:「定不負共主所望!」

    軒轅日日寢食難安,焦急地等待著手下人的消息,三月後終於等到了消息,言在海隅之地,有一名為風後者自耕於田,乃是風氏部族伏羲聖皇的後裔。

    軒轅大喜,忙令人準備好車駕,前往尋找風後。三日之後,軒轅一行人終於來到了海隅之地,行過一片田地之時,忽聞到從田地裡傳來一陣歌聲:

    上天圓圓,下地方方。

    生逢斯世,得遇明王。

    軒轅大奇,命人駕車過去一看,只見田地裡正有一耕夫在耕作,那耕夫遠遠便瞧見了他們,只是對他們毫不理睬,擦了把汗後,又低頭繼續耕作。

    軒轅細觀那人,只見其人堂堂儀表,面貌正氣,乃是有大智慧之人,暗思:雖是耕夫,但是其人偉岸,不可小覷!

    於是令隨從去問那耕夫乃是何方人氏,未幾,隨從回來答道:「那人言:『君臣別途,各安其事,何勞問焉』」

    軒轅聞言喜道:「此乃賢者。非耕夫也!」遂下了御輦。向那耕夫走去。耕夫遠遠望見軒轅走來。忙棄了手中地鋤頭。跪倒於地口稱萬歲。軒轅將他扶起來。問道:「賢士何隱於此。不出代天行道?請問賢士高姓大名?」

    耕夫答道:「臣姓風名後。才疏學淺。不堪世用。惟躬耕而已。

    軒轅聞言大喜。暗道:皇天不負有心人!乃道:「吾觀賢士乃是有大才之人。如今我人族正需賢士如此之人匡扶社稷。還請出山助我!」

    風後聞言低頭沉思了片刻。隨後道:「既是如此。敢不從命!」

    軒轅大喜。拉著風後上了御輦。同乘而回。經過一片大澤之時。只見一樵夫在山林中左顧右盼。軒轅觀察了許久。見那樵夫威風凜凜。志氣昂昂。鋪面而來地威武氣息令人肅然。軒轅命人停下御輦。下車走到樵夫面前。問道:「賢士。何人在此閒遊。不出輔國安民?」

    樵夫忙跪伏拜道:「臣駕鈍之材。不足用世。故避於此。」

    軒轅問道:「不知賢士高姓大名?」

    樵夫答道:「臣乃力牧是也!」

    軒轅大喜道:「爾可願隨我還朝,輔弼江山社稷?」

    力牧爽快地答道:「願為驅使!」

    軒轅哈哈大笑道:「今日天祐於我,竟讓吾尋到兩位賢士,可見天祐我人族!」言罷拉著力牧上了御輦,對著左右的兩人道:「卿等乃是吾之左膀右臂爾,吾得卿實乃幸甚哉!」

    風後躬身道:「共主之言讓臣等汗顏!臣等何德何能,竟得共主如斯讚譽?」

    軒轅搖頭道:「卿等毋須如此自謙!吾知爾等並非池中之物,有大才,吾受人族聖劍,曾言要以此蕩滌乾坤,奈何有心無力,日後有卿等相助,吾當可無憂矣!」

    兩人聞言同時起身躬身道:「臣等定當盡己所能,輔助共主治理好人族!」

    軒轅哈哈大笑,笑聲響徹雲霄,驚散了天空的飛鳥!

    回到陳都中的第二日,軒轅召開人族大會,當眾任命風後為上相,力牧為上將。從此軒轅文有風後輔佐,武有力牧幫他訓練軍隊,後又有大鴻、常先之人輔弼治理天下,如此軒轅將人族治理得井井有條。而後軒轅又因自己生而有土德之身,故此稱自己為黃帝,以示尊貴之意!

    可是,人族在軒轅的領導之下只不過是沿著慣性繼續向前滾動罷了。軒轅有大能,卻無伏羲神農般治世之大才,其手下雖說能人輩出,但也是資質有限,只能夠墨守成規,蕭規曹隨。如此,軒轅當政期間人族雖說發展很快,但又如何比得上伏羲神農在位之時的鼎盛氣象,甚至說起來軒轅能夠如此順利只是沾上了神農的光而已。

    這軒轅也是一個不甘落後的人,在他之前的兩位人皇對人族都有大貢獻,深得民意,所以性格好強的軒轅一心想超過伏羲與神農這兩位人皇,成就一番偉業。為此,軒轅整日苦思如何能夠做出一番更大的事業。

    再說闡教廣成子,自從被元始天尊派下來輔佐軒轅之後一直碌碌無為。廣成子乃是修道之人,哪裡懂得安邦治國之策。不過廣成子在成為人皇之師後,得到元始天尊的提示,知道軒轅乃是天定三皇中功勞最大的,他的使命是一統整個人族。於是廣成子找上了軒轅,鼓動軒轅強兵練武,大興軍備。

    而正處於煩惱的軒轅聽了廣成子的話之後精神一振,一瞬間就找到了目標一樣。不錯,軒轅是沒有前兩位人皇的治世之才,但他有領兵打戰之能,有熊部落在他的帶領之下能夠迅速擴張便證明了軒轅在這方面的天賦。再加上廣成子的鼓動,軒轅便下令人族各個部落強兵練武,逐漸合併起來,如有不從他則以強硬的手段迫使對方服從自己的命令,反抗者則是率軍討伐。

    人族各個部落雖然對軒轅這番舉動十分不滿,有些甚至認為軒轅無道,但礙於名義上軒轅是人族共主,佔據大義而不敢輕舉妄動

    當然也有一些部落不僅十分反對軒轅的這一作法,還採取了行動。其中以大巫蚩尤所轉生的九黎部落為主。大巫蚩尤在恢復前世記憶後,一直都對人皇之位野心勃勃,神農氏在位時,威望甚高,人族安居樂業,他沒有一絲機會來染指這人皇之位。軒轅繼位後前期行事規矩,人心思附,但現在突然間變得剛烈起來,這就給了蚩尤一個十分好的機會,他打著自由自主的旗號招兵買馬,瘋狂地擴充自己的勢力,想與軒轅爭這人皇之位。

    不過,在蚩尤還沒有發動叛亂之前,有一個部落就行動了起來,那就是神農的姜氏部落。

    上文提到人族在神農時期便開始有了一絲階級尊貴之分,神農將人皇之位傳於外人早已引起姜氏部落的一絲不滿。在族人的心中,神農之子榆罔是一個比軒轅更加適合擔任共主的人選。榆罔從小習文練武,曾協助神農多次打敗叛軍,驍勇善戰,再加之是自己部落中人,故極得人心。而且其身為人族神農之子,在人族之中的名氣聲望一點都不下於軒轅,但就是這樣的一個眾望所歸的人被神農給排除掉了。

    話當年神農傳位之時也曾仔細考察過榆罔軒轅兩人,發現他們不相上下,同樣有濟世安邦之能,只是神農在聽聞軒轅背後有闡教支持以後,天平終因這個砝碼將平衡壓向了軒轅的一邊。最後,神農傳人皇之位於軒轅,而榆罔接任了姜氏部落的族長之位。

    榆罔自擔任族長位置以後,因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與軒轅爭鋒相對的給自己加上『炎帝』之稱。一直以來榆罔對於輸給軒轅之事耿耿於懷,但還是循規蹈矩。只是這次軒轅突然之間強行下令將人族各大部落合併起來,這嚴重的觸犯到了許多部落的利益。

    遙想伏羲神農在位期間人皇的命令實際上只能在本族之內行使,對於外族從未帶有過強迫性,各部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改制,如此溫順的手法才令人族各個部落臣服。如今軒轅一來就這麼急躁,直接將個人的意願強制的執行部落的部落身上,想想那些既得利益的人又如何肯罷休呢?於是,許多人族激烈反對,像姜氏部落這樣數一數二的部落則是直接由炎帝榆罔起兵作亂,一鼓作氣的直接打到了阪泉之地—有熊部落的外圍。

    對於軒轅來說,這榆罔乃是神農的親生兒子,他起兵作亂影響自是難以想像。

    就說這次,本來人族許多部落對軒轅的施政有所不滿,見人皇遭到攻擊,竟袖手旁觀,不理不睬,而且還有不少部落暗中支援敵方。再有軒轅此次潰退如此迅速,竟直接被打到老家,造成軒轅在人族之中聲望大跌。

    軒轅黃帝急令力牧集結士兵一路向阪泉之野奔去,沿途收集殘兵。大軍急行了三日三夜,終於在拂曉時分來到了阪泉之野,築起了營帳,剛剛安定了下來,就有探馬來報,言炎帝的部隊也正好在這時來到,已在十里外安營紮寨。

    黃帝升起了大帳,掃了一眼眾臣子,道:「諸位,如今榆罔大軍已到,吾等如之奈何?」

    下方有臣子奏道:「陛下,臣聞帝師廣成子乃是有道真仙,何不請帝師大人施法破了榆罔的大軍,則我軍當可不費一兵一足便可大勝榆罔矣!」

    黃帝聞言望著廣成子道:「老師以為如何?」

    廣成子搖搖頭。十分不願的說道:「陛下當知貧道乃是修道之人,豈可濫用法術殘殺凡人?否則因果業力糾纏,貧道一世修為俱要化為畫餅了!」

    軒轅聞言只得說道:「既如此還是靠吾等了!如今敵我雙方皆在此地交匯,兩軍交戰勇者勝,榆罔無道,妄起刀兵,禍及百姓,我等以有道伐無道乃是民意所向,定能戰勝榆罔!」

    眾臣子聞言同時站起身恭聲道:「願為陛下誅逆叛賊,還我河山!」

    翌日,旌旗招展,擂鼓齊鳴,雙方將士各持兵刃,肅立於阪泉之野,一股肅殺之氣瀰漫著整個戰場,百里之內無有禽獸。

    眾人將黃帝簇擁在中軍中,黃帝右手高舉過頭,鼓聲暫歇,霎時寧靜了下來。炎帝那邊見黃帝這邊息了鼓聲,也發出了命令,息了鼓聲,雙方一時沉默了下來,似在醞釀著更為強大的風暴!

    黃帝運轉法力,高聲喝道:「榆罔,爾為何作反!」

    只見那邊傳來一聲粗獷的聲音,道:「哼!公孫軒轅,你有何德何能,竟能當得起人族共主之位?想我榆罔日夜隨父皇操勞國事,勞苦功高,可到頭來卻讓你這黃毛小兒竊據了共主之位。如今你胡作非為,竟然妄想整合所有人族部落,致使許多部落人心思動。而後又不知悔改,竟大肆殺伐。你如此無道,今日便是你之死期。」

    軒轅聽到榆罔當著眾人的面數落自己,氣憤難耐,臉色一暗,冷哼一聲便厲聲道:「榆罔,人族一統乃是天意,罔爾身為神農聖皇之子,竟置我人族千秋大業於不顧,以下犯上,擅起干戈,爾有何面目面對如今身在火雲宮中看著我等地神農聖皇?」

    三十三天之上。火雲宮中。神農聖皇聽到黃帝之言。無奈地歎氣道:「卻是神農之過也!未料這個逆子竟然妄圖篡奪人皇之位。如今刀兵一起。苦地還是無辜地百姓啊!」

    一旁地伏羲聖皇聞言安慰他道:「皇弟無須如此!須知我人族乃是天定地主角。上天自是要降下無數劫難來考驗人族。當年妖族屠人便是之一。而今人族內亂也是如此。天道惟公。若是不經受該有地磨難。又憑甚得到天道地認可。又憑甚成為天地地主角。又憑甚主宰萬靈。嘯傲三界?」伏羲說完,又歎了口氣繼續說道:「此次也有軒轅之過,其行事魯莽,作風急躁,也算得上是該有此難。」

    神農聞言又歎了口氣。道:「皇兄之言神農明白。只是眼看著人族將要承受地災難。神農自是心中鬱鬱!」

    伏羲一笑,稍帶複雜之色說道:「這不過才是個開端罷了。軒轅將來要證地是泰皇道果。秉殺伐之氣而生。正是要以殺止殺。大亂之後方有大治。到時待他整合了人族。方是大治地伊始!只是希望軒轅能夠上體天心,不要妄造殺戮!」

    神農聞言默默無言。只是目不轉睛地看著下方地大戰。

    阪泉之野,炎帝榆罔一噎,旋即冷哼一聲,道:「要不是你行事不當,又豈能有今日吾之作亂?廢話少說!到了如今的地步,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還有什麼要說的?眾將聽令,殺!」霎時殺聲震天,兵戈齊發,炎帝那邊士兵氣勢洶洶地壓將過來。

    黃帝朝一旁的力牧點點頭,力牧朝黃帝行了一禮,隨後一搖手中的令旗,座下一將領著一隊士兵朝對面衝殺過去,兩軍瞬間交纏在一起,霎時鮮血飛濺,慘叫聲此起彼伏,不管是黃帝一方還是炎帝一方的,一個個士兵紛紛倒下,一個個生命就此消逝,在這片疆場上,他們不知道為何而戰,因為他們不懂得太多的道理。只是因為身居高位者的一個命令,他們便要付出自己的生命,這就是戰爭。

    兩軍交戰了三個時辰,局勢終於明朗了起來,炎帝一方正漸漸佔據著上風。榆罔嘴角溢出一絲微笑,心中暗道:此戰之後,我便是號令天下的共主了!

    正當榆罔暗自得意,沾沾自喜之時,只聞黃帝那邊數聲鐘響,忽然從炎帝后軍傳來一陣騷亂,榆罔大驚,這時探馬來報言後軍受到襲擊。榆罔正欲安排一軍前去平息騷動,卻見前方戰場上那一直被炎帝軍壓著打的黃帝軍突然一反前態,頓時兇猛了起來,一個個如猛虎出閘,趁著炎帝軍愣神的片刻殺傷了許多士兵,形勢霎時逆轉!

    原來是廣成子見形勢不妙,雖說不願沾染因果,但為了軒轅人皇著想最後還是出手。廣成子奮力敲擊元始天尊所賜之落魂鐘,這人族又如何能夠抵擋仙人之威,一下子炎帝的軍隊便精神渙散,失魂落魄,被軒轅黃帝趁勢擊潰。

    榆罔大怒不已,他對著黃帝喝道:「公孫軒轅,爾敢使詐!」

    黃帝哼了一聲,對他置之不理,仍然鎮定自若地指揮著戰鬥。

    炎帝軍大亂已成,陣勢已潰,他知道再打下去只會全軍覆沒,於是果斷地下令撤軍。炎帝軍一路潰敗數十里,黃帝見眾將士也追擊得累了,於是下令停止了追擊,安營紮寨,生活做飯。

    榆罔今日雖敗,但是還有七成將士,三成中大多都是在潰敗時自相踏踐而死,只是如今士氣已失,榆罔也毫無辦法,只得自己一個人在大帳中歎氣。忽然一陣雜亂的驚叫聲傳進大帳,他一驚,急步走出大帳一看,只見燈火通明中,到處都是黃帝的士兵,炎帝軍一個個驚慌失措地奔逃,喊殺聲傳遍整個夜空。

    一個渾身是血的士兵跌跌撞撞地跑到榆罔面前,悲聲道:「族長,有熊族的士兵趁著入夜族人都在睡覺時忽然殺了過來,如今大勢已去,你還是快走吧!」

    榆罔頓了頓足,咬牙切齒道:「罷罷罷!公孫軒轅,我榆罔與你勢不兩立!」隨即在部下的掩護下逃出了戰場,領著所剩無幾的殘兵敗將向著姜氏部族的方向而去。

    一夜狂奔了百里,終於金烏東昇,榆罔望著初生的朝陽,感受著陽光照在身上的溫暖,心中卻是一陣冰冷,昨夜一戰已是十亭去了九亭,看著身後寥寥無幾的將士,他只覺得滿腔雄心壯志俱化為烏有,一時間心灰意冷至極。

    「殺」一陣響徹天地的殺聲傳來,榆罔等人大驚,抬頭一看,只見在四周已然佈滿了有熊族的士兵,一張張閃爍著寒光的弓箭此時正對準榆罔眾人,只待一聲令下,便是萬箭齊發!

    軒轅黃帝在眾人的簇擁下出現在榆罔眼前,他居高臨下地俯視著榆罔,不帶一絲感情地說道:「榆罔,如今你已是窮途末路,你若肯投降,吾念在你是神農聖皇之子的份上可放你一條生路。」

    榆罔聞言冷笑道:「公孫軒轅,敗就是敗,我榆罔無話可說,但想讓我投降卻是妄想!」言罷閉上雙眼,靜靜地等待著萬箭穿身。

    軒轅黃帝默然地注視著下方的榆罔,心中一時躊躇不定,榆罔再怎麼說也是神農的兒子,若是今日他殺了榆罔,那讓他日後有何面目去面對神農?最重要的是榆罔在人族當中素有名聲,殺了他恐怕有失自己仁德之名,亦難保以後不會再生事端。

    於是軒轅最終下定決心,將榆罔圈禁在有熊部落之中,終日有人守候,嚴加防範。而軒轅趁機借助榆罔的名號吞併了姜氏部落,一時有熊部落的勢力迅速膨脹起來,空前強大!

    從此炎帝部族徹底地融入了黃帝部族,後世子孫皆稱為炎黃子孫是也!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