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武俠修真 > 洪荒通史

大道小說網 第八章 商周 文 / 小灰龍

    ··············

    此時人間乃是商朝帝乙在位。

    帝乙當政已然二十多年了,帝乙生三子:長曰微子啟;次曰微子衍;三曰辛受德。這三位皇子具是聰慧之人,長子、次子好文,便自幼隨首相商容學習文治之術。

    而三子辛受德自幼資辯捷疾,聞見甚敏,力大無窮,且喜愛武藝。帝乙邊讓其隨太師聞鍾學習武藝。多年來也是弓馬嫻熟,武藝不凡。聞太師後又收一徒,名為黃成虎,乃是界牌關總兵黃滾之長子。

    這黃家世代為將,到黃滾時已是六世,深為商家天子所器中。黃滾生三子一女,三子名為:「黃飛虎、黃飛豹、黃飛彪。」

    其中黃飛虎資質最好,被聞太師看中,收為弟子,和辛受德同時在門下學藝。辛受德長在深宮,少有玩伴,自黃飛虎來之後便和黃飛虎關係極好。食則同案,寢則同塌。

    這太師聞仲,曾拜截教金靈聖母為師,乃是截教修士,身具大神通。自下山之後,便投入殷商軍中,以輔助君王來機修功德。同首相商容一般,已是兩朝老臣。

    帝乙在位許久,年齡已長,知自己將不久於人世,欲定下繼位之人。可三子都極為優秀,卻是不知該選誰,極為煩惱。

    這一日帝乙與一眾大臣游於御園,領眾文武玩賞牡丹。帝乙施政於民休養生息,不多收賦稅,自身也是極為節儉,宮殿閣已是多年未曾修繕。不一會便來到飛雲閣,飛雲閣上的橫樑因為年久失修,已然腐朽。

    是合該辛受德當繼承大統,帝乙與眾人來到飛雲閣時,恰好飛雲閣的橫樑斷裂,朝著帝乙便掉了下來,眾文武大驚,卻是離得稍遠來不及救援,只能目瞪口呆的看著帝乙,就在這時更在帝乙身邊的辛受德大吼一聲,站在帝乙身前,將掉下來的橫樑托起,護住了帝乙,使得帝乙免遭橫禍。回宮之後帝乙以其救駕有功,封為壽王。

    時有南蠻部族,不服王化,起兵反商。壽王聞之,奏請帝乙帥兵平叛。得帝乙恩准之後,壽王以黃飛虎為先鋒,帥兵前往南方平定南蠻之亂。

    壽王在軍中與士卒同釜而食,號令嚴明,深得士卒愛戴。又有黃飛虎這等良將為輔,不過數月,便平定了南蠻之亂。

    待班師回朝之後,帝乙終於下定決心,立壽王為儲君,待自己百年之後繼承大統。只因帝乙見時有部落反叛,微子啟與微子衍二人雖然精通治國之術,但是不通軍略,不利於殷商的大業。而三子壽王武藝嫻熟,精熟戰爭。卻是不懼此事。

    至於文治之事,首相商容,自己的弟弟亞相比干,以及微子啟與微子衍皆精於此事,太師聞仲更是文武雙全。卻是不懼此事。恰其時又有首相商容、上大夫梅柏、趙啟等上本立東宮,帝乙便順勢立壽王為太子。

    等到帝乙三十年,帝乙因病而崩,托孤與太師聞仲,遂立壽王為天子,名曰帝幸,都朝歌,史稱商紂。立正妻東伯侯姜桓楚之女姜氏為皇后,黃飛虎之妹為西宮皇貴妃,楊氏為馨慶宮皇妃,三宮后妃,皆德性貞靜,柔和賢淑。封黃飛虎為鎮國武成王統領天下兵馬,為天下兵馬大元帥。

    然而,帝辛的繼位,身後也埋藏著無數的隱患。

    此時的商朝,帝祖甲的禮制改革已逐步取得了正統地位,嫡長繼承製的王位傳承已取代兄終弟及而成為主流。因此,微子啟雖然是帝乙的長子,並與帝辛是一母所生,但因為其母生微子時地位尚低,故微子為庶出。而其母為後以後,生辛,故其為嫡出。此即太史所謂「妻之子」、「妾之子」的同來。帝辛的即位,對微子啟的打擊可想而知。且微子啟素有賢名,其朋黨亦頗眾,幾與帝辛成抗衡之勢。故而終帝辛一世,微子一派始終是最堅決的反對派,陰謀詭計,無所不用其極。

    另一方面,由於祖甲禮制改革而受到打擊,不僅僅是微子、王族中的箕子、比干亦是禮制改革的堅決反對者。因為按兄終弟及制,他們都是有機會登上王位的。而拜嫡長繼承製之賜,則徹底斷了念想。這些心懷怨念的王族大臣,在對待禮制改革上,是與微子一派同仇敵愾的。雖然目的未必盡然相同,但制掣肘、削弱、打擊帝辛方面卻是一拍即合。這些王族勳貴與微子一派或分或合,雖不像微子一派那樣喪心病狂,通敵賣國,但卻是帝辛實實在在的反對派。帝辛雖名義上是王族的最高代表,實際上在王族得到的支持是十分有限的。

    此外,自盤庚以降,商族貴族離心離德已日漸難制,商帝的祭祠、行政、軍事難以展佈,因而至帝祖甲時,廢貴族公議,形成君主集權,加大王族勢力。但受商代以氏族為社會基本組織單元的社會現實的影響,貴族的勢力仍是難以抑制的。這些貴族都有自己的基本勢力,商帝亦難以拔除。故而在商帝強勢力可以壓服,一旦商帝稍弱便各自為政,烏煙瘴氣。因此,自帝武丁以後,商王朝「聖賢之君六七作」,大部分時間商帝是強勢力的。然而,帝辛繼位時,由於王族的分裂和微子一派的瘋狂,這些貴族亦蠢蠢欲動。

    在如此情況下,商王朝中央已對周邊的諸侯方面失去控御能力。諸侯方伯時附時叛,時時騷擾、襲擊,尤其是東夷,竟多次塗入王畿擄掠。東夷原本商王朝盟友,後雖有齟齬,但不為大害。但自武功赫赫的帝武丁懲滅坐大的方伯大彭。豕韋後,東夷再無人可制。雖武丁一朝服貼,但給後世商帝留下隱患。帝武丁可謂為一時之忿而自毀長城。因此,六七帝而東南不寧。自帝武丁迄帝辛,對東夷用兵就未停過。而在西邊,周人自帝武乙時已漸孳大。

    即使如此,但帝辛還是在繼位之後極有作為!

    帝辛即位後勵精圖治,宏振商邦,為民造福,增光先帝。他鼎新革故,廢除殺戮奴隸舊制,讓奴隸從事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生產,為國家創造財富。

    此時人們吃飯還是用手抓,帝辛覺得這樣顯得不文明,而且也不方便,便用木頭做了兩隻細棍,用來夾住飯菜往嘴裡送,覺得挺方便,便讓宮中的人都這樣吃飯。

    後來有大臣見帝辛用這種東西吃飯,回家後自己也做了一雙,發覺相當方便,便讓家裡人全部用這個東西吃飯。

    然後,這種東西通過大臣家裡的僕人,傳到了民間,百姓聞聽此物乃是當今天子所發明的,便爭相模仿,慢慢的家家都開始使用這種,既方便又乾淨的東西,間接的減少了對於病毒的接觸,使人得病的機會大大減少,卻是一場功德。

    帝辛還改變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實行大規模的集體生產,開始使用耕牛,推廣耕耘播種,雍土施肥,灌溉排水等完整的農業耕作技術,使國家的農業生產發展迅速。使商王朝再度復現中興盛世,人民生活安定,四海諸侯賓服,深受百姓愛戴。

    為了顯示國家的強盛,帝辛在朝歌營造了三道城垣,其中皇城城牆基寬五十丈、高約三丈、頂寬四丈。外環寬七丈、深兩丈的城池。二道城垣面積達方圓而是多里;三道城垣從南門到北門的距離達四十五里,體現了當時一個邦畿千里的大國風貌。

    當時,東夷常常入侵殷商之地,搔擾擄掠庶民百姓,自武丁至帝乙等雖然多次討伐,均未徹底制服。為了制服東南夷的搔擾,帝辛一改先君帝乙的征伐辦法,注重用兵策略。

    以雄才大略,命天下各路諸侯選派武功高強的勇士,由黃飛虎率領到黎地進行大規模的演練,以向東夷展示其強大的實力,致使東夷面對強大的殷商王朝,再也不敢輕舉妄動。

    為了擴展疆土,帝辛還派太師聞仲和武成王黃飛虎率兵征伐八方,使疆土面積不斷擴大。終使得四夷拱手,八方賓服。

    八百鎮諸侯盡朝於商——有四路大諸侯率領八百小諸侯,東伯侯姜桓楚,居於東魯,南伯侯鄂崇禹,西伯侯姬昌,北伯侯崇侯虎;每一鎮諸侯領二百鎮小諸侯,共八百鎮諸侯屬商。帝辛坐享太平,萬民樂業,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百姓中有諺語云:「帝辛的江山,鐵桶一般。」

    而此時遠在西岐的西伯侯姬昌府中,為大商統領二百鎮小諸侯,賢名遠播的西伯侯姬昌正在和一人商議一些見不得光的事。

    「我姬姓源自於人皇黃帝之曾孫,五帝之一的帝嚳,血脈極為高貴,不想卻只能作為商朝的輔臣而存在,我數代先祖無不以推翻殷商,成為天子而努力。」「

    「這些年東夷、南蠻不斷作亂,我以為我姬氏的機會來了,沒想到那帝辛卻是雄才大略,迅速將叛亂平復,而且殷商現在文有商榮、比乾等人,武有黃飛虎等,我姬氏的大業不知何時才能成功。」

    「我兒不必擔心,我西周上下一心,遲早能得到機會,推翻殷商,建立大周。此時卻還不是最好的時機,朝歌兵強馬壯,百姓依附。又有正宮皇后之父,東伯侯姜桓楚,北伯侯崇侯虎為其羽翼,我西周暫時還不是對手。然殷商如今上下不齊,內部分裂,又有一干大臣的掣肘,帝辛僅此而已。」

    那聲音停了一下接著說道:「我西周現在需要做的,就是修養生息,招攬人才,訓練軍隊,待時機一到就起兵反商。

    「不過孩兒年齡也已經不小了,那帝辛也是賢明之主,在我有生之年恐怕是看不到我西周席捲天下,成為天下共主啊。」

    「孩兒好生糊塗啊!一代不成就等下一代,我姬氏為的是成為天下共主,且已經等了這麼長的時間,不在乎多等一些時間,我就不信那殷商每代君主都是賢明之人。」

    「母親說得不錯,他殷商在明,我西周在暗,我西周遲早會找到機會推翻殷商,建立大周,我西周現在需要的確實是民心和人才,孩兒我現在就去發榜,招募賢人,只要其人有才,我便破格錄用。「說完便走出房間,去發榜了。

    而房中只剩下一位面色堅毅的老婦,只聽那老婦喃喃說道:「只有千日做賊,哪有千日防賊的,你殷商確實家大業大,但也禁不住我西周百年時間慢慢滲透,只要我等堅持不懈的努力,一定會推翻你殷商,建立大周。」

    說完那老婦也走出了屋子,在走出屋子的一剎那,老婦立時變得面容安詳、和藹,如同鄰家大媽一般,令人不禁心生親近之感。正是聞名於後世的周之三母,太姜、太姬、太妊,之中的文王之母太姜。嘿嘿,可是又有誰知這聞名後世的賢人母子二人,實是心懷不軌的亂臣賊子。

    卻說那姬昌自聞母親太姜之言後便發榜招賢,聲稱只要有一技之長,均可前來,即使西周不錄用其人,也會贈送金銀離開。

    一時西伯好才之名傳於四海,到西岐應徵之人多不勝數,雖多為無能之輩,但也有一些在本國未曾得到重用,且有才能之人前去,如伯夷、叔齊、太顛、閎夭、散宜生、鬻熊、辛甲、辛免等人,皆是有大才之人,卻被西伯所蠱惑,投入西周帳下。

    姬昌向眾人詢問治國之策,散宜生出班言道:「治國不過是治民,所謂」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只要治下百姓衣食無憂,邦國自然安寧。所以依臣之見只要懷保小民,治國易也。」

    姬昌聞言問道:「那如何懷保小民?」

    散宜生答道:「臣自幼家貧,年幼之時,求得不過是每天能吃飽飯,隔數年能有一件新衣穿,如此而已,所以以己度人,微臣想這世間的百姓都應該是差不多吧?」

    「卿家的意思是?」

    「微臣的意思是,降低稅收,讓升斗小民能夠休養生息,當小民能夠吃飽飯時,自然無人會去作奸犯科,主上治下自然清平。」

    「那依卿家看來,這稅收當為多少?」

    「微臣認為,當採用「九一而助」的政策,即劃分田地,讓無田和田少之人助耕公田,納九分之一的稅。」

    「這樣是不是收的太少了?」姬昌想到自己還要招募軍隊,收如此少的稅收,自己恐怕不夠用,故雖知散宜生說的有理,還是有些遲疑。

    「微臣覺得已經不少了,就算納九分之一的稅,也已經足夠主上宮室以及官員的用度,而且如此做還能在天下萬民中彰顯主上之仁德。」

    姬昌此時卻是被散宜生一句彰顯仁德所吸引,想到自己西周要起事,首要之事便是要獲得民心,收九一之稅,雖然使自己擴充軍隊的速度慢下來了,但是相比獲得民心,這點損失也算不了什麼。而且自己家中數代積攢下來的財富,應該能支持軍隊擴張所需的錢財。

    想到此處,姬昌便說道:「卿家所言極是,此事便交由卿家來辦吧。」說完便轉身出了大殿,向殿後行去,找母親太姜商議此事去了。

    散宜生等人聞聽姬昌真的答應了此事,不由大喜,認為自己等人確實找了一位為民著想的明主,卻是不知,姬昌乃是被被散宜生最後一句向天下萬名彰顯仁德所打動。

    姬昌回到後宮便去找母親太姜,告知太姜散宜生所奏之事。

    太姜聞言說道:「我兒此事做的極好,我西周數代積累,錢物不少,足以支持募兵。養兵所需,只要真能宣揚我兒仁德之名,就算少收一些賦稅,也是值得的。這位散宜生也是一位人才,你一定要好好重用。」

    姬昌道:「兒知道了。」

    卻說散宜生自得到姬昌首肯,開始採用「九一而助」的政策,便日夜不停的開始操作此事,直忙的翻頁顧不上吃,幾乎是兩腳不佔地的在辦事。而百姓聞聽西伯實行「九一而助」的政策,皆是大呼西伯仁慈,且有不少他國百姓湧入西岐。

    一年後由於百姓的幹勁十足,加上由他國湧入了不少勞力,西周今年所收的賦稅不但未少,反而略有增加,姬昌聞報大喜,想到如此行事,不但增加了自己的仁德之名,賦稅還未曾減少。更是吸引了不少他國百姓,無意間壯大了自己的實力,削弱了殷商的實力,便立時升散宜生為上大夫,為百官之首。

    西伯侯姬昌減少百姓賦稅之事傳人朝歌之後,帝辛大為讚賞,發下詔書,稱其為天下諸侯之表率,讓天下各路諸侯都向姬昌學習。姬昌接到詔書之後,大笑不止,諸位臣下以為主上是為得到天子的稱讚而高興。

    卻不知姬昌乃是為自己的大業,又前進了一步而高興。因為這樣一來,自己在諸侯中的威望會更高,以後取代殷商之時,遇到的阻力也會越少。而且帝辛見自己少收賦稅,定會以為自己屬下軍隊極少,有利於自己隱瞞實力,會更加的相信自己,自己能做的事便會更多。

    如此,亂世的陰霾已經漸漸的籠罩著商周的天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