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武俠修真 > 洪荒通史

大道小說網 第二章 儒法相和,與佛相鬥 文 / 小灰龍

    自藏傳佛教入駐東勝神州,紮穩腳跟後便一直默默守護著喜馬拉雅山脈這片高原,不離不棄,佛學也僅僅在東土的大門口來回打轉,不見起色。

    而今,儒學強勢而起,「百家爭鳴」的時代竟成了「獨尊儒術」!

    迫不得已,佛門只好派下觀音菩薩在普陀山宣揚佛法,又讓迦葉遊歷東土,開創禪宗。如此佛學倒也算是傳進了中原地帶,仰慕者甚多,但相比之下仍不過滄海一粟,無法抵得住儒家的崛起之勢。

    毫不誇張的說,儒學成為了百姓心中至高無上的行為準則,道德標準,其創始人孔子更前所未有的被尊為「聖人」!

    儒學達到了天地各大教派從未能夠踏入的高度,一時也成為了眾矢之的,佛門如此,道門更是如此。然而,道門雖然心急如焚,但畢竟不是下一次量劫的主角,所以他們對於儒家舉棋不定,而佛門則是趁著好時機,直接拿出了手段。

    時至人界西晉王朝,西晉是個短命王朝,才建國幾十年後便被那匈奴人南下,打得渡河而走,將廣大地中原之地讓給了異族,史稱東晉。

    由此也拉開了歷史上幾百年的南北割據對立的大幕。

    南北對立時,各自軍閥混戰不休,戰爭之頻繁還甚於春秋戰國時期。更有異族匈奴、鮮卑、羯、羌、氐等異族輪番入侵中原。這些異族之人乃是些未開化的蠻子,除了打架殺人什麼都不會,自然就更談不上治理天下了。

    時佛教思想經過幾百年的傳承,已經漸漸被老百姓所認同!尤其是那觀音菩薩所化身之送子觀音,實在是貼近老百姓的心窩窩啊!

    傳宗接代之事。永遠是老百姓們最關心的事情!

    佛教有地藏菩薩在幽冥地獄行超度亡魂之事,要繞過地府,讓幾個鬼魂投胎自然也非難事!

    時逢亂世。百姓朝不保夕,今天晚上睡下覺,也不知道看不看的到明天早上地太陽,於是,佛教西方極樂世界的誘惑力突然就大起來!

    百姓們再也不嫌那西方路途遙遠了!一個個開始青燈古佛,口念南無阿彌陀佛來!

    老百姓們日子難過,那些軍閥日子也不好過,今天還是我殺老百姓,說不定明天老百姓就造反來殺我了,如何安頓那些心懷憤怒的老百姓們成了軍閥們的必修課!

    這時候,佛教的「忍」字思想進入了軍閥們的視眼,並被無限的放大。於是,軍閥們與那些佛教信徒一拍即合,佛教信徒要立於廟堂之上,而那些軍閥們則需要佛教徒去對老百姓們宣揚佛法。

    佛祖說了,你們要「忍」,你們這輩子「忍」,是為了下輩子享福。軍閥之所以這輩子這麼風光,是因為上輩子他們「忍」!所以軍閥盤剝我們,壓搾我們。我們為了下輩子,「忍」下算了!

    老百姓們或許是真的「忍」了,或許是走投無路要庇佑在佛門之下。反正,佛教便如此迅速地發展起來!

    靈山之上,如來佛祖正給眾菩薩,羅漢,比丘尼,佛子講解寂滅之道。忽然,他停了下來,謂眾僧道:「自我佛於南瞻部洲南朝大興之後,我佛門氣運充足,香火旺盛,然而卻是少了傳法之人,難解眾生之厄!況且如今北朝百姓至今未知佛門,今當遣一人前往北朝傳我佛法,光耀佛門!」

    如來佛祖話音剛落,便見弟子迦葉雙手合十道:「世尊!弟子願再往一行,弘揚我佛!」

    如來佛祖笑道:「無須你前往,迦葉,你門下二十八代弟子達摩於佛法領悟較深,可前往北朝一行!」

    迦葉聞言低眉道:「尊我佛如來法旨!」於是轉身對著道:「達摩何在?」

    下方不急不穩地走出一人,只見他雙手合十,頭上散發,來至如來佛祖面前,跪倒道:「弟子達摩,恭候我佛法旨!」

    如來佛祖輕點了下頭,道:「達摩,你且前往南瞻部洲北朝傳我佛法,立我佛門,歸來之日,便是佛門羅漢!」

    達摩遵命,取走了用來鎮壓禪宗一脈氣運的金縷袈裟與金缽盂,也因此而成為禪宗第二十八祖。

    此時南朝乃是梁武帝蕭衍主政,自梁國起時,蕭衍大尊佛法,大建佛寺,廣邀佛門高僧打開法會,舉國上下莫不尊佛,人人莫不知道東土之外仍有佛之存在,一時間佛法大盛,百姓向佛之心日重,香火源源不絕。佛門氣運更是勢漲!

    西天靈山勝境更是日日梵音陣陣。功德之光照耀整個西牛賀州,與之相對的,東勝神州道門這邊卻是冷清了許多!

    至於儒家卻依舊能夠在這種形勢下與佛門爭得難分難解,因此,達摩此行主要是瓦解儒家的勢力,當然,這其中道門也要受到廣泛的牽連。

    摩便前來東土途中,見得那些纍纍白骨棄屍荒野,孤魂野鬼無所依托,遂動了惻隱之心,於是一路之上便以佛法將那些鬼魂超度,他還沒到南朝,梁武帝便知道了他這個人。

    等到了南朝,梁武帝召見達摩,自負的詢問達摩:「此多事情!幾重功德?」

    達摩搖搖頭,道:「無功德!」

    梁武帝又問道:「何以無功德?」

    達摩回答道:「此是有為之事,不是實在的功德。」也就是說。梁武帝做事情是有目的的。不是發諸自己的本心的敬佛禮佛。

    達摩此語也是在為佛教撥亂反正,說禮佛之事不在於你明面上做了多少看得見的事情,而是在於你心中是否虔誠!

    梁武帝終究也不能明白達摩之意,達摩失望之餘,便離開了梁國。

    不知不覺達摩已來到長江邊上,他正欲駕雲飛過去,不料長江上空似有一股強大的力量,讓他飛不起來!

    達摩心中大驚,忙抬首一望,卻見長江上空中正有一個太極圖案在緩緩地旋轉著,釋放出陣陣道家氣息,他冷靜了下來,心知遇到了道教神仙在長江上擺下了大陣阻攔!

    此時,在長江邊上緩慢地駛來一條小舟,舟上站著一個白髮老者,那老者遠遠對達摩道:「你那和尚,若想過得長江,須得我載你一程!」

    達摩合十回道:「貧僧謝過老丈了!我佛慈悲!」隨手摘下江邊的一根蘆葦,拋到江上,縱了上去,口中念著《楞伽經》,道道佛門真言從口中吐出,形成一個個字出現在上空,金光萬丈,擋住了那陣陣道家氣息的侵襲,化作一道流光迅疾地過了長江!

    待到達摩走後,那老丈身形一變,竟是玄都**師也!他輕歎的口氣,目視著達摩遠去地方向,久久不語!

    正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達摩一韋渡江,來到那佛教的不毛之地北魏,決意重新開始佛教的傳承。

    上了岸,終於到了北地。他一路縱雲在半空中飛翔,許久,終於來到了嵩山腳下,方落了下來,便見:金烏夕照,千層霞光映青山;高峰險簇,萬般利刃插天樞;霧氣瀰漫,四方道路彎難辨;猿猴騰躍,仰胸呼氣盡舒爽;仙鶴鳴喝,展翅低飛冽雲風!果然不愧為五嶽之一,好一派洞天福地!

    達摩見狀大喜,道:「便是此處了!」正欲上山,突然空氣中閃過一陣亮光,接著現出一個身著盔甲的將軍,那將軍昂步來到達摩身前,躬身行了一禮,道:「末將奉崇聖大帝之令來請上仙,還請上仙隨末將來!」

    達摩知是中岳嵩山中天崇聖大帝知他來到,故而相請。畢竟乃是天庭五嶽大帝之一,他不敢怠慢,隨著那將領來到一面山壁前,只見那將領揮手發出一道雷霆到了山壁上,轟地一聲,山壁從兩邊打了開來,從中間現出寬敞的空地。

    將領做了個請的手勢,隨即與達摩一同進去,過了山壁,豁然開朗,叢林密佈,流水暖泉,百花齊放。中間有一座宮殿,殿中走出一個身著帝王袍服之人,正是崇聖大帝文聘也!

    待到近前,達摩雙手合十行了一禮,道:「貧僧見過帝君,帝君萬安!」

    崇聖大帝朗聲哈哈大笑道:「道友可是前來嵩山落腳?」達摩點頭答道:「正是如此!貧僧欲在嵩山傳播我佛**,願帝君恩准!」

    崇聖大帝點頭笑道:「大天尊已下了聖旨,著本帝助道友修建道場,道友且寬心!」原來,這玉帝見達摩東渡傳法,欲要暗中示好佛門。

    達摩喜道:「如此多謝帝君之恩了!」

    於是在崇聖大帝的相助下,達摩在嵩山少室山上建立道場,名為少林寺,達摩面壁九年,而後在少林寺上開壇**,遠近聞名,多有百姓高僧前來聽道,漸漸地,佛法在北地也大興了起來!

    因為時處亂世。達摩為了讓禪宗弟子行走江湖布道之時不遭欺凌,便命令禪宗弟子禪武雙修。

    達摩也沒有料到。此無心之舉竟然造就了日後的武林泰山北斗,赫赫有名地少林寺武道一脈。

    達摩見佛法在北地傳開,百姓人人皆知佛的存在,遂將禪宗道統傳於二祖慧可,並做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便只履西歸,回西方須彌山極樂世界去了。

    達摩也因此被尊為東土禪宗初祖,重回西天靈山聽講寂滅**,證得羅漢果位!

    達摩此行,不但讓佛法廣傳天下,更抑制住了儒家的勢頭,見此,儒家子弟終於反擊,他們選擇另起爐灶,在人界選擇了輔佐隋文帝楊堅。

    也許是命中注定這儒法二家要畢生受到牽連,兩家竟然選擇了同一個人,迫不得已之下終於有了儒法兩家的第一次聯手!

    隋文帝楊堅,漢族(楊堅祖上輔佐鮮卑族西魏有功,曾被賜鮮卑姓普六茹)華陰人。

    楊堅原為西魏和北周的軍事貴族,後得儒法兩家之助,取北周而代之,建立大隋王朝,改元開皇。

    公元589年,楊堅遣兵揮戈南下,滅亡了割據南方的陳朝;同年琉球群島(今台灣)歸降隋朝;北方蠻夷突厥可汗尊楊堅為聖人天可汗,表示願為藩屬永世歸順,千萬世為聖朝典牛馬。

    至此,地界自東漢末年三國之爭以來,幾百年亂世,正式重歸一統!

    楊堅上台後,自是重用助自己奪取天下的儒法兩家弟子。儒法兩家弟子也是各取自家之長,共同制定一套影響後世幾千年的治國方針!

    隋文帝楊堅採用法家治國方針:確定了三省六部制,簡化地方官制。三省為尚書、門下、內史三省,行使宰相職能,輔助皇帝處理全國事務。內史省負責起草並宣行皇帝的制詔;門下省負責審查內史省起草的制詔和尚書省擬制的奏抄;尚書省是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其下設吏部、禮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六部。記這樣不僅加強了中央集權。而且開創了地界封建社會政治體制地新階段。

    隋文帝楊堅吸取儒家「仁政」思想,重新修訂法家《開皇律》:對前代八十一條死罪、一五零條流罪、千餘條徒、杖等酷刑以及滅族等都一概廢止。同時。又減輕了許多法律的內容,如「流役六年,改為五載;刑徒五歲,變從三祀;其餘以輕代重、化死為生。」對犯人處置採取審慎態度,而不是草菅人命,有效地防止了冤案地發生。文帝對法律的改革,使法律減輕了殘酷和野蠻性,在地界法制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開皇律》第一條為「開皇元年,隋主服黃,定黃為上服之尊。建為永制。」自隋文帝楊堅開始穿黃袍以後,從此地界後世歷代皇帝都穿黃色龍袍。

    隋文帝楊堅採用儒家選拔人才的那一套方法,開始興起「科舉制度」(楊堅時開始實行,楊堅子楊廣正式將「科舉制度」定為政策法規頒布!)。

    「科舉制度」實行後,在人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隋朝以後人界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舉的影響。

    「科舉制度」相對於世襲、舉薦等選材制度,科舉考試無疑是一種公平、公開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後「科舉制度」飄洋過海,傳到了外族蠻夷國度。形成了地界獨一無二的「儒家文化圈」,後世外族蠻夷(歐洲英法意等國)地文化復興啟蒙運動,都推崇「科舉」這種公平和公正的制度。包括外族蠻夷的公務員敘用方法與考試原則,都是在很大程度上吸取了「科舉制度」的優越性。

    隋文帝楊堅還頒布了「領均田令」、「設置糧倉」等一系列利國利民的政策措施。

    隋文帝楊堅修廣通渠,正是大運河的開始,大運河對於地界中華來說遠比長城更重要。大運河連接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連接了兩個文明。使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逐漸成為一體。

    隋文帝楊堅修「大興城」,即後世都城長安,為「天下第一城」,其設計與佈局思想對後世以及外族蠻夷都有著深刻影響。

    史載:隋文帝楊堅「鴻恩大德,前古未比。」楊堅在位二十四年,被稱為「開皇盛世」。

    也正是因為儒法兩家合力打造的「開皇盛世」,儒法兩家也是找到了政治妥協基點:以儒家選拔人才,以法家治理天下;儒為表,法為裡!

    儒法兩家的通力合作,不但成功的奪走了人族大多數氣運,讓人族重歸安定富強的大一統時期,還徹底的將佛門給打壓下去。

    在兩家的行動下,原先大行其道的佛學不但沒落下去,更在人界悄悄地瀰散出一股「滅佛」的衝動。

    佛祖如來之前已是奇計迭出,到如今卻也沒了主意,只得求教於背後的接引准提兩位聖人。

    接引准提兩位聖人百般計較,倒是有了主意。

    原本作為小乘佛教教主的如來晉陞為大乘佛教教主,而他的位置則由燃燈古佛接替,至於兩位聖人則是徹底的退了下來,他們是天地各大教派之中最先開始退位讓賢的教主,僅在佛門掛了名號。雖說在佛門依舊說一不二,但這份取捨之道卻是令人驚歎。

    兩位聖人請來了燃燈古佛,待得行禮後,接引道:「南無上古燃燈佛,我等佛教原本有小乘、大乘兩宗,如今小乘佛宗無人打理,正好南無上古燃燈佛如今已二十四諸天大成,怕要辛苦南無上古燃燈佛了!」

    燃燈聞言大喜,朝接引准提二人拜道:「燃燈為佛教大計,敢不盡心盡力!?」

    佛教要想大興,需小乘、大乘兩宗齊進。如來急於求成,只是單獨傳下了教義深奧的大乘佛教,想要一步登天,而小乘佛宗這千年來的發展一直是以停止不前,這就是先天有缺。

    燃燈原本為闡教副掌教,在道教地位也僅在三清聖人之下,比十二金仙還要高了半輩。後燃燈因不滿原始天尊用人之策,被准提說動,率領文殊、普賢、觀音、俱留孫、韋護等人叛闡教而投奔了佛教。

    如今文殊等人盡在佛教佔據高位,尤其是觀音菩薩更是佛教在東土傳播第一人,燃燈在佛教的地位自也水漲船高!

    燃燈本就是追名逐利之人,來佛教後,地位一直被多寶轉世的如來壓著,心中未嘗沒有怨言。好在燃燈為上古佛,自成一體,如來平時也不干涉。再說佛教如今還在發展階段,是以一團和氣。

    燃燈如今為小乘佛教之主,與如來並列,自有揚眉吐氣之感!

    燃燈當即拜別接引准提二人,去行那使小乘佛教大興之事!

    接引准提二人望著燃燈躊躇滿志的背影,准提道:「師兄,我等卻也是無奈之舉!只有命燃燈主持小乘佛教才能迅速讓小乘佛教興起,抵擋儒法二家的攻勢!否則如來多年的努力卻是要白費了,佛門也要再次承受巨大打擊!」

    接引長歎一聲:「時不待我,只能出此下策!怕是我等佛教日後終究還是要因果循環,受此報應!師弟,你也是時候再去東土一趟了!」

    燃燈回到佛教靈山後,志得意滿,自是將小乘佛教大張旗鼓,廣納門徒。

    燃燈收徒,倒不甚求品行,只講實力資質!

    後燃燈於西賀牛洲收得善無畏、金剛智、不空三人,此三人倒也個個資質不凡!尤其是那燃燈門下大弟子善無畏,乃是一條上古蛟精得道!蛟性本淫,善無畏機緣巧合之下竟然悟得一種採陰補陽之術,如今已有金仙後期修為!

    佛教本戒女色,善無畏拜倒在燃燈門下後,如何受得住寂寞?善無畏終究非泛泛之輩,竟然將佛教教義與「陰陽之道」相結合,拉來了佛教之中鬱鬱不得志的截教叛徒長耳定光仙,兩人合力傳下佛教小乘佛教密宗一脈,自稱「歡喜佛」,打著「陰陽雙修」的幌子,在人界宣揚採補成佛之道。

    「陰陽和合」本是天地至理,地界許多欲要修道卻又捨不得靈肉之欲的人,在聞得佛教有所謂「陰陽雙修」而成佛之路,於是也不管真假,紛紛投奔佛教。

    佛教小乘佛教密宗由此竟然迅速流傳開來,發展勢頭還要遠在大乘佛教禪宗之上。

    佛教大乘小乘兩宗,終於齊頭並進,抑制住了儒法兩家的打擊!

    各方爭鬥,也延續到了隋朝的結束,眨眼間邁入大唐盛世,佛門的傳奇正式開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