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第五十九章 稜堡(一) 文 / 香港大亨
顧問黨組織正式的成立之後,使得肖圖白結束了自己一個人打拼,而是可以依靠黨組織的力量做事。
眼下黨組織還很弱小階段,還體現不出黨組織的效率。但是不遠的將來,肖圖白相信,黨組織的力量,將會把肖圖白個人的力量呈現千萬倍的放大。
而眼下顧問黨組織建立之後,明確了黨的綱領路線之後,使得黨員們擁有了一種歷史的使命感,也促使黨內成員辦事效率更高。
比如,將岸治理下的葛沽就顯出一股朝氣蓬勃的發展態勢。
葛沽在將岸的推動下,「八大廠」為主的政府計劃經濟,更帶動了葛沽經濟飛快的發展著。
與此同時,葛沽的商品經濟市場,也在快速壯大。葛沽鎮已經擁有5萬名契約奴,他們雖然沒有直接消費的能力。但是,政府為了給5萬人提供衣食住行,必然需要向商人採購大量的商品。
所以,北直隸和山東一帶的商人,衝著5萬人的巨大消費市場蜂擁而至葛沽鎮。到了4月份,葛沽鎮入駐的商戶有129家,定居於此的外來人口已經有700多人。葛沽鎮的政府,能夠從這些商戶中徵收到的商稅,預期每月已經能夠達到350兩,而商舖、住房的月租收入也達到了23兩銀子。
當然了,葛沽鎮為了養活5萬人,每月需要投入1萬兩銀子的開支,而城鎮基礎建設資金,每月投入2萬兩銀子之巨。
不過,葛沽政府每個月的開支,已經不再增長。
而政府財政收入方面,每個月以30%的速度在快速的增長。所以,整體而言財政赤字是在減少的。
等到城市的基礎建設高峰期結束,租金、稅收、企業盈利等等各大項目,更是能夠保持比較良好的增長態勢。
而且,再過幾個月之後,農作物的豐收,也可以讓葛沽鎮的財政,從「赤字」變成「盈餘」!
葛沽鎮事業草創,基礎建設和人員安置的費用不可避免,財政赤字的問題,也能夠被總顧問衙門所接受,所以每個月總顧問衙門都會對葛沽進行3萬兩銀子的輸血。這種輸血並不是長久性的,而是隨著時間延長,逐漸的減少輸血規模。預計到兩年後,停止向葛沽輸血。之後的葛沽發展完全靠自身的財政收入了。
最初的葛沽鎮的規劃,準備是為收容6000名契約奴所建,哪怕是考慮到吸引工商業投資和外來打工人口,也僅僅是規劃為一萬人左右的鎮子。
但是,現在葛沽鎮收容的人口已經達到了5萬多人,而葛沽鎮的面積僅僅有3.6平方公里。
雖然很多的建築是兩層建築,但是依然覺得非常的擁擠。不過,好在葛沽鎮的不遠,便是葛沽軍營。
軍營佔地面積達到5平方公里以上,比新建的葛沽鎮更為龐大一些,而整個軍營的僅有3500多人,所以顯得非常空曠。
以將岸為領導班子的葛沽鎮已經將葛沽軍營視作一塊大肥肉,不斷的打報告,要求將葛沽軍營空餘的面積,劃撥給葛沽鎮,滿足城鎮的建設、生產需求。
肖圖白稍微思索片刻後,同意了這個要求,並且提出:「乾脆就讓軍營和城鎮徹底合二為一吧,除了1平方公里左右的皇家新軍的營房,列為軍事禁區之外,別的空地,皆可劃撥給民用!」
將岸聞言後,非常興奮的說道:「大人英明!」
既然葛沽軍營與葛沽鎮準備合二為一,肖圖白開始葛沽作為一個整體,考慮其防禦體系。畢竟,下半年韃子就要再次入塞,葛沽不得不防。
最後,肖圖白沉吟道:「那麼城市的防禦體系,可要仔細考慮一番,傳統的城牆既存在眾多的防禦死角,更容易被火炮這類武器摧毀,據說韃子在關外已經能夠自己生產紅衣大炮,關寧軍與韃子之間甚至展開過激烈的火炮戰。實戰中證明,傳統城牆不能很好的防禦火炮。所以,在城外建設一些小稜堡吧!」
「稜堡?」將岸費解。
肖圖白拿出一份白紙,用鉛筆勾勒了稜堡的性狀,並且進行了講解。從一個凸多邊形變成一個凹多邊形,這樣的改進,使得無論進攻城堡的任何一點,都會使攻擊方暴露給超過一個的稜堡面,防守方可以使用交叉火力進行多重打擊。所以,稜堡能夠以少量的兵力抵禦十倍的敵人。
除此之外,稜堡對於炮擊的防禦能力,比傳統的堡壘更佳。
傳統堡壘遭遇炮擊後,某一個牆面遭到破壞之後,整體都會形成巨大的漏洞。而稜堡在遭遇炮擊摧毀某個面牆之後,依然能夠保持一定的防禦能力。
由於稜堡帶來的軍事防禦性的革命,使得歐洲自從出現了稜堡之後,戰爭格局也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以前歐洲的強國之間的戰鬥,傾向於滅國之戰。
但是由於稜堡易守難攻,建立了一堆的稜堡體系之後,佔領敵國全境要付出的傷亡代價太大。
所以,歐洲的國家,往往是搶奪幾個敵對國至關重要的稜堡要塞之後,便開始用外交談判的方式,向對方勒索敲詐政治、財政方面的利益。
稜堡的出現,也間接的刺激了歐洲外交、談判水平的發展,使得歐洲近代以來外交談判水平,開始超過了亞洲國家。而且,每次戰爭結束,最終都要用政治談判的方式來交換籌碼,兌現利益。所以,歐洲的戰略意識又提升到了「戰爭是政治的延續」這一個高度。
從此之後,歐洲不再是單純的為戰爭而戰爭,而是為了戰爭背後的政治、經濟、外交利益。
簡單說,歐洲在近代史上,已經開始思考戰略了。
稜堡除了在歐洲成為了防禦戰的明星之外。
亞洲戰場上,中**人也開始與稜堡發生過戰爭,不過,中國對於稜堡雖然處於攻擊一方,但是,攻擊的效果向來不是太理想。
明朝第一次與歐洲稜堡打交道,是在崇禎年間第一次明荷戰爭,鄭芝龍擊敗了荷蘭人的海軍後,一度登陸台灣準備徹底驅逐荷蘭人,卻遇到了荷蘭人的稜堡。由於鄭芝龍手下的海盜們擅長海上作戰,而不擅長攻城,派出了數千人,也不能拔掉僅僅有數百荷蘭士兵的稜堡。
而幾十年後,鄭成功收復台灣的戰役中,也是擊潰了荷蘭的海軍勢力。但是,在登陸之後,遇到荷蘭人建設起來的更複雜稜堡系統。用炮擊、上萬人圍攻,效果都很一般,所以鄭成功是用幾萬大軍進行圍城,等到荷蘭人糧食吃完了,迫不得已出城投降。
同樣,康熙年間清軍在北方與俄國人進行戰鬥時,俄國人建立的是稜堡式的殖民據點。所以,往往是六七千的清兵,圍攻只有兩三百的俄軍堡壘,也是圍城數月徒勞無功。
正是因為意識到,稜堡防禦體系的強大,所以肖圖白準備在葛沽鎮外面建設一些比較小的稜堡。
每個小稜堡裡面,能夠屯兵一個排。
在葛沽鎮外面建設12個小稜堡,佈置成稜堡群。而12座小稜堡後面,肖圖白準備再建設一個六角形的大稜堡,讓大稜堡將小稜堡包容在其中。
當肖圖白將自己的稜堡建設方案,讓肖白浪、王啟年、張瑜等人過目之後,眾人皆是讚歎說道:「這種防禦體系一旦建成,哪怕遭遇幾倍敵軍圍攻,也是穩如泰山!」
肖圖白心中暗笑道,豈止是幾倍,沒有重炮摧毀的話,幾十倍敵人也難以攻陷稜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