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明末皇帝分身

大道小說網 第一五四章 新任的天津巡撫 文 / 香港大亨

    定興縣是崇禎九年韃子入寇,攻破的十五座縣城之一,城破之後,滿城皆屠。)包括代替定興縣令守城的鹿善繼,也遭到韃子貝勒阿巴泰的殘忍殺害。在鹿善繼守城戰死後,其生死之交孫承宗奔赴定興縣,扶棺而哭。

    不過,孫承宗、鹿善繼當年在努爾哈赤叛明不久,便認識到後金崛起,是大明的巨大禍患,在薩爾滸之戰,兩人先後請旨經營遼地。關寧軍和東江鎮,皆是兩者制定出來的戰略部署。

    不過,再好的戰略,也需要中央的政策保持連續性和一致性,才能起到效果。明廷在後金崛起後,政策一直是搖擺不定,忽的激進、忽的保守。搖擺不定的戰略,加上財政供給不足,各種美好的戰略,都成為泡影。眼見著後金征服蒙古,改國名為清之後,越發難以遏制。

    孫承宗在定興縣為鹿善繼哭靈,一直到下葬之後,才稍微安定心神。而在定興縣的小吏,將一份抄錄的《邸報》內容送至,孫承宗便迅速的翻閱。

    而關於溫體仁的遷都論,成為這期《邸報》的焦點新聞——「燕都之形勝,不足恃也!」

    孫承宗愕然,心道:「燕京雖然有諸般缺陷,這需要多年在燕京領軍作戰,才能看出道理。溫體仁不過是一屆文人,從未有過督師軍旅的經驗,也不知如何得出這般結論?」

    燕京的防禦缺陷,孫承宗也是心中有數。不過,孫承宗過去的思路,是上書請加固燕京周圍長城關隘。

    事實上,長城關隘缺口何止數萬個,處處皆修補,耗資何止數千萬兩。哪怕是每年擠出數百萬兩撥款,也得幾十年時間,才能夠修補完成。哪怕是長城所有的缺口都被修補完善了,也需要精兵強將去守衛吧?

    明廷最大的問題。不是長城年久失修,更重要的是沒有足夠精銳、可戰的士兵。隨著對溫體仁奏折的閱讀,孫承宗面色越來越凝重。

    「以燕都僻處一隅。關塞之防,日不暇給,卒旅奔命,挽輸懸遠。脫外滋肩背之憂。內啟門庭之寇,左支右吾,倉皇四顧。下尺一之符,徵兵於四方,恐救未至而國先亡也!」

    這一段文字。已經將燕都的缺陷挑明了,由於燕京形勝的缺陷,使得敵軍很容易攻入京師附近,將之包圍。而次次皆需要倉皇召集外鎮兵馬來救援,也不可能每一次都能成功的解救成功吧?如果有一次援兵來遲,恐怕大明便會已經亡國了

    孫承宗閱罷,不僅掩卷沉思道:「好一篇氣勢磅礡的雄文,其氣度、深度絕不類溫體仁的手筆!不知道。究竟出自哪位大才?」

    漢唐兵書重騎兵。宋朝兵書重弓兵、器械,明朝兵書重火器。軍事地理方面,歷朝皆有所研究,但是清初的顧祖禹,才是中國古代軍事地理學的集大成者。這篇來自千古軍事地理學大成者的顧祖禹手筆,孫承宗也只能歎服。

    孫承宗讀罷後。卻是摸了一把眼淚,道:「這般曠世奇才。如果早生三十年該多好。」說著,孫承宗卻是將這篇文章。在鹿善繼墳前,進行焚燒道:「老弟,你在九泉之下,也看看這篇文章吧!」

    正在孫承宗心潮澎湃之際,遠處傳來馬蹄。但見到,一名宦官,在數名騎士的護送下,直奔而來。

    「可是孫承宗老大人?」宦官喊道。

    孫承宗愕然:「我已告老還鄉,不問朝野大事,不知天使尋我這個山野匹夫何事?」

    宦官道:「聖上口諭,大明將才凋零,聖上有意創『黃埔軍校』專事培養將才,迫不得已請老大人出山」

    明朝初年也有培養軍事人才的「武學」,不過也就洪武年間曾經非常重視,後期越來越荒廢。

    此刻,請孫承宗出山,籌建的「黃埔軍校」也等同於大明中央武學,準備從有文化的基層官兵中,抽調人才進行深造。之後,再派回軍隊中,進行追蹤其戰場上的表現,對可造之材進行不斷的提拔、陞遷,給大明培養出一批中央軍校系的軍官,更是有利於改善明末的地方藩鎮軍閥化的態勢。

    至於縣學中普及軍事科目,暫時限於朝廷財政壓力,還不準備實行。

    孫承宗猶豫半晌,歎道:「走吧,公公,帶我見皇上!」

    鹿善繼的死,給孫承宗刺激很大。如果大明有精兵良將,可以將韃虜擋在國門之外,鹿善繼何至於遭此橫禍?哪怕是為了鹿善繼這位老弟報仇,孫承宗也願意拼著這身老骨頭,給大明培養一些可用的將才。

    ——————————

    遷都的輿論,顯然也是很快傳到了葛沽。葛沽軍民中,紛紛對此進行熱議。甚至蓋過了朝廷派遣新一任天津巡撫的消息。

    「終於要南遷了!」肖圖白露出了一絲笑意。

    將岸道:「遷至南京,朝廷至少能修生養息吧!「

    肖圖白點頭道:「太祖當年『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戰略之所以成功,便是因為金陵地區經濟繁榮,能夠積攢錢糧。用這些錢糧,養精兵,從而獲得問鼎天下的資本。元末時,蒙元擁有百萬精銳兵馬,但是財政不足,靠著縱兵搶劫百姓獲得軍費。因此,越是派兵鎮壓起義,義軍規模便越是龐大。而北方的元庭和紅巾軍豪傑,皆是未能笑到最後。而本朝太祖,在環境安定、經濟發達的江南,採用修生養息,獲得充沛財政,養出精銳之師,反倒能夠橫掃群雄。由此可見,財政才是國家安穩、強健的根基力量!」

    將岸道:「朝廷遷都金陵,效仿太祖故技?」

    肖圖白點頭道:「金陵是創業之地,而非守業之地。若是遷都金陵後,以太祖的創業氣魄,廣積糧,養精兵,自是能夠成就一番格局。若是存在偏安的心思,想要求得南宋時的格局,也未必能夠!」

    在兩人交談中,新上任的天津巡撫杜三策,早就秘密的感到了天津。杜三策來到天津後,第一件事並不是去天津府衙,而是微服來到葛沽。

    當然,杜三策微服來訪,早被錦衣衛密探發覺。因此,杜三策的行蹤,根本瞞不過肖圖白。

    杜三策也是一名東林黨人,不過他曾經奉命去琉球國,代表明廷冊封琉球國王。出海冊封藩王,使得杜三策逐漸形成了海洋意識。眼界比之大明傳統的士大夫,要稍微開闊一些。

    半晌後,杜三策在幾名家人的陪同下,騎著驢子令人遞帖子拜見。

    見到肖圖白後,杜三策露出一副親善姿態道:「國師大人,久仰了!本官聽聞,天津十多個州縣,不如一個葛沽繁盛。不知道,國師是如何將葛沽經營成這般的規模?」

    肖圖白道:「無它,經營爾!」

    像商人一般,將城市當做可增殖、可盈利的項目,不斷進行經營。之後,不斷的將財政盈餘,再次投入到可以創造利益,或者是提高整個城市的競爭力的項目上。有意識的推進城市經濟的發展,自能複製出葛沽這般繁榮的工商業城市。

    杜三策以為肖圖白藏私,也不僅搖頭,但是心中暗想道:「你不告訴我,我還不會自己學嗎?」

    接著,杜三策也與肖圖白談及了朝廷遷都大事。遷都是一項巨大的工程,也必是迫不得已才會遷都。

    歷史上,中華大一統的王朝,遷都的次數總的罕見的。就如兩漢都城長安、洛陽之間的遷都,也是因為戰亂使然。同樣,兩宋時期,也是因為北宋都城汴梁被淪陷,逃至南方的南宋君臣迫不得已在臨安建立新的都城。

    大明開國時,以金陵為都城。金陵龍盤虎踞,又長江作為天險,更具備雄厚的工農業生產力。明太祖仗「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戰略,問鼎天下。

    而永樂皇帝,登基之前被封為燕王,封地在元庭經營80多年的燕京,更因為奉命掃蕩蒙元殘餘勢力,從而長期掌握大軍。並且,燕王封地建立的官府,幾乎是與南京的六部朝廷,一個模子出來的。

    太祖駕崩後,建文帝採納文臣集團的意見,用削藩的手段,逐漸收回藩王對於地方的治理權和軍權。不料,燕王驟然發難,率領北方的精兵強將,一路攻破金陵,建文帝不知所蹤。

    其後,燕王朱棣登基,由於懼怕建文帝未死,以及南方官民之心未能徹底歸附。所以,永樂皇帝朱棣才會在登基不久,遷都至北方,以燕京在都城。

    因為,燕京被永樂皇帝經營多年,能夠給他安全感。除此之外,燕京離草原之後數百里,永樂皇帝也存在著心思——如果建文帝未死重新復辟,情況最危急的時候,他也能夠率領騎兵逃到塞外。也是種種的因緣巧合,明朝從永樂開始,便以燕京為國度的格局。

    而此時要遷都到南方,包括了龐大的朝廷部門、工匠、軍隊的大搬遷。整個搬遷過程,計劃分為三年去逐步完成。其中,天津的漕運、海運碼頭,也是承載了遷都搬遷的重任。

    杜三策擔任天津巡撫後,也是受命與肖圖白等人配合,擴建天津的碼頭工程。為遷都做好鋪墊準備未完待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