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明末皇帝分身

大道小說網 第一八五章 兵器製造(二) 文 / 香港大亨

    「國師大人,您對我廠未來的發展規劃,恕我直言——我廠根本做不到!」王思宇有點結結巴巴,對肖圖白說道。

    「做不到?哪一方面做不到!」肖圖白淡然問道。

    「鳥銃的產量,這完全不符合實際!」王思宇鼓舞勇氣說道,「月產5000鳥銃,不但是我廠做不到,就是朝廷所有的軍器所全力生產火器,也不能做到這般的產量。」

    肖圖白道:「那天津軍械廠,今年以內能夠達到的最高產量是多少?」

    王思宇說道:「月產1000隻鳥銃,應該是我廠的極限!」

    肖圖白愕然說道:「這麼低的產量,能頂什麼用?」

    王思宇只好拿出製造鳥銃的相關工作流程圖解,向肖圖白解釋。

    崇禎八型鳥銃名義上是新研發的鳥銃,本質上還是明朝嘉靖年間仿製的西方鳥銃,沒有什麼區別。

    嘉靖年間的文獻記載:「每銃一桿用鐵二十斤,用銀二錢;炭一百七十斤,用銀五錢一分;煉胚打板六工,用銀一錢八分;捲筒六工,用銀一錢九分,內加鉗手銀一分;鑽銃心每桿七工,用銀二錢一分;剉磨四工,用銀一錢二分;打照星、火門、促杖頭並剉完共二工,用銀六分;鑲照星、火門事件,用銀八分;剉銃磨鏨幫鑲一工,用銀三分;鑽火門事件細眼一工,用銀三分;發剉匠一工,用銀三分;打鑽修接通條二工。用銀六分;木托工料,用銀九分;銅打餃鏈工,用銀一錢二分;促杖竹竿工料,用銀一分;油硝醬竹甲鐵線,共用銀二分;鋼鐵一斤,用銀四分;通條爐楞鑽鐵二斤,用銀二分;外照依番式活底螺絲篆工料。用銀三分;共計用三十四工,工料價銀二兩三錢一分。」

    這裡面的物價,是嘉靖年間的物價。

    崇禎年間的物價比明朝嘉靖年間通貨膨脹了六倍。但是。生產工序基本是雷同,一桿崇禎八型鳥銃的生產流程為34個工序、成本價15兩銀子。不到百年時間鳥銃的製造成本上漲了6倍,並不意味著鳥銃的生產技術有大的進步。事實上。中國的鳥銃是明朝嘉靖年間的馬憲、李槐等等技術大牛人吃透西方各國火繩槍樣品,摸索出了一套批量生產規範。中國的工匠們一直按照他們的辦法進行生產,一直到清朝鴉片戰爭時期,還是按照嘉靖年間的辦法生產。

    崇禎年間的《天工開物》上記載鳥銃製造流程:「凡錘鳥銃,先以鐵挺一條大如箸者為冷骨,裹紅鐵錘成。先為三接,接口熾紅,竭力撞合。合以後以四稜鋼錐如箸大者,透轉其中,使極光淨。則發藥無阻滯。」

    這段話言簡意賅,配合書籍上的生產圖片,以及內行人的解說,才可以讀解——製造鳥銃先用準備一根圓柱體的鋼棍作為冷骨,之後將熟鐵燒紅至火熱。用錘子熟鐵,將熟鐵軟化的熟鐵不斷包裹鋼棍,用錘子不斷的捶打熟鐵。在此過程中,要不斷將裡面的鋼棍抽出來,防止熟練和鋼棍粘連在一起。

    而大致做成了空心的鋼管,由於這些鋼管都比較短。還需要一節節的焊接為一個整體,才能形成槍管。焊接過程,或是裹熟鐵、銅片,或者是用其他手段加固。焊接的過程,必須非常仔細,因為稍微疏忽,槍管就容易炸膛。

    焊接嚴密後,由於槍管內部粗糙不平,必須要進一步使用刀具加工。明朝工匠加工槍管內部使用的工具,也是引進西方軍工廠常用的工具——鏜鑽。

    中國工匠將「鏜鑽」稱作「螺絲轉」,用這種加工工具——「絲轉,左轉則入,右轉則出。銃腹既長,如鉛子在內或克火門等項,取開後門絲轉,以便修整。」用這種鏜鑽工具,鑽啊鑽的,一個月時間才能夠把槍管內部口徑鑽大,並且內部鏜的光滑。

    最後一步,就是將扳機、龍頭、火繩、殼罩、火門蓋等等各種機構組裝起來,當然了這種組裝是比較容易的,不超過一個時辰便能夠加工完畢。

    簡單說,嘉靖年間對於仿製西方火器,簡直重視到了極點。不但繳獲倭寇、葡萄牙海盜所用的火槍,而且通過與海外列國交往,獲得了數百種歐洲的火器。之後,令全國的技術牛人,進行大規模的山寨仿製,不但將西方的火繩槍完全吃透了,而且連生產流程中需要用到的機器也全部山寨成功。

    不斷引進國內沒有的技術和文化,這是任何一個國家崛起過程中必然的步驟。西班牙、法國、英國、美國、俄國、日本。世界上哪一個工業國家的崛起,不靠山寨,不靠引進吸收外部的技術來獲得進步?

    漢唐時期文明的優越,也不僅僅是華文明自身的發展。其中,吸收印度、中東、歐洲等等文明的成果,也有巨大的關係。哪怕成為世界最技術最先進的國家,也必須時刻海納百川,將別國最新出現的優勢技術和產業給吸收模仿過來。保證,別人有的我全都有,別人沒有人我也有。

    而後世的中國落後的根源,是因為逐漸自高自傲,認為自己什麼都有了,也需要學習別人的長處。

    這麼一來,中國有的文化、技術,別國都在山寨。而別國獨有的文化和技術,中國卻不屑山寨,如何能不落後?

    後世的新中國,也經過了百多年落後挨打之後。終於醒悟這個真理,高舉山寨主義,不斷的進行補課。如此一來終於形成了一波大國復興和崛起之路。

    明朝從未放棄過山寨,與外界文明的交流還未停止。至少,在火槍、火炮技術上,明朝中期之後,一直與歐洲主流的國家處於同步跟隨式發展。

    現在的問題是,加工槍管不但是明朝的老大難問題,也是歐洲國家的老大難問題。在工業革命之前,兵工廠都是依靠熟練的工匠進行手工業製造。

    17世紀整個歐洲,一年生產的火槍也不到10萬隻,大多數的士兵僅僅經過幾十發子彈的練習,便被送入戰場上。

    火槍生產效率低下,最根本原因在於槍管加工的難度。誰率先解決了批量生產槍管,誰就能夠成為世界最強的軍工業強國。

    「也就是說,限制鳥銃生產的最大阻礙,槍管的製造過程?」肖圖白問道。

    王思宇連連點頭說道:「這槍管不是誰都能夠加工的,必須要非常熟練的老工匠。年輕一點的工匠,加工出來的槍管,多半會出現瑕疵,通不過驗收的。哪怕再熟練的工匠,也需要1個月左右,才能夠製造一根合格的槍管。」

    肖圖白皺眉,半晌後說道:「這個槍管加工的方式效率太低,也太浪費勞動力。必須要改進!要採用更先進,更有效率的方式,批量生產槍管!」(未完待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