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明末皇帝分身

大道小說網 第二五七章 經濟發展為先 文 / 香港大亨

    崇禎十年末,天津——

    年底各項數據爭相報喜。特區總人口達到40萬人,擁有戶口居民267萬。農業產值達530萬兩銀子,工業產值規模1645萬兩。政府財政收入達到417萬兩銀子,除了支出外,盈餘80多萬兩。財政收入中,稅收的比例僅有100多萬兩,剩下的房屋租金,國營企業上繳紅利,佔據了更大的比例。

    除此之外,天津發展銀行也給予了靚麗的業績。銀行存款規模已經達到800萬兩,貸款規模650萬兩。銀行分支營業點,擴張到6家,淨利潤達到19萬兩。銀行的主要儲戶中,政府官員、軍人佔據了半壁江山,其次是一些居民、企業。整個銀行的存款客戶達5萬人,貸款客戶7000多人。銀行已經初步發揮出了金融行業的作用,籌集了社會閒散的資金,貸款給急需用錢的企業和個人,促進了特區工業上的跨越式的發展。

    由於年底各項數據報喜,在春節來臨前,肖圖白特意給特區所有居民每人派發1兩銀子的紅包。這種政府給百姓派發紅包的行為,著實令整個特區震動。

    媒體自然是大書特書,給予這次年底派發紅包的行為進行宣傳造勢!沒有什麼,比政府給百姓發錢,更能收買人心。

    在派發40多萬分紅包後,整個特區凝聚在歡聲笑語中,百姓們非常激動,發自真心的給肖圖白歌功頌德。

    人心穩定。對於特區長遠發展,是無比重要的!

    僅是年底派發40萬份紅包。成本才有40多萬兩銀子,賺取了民心。甚至還不只特區的民心。

    肖圖白的仁德更是遠遠傳播到特區之外,越傳越邪乎。越的窮困的地區,越是將肖圖白描述為救苦救難的活神仙。

    這使得肖圖白,在底層百姓中的號召力,不下於李自成之類的義軍。畢竟,農民起義的不外乎是許諾將來「分田地、均富貴」,一個破產農民加入義軍。成功了之後,也僅是成為小地主。

    而天津特區現在就能給予體面的生活,穩定安逸的環境。這種安定的環境,更是令人嚮往。

    天津特區四鎮,對於肖圖白而言,是一座巨大的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的試驗場。

    肖圖白給南朝鮮仁祖設計的是「先軍政治」,讓南朝鮮的社會資源。全部為軍隊建設服務。表面上,南朝鮮戰爭機器飛速發展,但卻是後繼乏力的。因為,南朝鮮的生產力,並未根本的提升。僅僅是靠著向天津出售資源,換取大量的資金。用於軍事建設。

    而天津的發展思路,則是「七分經濟、三分軍事」,經濟基礎決定了軍事、科技、教育等等各行各業的可持續發展。

    尤其是,軍隊建設是燒錢的,耗費大量的社會資源。無限的向軍隊建設傾斜,便會影響到經濟發展。

    而經濟發展受到影響了。軍事發展也會後繼乏力。比如,1000萬兩銀子投向軍事項目,便是純粹的投入了。而且軍隊規模的擴張,會需要更多的錢財來支持。對於政府的財政,是巨大的挑戰和壓力。

    而如果同樣一筆資金用來搞經濟建設,將30%的盈餘提供給軍隊,隨著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能給軍隊提供的軍費是幾何倍的增長。

    肖圖白採取的策略是,經濟建設為先。

    經濟建設發展好了,軍隊的未來發展就有保障。如果,將手頭資源不顧一切的投入軍隊建設上,手中沒有盈利項目,將來養活軍隊,都是一個頭疼的問題,更別提讓軍隊獲得良好的發展。

    總體而言,天津的各方面都在發展,只不過有快有慢。經濟發展的稍微快一些,其餘的部分發展相對慢一些。而在經濟方面——工商業發展的快一些,農業發展的慢一些。

    工商業發展的快,因為特區狹小的土地,只能以工商業為主,才能在有限的土地中,創造出更高的效益。農業發展相對的滯後,也是因為特區的土地面積有限。並且,城市建設和工業用地,也將會不斷的吞噬農業用地。

    這是沒有辦法事情,發展農業經濟的前途是非常優先的。不優先發展工業,國家就不能強盛,就不能將先進的經濟生產能力,轉化為軍事能力。

    中國宋朝時期就是前車之鑒,宋朝的經濟之繁榮空前絕後,佔據世界經濟比重的80%,但是宋朝如此強的經濟實力,卻不能轉化為軍隊的戰鬥力。宋朝從建國來時,面對北方的鄰居就處於挨打地位。

    明朝的經濟,相對於滿清也是強大百倍,但是同樣經濟實力完全不能轉化為軍事實力。這就是農業國家的局限性!

    工業國家,幾百萬工業人口的軍事潛力,是超過幾千萬農業人口的。

    中國古代長期經濟領先,主要體現在手工業規模的龐大。但是,中國古代並沒有意識到保持製造業技術先進的重要性,因此中國古代儘管產生了不少的發明,但是並未爆發出工業革命,更沒有意識到保持製造業技術先進的重要性。

    英國人後來崛起於工業革命,本質上也是比手工業時代,更發達的製造業而已。美國後來取代英國人的霸權地位,首先是在於美國製造業崛起,取代了英國世界工廠的地位。

    天津的製造業崛起,就是非常重視通過改進機器,以技術的改進,帶動整個工業體系的發展。

    比如,以紡織工業為例,天津紡織業原本停留在男耕女織的落後階段,但是肖圖白令工匠按照「珍妮機」的原理,改進了紡紗機器。從家庭手工操作的單錠紡紗機,或者是三錠紡紗機,革命性的改進到10多錠、幾十錠的紡紗機。最先進的紡紗機,達到了160錠以上。在動力方面,也開始逐漸用畜力、水力等等方式帶動機器,而不再是停留在人力操作。

    過去普通家庭主婦用單錠機器紡紗,一晝夜才紡出幾兩紗,一個月積攢的紗最多能織五六匹棉布。這種模式下,只適合自家種植少量的棉田,織一些土布大部分自家穿,少部分向市場銷售補貼家用。

    而幾十錠、上百錠的紡紗機,一台機器一天內紡出來的棉紗,可能會達到十多斤以上,足以同時向數台織布機提供原料。

    因為,紡紗技術的飛快發展,天津的紡織業開始比江南地區更具備競爭力。光是天津地區,就開始擁有5萬名紡織工人,擁有紗錠100多萬錠,棉紗加工能力達到每年加工2500萬斤。如果全部織成棉布,足以織造800萬匹。不過,特區自身織布產能只能生產500萬匹,剩下的棉紗銷售給周邊地區,帶動了周邊地區家庭織布規模的發展。

    紗錠的增多,令紡紗產量驟增。

    棉花去籽、織布等等上下游產業,出現了發展瓶頸。

    歷史上,英國是因為發明了「飛梭織布機」,導致原始的紡車供應棉紗不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人發明了「珍妮紡紗機」。

    而天津特區的紡織工業的發展軌跡卻是不同,是由於「珍妮機」這種多錠紡紗機器的出現,導致了棉紗產量過剩,為了消化棉紗的產能,增加棉布生產效率,從而發明了「飛梭」式的織布機。

    飛梭織布機,比起傳統的織布機,生產效率更高。普通的織布機,一名熟練的織戶,一天才能織一匹棉布。而飛梭織布機,則可以一名工人,一天只能織3~5匹棉布。

    紡紗、織布技術皆獲得了大幅度的增長後,棉花的去籽加工,則成為了老大難問題。中國古代種植棉花的農民,除了摘棉花之外,還需要人工去籽,將棉花籽取出後,才可以銷售出去。人工去籽的效率很低,至少需要幾十天時間,才能夠將棉籽去掉。因此,很多商戶知道,棉花豐收的時候,並不的收取棉花的好時機,而是要再過一兩個月,等到農民將棉花籽摘掉後,再去收取棉花。

    去掉棉籽的棉花,和沒有去籽的棉花,價格差別很大的。一斤去籽的棉花,在南方地區價值50文錢~70文錢左右。而沒有去籽的新摘棉花,35文錢即可收購。農民倒是願意,將未去籽的棉花銷售,但是商人卻不願意收購,因為那樣一來額外僱傭人工給棉花去籽,未必比農民自己去籽經濟划算。

    軋棉機的發明,解決了棉籽去除的難題。歷史上,一直到18世紀末期,剛剛獨立的美國,農業經濟逐漸從煙草為主,轉型為種植棉花為主。棉花種植業經濟效益非常高,但是棉籽的去除,是一個非常麻煩、浪費人力的事情。美國剛剛建國時期,勞動力資源是非常稀缺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美國伊萊惠特尼發明了軋棉機。在這個機器沒有發明之前,黑人奴隸一天只能將1斤棉花去籽。而發明了軋棉機,一名勞動力一天之內,可以輕易的給50斤的棉花去籽。

    而軋棉機並不複雜,肖圖白稍微提點下,特區已經研發出了這種機器。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