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明末皇帝分身

大道小說網 第二六五章 重農 文 / 香港大亨

    二月,農忙時期。一年之計在於春,無論文明達到什麼樣的高度,也不得不重視農業。因為,沒有農業產出的糧食,人們最基本的吃飯生存,都不能獲得解決。

    重視農業,是歷朝歷代政治家的一項最基本政治行為。皇帝、宰相在農忙時,親自務農,雖屬作秀成分居多。但是,自古以來,務農務出經驗的皇帝,也為數不少。哪怕悟不出多深奧的道理,也會通過親自務農,瞭解農民的辛苦。

    在二月份,肖圖白同樣和歷朝的統治者一般,用參與農業生產,來表示自己重視農桑的態度。與皇帝們在深宮裡面的皇莊種田,伺候皇帝種田的,都是一幫子文武百官不同。肖圖白是真正在葛沽農產務農,接近的也是真正的一線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

    天津葛沽農場,作為特區最大的農業生產基地。

    與別處的農村最大的不同是,水利設施完備,從溝渠灌溉、排澇體系,到提取地下水進行灌溉的風車灌溉系統。

    整個水利設施的完本,已經節省了人多提水的人力物力。在古代,灌溉是一項非常耗費人力的事情,尤其是在北方地區。農田水利不發達,佔據不了良田,耕作劣質田地的農民,用水桶挑水灌溉,奔波幾里路,農忙時奔波上千次,也成為了稀鬆平常。

    小農經濟體制中,上等的良田,臨近水源。擁有上等的良田,無需多操心。便能夠獲得良好的收成。而這些好田,往往被豪強、富戶們佔據,普通的農民,往往是離水源較遠的劣田,光是農忙時候提水灌溉,已經領人耗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了。

    甚至,一些霸道的地主,為了佔據更多的灌溉資源,不允許別的農民,到自己的水源附近提水。在古時候。兩個農村為了爭奪水源。進行慘烈的廝殺、械鬥,也是非常常見的。有人說,古代農民戰鬥意識不強,容易被愚弄。但是。這是與農民切身利益無關的情況下。他們才顯得人畜無害。一旦涉及到農民切身利益。兩個村莊可能為一條灌溉小溪,打出比戰爭還慘烈的混戰。

    當然了,並不是所有的北方人不願意搞農田水利。而是一部分佔據了臨近水源的良田的地主、宗族。並不願意搞農田水利。其一,搞農田水利,就意味著自己的水源被外人瓜分一部分。其二,搞水利是要出錢的,朝廷說要搞水利,肯定要地方自己出人出力。

    儘管很多人知道,水利建設對於長遠來說,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到了北方,執行起來卻是困難重重。

    南方的情況有點特殊,北方的一些田地,由於土地貧瘠,每畝也就象徵性的徵收幾斤糧食。而南方最高的一些地區,則是一畝田徵收2石糧食。原因是,太祖皇帝對陳友諒、張士誠與其爭奪天下耿耿於懷,對於一部分張士誠、陳友諒的舊地盤,征以重稅。

    總體而言,整個江南地區的田地產量高於北方,賦稅也同樣較高。因為承擔非常高的賦稅。農田水利、良種,等等各種先進的農業技術,在南方更普及,原因是被高賦稅壓迫出來的。

    北方的賦稅壓迫較為輕微,所以北方的農村更為保守,不願意革新技術,不願意耗費巨資搞農田水利。

    其實,在16世紀末期,明朝就不斷有重臣,在北方推廣水利建設和普及良種。但是,這些旨在提高農業產量的改革,皆是無疾而終。其實,光是農田水利和良種獲得推廣,北方的糧食產量至少能夠提高兩三倍。

    可惜,北方的農業改革,阻力實在太大。歷史上,清朝對於北方,則是採取用刀子進行圈地運動。大量的田產,被八旗貴族強行掠奪。加上,清初北方人口歷經浩劫,僅剩下1000萬人,推行農田水利和推廣新作物的阻力,有所減緩。

    到了康熙年間,在北方大力推廣玉米、紅薯、馬鈴薯等等作物,令人吃糠拉稀,於是出現了所謂的「盛世」。

    清朝所謂的盛世,水分非常大,主要是受益於美洲作物的推廣,人口以三十年增長一倍的自然增長規律進行膨脹。

    按照小農經濟的標準,盛世取決於人口多寡、倉庫中糧食數量,人多糧多就的盛世。像康乾「盛世」,百姓普遍衣衫襤褸,人均財富少的可憐,毫無富足氣象。哪怕是「盛世」,也的中國有史以來,最窮的盛世。

    肖圖白並不喜歡單純堆砌人口的數量,而是更重視人均的財富和受教育程度。以及軍事、科技、經濟、領土等等各方面綜合實力。

    在肖圖白看來,盛世應該是國民創造財富的能力,以及人們享受的生活質量富足,這才配得上盛世。

    以發展農業經濟而言,如果,大多數農民是靠玉米、紅薯、馬鈴薯之類的粗糧果腹,大多數百姓營養不良,顯然是稱不得盛世的。

    以飲食而言,盛世的標準,應該是百姓可以天天吃得起肉。如果天天吃得起肉,最起碼在飲食上,就算不上盛世。

    「國師大人,農場今年的計劃,種植20萬畝的糧食。粗糧、細糧各一半。剩下20萬畝田地種棉花,全力供應特區的棉布產業。此外養殖業10萬畝,確保年提供100萬隻家禽和5萬頭家畜供應市場。此外,煙草、茶葉、辣椒、藥材等等經濟作物的種植,佔據10萬畝。今年的目標是,農業產值達到700萬兩!」農場的大管家楊斗充滿自信說道。

    肖圖白點頭說道:「這個目標是很科學的!農業並不僅是糧食產量,而是土地的綜合經濟效益。還有。煙草等等作物,對於土地的傷害比較嚴重,種植了煙草後,多採用拋荒、休耕等等方式,恢復土地的肥力。還要充分利用蚯蚓的作用,蚯蚓既能改善土地的鹽鹼化,也能夠改善酸化土壤。讓一些土地,循環用於養蚯蚓,可以對耕地起到恢復和保護作用!」

    事實上,天津葛沽農場的存在意義。主要是外部糧食、資源斷絕的情況下。自給自古時期的準備。

    而現如今的天津,大多數的糧食、資源,皆是來自於進口。在大量日本、朝鮮的糧食,被被存入天津的糧食庫存中。使得天津的府庫中糧食。是在不斷的增長中。

    但是。哪怕外來的糧食和資源,價格再便宜,數量供應再充足。也不能將葛沽農場推平,開發成工業、商業用途。

    因為誰也不能擔保,永遠能夠從海外買到便宜的糧食。

    參觀了葛沽農場的勞動場面,肖圖白與陪同的文官、軍官們,為了表示重視農業,也親自下田,參與農活,以農民們打成一片。

    肖圖白在現代社會,從來沒有親自下過田。但是,穿越到明朝,身居高位後,卻首先虛心的學會務農!

    務農是政治態度!

    連務農都不會,其執政能力,是不會被古人認同。

    事實上,肖圖白之所以親自參與勞動,也是避免自己提出一堆的理論,但是卻脫離生產,不切實際。理論再好,也需要懂得生產,才能夠發揮出作用。

    而在參與農業生產過程中,肖圖白更主動與農民們交流,關於農事,農業技術,以及農場的管理經營。基本上,肖圖白通過七天左右的時間,與一百多名農場不同階層的農民農民進行交談。

    有普通的雇工,也有技術人員,中層的管理,等等絕大多數人提出的看法,無論肖圖白是否認同,皆默默令人記下來。

    「國師大人,農場的這種管理,採取僱傭制,大鍋飯。好的農民和差的農民,區分不出來呀!如果,把田地分包出去,有本事的和沒本事的,自是能區別開來……」一名40多歲的老農猶豫說道,「而且將農場的田地給佃出去,每年總產量會有所提升的!」

    「這位大爺,你提出的看法,我比較贊同。但是,我們考慮的角度不一樣!分包出去了,或許田地的總產量會提升。但是,提升的有限的,而且,會浪費大量的人力!你看,現在我們農場哪怕加上畜牧業和銷售人員、技術人員,才8000多人。8000多人,便將50萬畝田地,打理的井井有條,產糧食、產肉食,產棉花、產煙草,雖然不算最優秀,但是總體而言,是合格的!若是分包出去,需要多少勞動力?我看,至少要五六萬人吧。多浪費了幾萬人力物力,糧食能增產多少?」肖圖白問道。

    「我看能增產幾十萬石。」老農認真考慮說道。

    肖圖白笑道:「50萬石去算!一年增產50萬石糧食,也就是增加20萬兩銀子的經濟效益。但是額外付出了5萬勞動力。而這五萬勞動力,節省出來,從事工業商業,一年最起碼能創造個100萬兩銀子的效益吧!再說,原本8000人去管理50萬畝田地,現在讓五六萬人去管理。總產量高了,人均的產量卻是低了。總體而言,只有極少數種田能力好的農民,在承包土地後,能獲得更高的收入。絕大多數農民,在承包後,人均收入會大大的降低!現在國家動亂的情況,並不是糧食總產量不足,而是不均啊!窮人,太窮了,遇到災荒買不起糧食吃!所以,最關鍵的是,提高大家的收入。有了收入,有了銀子,地主家中堆積如山的糧食,也願意賣給窮人的嗎!」

    有時候,農民起義的原因是,農民覺得沒飯吃,要地主開倉放糧。地主心想,你給錢,我給糧。窮的揭不開鍋的農民,哪裡有可能有銀子?於是,雙方談不攏,就爆發了底層農民揭竿而起的現象。

    解決社會最尖銳的矛盾,最關鍵不是要把糧食產量提高,而是提高普通的人收入,要大家有錢買糧食。糧食產量再高,也是地主家的,地主會無償把糧庫裡面的存糧,提供給窮人食用?

    老農搔首,不好意思道:「大人想的,比小人琢磨的更有道理。」

    肖圖白與不同的農民進行交心後,對於農場的實際情況,瞭解的也更深刻。總的老說,這個年代的農民,種田的能力不俗。

    在先進的技術被他們掌握後,能迅速的消化。並且,只要肯投入本錢去做農業實驗,農業技術也時不時的取得一些驚喜。

    雖然,智慧的火花,燃燒的還不夠徹底。

    但是,肖圖白知道,給這些農民們普及更多的知識,讓他們有能力去總結知識理論,先進的農業技術的發展、積累,總是會加快的。暫時而言,肖圖白不是農業專家,能夠做到的僅是,給農民們掃盲、普及知識,鼓勵他們去鑽研、思考,剩下的就不要去管他們了。

    農業技術上的重大突破,並不是你要管,就能管得好的!

    哪怕一兩個才智過人的管理者,能夠想出一兩個好辦法,但是不可能顧及到整個生產過程的方方面面。整個行業的創新、改進,應該是從事這個行業的勞動者,集體推動!

    中國古代的大多數勞動者,有時候不缺乏創新,也經常琢磨出一些先進技術。但是,由於他們不懂文字,不會記錄,不會總結,絕大多數的技術創新,都是白白的忘卻了、失傳了。如果人類能夠記載更多的勞動者們的靈感、火花,那麼技術的發展速度,恐怕會達到一個極其驚人的速度。

    中國古代的工農業生產技術,長期的領先有世界,主要是因為中國很早發明了書寫紙和印刷術。這兩項技術,讓中國的大量技術,被用文字記載下來。從而,技術積累速度,領先與世界其他國家。

    而到了大航海時代後,紙張、印刷已經在中東、歐洲逐步普及,中國文明的獨有的技術積累優勢,便逐漸的失去了。

    但是不要緊——絕大多數的技術創新,其實是一線普通勞動者,智慧火花偶爾燃燒時,湧現的靈感。只要這些靈感,能夠被多記錄下來一些,技術發展的速度,就無需擔心。所以,天津特區採用的方略是給勞動者進行文化掃盲,讓更多勞動者掌握文字這種工具,自然而然的能夠加快科技的發展速度。(未完待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