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穿越重生 > 隨身帶著如意扇

大道小說網 第四十四章 種樹忌諱與竹蟲 文 / 南州十一郎

    求推薦求收藏求點擊。

    在這裡謝謝血獅獸皇的第一個打賞。

    今天懶點,早上中午就並做這一章了,晚上還有一章

    宋文呆呆的抱著「人參」看她們離去,半響才反應過來,自己好像還沒給黃小君拍「人參」的錢。

    不過看到車已經去遠,只能等以後了。

    他本想打電話給她,可想到方才不借她的錢,已經弄得她不高興,現在再說還錢的事,都不知她會怎樣,只好等過一陣子再說。

    說真的,倒不是他大男人主義,而是他確實不想欠人家錢財。他是個老實人,一旦欠了人家的錢就會記在心上,那種滋味真的不好受,所以他寧可自己窮點,也不向別人借錢,即使這個人是好兄弟老婆的姐妹。

    隨手把捧著的「人參」收進如意扇中,又到前幾天種下的幾棵果樹那邊看了看,發現種的果樹都成活了,而且還都長出了新芽,看來如意扇中的泉水果然是不同凡響。

    看完果樹,他又到湖邊看了下大蕨菜,發現長勢不錯,似乎還有要抽芽的情況,連忙又澆了一些泉水,然後才往後院走去。

    後院中,他種下的野菜長得很好,綠油油一片,有的已經開花,看來過幾天就可以收種子。等收了種子再種下,到時就有幼嫩的野菜吃了。不過現在天氣冷,種子種下去也不知能不能發芽,看來要弄個塑料薄膜保溫棚來種才好。

    一邊的西紅柿苗也長得不錯,長出的西紅柿都快把枝椏壓彎了。

    他看了,連忙去找來幾根樹枝,在西紅柿苗旁邊搭了個「x」形的架子,把西紅柿苗綁在架子上,免得西紅柿苗頂不住長大的西紅柿倒下去。

    弄好西紅柿,他又往旁邊看去,一旁的蒜苗和芥菜、芫荽也長得可以,倒是冬窩和菜心長的很差。

    又走到一邊新播下菜籽的地方看了看,發現前幾天新拿來種的絲瓜籽還沒發芽,不過四季豆和荷蘭豆倒是長出了苗來,青青的,嫩嫩的,煞是喜人。還有旁邊的一畦蘿蔔,苗已經長的有食指長,看來不用多久就又有蘿蔔吃了。

    或許是露水多,院中的野草又開始瘋長起來。

    沒奈何,宋文只得蹲在地上除起草來。本來他是想等草長大再拔的,那樣好拔一點,可要是那樣的話被他老媽看到估計又要嘮叨了。

    小狗看到他在拔草,也屁顛屁顛的跑過來,在一旁幫忙咬了起來。沒咬幾嘴,就狂吐了出來,跑到水溝邊上喝著水,估計是咬到什麼味道不好的草了,有些草的味道可是很臭的。

    小刺蝟也跑出洞來,在地裡一邊走一邊蹭著,一會兒發現菜葉上有蟲子,就走過去,一嘴吃進肚子裡。

    在旁邊玩耍的小雞鴨看了都紛紛跑了過去,在那邊唧唧嘎嘎叫著找起蟲子來。

    一時,後院倒成了這些小傢伙的快樂天堂。

    拔完草,宋文來到昨晚種的葡萄樹旁,發現葡萄樹頭上竟然冒出了一點點的新綠,好像要長芽了。

    他看了,不禁皺起眉頭來。

    這葡萄他可是要嫁接的,若是長出的芽兒太多,以後就不好嫁接了,也不知道現在能不能嫁接,要是可以的話,直接嫁接就行了,省得等到明年。宋文苦惱的想著。不過想到現在外面那些發芽的果樹,也就釋然了。

    按照情況,外面那些果樹不是也沒法發芽嗎?現在不是發了。說不定現在還真的可以嫁接,可以試一試,就算不成功也沒什麼損失不是。

    想著,他就往樓上走去,打算上網買一些葡萄苗回來嫁接。

    回到房間,就上網訂了一些不同品種顏色的葡萄苗。有些店舖老闆良心發現,跟他說現在葡萄嫁接活不了。可他不管這些,只是買了下來。人家店主看到他這副傻帽樣,也無話可說。

    買下葡萄苗後,他感覺前院那邊空落落的,有點不好,又不想種花,所以就買了一棵棗樹和一棵蘋果樹來種,以後長大了不僅可以遮蔭,還有果子吃,一舉兩得。

    在中國,不管古今,在家中種樹都非常講究。

    一不能種梨樹,梨者離也,不吉利;二不能種荔枝,荔枝離枝,都離枝了,還有什麼吉利的;三不能種柿子,柿者死也,不用說誰都知道為什麼不能種;四不能種龍眼,龍眼曬乾的果肉叫桂圓,很好聽,又是富貴又是團圓的,但龍眼就不好聽了,龍眼,聾眼,多彆扭;五不能種芭樂,芭樂又名番石榴,閩南人稱「那撥仔」,又有人叫「雞屎果」,因為他成熟的時候會散發出一股濃濃的芭樂味,雖然吃起來味道不錯,但那散發出來的氣味聞久了很要命;六不能種楊桃,不僅帶桃花,還水性楊花,不好;七不能種杏子,相信每個人都會背那首「一枝紅杏出牆來」;八不能種芒果,因為做什麼都會茫然無結果,而且芒果樹長得很快,最後樹身又非常粗大,樹大遮蔭,會把整個房子都遮住,不好;九不能種李子、楊梅,因為諧音很不好聽。

    或許有人說:這樣算起來倒是什麼都不能種了。

    但農村中的忌諱就是這樣,什麼不吉利就不種什麼,比如種樹,不能種「柳樹、桑樹、槐樹、楊樹、苦楝」等。

    俗語說:「前不栽桑,後不栽柳,當院不栽鬼拍手。」

    桑樹的「桑」聽起來和喪事的「喪」很像,非常不吉利。

    柳樹就更不吉利了,民間有句俗話叫「吃在廣州,死在柳州。」為什麼?因為柳州盛產柳木,棺材便宜啊!而且親人死去時,送殯用的「哀杖」、「招魂幡」也都是用柳枝做的,你說能有多吉利?而楊樹則好一點,只是楊樹葉多,稍微風吹,葉子就「嘩嘩啦啦」作響,像「鬼」拍手,試想晚上有這樹在,做事哪還有什麼精神。

    槐樹又稱國槐、家槐。

    《周禮.秋官》記載:周代宮廷外種有三棵槐樹,三公朝見天子時,站在槐樹下面。三公是指太師、太傅、太保,是周代三種最高官職的合稱。後人因此用三槐比喻三公,成為三公宰輔官位的象徵。後世之人多在門前、院中栽植,有祈望子孫位列三公之意。

    鄉間也有「屋後不栽槐。」的說法,據說就是因為槐樹在古代是吉祥、長壽和官職的象徵,所以禁忌植槐於屋後。但也有一個說法,那就是槐樹招蟲。槐樹得了蟲後,那樹上的蟲子就會垂絲往地下掉,白白的絲上吊著肥肥綠綠的蟲子,民間稱之為「吊死鬼」,你說能不能種?

    楝樹又名苦楝,人都說楝子為苦果,兆主人食苦果,不吉。

    所以算來,宋文也只有棗樹和蘋果樹好種。紅棗,寓意紅紅火火、早生貴子;蘋果,平平安安,多好聽。

    買完東西,宋文便拿了袋子、柴刀出門,打算去竹林裡看看有沒有倒霉的竹鼠或者野豬落進籠子和陷阱裡。

    誰知才剛剛走出門,就看到宋虎開車過來,也不知他有什麼事,就站在院前等著。

    車來到宋文面前停下,宋虎走出車來,後面還跟著一個人。

    宋文一看,是矮老兄,不由奇怪宋虎帶他來幹什麼?不過來者是客,他就把拿柴刀和袋子放回去,招呼兩人到屋裡泡茶。

    茶過三盞,宋虎才說明來意,原來矮老兄聽說兩人要上山後,也想跟著一起去。宋虎怕沒跟宋文說,到時他會不高興,所以就特地帶著矮老兄過來說一聲。

    宋文對此根本無所謂,反正多一人也是那樣,沒什麼區別。

    宋虎也就是來跟他說一聲,要不是矮老兄堅持要過來,他都懶得走這一趟。泡了會茶,就拍拍屁股走人,可謂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被他這麼一鬧,已是中午,宋文就去做飯。

    現在不用挖筍,大水牛也生了,宋遠水閒山中太過清靜,就下山去住,只留下宋文一個人。

    宋文也一個人習慣了,倒無所謂。吃完飯,睡了個午覺。醒來後,就去山上看有沒有抓到竹鼠什麼的。

    到竹林巡視了一下,沒逮到野豬,倒是又收穫了幾隻竹鼠,看來竹林裡也就只有那野豬一家了。過幾天看看,若是再沒有野豬,就把陷阱填了,免得到時候自己人不注意掉了下去。

    看到鼠籠中的竹筍已經變老,他就又把鼠籠中的竹筍換過一遍。像這種剝殼的竹筍,放在外面,一天就會變老,沒那麼清脆,這些鼠輩都鬼的很,不嫩它就不吃,就和老牛喜歡吃嫩草一個德行。

    換好竹筍,他又用蛇皮袋把關著竹鼠的鼠籠裝起來,就要往山下走去。

    忽然,竹林中傳來一陣詭異的聲音。

    「呮、呮、呮、呮」

    宋文連忙停下腳步,仔細聽去,似乎是蟲子在吃東西的聲音,就順著聲音傳來的方向輕手輕腳的走了過去。

    一會兒,來到一棵青翠的毛竹下,發現聲音就是從竹子中傳出來的。仔細看去,發現竹子中間一節有點枯黃,中間更是被什麼東西咬出了一個洞。

    看起來應該是竹蟲在吃竹子。

    竹蟲又叫竹蛆,有的地方稱為「筍蛆」。竹蟲又是竹蜂的幼蟲,竹蜂是一種危害竹林的害蟲,它在嫩竹內產卵孵化,?幼蟲啃吃幼嫩竹筍吸收養分,20天內可以從米粒大小長到手指頭般粗大,寄生在竹筒內,從竹尖逐節往下吃,最後藏於根部,體肥停食,準備破蛹而出。竹林一旦被其危害,嫩竹就不能生長成材。

    對於這種竹林的害蟲,宋文向來不會手軟,就拿起砍刀對被蟲子咬過的竹節砍了起來。

    不一會兒,竹子就砍出了一個洞,他把手輕輕的伸進去,往裡面抓了一下,再伸出來時手中就多了幾隻白白胖胖的蟲子,這就是竹蟲。

    竹蟲呈白色,形狀似蟲草,將竹蟲用開水燙後用油炸,十分香脆可口,味道絕不輸於蜂蛹和蠶蛹。

    既然是竹林的害蟲,那就應該受到正義的懲罰,應該讓它下油鍋,然後吃落肚中,讓它化成一堆糞便,永世不得超生。

    宋文感覺這個想法很好,就對竹子根部砍了起來。

    林中太黑,也沒地方放竹蟲,他就想把整棵竹子砍回去,再把竹蟲取出來。

    砍下蟲竹,宋文就帶著東西往山下走去。

    回到家中,拿來鋸子把竹子一節一節鋸開,抖出竹子裡面的竹蟲,最後得了一大盤。一大堆的蟲子在盤中不停蠕動,膽小的人看了都頭皮發麻。

    取出竹蟲後,他來到廚房,把竹蟲用水沖洗一下,然後用滾水燙過,濾干後,放入油鍋炸。最好是用肉油和植物油混合的油炸,那炸起來的味道才香。等炸成金黃色後撈起,吃時撒上椒鹽、或鹽末,非常的可口,感覺帶著一絲絲的甘甜和奶味。

    宋文吃了個肚飽,看到還剩下一大半,就收了起來,留著明天再吃。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