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紅色警戒之民國

正文 第349章 日本進攻東南亞 文 / 華麗的虛偽

    與德國入侵波蘭一樣,先前在德國的牽頭下,蘇聯在與日本就日蘇國界戰爭簽署互不侵犯條約後也緊接著入侵波蘭。面對兩國的夾擊,波蘭軍更是顯得狼狽不堪。

    同一時間,得知蘇德入侵波蘭後,法國和英國以及同盟國在內的所有國家,一同對德國宣戰,但同盟國並未對蘇聯宣戰,也就波蘭一國獨自對蘇聯宣戰。此時同盟國裡面大部分的人都認為,蘇聯還是可以爭取的,蘇德的關係絕對沒有表面上那麼好。儘管有同盟國條約,但英法並未全部履行,至少在對蘇聯的問題上是如此。

    法國、英國和英聯邦成員國紛紛正式向德國宣戰,但實質上給予波蘭的支援則十分的少,只有在法國薩爾當地發起小規模的攻擊。英法兩**隊只是在馬其諾防線保持警戒,展開防禦,並沒有大規模攻擊德**隊的意思。

    緊隨其後,日本和意大利也對同盟國成員國宣戰。然而意大利宣戰後,並沒有實質性的軍事舉動,十分平靜。不過日本就不一樣了,在向同盟國宣戰了不到五分鐘,已經悄悄靠近金蘭灣的日本聯合艦隊,便對越南法**隊展開突襲。在艦載機和艦炮的掩護下,日本海軍陸戰隊一個旅團的日軍登陸金蘭灣,佔領灘頭,隨後朝內陸攻擊。運兵船緊隨其後,在艦炮和飛機的掩護下,一船船的日本被送上海岸。

    跟隨歐洲戰事爆發,東南亞戰爭也開始了。

    越南法軍第一時間被日本人打懵了。根本來不及反應。加上殖民地駐軍普遍缺乏訓練,根本不是如狼似虎日軍的對手。很快,一塊塊土地被日軍佔領。

    日本的攻勢很迅速,不到半天的時間,便佔領了整個金蘭,隨後跟在艦隊中的所有陸軍全部登陸。以師團規模為進攻主力,向四周輻射過去。此時日本軍隊根本沒有休息,戰鬥瞬間便達到白熱化,只不過是單方面的白熱化。因為法軍更像是被攆著走的鴨子,在亡命奔逃,無法組織起有效的反抗。

    法國敗退得這麼快,究其原因兵力上差距很大。越南殖民地,法國駐軍也就那幾萬人,要分散駐守整個越南。而日本則有十個師團,還有兩個裝甲旅團。實力比起法軍強很多。並且日本還有艦炮和艦載機的支援,法軍只有一些老式飛機,根本不是日本最新式零式的對手,完全就是被虐。再加上日本搞的是突然襲擊,之前一點徵兆都沒有,所以法軍敗退也就不奇怪了。

    同盟國上下。此刻都陷入了極大的被動中,蘇德進攻波蘭,日本進攻東南亞。此刻他們都反應過來,之前軸心國是在唱戲給他們看,可他們一時間也沒有辦法。準備還不到位。也是鞭長莫及。

    英國首相張伯倫第一時間辭去首相職位,由丘吉爾重組內閣。領導英國下階段的戰事。組閣速度很快,張伯倫走下首相的位置,丘吉爾便馬上上任。所謂的組閣,其實已經準備好了,戰爭一開始,張伯倫也感覺到自己已經無法掌握首相的權柄,國內民眾和上下議院的不支持,不辭職也沒有辦法。

    上任後的丘吉爾馬上就發佈了好幾道命令,命令一部分海軍部隊封鎖德國外海,期望能夠破壞德國的經濟發展並給予戰況有些許支援。又命令東南亞地區英軍匯合法軍,抵抗日本人的進攻。隨後又命令地中海海軍,緊盯德意海軍動向,尋找機會盡可能打擊德國海軍。

    戰爭爆發,吸引了諸多目光,但也有一些人的目光望向中美兩國,想看看兩國有什麼表態。中華和德國關係一直都不錯,美國和英法關係也很好。兩個大國的態度,很有可能改變戰爭的態勢,不得不讓人去關注。

    中華並沒有讓人久等,官方發言人很快就給出了中華的立場。

    「奧運會剛剛結束,在歐洲和東南亞就發生了戰事。中華一直都希望世界和平,但限於實力因素,無法做到真正的去維護和平。對此中方也只能深感遺憾。……,在此,中華會堅定自己的立場,堅決保持中立,絕不幫助任何一方。」

    美國也緊隨其後,也發佈了官方消息。結果和中華一樣,美國也宣佈保持中立。

    中美兩國的態度,讓不少人都覺得,是不是兩國在相互警惕,誰也不想先一步加入戰爭,以免自己吃虧。這個認為也不是不可以,相互警惕是必然的。當然兩國也沒有宣佈相互間簽訂的條約,對此都保持沉默。

    兩個世界工業大國宣佈中立,也讓不少國家感到安心。最直接的便是英法,畢竟印度和東南亞地區,距離中華太近了,要是中華來趟渾水,那結果可想而知。中立就中立,總比幫助一方要好點。

    相互對立的關係,一方高興,另一方便不會高興。只不過這種不高興是深埋在心底的,沒有表露出來。表面上關係要處好,還是很有必要的。

    9月5日,在戰爭開始半個月後,波蘭領土隨即被德國和蘇聯瓜分,而立陶宛和斯洛伐克也獲得一部分土地。但儘管如此波蘭政府始終沒有宣佈投降,相反地另外組織了波蘭地下國和波蘭家鄉軍,繼續在之後連同佈署在波蘭週遭各條戰線的盟軍部隊一同作戰。此外大約有10萬名波蘭軍事人員則撤離到羅馬尼亞和波羅的海國家,這些士兵後來也加入抵禦德國部隊進攻的行列。

    在對波蘭和立陶宛政府進行干預後,蘇聯依照《德蘇友好合作劃界條約》的內容強迫波羅的海國家「協助蘇聯軍隊於他們國家內進駐」。

    —————————————

    半個月的時間,日本在東南亞的攻勢也十分猛烈,完全就是一副不要命的架勢。一致把英法在東南亞的聯軍趕往緬甸,半個月的時間,又有兩撥日本陸軍登陸東南亞地區,日本在東南亞的兵力達到了二十個師團,加上獨立旅團,人數達到了六十萬,是英法聯軍的五六倍。

    等波蘭被蘇德瓜分後,日本也完成對除了緬甸外其他東南亞地區的佔領。而英法盟軍直接被逼到緬甸,擺在眼前的道路進退兩難。因為緬甸上有一條線,一條他們不敢越過的線。這條線隔斷了他們撤回印度的路線,讓印度的援軍也無法前來支援。

    中華既然保持中立,在緬甸又有一條中緬鐵路,屬於中華的國土。由於中立原則,更不可能讓英法盟軍或者日本軍隊通過,因為那不符合中立原則。只要讓一方通過境內,實現軍事目的,那就等於主動破壞了中立立場。

    陳紹這些日子多半的時間都待在國防部的指揮中心,國內的事情他已經全部交給宗離和維仁等人去處理,他現在要把精力放在世界戰事上。培養了宗離和維仁兩人那麼多年,陳紹十分信任兩人的能力,也放心把國事交給他們處理。

    「陛下,同盟國又發來請求,希望我們放東南亞盟軍過去。」蔣百里走到陳紹身邊說道。

    「原則是不可更改的,他盟軍要撤退,要是日本要進攻呢?我們是不是也要放日本人過去,既然是保持中立,那就互不相幫。回復,除非是盟軍向中華繳械,並且由中華拘留看管,否則我們是不會讓他們走進邊境。不然就讓日本把那幾萬盟軍抓去當俘虜好了,立場是絕對不會改變的。」陳紹開口道。

    看到幾萬盟軍被圍堵,退無可退。陳紹忍不住就想起後世在四行倉庫那些被英軍繳械的**英雄,如今事情剛好相反。

    英法想要救出那幾萬盟軍,此刻整個東南亞地區都被日本包圍起來,要撤回去只有通過那條鐵路。可在這裡也駐紮了一支現役集團軍,戰鬥力十分強悍。根本不噓英法盟軍多次請求,如無法逾越的高山般擋在英法盟軍前面。再者說這裡而已是人家的國土,幾萬大軍要通過,為了避免發生「誤會」,必須要讓中華同意,否則很容易爆發軍事衝突。

    陳紹自然不可能讓他們通過,緬甸鐵路周圍已經是中華的境內,也就是中華的國土。哪能讓別**隊隨便通過,他們又不是中華的盟國。更何況,讓盟軍過去了,日本人呢!難到也要放日本人過去,這不是扯淡嘛!

    不過陳紹也沒有把話說死,可以幫助你盟軍保住那些士兵的性命,免得落入日本人手裡,但必須無條件向中華軍隊繳械。這樣中華才有借口看押盟軍,也同等於保護他們的安全。至於日本會不會有意見,陳紹一點也不在意,這也算是幫助日本「消滅」了幾萬盟軍,日本哪敢有意見。

    此時已經焦頭爛額的丘吉爾接到中華的回復,心中感到莫名的悲哀。這樣的事情算什麼?可現在他也沒有什麼辦法,以其被日本人消滅,還不如去向中華軍隊繳械,最少可以保住一條命。可這樣一來,盟軍的臉就丟大了。

    「罷了、罷了,反正臉也丟大了,也不差這一點。」思索了良久,丘吉爾也只能如此的自我安慰。

    ps:龍套樓才收到一個龍套,這也太那個了吧!話說現在真的不流行要個龍套的嗎?讓華麗也少費一點腦細胞不是。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