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紅色警戒之民國

正文 第369章 敦刻爾克(上) 文 / 華麗的虛偽

    盟軍印度洋艦隊的躲避政策並沒有太大的效果,日本方面搜尋不到盟軍艦隊,便把手伸到了盟軍印度洋艦隊的補給港口。

    日軍首先對孟加拉灣中的盟軍貨船再次發動了攻擊。在短短了一天內,在小澤治三郎少將的率領下,龍驤號與另外6艘巡洋艦一起共擊沉了23艘船隻,另外在印度西海岸還有5艘以上的船隻被日軍潛艇擊沉。

    隨後,日軍南雲艦隊第一、五航空戰隊與第二航空戰隊匯合轉戰印度洋。

    南雲艦隊出動艦載機空襲了錫蘭灣印度洋艦隊的科倫坡和亭可裡蘭基地,在長門號為首四艘戰列艦的圍攻下,英軍重巡洋艦多塞特郡號、康沃爾號和航母競技神號、驅逐艦吸血鬼號被擊沉。

    但是由於一系列鬼使神差的因素,日本艦隊並未發現近在咫尺的薩默維爾主力艦隊,因而只是進入印度洋打了一圈之後就回太平洋了,英國印度洋艦隊主力因而避免了全軍覆滅的命運。

    此戰後,英國殘餘艦隊全部撤往也門的亞丁和英屬肯尼亞的蒙巴薩港,幾乎放棄了整個北印度洋的制海權。

    打殘了盟軍的印度洋艦隊,南雲忠一併沒有繼續追逐剩餘的盟軍主力艦隊,而是和聯合艦隊匯合。因為下一步的進攻即將展開,而盟軍剩餘的印度洋艦隊也沒有太大的戰鬥力。已經無法威脅到日本在印度洋上的實力。

    日本在印度洋上大展其手,在歐洲戰場,戰爭也一刻都未停息。

    最吸引眼球的是,德國一直都停靠在地中海的艦隊開始網,逼向盟軍在地中海的海軍力量。迫於力量上不足,盟軍司令部下達了後退不與德國艦隊交戰的命令,以免被全殲。

    盟軍地中海的海軍力量一退再退,屬於法國的海軍直接撤到法屬阿爾及利亞。而英國海軍直接撤出地中海。想要以此來分散德國艦隊的兵力,但德國並未上當。

    德國艦隊並沒有去管法國的艦隊,而是直接穿過直布羅陀,追著英國艦隊而去。後方法國艦隊緊隨其後,駛離阿爾及利亞,也跑出地中海。

    陸地方面。

    在40年10月芬蘭拒絕了蘇聯近乎侵略領土的要求,隨後雙方便爆發了軍事衝突,最終在41年3月由芬蘭作出讓步簽署了《莫斯科和平協定》。在這之中儘管法國和英國已經向德國宣戰,但是仍盡可能援助芬蘭抵禦蘇聯的入侵,而蘇聯也因為這入侵舉動而被國際聯盟剔除。國際聯盟,斯大林毫不在意,有了實際的利益,破國際聯盟有什麼用。

    41年2月時,蘇聯和德國另外簽署了《德蘇貿易協定》,由蘇聯提供各式原料來換取德國的軍事和工業設備,而德國也能夠借此迴避盟軍對其的原料封鎖。

    而在西歐,英國開始將其軍隊部署到歐洲大陸,但由於英國部隊始終沒有和德軍發生軍事衝突,這使得這段時間又被稱作「假戰」。一直到41年4月開始,德軍在發起大規模入侵的情況下才有所交戰。

    德國為了避免盟軍借由威爾弗瑞德行動來阻擋瑞典鐵礦運往德國的路線,決定入侵丹麥和挪威以確保原料的運輸。丹麥立即宣告投降,而儘管盟軍提供協助德軍仍然在2個月內攻佔挪威。

    41年5月,德國開始策劃入侵法國、比利時、荷蘭與盧森堡,在幾天內德軍便以閃電戰戰術成功攻下荷蘭和比利時。法國所設下的馬奇諾防線使得法軍認為透過天然屏障能讓德軍裝甲車輛無法突破,然而德軍則先攻佔防禦較為薄弱的阿登後隨即攻擊位在比利時的盟軍側翼。

    德軍136個師在4000多輛坦克引導下,繞過馬奇諾防線,以a、b兩個集團軍群進攻比利時、荷蘭、法國、盧森堡等西歐國家。德軍的主攻方向選在左翼的a集團軍群,指揮強大的裝甲部隊,在馬其諾防線的北端——曾被視為是坦克無法通過的崎嶇而森林密佈的阿登山區發動進攻。這使向比利時進軍迎戰德軍右翼b集團軍群的英法聯軍大失所料,僅十多天時間,德國裝甲部隊就橫貫法國大陸,直插英吉利海峽岸邊。北部的聯軍事實上已經被包圍在法國北部的佛蘭德地區。5月末比利時軍隊投降,40萬英法聯軍開始全部集中向敦刻爾克撤退。

    西面的英吉利海峽成為聯軍絕處逢生的唯一希望。然而德國會讓他們如意的撤退嗎?

    5月26日晚十八時五十七分,英國海軍部下令開始執行「發電機」計劃,此時形勢比制定計劃時更險惡,原準備使用的法國三個港口只有敦刻爾克可以利用,布倫和加萊已經被德軍佔領。

    40萬英法聯軍唯一的生路,就是敦刻爾克及其附近40公里海岸線,敦刻爾克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堡,自公元9世紀以來一直是法國北部重要港口,以吞吐量計為法國第三大港,擁有7個供大型船隻停泊的深水泊位,4個干船塢以及長8公里的碼頭,港口航道經過疏浚,大型船只能夠自由進出,完善的防波堤和凸式碼頭可以有效抵禦英吉利海峽的狂風大浪,如果這些港口設施能夠充分利用,40萬英法聯軍完全可以在短短幾天之內攜帶全部裝備安全登船,但兩個星期以來,該地區一直遭到德軍猛烈轟炸,4個船塢全部被毀,8公里長的碼頭被炸成一片廢墟,甚至敦刻爾克大半個市區也在空襲中被夷為平地。唯一還可以供船隻停泊的只有一條不足一千兩百米長的東堤,而且還是由木樁木板搭起來的,非常簡易,寬度最多只能8個人同時並排通行,只有在靠海一面有個混凝土的柱子,設有燈塔,堤岸周圍有一些木樁,緊急時也能系泊船隻,但是水流較急,船隻停靠時有一定危險。

    附近海岸線沒有港口設施和防波堤,離海岸不遠有一條與岸平行的深水航道,和敦刻爾克港區航道相連,但這條航道水流湍急,暗礁密佈,航行有相當危險。

    從敦刻爾克到英國有三條航線,第一條航線航程最短,僅四十海里,但處在德軍炮火封鎖下,無法使用。第二條航線距離稍長,五十海里,但英軍已在航線上布設了多個水雷區,短時期裡難以清除,也無法使用。唯一能夠使用的就只有航程最遠的第三條航線,全程近九十海里,駛完全程幾乎要六小時,雖然沒有德軍炮火威脅,但德軍飛機空中威脅的危險卻大大增加了。

    5月26日晚,即「發電機」計劃的第一個晚上,在海軍努力下,首批一千多人的盟軍士兵,主要是後勤部隊,順利離開敦刻爾克回到英國。撤退行動一開始,就不可能再有機密可言,加之形勢緊急,英國海軍部開始在沿海和泰晤士河沿岸徵用船隻,甚至通過廣播呼籲所有擁有船隻的人前往敦刻爾克,這些船主非常明白撤出遠征軍對於英國意味著什麼,所以積極響應海軍部的呼籲,駁船、拖船、貨船、客輪、漁船、汽艇乃至私人遊艇,都紛紛出海,駛往敦刻爾克。先後有近千艘英國船隻和兩百艘法國、荷蘭和比利時船隻,共一千多艘各種船隻加入救援行列,他們主要從英國南部的六個港口出發,這六個港口是希爾內斯、馬加特、多佛爾、紐黑文、福克斯通和拉姆斯格特,在敦刻爾克接上英法聯軍官兵後再返回英國。

    5月27日,德國空軍第3航空隊和第2航空隊以及全部由轟-2組成的第1航空隊大舉出動,對敦刻爾克港區和海灘進行了猛烈轟炸,總共投下3.5萬枚高爆炸彈和3萬枚燃燒彈,敦刻爾克幾乎被夷為平地。

    英國空軍從本土起飛200架次戰鬥機竭盡全力掩護海灘上的登船點和執行運輸任務的船隻,儘管英機沒有能阻止德機對敦刻爾克的空襲,但卻給德機以沉重打擊,僅德軍第2航空隊就被擊落23架,空勤人員死64人,傷7人,損失超過原先十天的總和!因此這天被德軍稱為「災難的一天」。英機損失11架。

    丘吉爾也藉著第一天空戰擊落德國轟炸機的戰績,現身發表了一份演講:我們必須極其小心,不要把這次撤退蒙上勝利的色彩,戰爭不是靠撤退來取勝的。……德國人拚命想擊沉海面上數千艘滿載戰士的船隻,但他們被擊退了,他們遭到了挫敗,我們將會把遠征軍的戰士們完好的撤回來!……

    他說明了英國將決心繼續戰鬥:

    歐洲大片的土地和許多古老著名的國家,即使已經陷入或可能陷入秘密警察和納粹統治的種種罪惡機關的魔掌,我們也毫不動搖,毫不氣餒。

    我們將戰鬥到底。我們將在法國作戰,我們將在海上和大洋中作戰,我們將具有愈來愈大的信心和愈來愈強的力量在空中作戰。我們將不惜任何代價保衛我們的島嶼。我們將在海灘上作戰,我們將在敵人登陸地點作戰,我們將在田野和街頭作戰,我們將在山區作戰。

    我們決不投降,即使這個島嶼或它的大部分被征服並陷入飢餓之中,這是我一分鐘也沒有相信過的,我們在海外的帝國臣民仍要英國艦隊的武裝保護之下,繼續戰鬥,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認為適當的時候用它全部的力量和能力,來拯救和解放這個舊世界。(未完待續。請搜索[.138.看.書.],小說更好更新更快!)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