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紅色警戒之民國

正文 第408章 火箭炮群 文 / 華麗的虛偽

    黃昏落幕,夜色籠罩。

    中華國防軍第六集團軍六一軍軍長廖耀湘正式下達了全面進攻的命令。這次東南亞大規模軍事行動,由第六集團軍的中堅力量第六十一軍打頭陣。

    緬甸地區多叢林也多河流,有山石也有泥潭。屬於多複雜地形,這就需要有一支能夠完全適應這裡的部隊來負責進攻。

    第六集團軍便是在緬甸地區成立的,主要就是負責多複雜地形的作戰。三個軍加上集團軍直屬部隊和大批的後勤部隊,總人數達到了二十萬人。

    雖然這個集團軍因為戰鬥任務的局限性沒有裝備重型坦克,就連中型坦克也看不到幾輛。但裝備了大量的小型步兵戰車和許多江河炮艇,為了發揚火力優勢,還有一個悍馬團作為密集火力輸出力量。

    火炮方面也很強大,強大的體現在短時間密集的火力覆蓋。第六集團軍裝備了大批量的車載火箭炮,還有許多牲畜馱載便攜式小型多管火箭炮。迫擊炮作為叢林中的重要火力支援單位,也大批量的裝備在第六集團軍身上。不算上大口徑重炮的話,第六集團軍的火炮數量,一點也不比其他任何一個集團軍弱。

    仰光作為中華控制緬甸這個重要出海口的城市,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可是,面積太小了。沒有絲毫的戰略縱深,並且緬甸鐵路的寬度也只有可憐的五公里。

    很早的時候,中華方面就已經意識到。必須要改變這樣的局面。不然的話,悲劇很有可能發生!

    所以,杜聿明就把擴大戰略防禦縱深當成進攻的第一任務。這也和國防部的想法相一致,發動這場戰爭,本身就是為了擴大緬甸的地盤。盡可能的去保護緬甸鐵路的安全。

    仰光市郊外,這裡已經成為軍事禁區。早在空軍開始行動的時候,這裡便已經聚集了大量的火箭炮發射車。

    中華很早便開始發展火箭炮,比起蘇聯32年(本書的32年)發展出來的初期火箭炮還早。經過了十幾年的發展,中華已經擁有好幾種幸好的火箭炮。口徑從一百毫米到三百毫米不等。

    口徑從小到大總共有四款,105毫米、130毫米、175毫米、300毫米。比起蘇聯的喀秋莎非管射火箭炮而言。中華的火箭炮都是發射管發射。在火力集中和一次性發射數量,都不是喀秋莎可以比擬的。

    105毫米12管或者24管便攜火箭炮,射程在6-12公里,可全拆卸,主要供特種部隊和排級戰鬥單位使用。

    130毫米40管颶風火箭炮,中華陸軍制式火炮,射程在30-50公里,由履帶式或重型卡車裝載,用於殺傷、佈雷、偵查等。是現在中華國防軍師屬炮兵主要裝備。

    175毫米20管龍牙火箭炮,中華主要的大口徑火箭炮。同時也是陸軍野戰部隊重型火箭炮的首選。

    300毫米8管長空火箭炮,發射裝置總成由兩個四聯裝發射箱/儲存箱組成的重型火箭炮,是中華目前遠程大殺器。箭炮備用的火箭彈彈長4.2米,彈徑300毫米,重505公斤,最大射程80公里。

    火箭炮是一種發射火箭彈的多發聯裝發射裝置,它發射的火箭彈依靠自身發動機的推力飛行。火箭炮發射速度快,火力猛烈,突襲性好。機動能力強,可在極短的時間裡發射大量火箭彈,向遠距離的大面積目標實施突然襲擊,用以殲滅、壓制有生力量和技術兵器,給敵人精神上以極大的震撼。

    火箭炮的主要作用是引燃火箭彈的點火具和賦予火箭彈初始飛行方向。由於火箭靠本身發動機的推力飛行,火箭炮不需要有能夠承受巨大膛壓的笨重炮身和炮閂,也沒有後坐裝置。火箭炮能多發聯射和發射彈徑較大的火箭彈。它的發射速度快,火力猛,突襲性好,但射彈散佈大。因而多用於對目標實施面積射打擊。

    多管火箭炮可以分為火箭炮及火箭彈兩大部分。火箭炮由發射器、高低方向機回轉機構、瞄準裝置、電源(電池或發電機)、發射點火控制裝置及運載車輛組成。

    火箭彈由戰鬥部、引信、火箭發動機、電點火裝置及尾翼組成(渦輪彈除外)。發射器多裝在履帶車輛或輪式越野車輛上,比一般自行火炮行駛速度要快。

    中華火箭炮的發射器,從設計時就考慮了多種用途,因此有些發射器還可裝在單翼飛機、直升飛機和水面艦艇上,成為空對地、艦對地或艦對艦的火箭。

    中華火箭炮是在有防護裝甲的駕駛室或專門的炮塔內進行操縱發射的,有單發發射、雙發發射、三發發射或齊射等不同發射方式。有的火箭炮發射操縱裝置可以移到車外,在安全距離外或掩體內操縱發射,甚至還可進行遙控發射。

    火箭炮是一種威力大、火力猛、機動性好的高性能武器系統。在作戰中,要充分考慮任務、敵情、地形、時間等因素以及火箭炮自身的特點,才能使它的能力得以充分發揮。火箭炮主要擔負遠距離和縱深作戰任務。

    遠距離作戰火箭炮覆蓋面積大,可以打多個瞄準點,最適宜攻擊面積大、定位不太精確的目標,但不能用來攻擊距離己方部隊太近的目標,也不能用於己方部隊即將佔領或通過的區域。

    作為第六集團軍的主要地面火力支援單位,在扣除掉不利於叢林中前進的重炮後。第六集團軍裝備了大量的颶風火箭炮和龍牙火箭炮,至於便攜式火箭炮都是裝備在野戰連隊中,長空火箭炮目前第六集團軍裝備得很少。主要是叢林中,不利於這樣的大傢伙使用。

    仰光郊外的火箭炮發射陣地,已經排滿了一輛輛火箭炮發射車。有些是輪式重型卡車為底盤,有些是履帶式裝甲車為地盤。

    戰鬥參數已經確認就緒,角度也都調整完畢。目前每一個火箭炮士兵正在做著最後的檢查,爭取發射管內的每一枚火箭炮都能順利發射出去。

    當廖耀湘下達了進攻的命令後,火箭炮群的所有火箭炮都開始點火。

    當第一枚火箭炮開始發射,原本昏暗的炮群陣地瞬間被火箭炮的尾焰點亮。整個跑群陣地都籠罩在火箭炮尾焰的光亮中,隨後地面的塵土被尾焰的衝擊力激起,塵煙越來越高,很快便將整個火箭炮群籠罩在裡面。之後只能看到塵煙中不斷升起的火焰騰空而起,飛向遙遠的天空。

    這個火箭炮群集中了第六集團軍八成的火箭炮,四百輛颶風火箭炮車,一百五十輛龍牙火箭炮車,三十輛長空火箭炮車。一次性齊射,近兩萬枚火箭彈瞬間便可將整個天空照亮。

    短時間將近兩萬枚火箭炮送到敵方的陣地,如此強大的殺傷力,足以用恐怖來形容。這可不像火炮,兩萬枚火炮炮彈,除非是萬門火炮齊射,否則在殺傷力方面,絕對無法和火箭炮相比。

    而且此次中華還動用了大量殺傷性彈藥,例如戰鬥部裝有子母殺傷彈的火箭炮,其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盡可能的殺傷敵方人員。

    盟軍在緬甸地區經營了好幾年,特別是當他們被日本人從東南亞趕跑的時候,就已經在西緬甸構築了大量的防禦設施。幾年的經營,可以說是一個很難啃的骨頭。

    所以,儘管盟軍已經喪失了所有的空中優勢,但蒙巴頓對自己能否抵擋中華的問題上,還有不小的信心。物資充足,防禦從容,掩體堅固,都是他的倚仗。

    然而他沒有想到的是,他命令部隊注意防守,防止中華的突然襲擊。可中華居然動用的大規模的火箭炮攻擊,雖說火箭炮已經在歐洲戰場上屢見不鮮,但很多人還並沒有認識到火箭炮的真正威力。

    在他看來,中華就是動用超過五千門的重炮都不奇怪,就算如此,自己的部隊也有反應的時間,付出一些傷亡,其他人也可以及時的躲入防炮洞。可現在他面對的是一次性的兩萬枚火箭彈,配上字母殺傷彈,足夠把七八個大山頭來回犁了好幾遍。

    事實也是如此,在廖耀湘發出攻擊的命令後,在仰光以西三十公里的面盟軍陣地上。這些盟軍士兵還聚集在戰壕中聊一些葷段子,或是說一說中華什麼時候會進攻的話題。

    東南亞盟軍部隊,其實大部分都是由印度人組成的,佔了整個盟軍部隊人數的八成。這也是沒有辦法,歐洲戰場上到處都需要用人,在這裡還能保持十萬英法士兵,已經很不錯了。

    所有人都沒有想到,送他們下地獄的東西已經朝他們飛來。

    夜空中突然出現了龐大的「流星雨」群,也有不少人看到如此壯觀的場景。當中還有不少士兵站起來觀看,只不過當他們看到這些「流星」快速的朝他們飛來,不好的預感從他們心中泛起。

    從他們看到「流星」到「流星」落下,只不過過去了短短的幾秒鐘。

    看著越來越近的「流星」,已經有人開始驚叫著要找躲避的地方。但一切都太遲了,火箭彈已經落在他們的陣地上。

    火箭炮齊射時,像火山噴發熾熱岩漿,鋪天蓋地般傾瀉在敵目標上,聲似雷鳴虎嘯,熱若排山倒海之勢。(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