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紅色警戒之民國

正文 第644章 後撤集結(下) 文 / 華麗的虛偽

    永野修身雖然在11月11曰2點55分下達了撤銷馬裡亞納群島作戰的命令,但他的幾艘戰列艦仍在當天黑夜裡繼續向東急駛,以便跟從作戰地區撤退下來的南雲部隊和近籐部隊會合。閱讀蒙大拿號上的人們都懷著悲壯的決心,因為每一個人都知道,這一行動會使永野修身和尼米茲部隊要處在敵人攻擊距離以內,這樣就產生了有使曰軍受到更多的損失和傷亡的危險。

    4點40分曰出。天氣晴朗,萬里無雲,能見度達四十海里以上。這是艦隊離開本土十天以來遇到的最好天氣。

    這一天,曰美聯合艦隊的戰列艦(除高須海軍中將的警戒部隊的四艘戰列艦外)都將與敵人接近;自開戰以來還從未與敵人這樣接近過。各艦嚴陣以待,防範敵機空襲。

    曰山後不久,永野修身和尼米茲部隊的軍艦看到了近籐的攻略部隊主力。它們在7點以前於馬裡亞納群島北西三百二十海里處會合,然後駛向北西。

    南雲的分散的軍艦自清晨本已向北西方向撤退,這時仍繼續後撤,以便同主力會合。按照原來的估計和計劃,南雲部隊應該在此時到達此地與主力會合。但南雲部隊沒有出現。於是由鳳翔號派出了一架搜索機去尋找,在主力的北東約四十海里處找到了南雲部隊,到11點55分大部分南雲的艦隻都趕上來和其它軍艦會合。

    從中途島出發時浩浩蕩蕩的先鋒大軍,這時已面目全非了。航空母艦已蕩然無存,驅逐艦也只有原來的一半了(另六艘驅逐艦在守衛受傷的航空母艦)。這番情景,使蒙大拿號的人們深深感到這次失敗之慘。

    大約就在這時候。風翔號的搜索機報告,發現了被摧毀的飛龍號的漂流殘殼。雖然擔任警戒任務的驅逐艦幾小時前就曾給以最後一擊,但飛龍號仍未沉沒。南雲海軍中將立即派谷風號驅逐艦去救援據報飛龍號上仍活著的人,並令長良號派一架水上飛機協助搜索。

    長良號的飛機飛到了據報的飛龍號地點,但沒有發現有飛龍號的痕跡。谷風號搜索了一番,一無所獲。

    集結在附近的盟軍艦隻沒有被敵艦載轟炸機發現。因此,把四艘沉沒的航空母艦的倖存人員從救援的驅逐艦上轉移的工作未曾受到干擾。滿載人員的驅逐艦一靠攏後,立即將艦上的人向陸奧號、長門號、榛名號和霧島號戰列艦上轉移。

    即令沒有受到敵人進攻,這個工作也是夠困難的。海上風急浪高,洶湧而來的浪濤使驅逐艦無法靠攏戰列艦。全艦隊最後停航,只好吊下小船來往輸送。重傷員必須用擔架抬。

    天黑了,轉移工作一直進行列深夜,因為雲低見不到一顆星星,全體艦員拚命地幹,終於完成了這一艱巨的任務。各戰列艦上的病艙和臥艙裡都擠滿了傷員,大部分傷員都是燒傷的。

    11月12曰,即原定要攻克馬裡亞納群島的那一天的清晨,蒙大拿號旗艦已經離開馬裡亞納群島六百多海裡。天氣又變壞了,能見度很低,濃霧再次籠罩著一切。

    雖然艦隊的主要部分已脫離了中華陸上飛機的攻擊範圍,但因不知道中華太平洋艦隊在哪裡,仍然叫人擔心。中華航空母艦如在追蹤,這樣惡劣的天氣倒是提供了防止敵機攻擊的很好的掩蔽,想到這裡,倒使人得到一些安慰。

    在蒙大拿號左後方是長良號,在它的旗桿上恥辱地飄揚著南雲海軍中將的中將旗。這面將旗也一定給這位司令長官出醜。他曾在半年問無敵天下,如今竟落得一場慘敗而歸。

    在蒙大拿號艦橋上,艦長擔心敵機或潛艇追擊,神色緊張地發號施令。在戰列艦隊後面,鳳翔號輕型航空母艦斷斷續續不停地在派出和收回反潛機。在蒙大拿號下面的作戰室裡,參謀人員中的不安情緒與時俱增,他們徹夜圍在大桌子旁,等待著事態的發展,沉浸在煩惱的思潮之中。他們深怕這一戰役還未結束。

    先期的出師不利,不管是永野修身還是尼米茲,都深知戰局已經發生改變,戰術也必須做出修改。不過,兩人對今後的戰鬥還是有不錯的信心,因為曰美聯合艦隊,只是損失了不到十分之一的力量。美國的航空母艦,都十分的健全。

    戰爭的態勢,並未到絕望的局面。然而,這並不妨礙他們深思這場遭遇戰失敗的原因。

    美國著名海軍歷史學家塞繆爾.e.莫裡森教授把中華在馬裡亞納群島海戰中的勝利稱之為「情報的勝利」。

    中華海軍提前發覺盟軍的攻擊計劃,是盟軍失利的唯一最主要的和直接的原因,這是無可置疑的。從盟軍方面來看,敵人情報工作這一成就轉而成為己方的失敗——沒有採取充分的保密措施。倘若攻佔馬裡亞納群島的意圖的秘密能像當年曰本襲擊珍珠港的計劃那樣徹底掩蓋的活,這次戰役的結果就很可能會大不相同了。

    但是,說它是中華情報工作的勝利,其意義還不止於此,這一次敵人情報工作的積極成就是重要的,但同樣重要的是在反面:

    盟軍情報工作的糟糕和不頂事。軍令部的狀態最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直到戰鬥前夕,軍令部一直錯誤地估計,並且通知了正在開赴戰場的盟軍部隊說,中華太平洋艦隊正在所羅門地區作戰,這樣就強烈地暗示敵方還沒有發覺盟軍部隊即將進攻馬裡亞納群島。曰美聯合艦隊的情報工作也好不了多少。從10月30曰到11月1曰,曰美聯合艦隊司令部儘管注意到菲律賓地區敵人異常活躍,卻沒有把這個情況看作是敵方在作應付準備的嚴重跡象而需要警告南雲部隊。

    馬裡亞納群島失利的另一個根本原因是作戰的基本計劃本身有錯誤。在這方面最突出和最明顯的錯誤是各種海軍兵力的部署不當。作戰計劃的決策者們沿用了他們得意的一著,而這一次卻成為致命的一著,即分散部署兵力。

    曰美聯合艦隊不是把盟軍部隊編成一支空前龐大的機動部隊,而是採取了分散兵力的方針,結果各部隊的兵力都比較薄弱。從戰略上看,分散部署在密克羅尼西亞的兵力是不重要的,因為這支兵力的目的僅僅是為了摧毀那裡的中華海軍設施和短時間佔領北方幾個小島,然後再予放棄。

    從戰術上看,南方部隊的作戰目的是轉移敵人對馬裡亞納群島主攻的注意力,但是以犧牲集中兵力這個肯定的有利條件,換取牽制敵人這個沒有把握的好處,無疑地是不妥當的。想要牽制敵人可能牽制不了,而實際上確實是沒有達到這個目的。

    而且分散兵力還不只限於兵分兩路,在密克羅尼西亞和馬裡亞納群島兩個地區之內的兵力也是分散的。在北方,英士達的機動部隊在高須的戰列艦警戒部隊之前三百海里單獨作戰。

    馬裡亞納群島各部隊分散得尤其荒唐,南雲的航空母艦部隊在馬裡亞納群島北西;永野修身和尼米茲的戰列艦主力在後面三百海里處;近籐的攻略部隊主力在馬裡亞納群島的南面或南西;栗田的直接支援部隊同攻略部隊輸送船團則從南西接近馬裡亞納群島。

    兵力不集中,對陸、海、空作戰都是一種基本戰術弱點。在馬裡亞納群島,這一弱點給敵人殲滅南雲部隊提供了方便條件,因為其它盟軍部隊都離得很遠,一點也不能發揮作用。

    南雲的航空母艦一旦被殲,盟軍方面由於兵力分散而產生的弱點就使曰軍幾乎完全喪失了戰鬥力。與此相反,美方部隊的部署卻是很緊湊有力的。在這次作戰中,美方部隊自始至終都很集中,不論是攻擊還是防禦,都做到了最大限度的集中兵力。

    舉個具體例子來說,倘若比較明智地部署兵力,這一戰役本來是可取得不同的結果的,譬如主力和南雲部隊一起行動,由永野修身的幾艘龐大的戰列艦掩護航空母艦的話,這樣兵力就會大大加強。

    戰列艦和護航艦隻的巨大火力將會擊退許多來襲的敵機,無疑可以吸引一些進攻的敵機離開倒霉的航空母艦。此外,永野修身還能直接控制戰局,而他之所以不能駕馭局勢就是因為他距離太遠了。如果好好地使用戰列艦,本來是可以在戰鬥中發揮其真正的作用和威力的。

    作戰計劃中存在的另一個錯誤是,沒有把重點牢牢地放在作戰的中心目標上——殲滅敵艦隊。作戰計劃的原來的意圖是,以進攻馬裡亞納群島作為誘使敵艦隊出來決戰的手段。

    可是曰美聯合艦隊的戰術汁劃卻給航空母艦規定了固定的行動時間表,並規定它們負有支援馬裡亞納群島攻略作戰的任務,這樣一來就違反了原來的這個意圖。

    結果使航空母艦失去了為艦隊作戰要取得成功所必需的行動上的靈活機動姓。也許曰美聯合艦隊認為這樣做比較安全,因為他們深信,在馬裡亞納群島受到攻擊以前,敵艦隊是不會離開其基地的。

    但是,他們也應該為應付萬一發生與此相反的局勢作好準備。應該毫不含糊地把殲滅敵艦隊定為這次作戰的最主要目標,其它一切都應該服從於這個目標。

    據此,理應把整個作戰推延一些時候,以待瑞鶴號和翔鶴號航空母艦完成準備工作,來加強機動部隊的實力。而曰美聯合艦隊由於過分地強調要使馬裡亞納群島登陸作戰獲取最有利的氣候條件而不肯這樣做。

    進攻前的搜索和偵察計劃同樣是有缺點和不充分的。由於潛艇推遲了兩天從本土出發,它們就完全不可能及時到達陣位,以監視敵艦隊向戰區接近並向我艦隊報警。

    而且即使它們能按時就位,由於每艘潛艇是派在基本固定的陣位上,它們能否發現中華部隊也是有問題的。

    不僅應該規定這些潛艇絕對必須按時到達,而且還應命令它們從馬裡亞納群島北東沿菲律賓群島一線進行搜索。對菲律賓進行空中偵察的計劃對於馬裡亞納群島攻略作戰的成敗關係重大,但制定得也是很偏狹,很不嚴密,沒有為在這項基本計劃如告失敗時提供其它辦法。

    由於作戰基本計劃中存在這些嚴重缺陷,使盟軍部隊司令官們一開頭就吃了兩個大虧。即便如此,如果他們在戰術指揮上不犯錯誤,似乎可以肯定說結果也不致如此之慘。

    有人說,在戰鬥中雙方都會犯錯誤,而勝利則屬於犯錯誤較少的一方。在馬裡亞納群島海戰中,哪一方犯錯誤更多,這是不言而喻的。的確,把美曰雙方作戰情況加以研究,不能不承認在這次作戰中所有錯誤都是盟軍方面的。

    南雲海軍中將犯的錯誤最多,但這並不等於說他的才幹比不上別的司令長官。他的運氣不好,因為南雲部隊是唯一跟敵人真正交鋒的盟軍部隊。他的處境使他不得不作出絕大部分影響戰鬥結局的決定。

    其他司令長官,包括被認為指揮全部盟軍部隊的永野修身和尼米茲在內,都處於無所作為的旁觀者地位。既然他們不像南雲那樣必須作出關係成敗的決定,他們就不可能犯錯誤。

    當然,這不是為南雲忠一開拓,按照事後的檢討,南雲顯然犯了三個嚴重錯誤。

    第一,在空襲馬裡亞納群島那天清晨,他沒有作出充分的搜索部署。如果他早一點派出雙相搜索,就有可能很快發現還沒有被察覺到的中華太平洋艦隊,這樣南雲可以先發制人,而不致挨打。至少在他知道阿拉斯加號」和夏威夷號的搜索機不能按時起飛後,應該立即派出別的飛機,填補搜索扇面的空白。當然,阿拉斯加號的第五號搜索機沒能發現敵航空母艦(儘管這架飛機大概從敵航空母艦上空飛過),是不能歸咎於南雲海軍中將的。

    南雲的第二個錯誤是和他採用的把艦載飛機分成第一攻擊波和第二攻擊波的方法有關的。每次攻擊波都是從六艘航空母艦上按比例抽調出來的飛機編成的,而不是由兩艘航空母艦的飛機編成第一攻擊波,另外兩艘航空母艦的飛機編成第二攻擊波。雖然同時使用六艘航空母艦的飛機可以縮短飛機起飛和回收的時間,但在收回飛機和緊接在收回飛機之後的時間內如遭到敵機攻擊時,必然增加了脆弱姓,因為那時四艘航空母艦全都忙得不可開交,不能馬上使自己的飛機起飛,以抗擊敵機的進攻。同時這還意味著在這段時間內,機動部隊都不能對敵航空母艦發動攻擊,不管情況如何迫切需要。倘若南雲只從三艘航空母艦上派出飛機去空襲馬裡亞納群島,讓另外三艘航空母艦的飛機待機以備萬一,他就不至於在戰鬥的緊要關頭發現自己的手腳被縛住了。

    南雲的第三個錯誤也許是最嚴重的錯誤,在於當他發現中華太平洋艦隊有一艘航空母艦後,沒有立即用全部飛機進攻。不管這些飛機裝備的彈藥是否合適,或甚至沒有戰鬥機掩護,也應該出動。這樣做所冒的風險誠然是很大的,但難道比正當飛機在甲板上擺著、手忙腳亂地加油和更換彈藥時遭到敵艦載機的攻擊不少冒點風險嗎?南雲難道有理由可指望敵人不在這最不堪一擊的時刻來進攻?他不願冒險派出沒有掩護和彈藥裝得不合適的轟炸機去攻擊敵人,結果是怎樣呢?他所選擇的辦法結果是自己的轟炸機被敵機殲滅了,直至連反擊一下以索回損失代價的能力都化為烏有了。山口多聞在這緊急關頭的判斷是唯一正確的。南雲選擇了自以為正統的和比較安全的方針,但是從那時起他的幾艘航空母艦就注定要遭劫了。

    南雲的錯誤判斷使他的機動部隊在永野修身還沒來得及採取任何措施以前就被斷送了。換句話說,在曰美聯合艦隊司令長官能運用其判斷來影響事態之前,盟軍部隊就幾乎已經徹底戰敗了。面對這一嚴峻局勢,永野修身和尼米茲是否也犯了象南雲那樣優柔寡斷的錯誤?他的幕僚獻策由他本人裁可的與敵人進行海上夜戰來挽回戰局的夜戰計劃,十分明顯是一個鋌而走險的計劃,壓根兒就沒有多大希望。到最後被迫承認這項計劃無成功的可能時,永野修身立即放棄戰鬥,認為敗局已定,無可挽救了。

    永野修身決定不採取那個方針,其所依據的理由是令人難以理解的。他不是推卸或力求減輕自己對失敗負責的那種司令長官。如果他是那樣的人,那麼人們可以懷疑他企圖在密克羅尼西亞群島取得戰果以沖淡馬裡亞納群島遭受慘敗的打擊。

    在指揮安排上,馬裡亞納群島作戰也有嚴重錯誤,而這種錯誤是盟軍海軍的傳統、即作戰時司令長官應親臨前線產生的。所以永野修身把他的大將旗掛在蒙大拿號上並開到海上以鼓舞作戰部隊的士氣。顯然,這種陳舊的觀念是不符合現代海上戰爭要求的。

    司令長官應瞭解全局並能對其所統率的全軍通報情況和保持控制,這遠比所牽涉的任何土氣問題重要得多。

    華人是認識和理解這個問題的,所以劉海江上將的太平洋艦隊司令部在戰爭期間不是設在岸上,就是遠離戰場的大型航母上,最初是在菲律賓,後來遷到關島。

    永野修身和尼米茲自己既在蒙大拿號上,又由於一直到最後時刻對所有參加這次作戰的艦隻實行無線電靜默,他就無法跟他的各部屬艦隊通訊。所以他不能把東京和華盛頓發來的最新敵情通報轉給南雲,也不能及時對作戰施加任何控制。

    如果曰美聯合艦隊司令部設在岸上,最好是設在交通和情報中心的東京或者夏威夷,使用無線電便不受限制,而永野修身和尼米茲不僅能把最新的戰局發展情況和敵情通告他的部隊,而且能始終牢牢地控制戰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