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抗戰之紅色警戒

第二卷揚帆,1938到1939 第526章 文物和冒險 文 / 大刀老猿

    第526章文物和冒險

    「時機不到,需要耗費更多的力量來應對時局大勢,是事倍功半啊!」和陸思華、范種等人聊著意大利的行動,孟享若有所指道。

    意大利人不僅在東非、北非開展,就連巴爾幹又開闢了一處戰場,看似歐戰已經打得熱火朝天了,但孟享卻知道這還只是開始,蘇德之戰的序幕還沒有拉開,美國人還沒有捲進來,就連北非的戰事,德國人的力量也沒有介入,這些都是能算是世界大戰的前奏而已。

    「時機到了,那些機遇總是留給又準備的人!」孟享想到已經啟動了國家軍事機器,卻又穩坐釣魚台,隔岸觀火的美國人,不由感歎道。

    誰又能想到這個喊著孤立主義的美國人早在二十年代就有計劃的準備各類計劃,應對突發的事件,以圖能夠在機會來到後,快速的抓住機遇,雄霸世界?

    當***人的炸彈扔到珍珠港前,山本五十六或許已經透過歷史的迷霧窺視到了美國人陰謀得逞的笑臉。針對***人的橙色計劃已經準備了十幾年了,終於從保險櫃中擺到了指揮官的案頭。

    而那扇關閉的保險庫門的後邊,還依舊擺放著黃色、綠色、黑色、紅色的各類計劃,每一份被攻擊計劃的名單上清晰的記著華夏、墨西哥、德國,甚至美國盟友英國的名字。

    孟享當初佈局間諜的時候,還曾想派人去把那些計劃偷出來,挑撥離間一下,但後來卻放棄了。沒有一個國家傻乎乎的去相信任何一個盟友。有類似計劃的何止美國?哪個國家沒有留著一手?那些計劃公佈出去不過也只是謠言而已,利益息息相關的國家依舊會是盟友。不過就是多了非正式場合下的一句咒罵而已。

    國際風雲際會,本來就充滿著各式各樣的危險。面對著風險,誰又能沒有準備?

    就連蘇俄,何嘗不是攘外必先安內,凝結核心力量來備戰呢?大戰拉開後,蘇俄只有斯大林的一個聲音,無疑才是蘇俄堅持到最後的一個重要原因。

    另一根可能帶來變數的支柱托洛茨基已經遇刺倒下了。對此,孟享只能表示遺憾。他只知道這個列寧的戰友,蘇俄紅軍的締造者,第四國際的創建者是被人暗殺的,具體的情況卻不清楚。他曾經派人給托洛茨基示警了幾次,但依舊被人在8月份得手。下手的拉蒙是他的熟人,這個讓人難以防範。

    孟享唯一能做的就是利用托洛茨基的身份給蘇俄加了些料。他也沒有想到僅僅是一份與托洛茨基有聯繫和資助的名單,配上一點武器和外匯,就讓中亞地區被老斯梳理了兩三遍,殺得血流成河,讓中亞的空氣提前蘊含了冬天的氣氛。他只能感歎老斯是太猛了,絕對是寧肯錯殺,絕不放過的主,僅僅一個月的時間,就讓中亞的格局大變了樣子,就連他佈置的間諜也在這次梳理中犧牲了八個。

    而這八個卻引來了一萬倍的陪葬,這讓孟享也只剩下感歎了。

    「亂世人賤如草啊!」范種不知道孟享突然為什麼感歎這麼一句,但他也若有所思的感歎了一句:「戰爭就是這麼殘酷!不光是人命賤,什麼都是可以被戰爭催毀的。聽說現在倫敦被德國炸得一團糟,許多知名景點都被炸毀了。人類文明就是這樣被一點點的流失在歷史長河中,後人只能憑著文字和圖像來緬懷,猜測過去的事情了!」

    「以後的人猜測我們此時發生的事情可能要方便許多,畢竟我們還留下了許多的文字和圖像,都是我們緬懷前人,倒是不容易。對更加遠古的事情,更是只能猜測多一些。」旁邊一直靜聽的陸思華笑著插言道,「不過,在9月中旬的時候,四個法國少年在法國的西南部發現了一處遠古的巖洞壁畫,倒是展現給了我們這些後人一副遠古生活的畫卷。據有關人員考證,那些壁畫至少是一萬多年前的了。」

    「一萬多年前的?畫的什麼?」范種好奇的笑問道。

    「可能是畫了一些狩獵、祭祀等內容,還有一些動物的圖案。」陸思華也沒有見到具體的壁畫照片,只是他沒有放過一些歐美事件的小細節,從一些報紙雜誌上探查到了這些內容。

    先鋒軍的情報網不僅是跑出去搜集,就連世界各地的各類印刷物也都進行搜集。各國的原版報紙除去當地的情報人員分析外,還都盡快的集中到華夏的情報總部幾份,以供參考研究。陸思華對歐美情報的分析判斷,從不放過那些小細節,即使是藝術類的,也容易透出一些消息。此時他只是說出來活躍一下剛才有些沉悶壓抑的氣氛,卻讓孟享聽了心中一動。

    法國巖洞壁畫最出名的就是那個斯拉柯克斯洞穴內的壁畫了。那是舊石器時代的,至少一萬五千年了。

    「聽說圖案很有藝術價值,惹得法國的眾多藝術家前去觀看。就連德國人也去觀摩,並將之保護了起來。藝術是不分國界的。」陸思華笑道。

    「但藝術品是有國界的!我們華夏的先輩給我們留下了多少寶貴的藝術財富,但卻被那些國家藝術強盜以各種借口盜竊毀壞了。圓明園的殘跡猶存,敦煌壁畫的殘缺猶在,他們是得到了藝術,而我們呢,是得到了恥辱!」孟享正色沉聲道,

    「當初我們的敦煌壁畫也是精美絕倫,敦煌的壁畫也很有藝術價值,但當時又有哪個國際友人來保護過?最可氣的是,我們自己人也不加珍惜,為一己之私毀壞前人留給子孫後代的藝術珍寶!」孟享心中痛惜,不由聲色俱厲。

    范種一聽就知道孟享還在為前幾天發生的事情生氣。

    前幾天,孟享連續接到了不少人的求情,都是指向了張大千。不瞭解此事的孟享找人來一問,才知道是怎麼回事。

    敦煌莫高窟自從被先鋒軍接手後,就收歸國有,一直對之進行著保護。除了在這裡籌劃莫高窟研究所外,孟享還特地在那裡安排了一個班的武警部隊。

    經歷了英國人、俄國人、***人和美國人的洗劫之後,莫高窟此時已經名揚在外了,經常有不少人慕名而來。張大千也在上半年居住在附近臨摹壁畫。

    一天他在描摹壁畫時,發現部分壁畫有內外兩層。他便揭去外層以觀賞內層,卻被巡視的武警官兵逮住了。按照聯合戰區頒布的文物保護相關法律法規,提起了訴訟。按照張大千的這些作為必然要面臨著牢獄之災。這也是眾人求情的原因。

    但孟享卻是因為這件事情記起了後世的一段描述。40年到42年,張大千兩次赴敦煌莫高窟臨摹壁畫,在那裡逗留的時間加起來約一年多,期間他剝損的壁畫總共約有30餘處。其中窟內擁有26米高的佛像的莫高窟第130窟是敦煌最具代表性的石窟之一,他剝去第一層的西夏壁畫,然後又剝去第二層的晚唐壁畫,使得後世的人們只能看到最下面的盛唐壁畫。此外被他這樣剝損壁畫的石窟還有第108窟、454窟等。

    這樣典型的做法純粹是滿足一己之私,而讓這些留世千年的華夏瑰寶不再,尤其讓孟享氣憤的是這還是華夏人自己動手。他本來還想找張大千等人留些筆墨,當做傳家寶,遺傳後人,但這件事情讓張大千的形象在他眼中是一落千丈變。

    他自從知道這件事情後,立即冷下臉來,拒絕了一切的求情。推拖這些事情有聯合戰區的法庭來處理,法不容情,他不宜出面。雖然這個時空因為發現的早,只被他拆毀了3處,但孟享卻也是決定殺雞駭猴,借助張大千的名聲,以這個典型的案例給保護文物意識依舊有些淡薄的華夏國民提個醒,以免造成更大的損失。

    范種當初隨著蔣百里當文人騷客的時候和張大千打過交道,他不知道孟享可以利用克隆人耍些花招,也只是認為在有陪審團和獨立法官制度下,即使孟享的求情也不一定能起太大的作用。求情無用,也就只能心中埋怨張大千有損藝術家的臉面了。

    陸思華對此事也有耳聞,他雖然也知道張大千是知名的國畫大師級的人物,但他也贊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這件事情這幾天在華夏鬧得沸沸揚揚,說什麼的都有,不過一切只能等到開庭的時候才能定論。

    因為這件事情,孟享想了很多關於藝術品和文物的事情,今天陸思華的話又勾起了他的一些想法。文物的概念不僅僅是一件文物和藝術品,有些文物蘊含的意義非同小可,可稱之為聖物。

    同樣的洞穴,讓孟享不由想到了在中東的一處洞穴。

    此時在中東死海的西北基伯昆蘭曠野上,已經有很多地方被圈上了孟享通過一些影子公司所佔的標記。

    死海古卷,對西方宗教界也好,對於猶太人也罷,都是堪比核彈般的存在。這是一件在耶穌生前的文物,足以動搖西方宗教根基的文物。在以色列人的眼中,又是一件無價的聖物。這樣一件寶貝,給它誇大一些作用也不嫌高。

    雖然後世死海古卷曾經在一些人的要求下解密公開過一部分內容,但孟享後世都曾經惡毒的猜測過一些隱藏在背後的秘密。

    西方的文明一根支柱就是宗教,而死海古卷的威力足可以動搖它。孟享當初在佈局中東的時候,就已經派人去尋找。只是這樣的聖物在合適的時間出土顯得更加有威力。孟享再派人秘密尋找的同時,也在不斷的圈地。雖然他知道這東西是二戰後才被發現的,但依舊防備著引起了變動。為此還特地派了一名間諜領著兩個克隆人和三名普通的華夏特工以做生意為名,在周圍駐留,專門關注此事。

    這不由孟享不重視,這樣的一件東西如果用好了,可抵百萬大軍的威力,遺被千年。

    如同影視作品中納粹全世界為了追尋神跡,尋寶一樣,孟享此時也在全世界的搜刮著更多的聖物和寶物。戰亂使得一些東西更容易得手,雖然人手不足,但孟享依靠的大多數是腦海中的一些記憶,慢慢的尋找著線索,只等合適的機會驚駭世俗。

    除此之外,孟享也曾經惡俗的想過很多遠古文明的事情。自從有了基地和時間機器後,孟享就不會對一些怪異現象嗤之以鼻了。或許一些牽扯到人類文明起源的遺跡真的有存在,孟享不僅僅是想解開腦海中的一個個謎團,而且也想培養國人一種積極向外探索的冒險精神。

    西方世界的探索冒險精神,發現了新大陸,發現了現代文明的曙光。華夏古人的冒險精神也曾經開闢過漢唐的絲綢之路,威名遠振四夷,但華夏近代的保守和故步自封使得國人明哲保身的遠離危險,遠離冒險,逐漸在龜殼中萎縮了熱血中的冒險基因。

    「需要用冒險的英雄事跡和巨大的利益誘惑來重新喚起那種古人遺留給我們對未知世界勇者無懼的冒險精神!」孟享心道。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