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揚帆,38到39 第1065章 空中對決 文 / 大刀老猿
「數量可以改變結局!」孟享不得不歎服這一點。
前世,華夏就是靠著人多地廣的數量優勢,噎得小日本吞不下去,才艱難拖到了抗戰勝利的最終時刻。
有時候,只要捨得付出代價,數量也可以挽回質量的優勢。
當一再受挫的美國人下了狠心後,放鬆了人員傷亡率的桎梏後,美國人強大工業的數量優勢就很快體現了出來。
美國和華夏交戰了這麼多次,從澳洲衝突算起的話,到現在僅僅各類飛機在對華作戰戰場上的損失就已經超過了7000架。但這對於美國在二戰中生產出來的超過21萬架的龐大數量來說,根本不算什麼。他們更加忌憚損失的是飛行員和飛行機組人員超過5000名的這個數字。
華夏即使沒有機槍掃射飛行員的事跡,但越來越猛烈的火力,讓美國人對日本曾經自豪的機體不再牢固,傷亡率也猛增。而且那個時代的彈射裝置還有些落後,在近戰的猛烈火力下,很多時候,連跳傘的機會都沒有了。
有時候即使跳傘,也很容易被華夏俘虜,或者成為失蹤群體中的一員,也同樣被列在損失名單上。
當然,這個數字跟美國國內10萬參戰飛行員的總數比,也不是很顯眼。但跟美國擊落華夏戰機的600多架的數據比,讓美國人總覺得有些不合算,所以一直沒有採用靠數量的戰術,更傾向於發展更加優秀的飛機研製。
可是當美國人努力了半天後,突然發現他們想要突破超音速這一關口,趕上華夏新出現的殲-6和米格戰機,難題很多,攻克起來或許會需要很長的時間。
前線烽煙急催下。美國人根本耽擱不起時間。甚至華夏人的戰機都能飛臨美國本土了,美國人也不可能悠閒的等上一兩年,每天祈禱華夏轟炸機不再降臨。
於是美國內部開始出現了不同的聲音。利用現有的數量優勢來壓倒擊敗華夏武器的性能優勢就成了越來越多人贊同的一個方案。
美國海軍利用他們的數量和性能的雙重優勢跳出夏威夷等侷促地區,擴展到全世界更為廣闊的空間來戰略部署,就是其中之一。這更容易發揮出海軍的機動優勢,避免了在夏威夷跟華夏人拼巨炮、拼陸航的劣勢。拉開了華夏防守上的空當,更容易找到華夏的弱點。
而美國人拼戰機數量的方案應該是提出的更早。
美國人自己也明白,華夏對美國的優勢基本上是建立在空中優勢的基礎上。制空權才是美國和華夏爭奪的焦點。夏威夷就是個例子,在華夏陸航的制約下。難以爭奪到制空權,美國海軍也只能乾瞪眼。即使美國海軍向澳洲等地的試探中,也是吃虧在制空權的缺失上。
即使美國人也有自知之明,無法跟華夏在陸戰上拼數量,但在獲得制空權的情況下。華夏陸戰的數量優勢也會被縮減。
歸根結底,空中的優勢是美國人奪取勝利的希望所在。
但美國人空中力量的指揮權卻一直存在著尷尬。
美國人和日本人差不多,在二戰中所有的空中力量不是歸於海軍,就是歸於陸軍,在作戰上是附屬於海軍和陸軍的實際作戰需要。但大規模的空中行動牽扯甚廣,各種勢力不易協調。所以美國人的空中勢力也很早就提出了建立美國空軍的要求。
前世美國人在二戰戰場上的順利,使得空軍單獨成軍的方案一直拖到了戰後的47年才通過。
而到了現在。美國人在華夏空軍面前的吃癟,使得美國人醞釀空軍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尤其是美國本土遭遇轟炸以及夏威夷戰役屢屢失利的情況下,美國人開始向華夏所謂的陸航的空軍體系學習,要單獨列出這麼一支軍種。以適應現代化空戰的作戰需求。
就像後世美國空軍主要是從陸航中剝離,其中肯定也有急速膨脹中的陸軍引起某些人的擔憂的原因一樣,一個嶄新軍種的出現總少不了各方勢力的利益角鬥。這場利益廝殺也耽擱了美國陸航早就提出的空中全方位試探攻擊的計劃。
畢竟要全方位試探,需要準備的東西太多了。沒有統一的指揮,絕對是最糟糕的。行動不統一下。不要說試探出什麼,甚至被華夏反過來各個擊破都有可能。
這項統一指揮權最終是落在即將成立的美國空軍身上。可惜美國空軍成立的事情,被美國人自己絆住了。
就連美國海軍在澳洲、菲律賓等地區的試探行動,也是因為陸航和空軍的事情,而選擇了暫時性的停滯。直到在日本那邊有了眉目後,海軍要發力後,空軍的成立才加快了速度,並把全方位空中試探攻擊計劃的準備也加速了。
也多虧了美國人之前的拖延,才讓華夏有了更多的反應時間。
「我們差點陷入萬劫不復之境地!」在瞭解到了美國對華夏的空中攻擊的部分計劃後,范種就已經驚歎不已。
即使有克隆間諜和雷達甚至是衛星的提前預知,華夏也難以應對。
在孟享的大力支持下,華夏這些年來培養的飛行員人數已經超過了3萬了。但其中新手菜鳥和各類學員不少,合格的飛行員卻剛剛2萬出頭。
其中海航佔了4000人,能上航母的航母飛行員只有一千多人。
配合陸軍作戰的陸航合格飛行員也佔去了六千多人,空軍中的合格飛行員也是在萬人左右徘徊。而這其中能駕駛噴氣式戰鬥機的更是連一半都不到,而且主要是殲-5為主。
正常的作戰下,靠著那些合格飛行員足以應對各條戰線上的戰鬥。甚至可以在一處戰場結束後,還能支援另一處的戰場。
但這一次美國人採取了全面的壓制。
所以他們人根本不擔心計劃的部分洩露。他們這一次採取就是赤果果的陽謀,以自己底蘊充足的長處針對華夏才發展不久的短腳,利用空間部署抵消華夏的戰機性能優勢,靠實力來跟華夏來一場硬碰硬。
雖然華夏這些年來,也著重發展了空中力量,借助戰機的優勢,也造就出來了1500多名傳統意義上的王牌,比美國人歷史中的1300多名的王牌數量還要多,但2萬多的總數比起美國動輒十幾萬的飛行員基數比,還是差了許多。
當8月6日美國空軍提前成立後,僅過了3天,美國人的空中大反擊計劃就開始實施了。一周後,在8月16日,已經提前安排就緒的美國戰機一群群的在世界各地飛起,同時向華夏各處戰線發起了空中總攻。
不止是美國人自己的進攻,在美國人的遊說和支持下,英國人、蘇俄人以及盟軍的諸多國家都參與了這一次針對華夏的空中總攻。
他們同樣知道除了這個方法,很難對付華夏的戰機優勢。這一次同樣是不遺餘力的投入了進來,意圖把華夏的防空空當扯得更大一些,讓華夏的防空力量最終崩潰。
從澳洲、菲律賓,一直到阿拉斯加和烏拉爾山,從夏威夷前線到土耳其和突尼斯前線,從海洋上的航母,一直到華夏的本土,盟軍直接投入了4萬多架戰機一起向華夏各地壓去。
若不是機場和地勤,以及距離的限制,為此精心準備了很長時間的美國人恐怕會投入更多,但這個數字已經是空前絕後的了。
相比噴氣式戰機的出擊以個位和十位數字計算的後世某個時代,以萬計的出動絕對是一個奇跡。
多年以後,人們也把這一天叫做二戰空中決戰日。
因為這一天出動龐大戰機群的不止是美國和華夏。
美國人的意圖絲毫沒有掩飾,華夏也快速的和德國聯合了起來,發動了整個軸心國的力量,從側面減輕壓力。
所以在華夏出動了1.7萬架戰機的時候,德國人等其他軸心國力量也在各地出動了一萬多架各類戰機助陣。與之對應的是,早有準備的盟軍也派出了萬餘架戰機來對抗。
各方都明白這一次空中大決戰的意義,從很早就開始準備了,等到美國人發動進攻的信號一響起,立即連環出動。
於是在8月18日當天,地球的天空中空前絕後的出現了差不多8萬架戰機,一起振動翅膀,攪亂了全世界的風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