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華人1892

大道小說網 第四十四章 西南改革四 文 / 為雨哭泣

    現在世界各國,利益糾纏,摻雜不清,各種矛盾都隱藏在桌面下,明爭暗鬥準備最後的瓜分盛宴。

    金雨,李楠,王棟同樣不擇手段的秘密部署,在世界各地安插旗子,名號繁多的,讓人根本不知道是哪個勢力在支持誰。

    張炎率領的匪幫大約有兩千人馬,隨著大批匪幫跑到了密支那,緬甸,印度邊境地區。密支那自1897年,被英國人從清朝詐騙過去後,就在李楠佈置的民團組織下,不斷反抗。

    密支那面臨著英國殖民地,緬甸,印度殖民軍隊的威脅。在山多路遠的密支那,民團實力相對薄弱,只有五千左右的武裝力量,極大地阻止了英國人殖民當地的企圖。

    張炎的匪幫主要任務,就是劫掠印度,緬甸,迫使英印緬三國殖民軍回防地方,在二十一世紀,世界上治安最好的是中國,印度,緬甸排不上號。張炎的精銳匪軍在英國殖民地如何發揮,是影響英國在亞洲殖民地的統治秩序。

    後續的秘密武裝支持將會繼續源源不斷的進入,你敢把手進中國,我們同樣敢把刀子插過去,這裡的當地人,畢竟和華夏民族打交道數千年了。

    四月二十八日,廣州解放軍武警總部。

    「杜部長,這位是台灣政治部,新組建的文工團團長倪映典團長,這位是文工團副團長羅逸,羅逸可是廣西有名的金嗓子,女歌唱家,在台北藝術學校深造兩年,年輕有為。」組織部的辦事員在向負責武警訓練事宜的杜心武介紹。

    "杜部長好.」倪映典,羅逸兩人敬禮問好,儀態端正,看來已是受過嚴格的軍事訓練。

    「倪團長好,羅團長好。」杜心武回禮問好道:「歡迎兩位來到廣州軍區工作,武警總部才組建不久,工作千頭萬緒,新兵多,文化底子差,兩位的工作量大,有什麼需要支持的,我會盡量滿足。"

    「杜部長,台北藝術學校組建兩年多,今年音樂專業才畢業60人,這些人都有一定的中國音樂底子,才可以兩年畢業,說是文工團,分到廣東總部的加上我倆才十個人,算是軍部的一個嘗試。我們工作不到位,還請杜部長多提意見,文工團一定完成總部交給我團的任務。」倪映典團長也只是個25歲左右的青年。

    杜心武年齡也不大,只是正營級軍銜,只是有個中國武術家的頭銜,

    中華武術自然門的第一人,又有早年在江湖上"南俠"的名望。在軍中更是擁有大量內外門徒弟。自然門在軍中開始發揚光大了。

    在和廣東十虎的交往聘請中花費了大量時間。傳統武術在廣東民間影響力比較大,武術家之間的矛盾調解安置,都是一門管理藝術,非常耗時間,傳統觀念和新的強軍思路都有衝突,現在把武術和近代熱兵器戰爭結合起來,是杜心武的主要任務。

    國內的人情風貌還不開放,把不同思想觀念的各色人等捏何在一起,是一個長期系統的工程,非一日而就,這在杜心武就任武警總長時,李楠就和杜心武深談過。

    寓教於樂的文工團,在以前沒有專門的部門負責,建國才數年的的台灣,在西南數省獨立自治後才成立。

    勢力範圍擴大了,軍隊紀律,文化面貌必須加強,光靠強國理念支持這一代仁人志士,一時還行,但不是長久之計。

    在後世政治文化教育,起到巨大作用的文工團也就適時而出了。

    "杜部長,我們準備先進行慰問演出一周,到各營去組織活動,可能影響到部隊的訓練,希望您通知各營,安排演出。」羅逸說道。

    部隊訓練基地,不同的部門,是不會讓你隨便進出的。

    「這麼有什麼問題,我會安排人組織演出活動的.」杜心武爽快的說道:「曾小軍,你負責安排,文工團同志演出,吃喝住宿各方面事務,不得有誤。」

    「是,部長。」曾小軍是個22歲的參謀秘書,軍事秘書就是實行命令爽快,不打折扣,帶著文工團兩個領導,去和餘下的文工團匯合去了。

    「革命軍人個個要牢記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第一一切行動聽指揮

    步調一致才能得勝利

    第二不拿群眾一針線

    群眾對我擁護又喜歡

    第三一切繳獲要歸公

    努力減輕人民的負擔

    三大紀律我們要做到

    八項注意切莫忘記了

    第一說話態度要和好

    尊重群眾不要耍驕傲

    第二買賣價錢要公平

    公買公賣不許逞霸道

    第三借人東西用過了

    當面歸還切莫遺失掉

    第四若把東西損壞了

    照價賠償不差半分毫

    第五不許打人和罵人

    軍閥作風堅決克服掉

    第六愛護群眾的莊稼

    行軍作戰處處注意到

    第七不許調戲婦女們

    流氓習氣堅決要初掉

    第八不許虐待俘虜兵

    不許打罵不許搜腰包

    遵守紀律人人要自覺

    互相監督切莫違反了

    革命紀律條條要記清

    人民戰士處處愛人民

    保衛祖國永遠向前進

    全國人民擁護又歡迎」

    文工團六女四男的小合唱團,只能在沒有麥克風,廣播系統的情況下,一個一個營的演出傳唱,其他歌曲也會有不同的演員去表演演唱。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是我國廣大軍民非常熟悉的一首革命傳統歌曲,多年來人們只知道它產生於紅軍時期,但卻不瞭解產生的具體年代和歌詞編者的情況。20世紀70年代末,在**中央宣傳部、國務院民政部、解放軍總政治部等領導機關的關心下,總政文化部先後委派專人對這首歌曲產生的歷史情況進行了調查,並彙集了有關資料,分別訪問了最初編詞者程坦以及當年與程坦一起工作的部隊同志。1980年12月,郭述申等老同志還撰寫了程坦編寫歌詞的情況介紹。

    這是一首後世膾炙人口,是老一輩中**人用生命維護,用熱血來澆灌,用軍魂去謳歌的世紀之歌,直到二十一世紀都沒有變質的軍隊鐵律,是中**人為中國人民服務的最高準則。也是她成為中**隊鑄造世界強軍的重要基石。

    在這個混亂的年代,通過這首紀律之歌,可以改變中國老百姓的苦難,在戰火紛擾的歲月,可以減少老百姓承受的傷害,通過這首紀律之歌,讓他成為這個時代中**人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

    文工團的到來,改變了這個沒有什麼多的娛樂活動的年代。

    軍營中更加枯燥單一,軍事技能訓練,讀書識字,千篇一律,軍營中也有人唱歌娛樂。可是,怎麼也沒有集體放鬆,聽專業歌手唱歌來勁。

    演出之只進行了十天,就不得不中止了,沒有音響設備的情況下,太費嗓子了,四月末的廣東已是非常炎熱了。

    文工團開始在男女兵中,挑選能歌善舞的軍人加入,增加文工團的宣傳教育力度。

    「各位文工團員,《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這首紀律之歌,有著維護我們老百姓利益的作用,大家大都是來自窮苦百姓家庭,少數富裕家庭子弟。黑板上的歌詞,告訴我們,怎麼去維護我們老百姓的利益。大家想過沒有,你作為軍人作戰時;比如你是廣西籍士兵在廣東作戰,你去搶了老百姓的錢財,糧食,甚至凌辱百姓家的女子。那麼受苦的百姓中,就會有你的戰友的親人被你強搶了家財。那麼作為廣東籍士兵,你的家人親人被搶被凌辱,你會這麼想,如果你的父母家人被不講紀律的軍人打死打傷了怎麼辦。我想大多數人會想著報仇雪恥。」作為文工團副團長的羅逸,不單單要演出唱歌,表演舞蹈,還要教導這些擁有基礎知識和軍事技能的武警的思想工作。儘管每個連,都有專門負責士兵思想教育的指導員。

    但是這種寓教於樂的說唱教育方式。

    沒有長官命令,這些新兵們沒有人發言,激憤之情在這些年輕人臉上都寫著。很顯然在幾個月中的軍事訓練中,軍紀開始烙印在這些年輕人身上了。

    「大家發言說說,你的家人遭到不守紀律的軍人傷害,你會怎麼做。"羅逸說道,並點名引導發言:「王勇你說說。『"

    "我是廣西籍士兵,想下來的,我家都被綠營兵,巡防營的人搶過打過,家中姐姐都受過侮辱,家姐不得不嫁給一個綠營兵做小。那時候小啊,開始是比較氣憤,沒有本事報仇,現在誰要是敢欺負我父母親人,我一定會想方設法宰了他全家。『"王勇越說越氣憤狠狠的說道:「真的真的各位戰友,我王勇也是三尺高的漢子了。軍政府的政策不是說了嗎,我們當兵就是要保護家人的安全,家人都保護不了,還談什麼保護國家安全啊,我們老百姓不能世世代代收皇帝官府的剝削啊,糧沒有少交,稅賦沒有少納,憑什麼我們還吃不飽穿不暖。以前我不懂,現在指導員分析給我們聽時就講了,我們解放軍首先就要保證自己老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不能像滿清軍隊一樣,燒殺搶掠連土匪都不如。我們每一個解放軍軍人,就代表著自己的一家人,大家都不遵守軍紀去搶去奪,遭殃的還是我們沒有武力的父母親人,大家說是不是。」

    「是.是.是.是……"大家一時起哄起來。

    羅逸在大家聲音弱下來後,示意了下,大家才靜下來。羅逸還是比較漂亮的女青年,唱歌好的女人大多比較漂亮,這是不爭的現象。漂亮的女性還是比較受這些青年軍人歡迎啊!

    "王勇同志說的非常好,個人還是個比較會想,會結合實際有自己的思考能力的軍人,我希望大家,把家中受到的公正或不公正待遇,在今後都通過書信,或者口述,實事求是的反映上來。軍政府還在完善法律法規,方方面面人員,各個行業人民的利益都要顧及到,不可能只顧及單一人群的利益,而罔顧他人利益。你們提出自己家中的困難,軍政府才會有依據為你們的家人,家中的行業,提供法律保護。大家學習軍事技能,讀書識字,以前不說了,現在就是要明是非,講道理,自己的利益要爭取,不公正的我們要打倒,把公正公理豎立起來,哪怕我們那一天戰死殺場,我們的父母親人,兄弟姐妹都能受到公正的待遇,受到軍政府的保護。那麼我們在某一天血染疆場時,死的其所,死而無憾,死的讓後人永遠記住我們。我們的子孫後人在幸福的生活時會說『我們現在的安逸幸福生活,是我爺爺的爺爺、奶奶的奶奶們打下來的。』,大家說做不做得到啊。」

    「做得到。」

    「做得到。」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