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華人1892

大道小說網 第378章 戰爭背後(二十六) 文 / 為雨哭泣

    托克馬克鎮就離阿拉木圖不足300公里的山路,左側是阿賴山脈餘脈盡頭,延伸過去就是戈壁沙漠,中部距離巴爾喀什湖和鹹海也不遠了;周圍的山脈山水匯聚成洪流滾滾向東,流向伊塞克湖;山脈後不遠數十公里的盆地,就是吉爾吉斯斯坦首府比什凱克了。

    現在俄國在中亞的糧食產物嚴重不足,收割都跟不上戰時形勢的需要,只有睡眠才可以減少體力消耗,況且這麼惡劣的暴雨天氣,連走路都困難,不要說行軍打仗了,因此俄軍指揮官連檢查哨卡的心思都沒有,也虛弱地靠在岩石壁上,昏昏沉沉睡著。

    俗語說得好:東邊太陽西邊雨。

    一天前是東邊暴雨傾盆,一天後卻是西邊電閃雷鳴,大雨如注,這種天氣裡,也是士氣低落的俄軍士兵們逃避現實,悶頭大睡的好時機,時不時的空中轟炸,太煎熬人了。

    盛夏的暴雨,來得快去得也快,雲收雨歇,艷陽高照,把暴露在野外的人曬得焦頭亂額沒精打采,前幾個小時的涼爽安逸,就像是上天的恩賜一般不可多得,鬼知道中國人的飛機會不會再次降臨,那才是災難開始呢。

    托克馬克已經是吉爾吉斯斯坦首府比什凱克最後的一道屏障了,邁過這一片山脈,處於群山環繞的盆地,比什凱克城就在也無遮無掩,再也沒有一絲的地利優勢來固守了。

    比什凱克城內的多數俄軍軍官都認為這不是個辦法,可是不堅守陣地。大家連最基本的果腹食物都無法保障了,戰亂撤退到這一帶,能不被餓死已是萬幸了。沒完沒了的轟炸,總是讓俄軍的軍需和食物補給損失過半,比什凱克城內的倉庫裡的儲藏的糧食物資,大多都被炸毀焚燒掉了,晴天和白天都不敢大規模活動。

    戰火已經燒到了家門口,陣陣的陰影籠罩著無助無依的人群,恐懼戰火的人們不得不在太陽出來後,帶上傢俬。一家人又開始流亡、遷徙的命運之旅,要不然再過一時三刻,也不知道還有沒有機會逃生了。城中的士兵們麻木而又期翼的看著這些茫然無措,淒惶無比的逃生者,也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機會逃離這裡,在阿拉木圖失去之後,比什凱克的失守只是時間問題。

    中亞諸省遠離歐俄,防空武器供給和火炮炮彈的製造能力,更是差了歐俄發達地區一籌。防不住中華帝國的飛機轟炸,俄軍也只能靠目前盛行的地雷陣拖延國防軍陸軍的進攻步伐了。

    可是這種拖延戰術。對於身處劣勢的俄國守軍來說,又何嘗不是一種煉獄般的煎熬呢?已在阿拉木圖修建起一個大型野戰機場的國防軍空軍部隊和增援上來的陸軍,牢牢地控制著佔據的主動權,鋪天蓋地的轟炸行動,就如同時時刻刻懸於俄軍頭頂上的利劍一般,威脅著萬千俄軍的身家性命,誰不是提心吊膽的活著啊!

    螻蟻尚且貪生,好死不如賴活。沙皇俄軍雖然軍法森嚴,但是還沒有嚴苛到斯大林時代。愛國信仰更是和蘇聯紅軍戰士沒得比。如果可能的話,俄軍許多士兵都想向自己一直瞧之不起的黃色種人投降算了。

    只是世人皆有親人,不經抵抗或者為身處絕境,就向敵人投降的話,自己的妻兒父母怕是要被自己的投降叛國行為株連,誰又能輕易的邁出那一步呢?

    進不得退不下的俄軍上下,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高級將領們還在期望著,自己的帝國和歐洲諸國能夠盡快研製出對付轟炸飛機的新式飛機,要不然這種沒完沒了的空中轟炸,什麼時候是個頭啊?

    和沙俄政府以及軍隊的艱難處境相比。進軍中亞的國防軍就從容多了。

    戰事暫停之際,後勤兵在部分義務兵的幫助下,在軍用餐車上烹飪食物,女兵們都在一排排水車邊洗刷著才從泥土中挖出的土豆(馬鈴薯),土豆燉牛肉罐頭的香味,隨風飄蕩,饞死個人了。

    這可是比硬啃罐頭餅乾有滋有味多了,與對面群山峽谷的俄軍的待遇完全是天上地下的差異,俄軍白天挨飛機轟炸,晚上還是不敢輕易生火造飯,那會在相應的距離內被陸軍火炮炸,吃個熱食都沒有個安心的時間。

    說實話,國防軍的部隊後勤部隊機械化程度已經相當高效了,各種專用汽車和設施都在軍中大量使用了。

    此時一排排士兵和軍官都拿著餐具,排成長龍準備就餐,落日的餘輝留戀的渲染著天空,似是夕陽不願意沉寂下去。

    和作戰兵種不同的是工兵部隊們,他們依舊在緊張的排除著俄軍佈置下的地雷陣,俄軍撤退時在幾十里山區公路上佈置的地雷,實在是很讓人鬧心。

    國防軍也是最早玩地雷的祖宗了,但是地雷這種廉價而又實用的陸軍大路貨,擱誰身上使用,都不好應付,解除起來繁瑣而又危險,極其費事。

    說實在的,俄國人為了守住這一條防線,著實費勁兒巴拉的佈置了一番,托克馬克幾十里的山道,也才得以暫保不丟。

    現在國防軍使用的探雷設備有兩種,研製出來,早先是為了清理自己在東北邊境和朝鮮半島埋設的對付日軍的地雷用的。這兩種探雷器,形態就和我國拍攝的日本侵華戰爭影視作品中,日本軍隊裝備的磁性探雷器和少量電子探雷器差不多的。

    一種就是最常見的磁性探雷器,它的設計和工作原理非常簡單,它的秘密就在常開型干簧管上。當它接近裝有磁鐵的「地雷」時,干簧管裡的兩片金屬片受到磁力的影響吸附在一起,電路閉合,通電的蜂鳴器和發光二極管就會發聲發光。如果「地雷」中沒有磁鐵,電路就沒有閉合,磁性探雷器自然也就沒有反應。

    在實際排雷中,如果地雷的鐵製殼體,如果含磁鐵量超低,甚至沒有的話,那就危險了。所以研製出來的第二種電子探雷器,就要更加的實用了,電子探雷器是利用電子儀器通過物理場等等的變化來發現地雷的一種裝備。形形色色的電子探雷器儘管工作原理和結構千差萬別,但工作原理基本一致.一旦土壤中埋設了地雷,其介電常數會顯著改變。根據這一原理製造的探雷器,有的不僅能發現金屬殼地雷,還能發現木殼,石頭以及其他材料製造的地雷,在如今的戰場上非常實用。

    在其它作戰部隊開始享受正常的餐飲食物之時,排雷工兵們卻在槍手們的保護下,抓緊白天每一分每一秒的時間,緊張的排除俄軍設置的小麻煩,為進攻部隊掃除障礙,打開大道。

    轟轟轟!……

    當大地陷入黑暗的時候,國防軍山炮部隊也吃飽喝足了,像正常訓練般的,向俄軍防禦的山頭和陣地炮擊起來,讓俄軍不得安寧。

    「從托克馬克經坎特到比什凱克的公路,就是一個沿著群山山腰穿行抵達比什凱克的捷徑,繞道從右側戈壁上進軍,等於是要多走近兩百公里的戈壁無人區。」烏魯木齊集團軍司令李兆和看著航拍的地形照片,皺著眉頭自言自語的嘮叨著。

    自古華山一條道,也可以拿來形容這裡的進軍路線了。

    「是的,司令員!如果從右邊戈壁上行軍,等於是在修一條新公路了,我們的後勤補給能力怕是要吃緊了。」參謀長彭遠征點點頭說道:「其實左邊的戈壁上,據俄軍俘虜們說,那裡是沙俄政府準備修建中亞鐵路線的最佳路線,只是由於備戰和軍事對峙,沙皇政府錢財用度太吃緊了,沒有錢來修建,擱置了。要不然啊!阿拉木圖至比什凱克的鐵路怕是已經修築的差不多了,那用如今這麼煩惱,只有這一條山地公路可資利用,費勁兒啊?」

    參謀長彭遠征說的這條中亞鐵路線,就是縱貫哈薩克斯塔和吉爾吉斯斯坦的中亞鐵路主幹線。在平行世界裡,由於沙皇把大部分經費用在了西伯利亞大鐵路上,並在1905年和日本軍隊進行了一場狗有狗的戰爭,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軍備競賽影響下,把中亞鐵路修的是東一段西一段的直到30年代,斯大林在蘇聯政府緩過勁兒來後,才一一修通。以至於如今通往吉爾吉斯斯坦的公路只此一條完整的近路,讓國防軍沒有了多的選擇餘地,軍隊中機械化程度越高,對交通運輸道路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了,貿然在戈壁上修建一條公路,短時期內,識別做念想的,不實際。

    李兆和司令把航拍照片像藝術品似的,用圖釘拼接定在了木板上,比之佈置在一旁的沙盤還要重視,用放大鏡仔細的研究著,比做學問研究還要仔細認真些。

    在放大了照片中,沙俄守軍的野外部署,纖毫必呈無所遁形,一些被炸毀焚燒的村鎮和山頭,殘痕斷壁清晰可見,隱隱約約間,戰壕堡壘密佈,修築工事的俄軍一見飛機低空掠來,惶急的向戰壕裡亂竄,那種恐懼的神情,在放大鏡中栩栩如生,真實的反映出了俄軍的精神狀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