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華人1892

大道小說網 第385章 強襲(下) 文 / 為雨哭泣

    空襲還在繼續,伊犁軍區和阿勒泰軍區的空軍,也在布爾津、庫爾丘姆、恰爾斯克三地一線形成的野戰機場,配合蒙西軍區對濟良諾夫斯克和塞米巴拉金斯克一線俄軍展開了狂猛地轟炸打擊。

    遵循著國防部制定的作戰原則,戰爭就是要用盡任何手段來打擊對手的有生力量——士兵,如無必要,士兵不能被白白的消耗,將不對稱作戰模式進行到底。這個平行時空裡的中華帝**事觀念已經完全轉變了,已經告別了過去那種人海戰術了,要知道武器彈藥可以生產製造,但人的生命一旦逝去,就再也無法挽回。

    縱使中華帝國的人口在世界上最多,也是不能輕易消耗,現在的軍人群體是國內文化層次和技術技能最重要的一大群體,撒到廣闊的西伯利亞、蒙古高原和中亞地區,就像河流奔騰入海,猶如一條小溪一樣不顯眼。不得不說中華帝國的軍營既是一個戰鬥的群體,又是一個技術技能培訓基地,服務和建設性軍人佔了帝國超過千萬大軍中的一大半。

    一場戰爭,士兵自然是消耗品,但是作為指揮官,必需把士兵的消耗減少到最低。這並不是說中華帝國害怕消耗,如有必要,國防軍戰士都會誓死向前,拚死一搏,中華民族軍中從來就不缺少甘灑熱血的勇士猛人,但是在火器佔優,物資資源不缺的情況下,顯然沒有必要去增添無謂的消耗。只需把歐美人士的大炮主義發揮好了,就夠俄國老毛子喝一壺了。

    隔著額爾齊斯河,新整編的伊犁集團軍千炮林立,森寒的指向河對岸,整個集團軍擁有七個完整的師團,每個師都有一個獨立炮團,37-57-75毫米速射炮,105mm,155mm,203mm中重型加農榴彈炮。種種火炮,門類齊全。一輛輛軍用輕卡裝載著一箱箱炮彈運來,卸載到火炮陣地十數米外,卸完貨又迅疾離去。

    中方舟橋工程兵正在已被俄軍炸毀的鐵架橋殘骸前,藉著炮兵和重機槍的掩護,依著只是稍稍露出江面的橋墩,同時在數處狹窄的江河地段有條不絮的搭建起舟橋。

    中方炮兵測距員擁有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測量儀器,加上天上還有炮兵偵察專用的校射飛機發回報告。俄軍最先遭到炮擊的,是前沿陣地中沒有被空軍兄弟照顧到的隱藏火力點。然後是那些可能的藏兵點,直到炮兵指揮官認為炮火可以向前延伸的時候。火炮仰角調試,短暫的停頓之後,火炮的轟鳴聲再次響起,這時火炮進行的是有規律的延伸炮擊,一排一排的炮擊之下,可以保證大量殺傷俄軍躲避在壕溝裡、掩體裡的士兵。

    每一處塌陷的地面,都可以理解為,那是一個被轟炸到的藏兵點,要是這裡有俄軍機槍手使用俄制1905式馬克辛重機槍的話。幾百米寬的江面,完全處於重機槍的射程之內的。

    俄軍上下遵照防空防炸的經驗,在中華帝國國防軍進行炮擊時,士兵必須在長官的命令下進入事先挖掘好的防炮洞,也就是藏兵掩體裡等待敵軍炮擊結束,然後再進入戰壕破壞中方的搭橋,而現在。這些防炮洞卻成為了埋葬俄軍將士的墳墓。

    塌陷工事地面的泥土上佈滿奇怪的凝成塊和碎布,這些是被炮擊身亡的蘇軍士兵留在這個世界上唯一的東西。如此高強度的炮火覆蓋,士兵絕對是死無全屍,直接被炮彈命中的話。根本連一塊肉都無法保留,人體會被航空炸彈和榴彈炮彈轟碎,然後被氣浪蒸化、拋散。

    戰爭是冷血而又殘酷的,在炮擊中倖存下來的俄軍士兵,短時間內失去了聽覺,有的甚至口鼻流血,暫時失去了行動能力,很多躲避在掩體中的蘇軍士兵,沒有被炮彈直接命中,但是炸彈爆炸的一瞬間產生的強力的衝擊和震盪波,如果沒有及時將嘴巴大大地張開,人體的內臟就會被衝擊波震傷,有相當大的幾率會內出血,進而死亡。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早在幾千年前,中國人就習慣於對夷人、番人禮敬有加。在中國國力最強盛的漢唐時期,周邊弱小國家到中國來朝覲天子的時候,往往也能得到良好的招待,而且還會被賜予極為豐厚的賞賜。這種尊重外賓的傳統其實反映了一個強勢民族的雍容氣度,只有那些暴發戶才會在鄉下窮親戚面前頤指氣使。

    但是在這種大型對歐洲一流強國戰爭中,尤其是在這個熱兵器時代,中華帝國的炮兵們,沒有任何心慈手軟的概念,這是你死我活的戰爭,軍人追求的就是勝利,一個個簡直就是用海量的炮彈實戰喂出來的神射手,炮手絕對是在全世界都是數一數二的頂尖炮兵了。這個時候展開炮戰,實施毀滅性打擊是不留絲毫餘地的,不把俄軍陣地上隱藏的士兵炸個死去活來,決不罷休。

    重炮意味著摧毀,小口徑速射炮射出的炮彈,就是犁地的鐵耙似的,在把快成齏粉的掩體陣地在犁勻一遍,炮火射程之內的沙俄守軍徹底的淪入了血和火的地獄之境。

    中方舟橋工程兵已經搭建打樁忙碌半天了,俄方守軍愣是沒有對中方舟橋工程兵形成什麼有效的壓制,工程兵們開著各種工程機械車,轟隆隆的正幹得起勁兒!一根根鋼製構件被豎立在江邊,固定,被一錘錘的錘進江底石灘上,方便渡江時固定鋼絲纜繩。

    不得不說自從人類發明了蒸汽機以來,科學技術進入了飛速發展的時期,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了進步,但是科學技術同樣也給人類帶來了無盡的災難,戰爭只是代表著它的破壞性。

    炮兵指揮部的野戰帳篷中不斷地響起電話鈴聲,接到觀測人員的通報的敵情狀態情報,又一一彙集到參謀軍官的手中,作出炮擊評估,給出意見,由炮兵團上校指揮官發出最快捷、最有效率的新指令。

    額爾齊斯河南岸中方炮兵陣地不時地調整覆蓋式炮擊方位,成百上千的火紅彈丸,在一聲聲轟鳴中,越過河流,飛上半空,在俄軍部署在山間平原上的炸開一片片橘紅色的焰光。

    沙俄部署的炮兵陣地和防禦陣地,在中方空地聯合打擊下一直無力還擊,就像一隻隻**羔羊一般任人蹂躪,境遇淒慘,只能被動的承受著中方炮兵發出的一股股怒火,不時的補充兵員、作戰物資堅守在塞米巴拉金斯克地區,要不然額爾齊斯河中游城市一失,其上中下游城鎮再也沒有天險可據,一一崩潰是遲早晚的事了。

    可以說戰爭打到如今這一程度,俄軍高層實在是有太多的理由不能放棄中亞交通要道上的重鎮,哪怕是阻礙延緩一下國防軍前進的步伐,爭取一點點準備後續作戰的時間也是最大的勝利,因為這裡是數個世紀以來,亞洲內陸國家或者行省進入歐洲最重要的交通要道。法國著名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在他的《八十天環遊地球》裡也提到了這鐵路修建的意義:如果沒有它,八十天環遊地球的夢想永遠只是夢想而已。同理,在中亞民族和沙俄政府的努力下,從阿拉木圖和齋桑泊等地聯通到西方歐洲的公路和部分鐵路線段,是中俄兩國兩方必爭必守的最重要的一部分。

    想想就知道了,有誰會在戰爭期間,去花費年餘或者數年時間,於荒山戈壁地區重新修築一條公路出來,一路修路開山打到沙俄歐洲地區去?

    隔河對峙,面臨著中方殘酷無情而又彷彿無有休止的炮火打擊,駐守的俄軍有多鬱悶憋屈就可想而知了,如果不是隔著大河,中華陸軍沒有辦法乘機進攻的可能,俄軍早就敗亡而逃了,面對不可戰勝的敵人,逃跑起來國防委員會和戰區司令總部自然不會在追究大家的責任了。

    中華帝國空中轟炸行動,配合著代表著各自省份的三個新編集團軍——伊犁集團軍、阿勒泰集團軍和蒙西集團軍地面集團軍,繼吉爾吉斯行省攻勢之後,進行著新一波攻勢。數萬輛輕型卡車和貨運飛艇,一個多月來,日夜不停的運轉在中亞和中華帝國之間簡易的公路上,為三大集團軍儲備了足夠的作戰物資,在這一個時刻徹底的爆發出驚人的殺傷力。

    經過長達7天時間的轟炸炮擊,每天超過50萬發炸彈的轟炸打擊,沙俄守軍的有生力量被消滅將近六成,防空火炮、陸軍輕重火炮幾乎盡數被摧毀,就連1905年俄制馬克辛重機槍都被炸毀千餘挺。塞米巴拉金斯克、諾戈爾斯克和濟良戈爾斯克等,一條線上十幾個俄軍城市和重要關隘上,能夠威脅到飛艇和飛機安全的重型防守武器,一時間根本就補充不上來。

    漫長的歐亞大陸通道,既限制了中華帝國的交通運輸,也限制著歐俄地區向中亞地區和西伯利亞地區的物資補給,這個時候在中亞東北部地區漫長的運輸線,對大家是對等的。如果不是中華帝國在新疆和伊犁邊疆區的道路建設,在這數年裡改建的力度的極大,這種運輸能力的差異還會更有利於沙俄方面,這不是以戰局有利與否為轉移的事情。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