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鋼鐵雄心之鐵十字

大道小說網 第一百零五章 割史達林的肉喂土耳其 文 / 無財者無能言財

    和聰明人說話就是輕鬆,維勒安在凱末爾面前完全沒有玩花活兒的意思,「您是我們全部籌碼的所在」——如此**裸的交易如果換做一個英美法系國家喜歡遮羞河蟹的政客,說不定早就聽不下去了,但是維勒安知道在凱末爾面前這樣才是最有效的,因為從對方十幾年來的治國之道和哲學理念來看,這是一個再實用主義不過的人了,可謂是識時務者為俊傑。

    和凱末爾總統還有伊諾努總理就合作的大政方針都談妥後,剩下的瑣碎規劃就可以找傑拉勒部長搞定了。

    莫比亞斯集團的規劃人員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做了一場整體的規劃,還免費派出了數百名工程師進行實地勘察,為土耳其建設部制定了一份可行的技術方案,並製作了招標書。

    為了防止其他歐洲國家插手暴露德國人和土耳其的內幕合作,土耳其方面開出了招標限價的措施——科尼亞至摩蘇爾的路段,招標總價不得高於六千萬美元,最低價中標,至於融資讓面,土耳其人開出的價碼是以土耳其政府信用作保,不提供任何其他財務擔保——這對於屢屢要求弱國提供海關關稅擔保的歐美列強來說是不可能接受的。這是一個完全賠本的價錢,所以英法的工程集團、鐵路公司和銀行都對這個項目嗤之以鼻。

    維勒安找了幾家經過多次倒手洗簽的新公司來圍標,表面上看投資方和德國人完全沒有關係,而是幾家波蘭人甚至匈牙利的小公司。

    在維勒安的規劃中,既然要實現元首的目標,那麼土耳其的戰略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拉美三國可以用來幫助元首作為騷擾米國的跳板,而土耳其則是解決俄國的最關鍵所在。但是維勒安和土耳其的合作卻比拉美三強要晚的多——直到1935年底,維勒安才開始與土耳其的合作,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土耳其實在是太敏感了,英法蘇聯都緊緊地盯著土耳其,所以導致維勒安必須使用借殼換皮來和土耳其人合作——也就是從前面所看到的那樣,用看似「市場競爭」的手法來得到這些項目。

    這就導致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在全球大蕭條過去之前,在土耳其的建設項目絕對不可以開始,因為如果提早到1933年甚至更早的時候在土耳其玩這一手,那麼就會導致英法甚至蘇聯人也來血拼這個低價拿項目——因為在1933年以前,全世界都處在蕭條之中,西歐資本主義國家的工程市場供大於求,從原材料到人工設備都很便宜,那樣的話別說科尼亞到摩蘇爾的鐵路限價六千萬美元,哪怕再砍一半限價頂價三千萬都可能會有英法公司來搶生意。

    可是維勒安經過一番深謀遠慮,直到1935年下半年才推出這個計劃,情況就完全不同了——英法的經濟已經從蕭條中逐步走出來了,物價也有所回升,所以這樣的低價他們不會來搶生意。但是東歐小國,尤其是原來奧匈體系內非日耳曼人文明的國家,在1935年甚至將來的1937、1938都會長時間處於低迷之中,這樣的話,維勒安把自己出資的公司偽裝成東歐小國的公司也就完全順理成章了——就算敵人用商人的眼光來審視這筆鐵路生意,也看不出什麼明顯的破綻。這就是維勒安瞞天過海的核心所在。

    「傑拉勒部長,根據我們的規劃,目前建議貴國第一期先修建以下三條鐵路,全部按照復線的標準修築:第一條南線從貴國西南部的科尼亞通往伊拉克北部邊境的摩蘇爾,根據測算全程長度為1400公里左右;第二條中央線從貴國首都安卡拉向東經過錫瓦斯、馬拉迪亞後沿穆拉特河和凡湖通往凡城,如果伊朗方面允許貴國鐵路連接到對方境內的話,這條路可以一直延伸到大不裡士,這條路全程大概是1700公里;第三條從安卡拉往北沿克孜勒河通往黑海沿岸重要港口薩姆松和特拉布宗,然後在特拉布宗往南沿動黑海山脈南麓延伸到土耳其和亞美尼亞邊境的卡爾斯,全長1500公里,按照每公里6萬美元的建造均價,三條鐵路的總花銷是2億8千萬美元,算上沿途新建車站和必要配套設施的話,應該在3億1千萬美元左右。如果貴國還可以提供足夠多的廉價勞工的話,這個數字還可以降低。」這個項目的負責人羅恩伯格是當初維勒安在委內瑞拉蘇利亞州工業區項目時從霍格蒂夫工程公司挖來的,對於快速修建鐵路已經是輕車熟路的了,業務非常熟練。

    「那麼,按照約定的話,剩餘的9千萬美元的投資方向是否就可以由我國自由支配呢?」傑拉勒部長提出了自己的疑問。

    「理論上當然是這樣,只要貴國到期後可以償還這筆貸款,不過我們建議你們看一下我們的工業化整體解決方案——關於建好鐵路後貴國應當投資那些配套產業,防止即使造好鐵路也沒法自主運營。」

    「這確實是我們一直在顧慮的問題,要是造好了鐵路卻發現到時候修理機車都需要送到外國去,那可就太靡費國帑了。」

    「誠如您所言,所以請看一下這個方案吧。」

    傑拉勒展開了羅恩伯格遞過來的一份備忘錄,上面詳細列舉了修建鐵路後應當建造的配套產業。

    首先是需要建造一座機車廠和配套的修理廠,實現火車機車及車皮的自產;其次是起重機械廠和汽車廠,此外,為了給這些工廠提供原材料,需要建設大型煉鋼廠和煉油廠。

    「根據我們的估算,按照九千萬美元的預算,我們可以建造一座年產500座機車和4000節車皮的的機車廠。一座年產輕型卡車、轎車3萬輛的汽車廠,兩座擁有5000噸級干船塢的造船廠,以及配套的起重機械廠、年產量400萬噸的煉鋼廠和煉油廠——煉鋼廠最好佈置在蒙特斯礦山區,根據我們的勘探,蒙特斯礦區將來可以達到年產500萬噸鐵礦石的產能,剩下的缺口貴國可以從國際市場上購買,而且蒙特斯礦區還有15億噸的褐煤儲量,而煉油廠所需的原油的話貴國只能全部從羅馬尼亞進口了。這些項目我們會採用讓德國同類企業在貴國建設新廠的方式實現,目前初步選定的投資商是大眾汽車、法本化學和蒂森鋼鐵三家德國企業。另外,鑒於凱末爾總統對於貴**隊無法實現現代化的遺憾,斯柯達公司和容克公司都可以在貴國建設輕武器工廠、彈藥工廠和飛機廠。

    這個方案是目前我們能夠設想的對快提升你們工業基礎的方案了,我們把冶金和基礎機電加工和維修工作等技術含量不高的產業放在貴國國內,而所有車輛、飛機和起重機械所需要用到的一切引擎、電機等核心技術裝備以及工廠所需的全部機床、設備、化工產品全部要從德國進口——當然,請別誤會,我們這樣設定並不是對貴國有技術保留,只是以貴國目前的人才技術水平,五到十年之內只能如此了。」

    傑拉勒沒有反對,蘇聯人在前兩個五年計劃執行完後都沒能完全吃透西方引進的技術呢,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的產能連設計值的七成都不到。以土耳其才剛剛開始致力於掃除文盲十幾年的人才水平,文盲率比蘇聯人還高兩倍,五到十年裡面能做好一個機車和飛機的裝配工、修理工的角色,外加煉鋼煉油就不錯了。機床和發動機只能指望德國進口了。

    「可是,我國目前的對外貿易和外匯儲備實在是難以支持從德國長期進口,如果需要發展我們自己的工業的話,可能仍然需要貴公司的融資支持。」傑拉勒可以理解從德國進口的必要性,但是土耳其的外匯本來就不多,如果不向德國人借錢的話還是沒法完成,「您知道的,以我國目前的技術水平,在最初的幾年中是不可能實現工業產品出口的,也就是說這個發展的過程必須要有大量的資金支持。」

    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就算一輛汽車用的是德國原裝生產的發動機和傳動機構,但是如果它是用土耳其的鋼材、土耳其的裝配、焊接工人造出來的,那麼它在目前的國際市場上肯定是賣不出去的,飛機和機車也是一樣,這也就注定了在最初的五到十年裡面,土耳其人只能靠別的產業的出口資金來支撐自己只出不進的工業體系。所以在德國人出現之前,不是凱末爾或者說伊諾努不想搞重工業,而實在是重工業的起步那幾年都是只進不出的,土耳其沒錢搞。

    當然,歷史上不是沒有油魄力的「偉人」後發制人成功起步的,但是那都需要非凡的堅忍心智——這樣的「偉人」一共有兩個,一個叫史達林,一個叫太組,他們分別靠烏克蘭大饑荒和三年孜然災害完成了重工業啟動階段的資本積累。可是以凱末爾的威望和土耳其國內的資源顯然他就算想走這條路也走不了。

    「如果貴國有需要的話,未來也許我們還可以繼續給貴國提供長期低息貸款,但是這也不是長久之計,我們建議貴國通過擴大優勢產業的出口來平衡外貿逆差。」

    「可是我國沒有什麼工業化優勢,在國際市場上長期出口的都是些農礦產品和手工業、輕工業產品,如果強行擴大出口的話,必然會導致價格下跌利益受損。」

    「不不不,我們完全沒要求你們出口傾銷——那是得不償失的。你們應該想想你們的優勢產業?」

    「優勢產業?塔夫綢和絨毯麼?還是毛皮製品?我國在國際市場上最有優勢的就是這些了,但是大部分都是奢侈品,只有那麼大的市場了。」

    「那麼,如果我告訴你德國願意加大對土耳其皮革的收購力度呢?貴國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皮革加工出口國,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吧。」

    「你們願意買土耳其的皮革?這真是太好了,可是你們要那麼多皮革幹嘛呢?如果說皮革產業的話,我國確實擁有世界第一的產能。本來我國的皮革最大的銷售渠道就是俄國,俄國就在我們北面,而且極度寒冷,他們需要的皮革數量很大,但是自從史達林開始搞五年計劃後,他們的外匯花的很吝嗇,我國的皮革工業也因此大受打擊。」

    「放心,我們買皮革當然也是穿的,俄國寒冷,德國也差不多。而且如果你們願意的話,德國和土耳其完全可以在皮革生意上聯手大賺一筆。」

    「此話怎講?」

    羅恩伯格左右顧盼了一番,然後故作神秘地向傑拉勒說道:「以俄國的寒冷,俄國人是不可能不需要毛皮和皮革的,如果不購買的話,就會導致俄國人大批量的凍死。前幾年俄國人之所以減少了進口量,其實是因為史達林為了節約外匯,所以在烏克蘭地區採取了畜牧業強制徵收的措施——也就是說,無論蘇聯牧民蓄養了多少牲畜,這些牲畜都100%歸集體農莊所有,當時俄國人完全喪失了畜牧的積極性,農民們紛紛把牲畜全部宰殺掉也不願意被史達林收走。這種措施導致當時因為牲畜大量被殺、生皮革供應充分所以可以減少進口,但是到了現在,這個後遺症就顯現出來了。因為俄國人自己的畜牧業受到了極大的打擊,他們不得不擴大進口。」

    「可是如果他們在前年的時候一次性屠宰了幾千萬頭牲畜的話,存量皮革應該夠用很多年才對。」傑拉勒提出了自己的疑問。

    「傑拉勒部長,我真要懷疑您是怎麼當上土耳其的經濟部長的了,」羅恩伯格用鄙視的眼光看著傑拉勒,「您難道不知道,就算保存得當。生皮革的保質年限最多只有兩年左右,就算當時他們的皮革富餘量很大,他們也儲存不住——不瞞您說,我們的老闆維勒安先生在32年和33年的時候就從俄國進口了幾千萬畜產品,當時的價格真是太便宜了。」

    話說到這一步,傑拉勒就是再四體不勤官l教條也聽明白了。皮革是一種放不住的產品,當初烏克蘭大饑荒的時候,烏克蘭人為了洩憤紛紛宰殺牲畜,讓維勒安從史達林手上買到了幾千萬頭廉價的牲畜,現在烏克蘭畜牧業被破壞殆盡的後遺症爆發出來了,那麼,就聯合土耳其收購皮革哄抬國際市場上皮革製品的價格吧。反正俄國人目前正是最虛弱的時候,趁你病要你命狠狠剮一刀肉下來才是正理。

    於是,到了1935年冬天的時候,史達林鬱悶的發現國際市場上的皮革製品價格陡然漲到了原來的兩三倍!據說是因為全球最大皮革供應商土耳其的皮革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大受歡迎,德國人、波蘭人、英國人乃至加拿大人都非常樂意購買。而史達林依靠32、33年大饑荒時屠宰牲畜積蓄下來的皮革到了35年的時候都已經或者損耗或者賣到國際市場上去了,正準備擴大從土耳其的進口數量,驟聞此噩耗史達林差點沒吐出一口血來,但是考慮到蘇聯正要執行第二個五年計劃,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且如果不採購的話,凍死的都只會是蘇聯的主體民組俄羅斯人——如果凍死的是烏克蘭人的話,說不定史達林就會歡欣鼓舞地滿不在乎了,烏克蘭人死的越多將來掠奪其自然資源的時候就越好統治。可惜問題是烏克蘭在蘇聯的南方,蘇聯的天氣就算再冷也要遵循自然規律,如果等烏克蘭人凍死了的話,俄羅斯人早就死光了。

    於是史達林只好打落牙齒和血吞,把這些年來靠壓搾烏克蘭賺來的外匯拿出一部分來用於採購皮革,足足虧了幾千萬美元的差價。饒是如此,因為史達林的摳門,這一年的冬天俄羅斯還是不免凍死了幾十萬人。

    在史達林歇斯底里的詛咒哄抬皮革價格的國際奸商的時候,土耳其靠著皮革外貿額外賺取的上億美元外匯差價,從德國源源不斷地進口著引擎和機床,開始了自己的工業建設。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