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鋼鐵雄心之鐵十字

大道小說網 第四十章 人力不足 文 / 無財者無能言財

    「維勒安部長,我快要被你坑死了!今天又有保時捷公司的人來投訴了,他們用遠東國抵債給我們的鋼材製造lt-38輕型坦克,結果連40mm的博福斯坦克炮的後坐力都承受不住。測試樣車的炮塔座圈都震裂了。」已經升任為帝**備部副部長阿爾伯特.施佩爾怒氣沖沖地衝到維勒安的辦公室裡,「你們搞的那個和遠東國的經貿合作,弄回來的都是一堆什麼垃圾!」

    「施佩爾,如果很輕鬆就能夠搞定的話,你怎麼會如此受元首賞識坐上這個位子的呢?不就是因為那批老古板只會用精良的原料製造坦克軍艦而你懂得如何把劣質產品用到合適的地方去麼?如果你也不懂得如何調度稀缺資源的話,元首就沒必要賞識你了。」與氣瘋了的施佩爾相比,維勒安就像個沒事人一樣閒散,「如果遠東國運來的鋼材不適合造坦克,那就撥給歐寶公司,或者大眾汽車,他們要造半履帶車、拖車或者轉作民用都可以——哦,對了,甚至你們可以讓他們下一批貨運到土耳其後就直接拉去恩澤利造軍艦或者水閘,反正那些地方不怕質量問題。你要慢慢習慣起來,遠東國和土耳其人的文盲率就是那麼高,就算有我們的工程師和技師指導,你也不可能指望他們的工業質量一下子發生飛躍。」

    「你這根本就是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目前為止,你在墨西哥、委內瑞拉土耳其和遠東國四國投資的那些秘密項目,已經佔用了帝國30萬名工程師、技師和150萬的技術工人了。現在元首交給我們的生產研發任務在人力資源調配上都捉襟見肘。」

    「居然有這樣的事情?那可是天大的喜事啊,三四年前元首還在為解決德國人民的失業問題費神,想不到現在都徹底解決了。你難道不應該為元首感到高興麼。」

    「你這個老官繚,說的是什麼話!帝國目前的人力資源問題已經很嚴重了,支撐不住同時鋪那麼大的攤子的,雖然我們的發展很快,但是也是要進行一番取捨的啊。否則的話,到時候帝國本身的工業產能將會受到拖累,新扶持的4國工業也不能達到令人滿意的質量。」

    因為維勒安的出現,在這個時空,德國人的攤子鋪的有點大了,從30年代初在委內瑞拉和墨西哥兩國的小打小鬧逐次擴張,到35年大規模介入遠東國和土耳其。可以說,這4個國家是被希特勒當做在未來的戰爭中的堅定盟友培養的。但是由此也帶來了一個原來的歷史上不曾出現過的問題,那就是人力資源的不足提前表現出來了——在戰爭都還沒有爆發之前就表現出來了。

    到1937年底,原來的德國本土人口數量是6000萬,算上奧地利的1100萬和捷克的800萬,以及南北蒂羅爾、的裡雅斯特地區,德國總共擁有8500萬的日耳曼民族人口。這其中刨除30%左右的農業人口(歷史上德國在1930年代末期農業人口要降低到28%左右的比例,但是考慮到新吞併的奧地利等地區較為落後,查不到具體數據,姑且平均一下設定為30%),也就只剩下6000萬城市人口,不過考慮到20年前的戰爭影響,德國40歲以上男性人口數量較少,所以總的來說還是可以湊出1500萬人以上的城市青壯勞力,這其中又要刨除一部分學歷和技術水平達不到技術工種要求的人。因此現在對外投資建設項目陸續帶來了200萬海外工程師和技術工人的需求後,德國的人力資源問題一下子就徹底繃緊了。

    「如果您再繼續從帝國往外輸送人才的話,我這裡元首交辦的軍備重整生產計劃就完全執行不了了。那些國家初期弄出來的初級工業產品,根本沒法滿足目前短缺的裝甲鋼和炮管、引擎等要害部件的質量需求。」

    「阿爾伯特,稍安勿躁,這樣吧。我可以保證——帝國以後除了目前著力拉攏的四國以外,再也不會繼續把攤子鋪大了。即使是這四國,未來我們也可以逐步撤出援建人員讓他們本國人接手。我看委內瑞拉應該是起步最快的,估計39年我們就能撤出在委內瑞拉八成以上的工程師和技術工人了,其他幾國可能會相應晚兩三年。不過,我們不是應該從其他領域再想想辦法麼?比如,不斷擴張的帝國軍隊規模,佔用了帝國多少的人力資源?據我所知目前帝國陸軍已經擴充到了60個師的規模,佔用了100多萬的高素質勞動力人口,加上海空軍的快速建設,和我自己的10個師武裝檔衛軍,帝國軍隊起碼佔用了200萬人了吧。」

    「你不會是想打軍方的主意吧?難道你指望讓那些軍人平時不訓練都和蘇聯人一樣天天工作?那樣帝國軍隊的戰鬥力會下降到一個令人髮指的程度的。」

    「你想到哪兒去了,元首的擴軍計劃步驟我都是很清楚的。我只是覺得,既然城市技術工人已經處於滿負荷運作狀態了。帝國在後續的發展中是否應該改變擴軍的募兵對像?比如建議元首加大農業人口中的徵兵力度,放寬部分非日耳曼民組人員參加國防軍的限制。」

    「可是,帝國的農業人口占的比例已經下降到30%以下了,再降低的話,可能就無法滿足農業生產的需求了。」

    「怎麼可能無法滿足——烏克蘭的土地那麼肥沃廣大,蘇聯人只用了不到200萬農民就可以全部照顧過來。」

    「那是因為蘇聯人全部採用了機械化農業,他們的生產規模遠遠大於我國。」

    「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不用?難道你認為帝國的工業水平還不如蘇聯人,不足以滿足機械化農業的需求麼?」

    「當然不是,那是因為蘇聯人自古就有巴庫油田撐著,而帝國沒有那麼多石油可供機械化農業揮霍,所以才會佔用那麼多勞動力。等等……您說的是……」

    「沒錯,帝國現在已經不缺石油了,為什麼不嘗試著學習一次蘇聯人呢?」

    在德國的土地上,如果全面推廣機械化現代農業,起碼可以省下400萬人的男性青壯年勞動力,只不過投入較大效費比低。即使只是在部分最適宜機械化農業的東普魯士平原和波西米亞、西裡西亞等地區推廣,也可以擠出200萬~300萬的壯勞力,最主要的代價是——也許每年帝國的石油消耗量會增長200萬噸左右,這對於原來歷史上戰爭機器全開狀態下一年都沒有1000萬噸石油可用,軍需運輸都大量使用牲畜的德國來說,當然是一筆無法消費的奢侈賬單。但是對於這個時空已經秘密控制了委內瑞拉油田的德國石油儲備來說,其耗費也就不是那麼明顯了,在這個時空,人力資源的不足才是目前德國戰爭機器繼續準備下去的最大瓶頸。

    「這真是個不錯的想法!以現在的形勢來看,如果元首要進一步擴大陸軍的話,顯然不可能繼續從城市技術工人中招募兵源了,那樣太浪費了。農民如果經過兩三年的輪訓基本上也可以達到帝國陸軍的素質要求。」

    「還不止這些,只要農業產量有保證,工作崗位缺口也足夠,我們自然可以吸引周邊國家的移民,在波蘭人和南斯拉夫人的土地上,還有上千萬的日耳曼民族人口處於少數狀態,這些都是帝國進一步發展的力量。」

    1937年下半年,帝**備部副部長阿爾伯特.施佩爾正式向希特勒提出建議由帝國政府統一融資建設機械化農業生產,還大張旗鼓花費外匯從蘇聯購入了大量農用機械。以解決帝國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而後,希特勒在施佩爾的建議下修改帝國兵役法,調整各階層人口的兵役結構。以「地方警衛團」的名義按照每批次200萬人的規模,由一個團的正規國防軍以老帶新整訓一個師規模的由東普魯士農民組成的「地方警衛團」,訓練期為半年,期滿後輪換。到了1940年底的時候,帝國陸軍雖然只擴充到120個師的規模,但是卻擁有了額外600萬人經過半年正規國防軍軍事訓練的預備役人員。這一措施在後來的戰爭中表現出了非常大的優越性,讓帝國新兵可以盡快地適應戰爭,減少預備役投入實戰時的前期損失。

    與此同時,技術情報局鑒於這個時代還沒有發現基因改良的原理,自行秘密研發,經過數年的選種雜交試驗,在1937年初步弄出了第一代的雜交小麥和雜交水稻技術,雖然增產效果比之傳統品種只有兩三成,但是至少也讓帝國的農業產能壓力得到了緩解。雜交小麥種子還主要出口到土耳其,配合土耳其的兩河農業發展策略,使土耳其在後來的戰爭中成為了不遜於烏克蘭的大糧倉,減輕了中東佈局的後勤壓力。另外,由於雜交技術得到的品種多為雄性不育系,種植後的收成並不能作為來年的種子使用,這也進一步加強了德國和土耳其的合作緊密性——土耳其不得不在後續的戰爭中每年出口德國糧食鐵礦,從德國購入種糧維持生產。

    不過,德國的這些舉措雖然對帝國的綜合國力和產業效率提升極大,卻意外地沒有遭致英國和蘇聯的反對,恰恰相反,斯大林同志對於希特勒的這一舉動大為讚賞,還特批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以成本價向德國人出口了一大批農用機械,幫助希特勒盡快實現農業機械化——在英國人和蘇聯人看來,本來就缺油的德國人肯在自己脖子上再套上一層不思進取的枷鎖,那實在是再好不過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