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鋼鐵雄心之鐵十字

大道小說網 第四十三章 北線戰事 文 / 無財者無能言財

    熱河,古北口。大阪師團進攻正面。數萬人馬在綿延十幾公里的長城山脊兩側防線展開。整個戰場炮聲隆隆,持續幾個小時都沒有一個停歇,往往東段的日軍進入休整後西段的又進入了新一輪的開火。

    這種情況已經一周了,29軍的防線也已岌岌可危。日本人一開始還打得比較保守,後來經過兩三天的攻守後確認消滅了遠東軍的全部炮兵陣地也就放開了手腳,大模大樣的吧九二式步兵炮部署到陣地前沿僅僅兩三公里的陣地上,周圍用土木工事加固出前進陣地架好歪把子輕機槍防止遠東軍反突擊。

    遠東軍由於缺乏專業化訓練,觀瞄手段主要靠目測估算,在遠程炮兵反制方面完全不是日本人的對手。部署一線防禦的時候也缺乏縱深,只知道沿著長城走勢在山脊上佈置線式防禦,而且往往還沒有在山背一側佈置可快速部署的二道塹壕,導致士兵直接暴露在了日軍的直瞄火炮面前,數日之間死傷慘重毫無還手之力——如果換做經過德國教官整編的部隊,那麼他們至少知道要部署山體正面和背面兩道塹壕體系,並且以縱向z型交通壕連通,讓部隊得以在敵軍炮擊時向敵人無法直接觀測瞄準的背面塹壕撤退,減少敵軍火力準備時的損失。同時以側向交叉支撐火力點加強多條防線之間的縱深防禦,限制敵軍接近速度。

    這一切現代戰爭所應該掌握的戰術技巧,河北地方軍一點都不會。然後,他們就就需要面對無盡地炮火直瞄摧毀。

    出於對蔣校長整合地方勢力的恐懼,開戰的時候馮、韓等地方軍閥多少產生了動搖。馮部在日軍逼近熱河外圍防線的時候,終於沒能頂住精神和形勢上的雙重壓力,選擇了投靠入關的「滿洲軍」,在熱河、綏遠兩省外圍的馮軍部分人馬約6個師左右投靠了日本人。山東韓復渠麾下也有4個駐紮在山東、河北邊界的雜牌師出現了混亂了動搖。似乎一旦一線防線崩潰就會見風使舵。

    與歷史上不同的是,由於日本人在37年才簽訂了《何梅》,他們對熱河的掌控還沒有充分完成,到開戰的時候為止,日軍只掌握了關外之地。不過在他們發動突然進攻後,顯然缺乏經過整編的嫡系部隊、僅僅依靠地方軍閥的長城防線也是支撐不了多久的。

    「宋軍長,兄弟們實在頂不住了,日本人的炮打得太猛烈了。至少讓132師的弟兄們先撤下來吧。現在頂在前面完全是白白送死啊。」29軍指揮部內,幾個參謀官和通訊員在那裡嘰嘰喳喳地出謀劃策傳遞消息(見諒,只能借用77的歷史人物了,假設平津守軍前移。)

    「格老子滴,那些人是鐵了心的作死啊。日本人的炮兵都架到前沿幾千米之內了,這是明擺了欺負咱們炮沒人家多啊。不行,一定要132師至少再頂住一個下午,明天就換143師作為正面防禦。現在戰線如果鬆動,防線就不保了。天黑了再準備夜襲反擊一把。如果明天還不見起色,只能連夜退卻了。不知道北平城裡援軍部署好了沒有。」

    29軍是從張少帥那裡收編過來的人馬,而且還不是張少帥的嫡系,張也是當年直奉之時從西北軍招降過來的,待遇一直不怎麼樣,一個軍的炮兵力量才相當於一個德國步兵師的三分之一,3寸以上所有火炮連同迫擊炮都算上也不超過50門,在和日本人打了兩天後就被日本人利用反制火力全部幹掉了,此後的幾天裡,戰線無非是用人命來填。

    昨天的時候,從南面閻長官地盤上的陽明堡機場飛來了大約20架從德國弄來的hs123對地攻擊機和10架剛剛從米國買回來p-26戰鬥機,對日軍的炮兵陣地進行了一次有效的突襲,仰賴日軍完全沒有防備居然此處有部署遠東國空軍,猝不及防之下,被炸毀重炮50多門,車輛過百,人員傷亡數百。不過這種情況並沒有帶來什麼實質性改觀。

    一開始日軍只是覺得遠東軍無力反擊,為了節省汽油才使用地面炮兵慢慢推進的。發現遠東軍有空軍後,連續兩天不惜油耗派出中島九七式戰鬥機輪番巡航,並集中陸軍的所有九三式轟炸機轟炸了陽明堡等多處晉東北的遠東軍機場。兩日激戰,遠東軍部署在晉地的60餘架作戰飛機全部被擊傷擊毀,交戰中擊落日軍戰鬥機8架,轟炸機5架。遠東國空軍在長城戰線失去了進一步抵抗的實力。

    這些地方軍隊壓根兒就沒有打過這樣的仗——打仗哪有那麼無恥的?看到前面有人守防線就不進攻,端著九二式步兵炮衝到離長城兩三公里的地方從容架炮直接瞄準射擊?不把視線內的敵軍殺光就不衝鋒?日本人不是都該很英勇的麼?

    想當年中原大戰,一般能夠守長城要塞的軍隊,起碼可以頂住3到5倍正面強攻之敵,現在借鑒十年前的戰術,卻還不如日軍在二十多年前第一次大戰的時候使用的戰術先進。國朝軍力疲弱,比之東洋西洋諸國的差距,起碼是三十年啊,至少就未整編的地方軍閥來看,這個評價是絲毫不錯的。

    17日一天撐下來,頂在大阪師團正面的132師就陣亡了1400人,傷殘3000多人,一萬多人的一個師,一天就損失了四分之一,加上之前兩天的損失,幾乎要被直接撤銷番號。這還是日本人為了減少傷亡,只用炮擊為主,試探性步兵進攻為輔導致的結果。143師當夜連夜試圖重整戰線,但是因為夜戰訓練不足,行動非常混亂,又損失了數千人馬,不過好歹是摸到了和日本人近距離作戰的機會,兩相拚殺之下,好歹也讓日本人傷亡數百,至少比132師只挨打連還手的機會都沒有要好。

    馮、韓所部部隊抵抗的最大作用是為中央軍的北調提供時間。

    11月初,日軍進佔熱河全省,遠東軍六個師退守平津。月底,寇陷平津。

    經過前兩個月的突進,日、滿軍隊以總共傷亡2萬人,損失火炮百門,戰機30餘架的較小代價,就突破了熱、綏、察、冀四省地盤。殲滅地方軍15個師、火炮數百。

    不過依靠這一個多月的拖延,從雍涼、三晉、調動過來的東北軍和從兩湖調動過來的桂系軍總算是進入了預設防區並部署好了縱深防禦陣地。

    除了原有防區內的遠東軍,負責北線作戰部隊的援軍一共有80個師。主要是桂系李長官的40個整編師、進駐濟南,依托黃河兩岸展開抵擋日軍南下。東北軍30個整編師與陝西閻長官的直屬部隊部署在西側,沿太行、陰山及太原、大同等主要城市抵擋日軍從綏遠、河北西進。

    經過之前兩個月的逐次調度和臨時加強防線,步步退卻的遠東軍終於在黃河北岸和太行山區阻止住了日軍繼續前進的勢頭,遠東軍在撤退的時候盡力破壞了主要公路、鐵路。四百公里的基礎設施隔離地帶為日軍的彈藥武器補充帶來了較大的障礙,但是卻導致了更大的災難——日本軍隊除了武器彈藥需要從東三省的軍工基地運輸過來,其他糧食衣物完全靠的是「因糧於敵」的掠奪方式,對於一般文明人軍隊能夠很好起效的破壞補給措施對於日本人影響卻不是很大,日本人把佔領區經過緊急搶修後可以使用的道路運能全部用於運輸武器彈藥和藥品,雖然不能說達到100%的補給強度,至少也可以保持部隊七八成的戰鬥力。

    河北之地,一月之間民生凋敝,廬舍為墟;聞著傷心,見者落淚。

    1、2月間,由於北地連降大雪,氣溫驟降。黃河凍結薄冰不能行船,也無法徒涉。日軍進攻屢屢後繼乏力,雙方互有攻守。兩個月間,日軍傷亡2萬餘人,馮系偽軍也作為炮灰消耗殆盡。遠東軍10個師的部隊被打殘,傷亡10餘萬。

    3月,隨著天氣轉暖,日軍將主攻方向移動到黃河防線,並從國內獲得了第二批乙種師團增援部隊。4個師團分兩批強渡,突破黃河防線並沿河南側向兩翼展開,便於後續部隊突進。至下旬,總計動用兵力為8個日軍師團,16個師的滿洲軍隊。韓復渠部3個師殘部被日軍圍困在黃河以北,因畏懼蔣校長以作戰不利處罰,遂投降日軍。

    日軍渡河後,第五戰區李長官以薛岳為主將,沿黃河至濟南的縱深地帶部署了5道防線、40個桂系整編師,逐次狙擊防守,由德國教官統一整訓的部隊每每敗而不亂,在頂不住後有序地退往兩翼陣地。3月25日,日軍到達濟南外圍,開始與遠東軍展開巷戰,但已經疲憊不堪的日軍顯然無法在巷戰中找到足夠的優勢,而退往兩翼休整的桂系軍隊又重新逐次向中央擠壓,不給日軍喘息的機會。戰況異常激烈,遠東軍依靠逐次交替輪換,使日軍不得不面臨24小時連續作戰,軍力疲憊不堪。雖然裝備、訓練及作戰意志優於遠東軍,仍然漸漸不支。

    4月7日,在南線戰線穩定後調動過來的校長嫡系遠東軍精銳——遠東國內僅有的兩個裝甲師,分別裝備了200輛德式1號、2號坦克和200輛美式輕型坦克的遠東軍第1、第2裝甲師被部署到了黃河南岸兩側,分別開始向中央突進,意圖切斷日軍退路,收攏包圍圈。並集中了遠東國空軍剩餘力量的60%以上作戰飛機,共計400架左右封鎖黃河,實施對地攻擊。

    大批坦克的集中出現和空中掩護讓日軍受到了極大的震撼,不得不放棄對濟南的圍攻背水後撤。最終仙台師團、大阪師團、廣島(板垣)師團三個精銳甲種師團在黃河南岸被圍殲,日軍共計陣亡、被俘5萬餘人,受傷4萬,戰機損失200餘架。滿、韓軍共計20萬人損失殆盡。僅4個甲種師團的日軍殘部退回黃河北岸。

    是役,東北軍、桂系約17個師成建制被擊潰,遠東軍戰死27萬,受傷被俘48萬,損失戰機、坦克數百,火炮過千。

    至此,日軍再也沒有實力在北線發動大規模進攻,也沒有得到再次渡過黃河的機會。

    (說句題外話,因為和日本的問題不是本書的重點,抗日題材的書在某點已經氾濫了。所以三到四章內結束,只寫大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