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鋼鐵雄心之鐵十字

大道小說網 第三十一章 幽靈艦隊 文 / 無財者無能言財

    讓坎寧安患得患失最終不得不放棄和雷德爾繼續死掐下去的原因除了他麾下的三艘戰列艦的火力系統較易受到重大損失外,更大的原因就是為航母艦隊護航的「洛林號」老式戰列艦、「阿爾薩斯號」、「敦刻爾克號」戰列巡洋艦已經於德國人之前埋伏在北極圈內的偷襲艦隊幹了起來。

    北面的戰鬥是在4點半剛過的時候打起來的,當時航母編隊在戰列艦編隊北方40海里處,殘餘的航母躲避在戰列艦的遮蔽之下防止德國戰列艦從南部接近。而當交戰中的坎寧安收到達爾朗上將發來的戰況報告後,立刻如坐針氈難以為繼,最終做出了拋棄重傷的「巴勒姆」和「決心」北上支援這一決定。

    事情的原委,還要從半個小時之前說起。

    …………

    「將軍閣下,東北北29000碼,發現德國襲擊艦隊,目測擁有——『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4艘、『德意志級』裝甲艦3艘。」在擁有高達的塔狀艦橋的洛林號觀測塔上,瞭望手在發現敵跡後立刻通過艦內的傳聲器向艦橋發出警告。

    因為暴風雪變得越來越大,雖然有極晝的影響,在時間進入下午4、5點之後還是變得非常陰沉,低壓的烏雲和遮蔽視線的風雪讓依靠純目測觀察的法國戰艦產生了觀測上的困難,而把雷達作為秘密武器使用的英國人在戰爭爆發之前自然是不會把那種大殺器共享給自己未來的盟友的。所以,在法國主力艦和英國輔助艦船都沒有雷達的情況下,英國人如果還想指望雷達偵測,也就只有依靠那幾艘航母了。

    可是,為了安全起見,在一支艦隊中,不直接參加戰鬥、裝甲薄弱的航母是不可能佈置在艦隊外圍的,這也就注定了,在這個風雪交加的黃昏,聯軍艦隊直到德國人接近到了3萬碼以內才發出了接敵警報。

    「什麼?4艘『沙恩霍斯特級』?這怎麼可能,『沙恩霍斯特級』不是總共就只有4艘麼?其中『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諾號』不是還在上個月的海戰中被英國人嚴重損毀了麼?怎麼可能重新出現?」

    達爾朗在聽到這個敵情通報之後,第一反應是英國人虛報了戰功,再次坑了自己的盟友,第二反應是,除非德國人的修船工業擁有神一樣的效率,但是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當達爾朗懷著最後一絲幻想走上瞭望塔,親自用高倍望遠鏡盯著瞭望兵指出的那個方向,看見前四後三7艘純白色塗裝的大型戰艦後,他最後的那絲幻想破滅了。

    「該死的英國佬!該死的德國佬!」達爾朗在下達命令前狠狠地咒罵著,「艦隊準備列隊迎戰!敦刻爾克和阿爾薩斯突前!本艦排在第三!其他護航編隊中剩下的重巡洋艦也依次編到戰列中來,牽制德國人的裝甲襲擊艦,分散敵人的火力!大家不要害怕!我們的戰艦裝甲強度可不是德國人那些最薄的地方連兩公分鋼板都鋪不起的破爛。

    等一下!還有!立刻向坎寧安上將求援,告訴他在北線德國人集中了他們目前僅存的全部戰列巡洋艦和裝甲襲擊艦準備趁著暴風雪天候突襲我們的航母編隊,讓他趕緊回援!一定要強調德國人有4艘戰列巡洋艦和3艘裝甲艦!」

    「敦刻爾克級」戰列巡洋艦的防護裝甲按照可以經受德國海軍袖珍戰列艦280毫米口徑火炮攻擊的標準設計的,艦體舷側裝甲採用傾斜佈置,重視艦體水線以下抵禦魚(水)雷的能力,強化水平裝甲防禦來自空中飛機投擲炸彈的攻擊,火力方面的設計則是採用了法國人一貫擅長的前置四聯裝炮塔兩座——只不過與它們的晚輩「黎塞留級」戰列艦相比,「敦刻爾克級」使用的僅僅是330mm的主炮,口徑足足小了2寸。

    但是主炮火力擊中前置的優點也是很明顯的,那就是可以極大地減少主裝甲帶需要覆蓋的面積,因此「敦刻爾克級」雖然掛的是戰列巡洋艦的名字,但是論主裝甲帶的厚度,卻是與掛著戰列艦名頭的「洛林號」等「布列塔尼級」一樣的——都擁有10.5英吋的主裝甲帶。

    1934年在意大利宣佈將建造新戰列艦後,法國又批准建造第二艘敦刻爾克級戰列艦。同級二號艦阿爾薩斯號加強了舷部、主炮炮塔以及彈藥艙上部防禦裝甲。

    可以說,敦刻爾克級在面對「德意志級」裝甲艦時應該是不怵對方的炮擊的,但是面對在它之後針對性設計的沙恩就不是一回事了。

    …………

    「將軍,看來英國人果然是中計了啊。他們居然把重巡洋艦都排到戰列上來了,看來他們那兩艘最新銳的『敦刻爾克級』戰巡艦的火力要好一陣子發揮不了價值了。」

    「這沒什麼——確切的說,應該是法國人中計了——英國人的戰列艦隊指揮官當中,很多人都是親眼見過一個多月前那場海戰的,他們都深知『沙恩霍斯特』和『格奈森諾』受到的重創有多嚴重,所以遇到這種情況,肯定會多質疑一番才能斷定的。也只有和英國人貌合神離、又沒能被上個月的大戰教訓過的法國人才會這麼輕率。」庫爾特.雷福曼少將點起一根雪茄,輕鬆地推斷著敵人的心理。

    其實德國人用的詭計很簡單——他們把2艘最新的「歐根親王級」重巡洋艦排在了那兩艘「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前面,並且在隊形上比沙級兩艦更靠前兩三千碼左右。因為德國人的戰艦外觀具有很強的繼承性,因此同樣擁有4座三聯裝主炮塔的「歐根親王級」和「沙恩霍斯特級」在三萬碼的距離上自然是很容易被認錯的,更何況此刻風雪大作、雲飛浪湧,而德艦又是極地純白色塗裝呢。(另一個時空的歐根是希佩爾級的,不存在獨立歐根級,德國也不存在4座三聯裝主炮的重巡,所以在實戰中只有被誤認為是俾斯麥過,跳看讀者注意。)

    而那兩艘被誤認為是「德意志級」裝甲艦的p級裝甲艦倒是情有可原的,而且事實上,p級裝甲艦正是「德意志級」的改進型。在原本的歷史上,因為戰爭的提前爆發,原來規劃的「z計劃」中的12艘p級裝甲艦只有2艘鋪設了龍骨,最後因為戰爭的進程沒能完工就被拆毀,材料拿去造了潛艇和坦克,而在這個時空因為維勒安的介入,本著不浪費現有設計和資源,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德國當時短缺的船台資源,所以p級裝甲艦被得以保留——因為p級艦的長度只有不足200米,而「德意志級」更是只有187米,以德國剛剛重建數年的造船工業,每一座建造200米以上大型戰艦的船台都是非常寶貴的,訂單早就排到了1944年,為了充分利用相對數量較為充裕的巡洋艦船台建造足以對戰列艦隊集中決戰、突破形成幫助的主力戰艦的話,除了輕型的護航航母外,就只能選擇德國特色的裝甲艦了。

    只是,這種裝甲艦的數量在經過斟酌之後,從原來的12艘之多被縮減到了5艘,定位也從只考慮單獨破交作戰提升為了兼顧輔助艦隊決戰。在具體的設計指標上,現在的p級裝甲艦和歷史上的同型艦也可以說是大同小異,作了一些讓戰艦更適合艦隊決戰用途的改良。

    在維勒安看來,使用柴油機動力的裝甲艦進行破交作戰是沒有前途的,因為柴油機動力的戰艦雖然在省油耗、高續航方面有汽輪機戰艦不可比擬的巨大優勢,但是在航速上的硬傷導致了這種戰艦作用的歷史局限性。

    當初的「德意志級」裝甲艦在設計的時候額定最大航速可以達到26節,過載最大航速28節,這在1930年代初期、敵國戰列艦航速都還只是諸如伊麗莎白女王級、納爾遜級這些的25節、23節的時候,想要執行「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的策略還是可以實現的,但是隨著敵國航速接近30節的快速戰列艦的出現,在未來的海戰中,如果「德意志級」繼續單獨執行破交作戰,其下場是可想而知的。

    事實證明,在戰爭開始後頭兩個月裡,「德意志級」已經在破交戰中損失了兩艘了,而且並不是與另一個時空的歷史上那樣因為機緣巧合才被一些輕巡重巡用詐術和狐假虎威擊沉或者誘沉的——戰沉的那兩艘「德意志級」,都是在堂堂正正的追擊海戰中因為航速不足最終被英國人圍追堵截成功而沉沒的。

    1938年開建的p級裝甲艦,採用了9台bmw公司最新研製的v12結構船用柴油機,單台功率達到18500馬力,9發3軸推進,最大功率165000馬力,極速33節——這已經是德國工程師們在使用柴油機動力設計大型戰艦時可以達到的最大航速了。這個速度可以讓p級裝甲艦在逃生和追敵的時候短暫擁有暫時還可以滿足當前時代需求的高速度,但是不能持久。因為柴油機固有的低速高效特性,p級的巡航速度只有可憐的13節,在這個速度下它可以巡航整整2.5萬海裡,但是如果把巡航速度提高到19節——這也是其他汽輪機戰艦的巡航航速的話,這個航程就被縮減到了1.5萬海裡。

    在戰艦的其他指標方面,p級的排水量比它的前輩「德意志級」高了整整一倍——設計排水量從11700噸上升到了25000噸,滿載排水量從14900噸上升到了29500噸,但是主炮數量卻沒有增加,這就讓副炮火力、防空火力和裝甲有了很大的提升空間。

    火力方面,在維勒安出現之前原本的設計是沿用2座德意志級的11英吋3聯裝主炮,但是炮座佈置卻是和「沙恩霍斯特級」一樣的4座炮座座圈,只是把高層的背負式炮塔從11英吋減小到了6寸三聯裝或者8寸雙聯裝,降低了船體的重心並且讓被背負的炮塔更加靠攏下方的主炮塔,讓兩者的裝甲防盾盡量重合,從而間接為下方的大口徑主炮塔提供額外防護。現在因為維勒安的干預,「歐根親王級」的8寸三聯裝主炮得以研發成功,而「沙恩」也換裝了從意呆國奧托.梅拉拉那裡搜刮來的「安德裡亞多利亞級」的12.6寸三聯裝主炮,因此,p級的火力也就順理成章更換成了如下配置:底層2座12.6英吋三聯裝炮塔,背負2做8英吋三聯裝炮塔作為副炮,其餘兩側炮位全部空出不再安裝副炮,統一口徑使用128mm雙聯裝防空炮。

    在裝甲方面,因為排水量的富餘,p級裝甲艦的次要裝甲最薄弱處從德意志級的14mm提高到了70mm,加強了全面防護以確保敵輕巡洋艦以下的主炮或者戰列艦的副炮不會對艦體造成嚴重結構損傷;主裝甲帶方面,從德意志級的90mm提高到了200mm,雖然與「沙恩霍斯特級」還有很大差距,但是達到了和米國人的「阿拉斯加級」一樣的水平,這樣的主裝甲帶可以做到徹底免疫敵軍重巡主炮的火力,在擔任襲擊任務的時候就可以防止一切速度追的上自己的戰艦對自己構成任何實質性威脅(「德意志級」是典型的小船扛大炮,裝甲實在是很薄,在和敵人巡洋艦對掐的時候雖然不會被擊沉,但是也經常是互有毀傷,很容易喪失續戰能力。)

    「將軍閣下,敵艦各參數已經校準,目前間距27000碼,已經進入8英吋艦炮最大射程範圍,是否準備開火。」隨著雷達官和瞭望指揮官把法國人那幾條擺開架勢的戰艦參數一一錄入,德國人的準備工作終於全部完成了。

    「11英吋以上主炮裝填穿甲彈,8英吋炮裝填高爆彈,目標敵艦敦刻爾克號、阿爾薩斯號,開炮!」

    隨著庫爾特.雷福曼將軍的一聲令下,7艘德國戰艦一齊發出了海神的怒吼,36發12.6英吋穿甲彈、6發11英吋穿甲彈和30發8英吋高爆彈呼嘯著撕裂空氣,飛過兩萬多碼的距離,在法國人的四周散步出死亡的氣息。

    大海,開始沸騰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