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鋼鐵雄心之鐵十字

大道小說網 第四十六章 黑豹和虎王 文 / 無財者無能言財

    黑豹立項

    「居然是統一厚度鑄造鋼板設計……還真是偷工減料啊。」保時捷博士和邁巴赫的設計師們一起看著那輛在芬蘭被炸壞後繳獲回來的-t34坦克,對於蘇聯人餓省錢措施驚歎不已。

    這輛坦克使用的是全鑄造裝甲,和德國人原來的軋制裝甲相比用料節省,邊角廢料損耗起碼減少一半。

    當然,現在德國陸軍的坦克裝甲加工工藝已經很少採用軋鋼這種浪費材料的方法了,在維勒安部長提供的大噸位鍛壓機械供應充足的情況下,帝國的坦克工廠都開始喜歡上那些直接鍛壓成型的裝甲了,鍛壓的裝甲和軋制的一樣可以進行各種表面硬化處理,在內部應力釋放方面還更有優勢,雖然從能耗上來說,鍛壓比軋鋼消耗的煤炭會多一點,但是切削浪費的鋼鐵廢料幾乎沒有,這對於煤多鋼少的德國工業體系無疑是一個利好消息。

    但是現在,看到蘇聯人的省錢秘法後,保時捷博士等人不得不感歎蘇聯人的摳門真是到家了,維勒安部長的改良建議至少也是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實施的,而蘇聯人則完全是以量取勝。

    但是蘇聯人的做法仍然有非常值得借鑒的地方,那就是統一車體各處鋼板厚度。

    以德國人的坦克鋼板為例,4號坦克的前向裝甲有50mm厚,炮塔防盾60mm,側向30mm,後部20mm而炮塔頂蓋只有區區14mm。這樣的設計,雖然在控制裝甲分配和整車重量方面較為精確,但是在裝甲的大批量標準化加工方面則不如蘇聯人便捷——生產出來的裝甲,該是哪個部位用的,就只能在哪個部位用的。

    更大的差距則體現在戰時損壞坦克的翻修:如果是被局部摧毀返廠維修的坦克,缺了那塊鋼板就補那塊鋼板的訂貨,這種情況就會導致戰時修復局部損壞坦克時非常難以實施。而這也就是為什麼蘇聯人只要是打了一場勝仗,那些被打壞地七七八八的t-34大部分還能很快修一修將就著用,德國人卻不行,因為戰時生產廠家根本無法預估哪些規格的戰車鋼板的戰損率會比較大。

    蘇聯人的做法簡單得多,整輛t-34坦克上只有兩種厚度的鋼板,一種是45mm的,一種是20mm的,前裝甲和側向裝甲都是使用45mm的,只是前裝甲傾角達到了60°,實際前方直射時的等效厚度達到了90mm,而側向裝甲傾角僅僅只有40°,45mm裝甲的等效厚度約在60mm,而底部、頂蓋、後方則用20mm的裝甲,同樣依靠傾角的不同來控制用料重量和等效防禦厚度。

    這樣做,唯一的劣勢在於犧牲了一部分車內空間,傾斜佈置外裝甲的坦克車內空間利用率會更低,讓乘員舒適性下降,但是這一貫是蘇聯人的慣有特徵——坦克兵坐得舒不舒服,不在蘇聯坦克設計師的考慮範圍內。

    「還是,先看看實彈測試的效果,再做決定吧。」保時捷博士一干人等分析完了t-34的全部設計細節,還是決定親眼看一下實彈測試,是否有必要犧牲德國裝甲兵的「舒適性」。

    「咯噠~轟!咯噠~轟!」隨著射擊場佈置完畢,兩門蘇制76mm口徑、30.5倍徑坦克炮在1000米的距離上對t-34和4號坦克測試樣車進行轟擊測試,各實施了十發連射,結果一發都沒有擊穿(註:此時的t-34用的還是30.5倍徑的l-11而不是42倍徑的f-34,所以穿甲能力只是和德國歷史上的的4號支援坦克的24倍短管榴彈炮穿甲能力差不多,不是歷史上開戰時的t-34主炮),隨後把距離縮短到400米進行測試,結果4號坦克中彈10發,擊穿7發跳彈3發,t-34正面裝甲擊穿4發跳蛋6發。從數據來看,t-34在更薄弱5mm鋼板和無裝甲表面硬化處理的情況下,防彈能力仍然是略優於4號坦克的。

    「看來,我們還是很有必要參照蘇聯人的一些設計優點,結合4號坦克這兩年來的改良技術儲備,定制一到兩款帝國最新銳的坦克的。否則,只怕帝國陸軍的裝甲優勢難以保持。」

    …………

    一周後,帝**備部部長阿爾伯特.施佩爾和陸軍部長勃勞希契元帥簽署了最新型號的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的招標書。新的項目編號為5號戰車和6號戰車,代號本來該定名為「豹式」坦克和「虎式」坦克,但是因為事實上帝國在1938年4號坦克開始量產之後就已經開始5號戰車和6號戰車的技術儲備和論證設計工作,現在的正式立項基於蘇聯坦克的一些設計優勢進行了改良,繼續叫原來的代號有些不合適。

    最終,5號戰車的正式代號為「黑豹2」,而6號戰車則被定名為「虎王」,這兩個項目預計分別會在1942年年初和1943年年初批量投產。

    「黑豹2」坦克因為重新調整設計的時間只有不到1年,因此大量直接借鑒了蘇聯人的設計思想和原來4號坦克上成熟成功的經驗。火力方面則直接從最新的flak-4188mm防空炮上移植改良而來。

    最終,「黑豹2」的設計指標被定在了如下範疇內:車長(含炮)小於9米,不含炮小於7米,寬度小於3.4米,高2.6米,額定重量控制在45噸以內。車體動力後置、省略傳動主軸,使用扭桿懸掛、6對非交錯的大負重輪。車體內部佈置4名成員艙位,共計炮手1名,車長1名,裝填手1名,駕駛員1名——因為佩內明德研發基地的無線電中心技術進步,德軍的近距離無線電步話機技術得到了迅猛的發展,超過了同期米國的水平,因此也就省略了車內一名機電員的需求,省掉了1個人的艙位,把因為傾斜裝甲而減少的車內空間補足了回來。

    裝甲部分,新式的5號、6號戰車計劃執行後,德**方應當將新一代主力坦克裝甲板厚度統一為三種規格:140mm,100mm與60mm;其中較輕而快速的5號戰車選用100mm裝甲板作為正面防禦而60mm裝甲板作為其他方向上的補充防禦,而6號戰車則正面採用140mm裝甲、側向使用100mm裝甲,僅有尾部和底部使用60mm,這樣,帝國陸軍僅需要生產三種厚度的鋼板就可以兼容涵蓋全部主力坦克的需求,實現「虎豹換皮」。而未來的戰鬥中,4號坦克改型也應當預留將正面裝甲更換為制式60mm裝甲的空間,這樣就能大大節約裝甲定制的週期浪費。

    最終,「黑豹2」的防護要求被定在了炮塔防盾120mm;正面100mm表面硬化銻鉬裝甲鋼,內向側傾60°——與t-34相同,側面與後方使用60mm裝甲,其中側向內傾30°,後方內傾15°。

    坦克採用一門由flak-4188mm高射炮改良而來的88mml56kwk-40坦克炮,並預留未來加長炮塔、升級到l71倍徑型號的空間。

    動力部分採用一台bmw-234柴油機,最大出力950馬力,驅動重達45噸的車體時理論公路時速仍然可以達到驚人的65公里!不採用外掛油桶時最大公路行程400公里。

    6號「虎王」項目於「黑豹2」相比,在防護方面把各向裝甲都提升了一個檔次——炮塔防盾180mm,正面裝甲140mm,側向裝甲100mm,頂部、底部、尾部60mm,各方向裝甲傾角與「黑豹2」完全相同,僅裝甲一項就導致車體增重11噸左右。因此車體全重也就從「黑豹2」的45噸增加到了64噸。

    動力系統方面,「虎王」初步設計使用與「黑豹2」一樣的bmw-234柴油機,但是採用自增壓型號,可以在引擎重量、體積提升不明顯的情況下把發動機出力從950馬力提升到1100~1200馬力,唯一的壞處是因為增壓對引擎壽命的傷害,發動機理論壽命從1500小時降低到了900小時,油耗上升30%,通過8對非交錯大負重輪驅動,公路極速48公里,不掛油桶理論最大行程縮短至260公里。乘員定額仍然為4人。

    對「虎王」的研發制約最大的瓶頸在於其主炮——維勒安部長根據對戰爭進程和敵國趕超速度的估算,強烈建議帝國陸軍部在為「虎王」定制火炮時,必須使用目前帝國海軍重巡洋艦和戰列艦上的km-40105mml60防空炮或者km-41128mml52防空炮改良而來的坦克炮,但是因為這一工程起碼要到1942年才能完成移植測試,所以「虎王坦克」的定型投產也就不得不拖延到1943年年初了。

    當然,就目前的發展形勢來看,105mm口徑、60倍徑的坦克炮在現在的世界上還是沒有用武之地的,因為地球上根本就沒有那麼強大的裝甲對手,如果戰局需要的話,使用88mml71倍徑的大車扛小炮型「虎王」也是可以拿來應急的。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