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鋼鐵雄心之鐵十字

大道小說網 第一百零四章 七月風暴:為了部落 文 / 無財者無能言財

    對於日本問題,希特勒在維勒安的勸說下,一直沒有採取全面結盟的措施,自始至終只是簽訂了一個秘密的獨日訪供協定,為的就是讓帝國在對英美的問題上獲得主動權——如果日本人主動招惹英美,帝國自然可以若無其事地置身事外。但是如果帝國和英國甚至米國開戰的話,以日本人對東南亞和南亞乃至澳大利亞的英美殖民地之覬覦,顯然是不會袖手旁觀的,出於利益的考慮,一旦他覺得有可能撈到好處,哪怕沒有聯盟條約他們一樣會出手。

    唯一的區別是,如果德國人和日本建立了全面的聯盟的話,那麼日本人的膽子可能會過肥,在實力不濟的時候就惹是生非,而沒有條約和同盟的幫助的話,他們就更加需要掂量掂量,做個跟進檢漏的角色。

    至於地面戰爭的潛力,希特勒更加看好蔣校長的實力,尤其是目前蔣已經有了60個德械師、連同整編師新編師共計300個師規模的陸軍,雖然所謂的德械師裝備水平和作戰素質充其量也只有正規德軍步兵師的三分之一,可是畢竟架不住人多勢眾和地處遠東腹地交通便利的優勢,未來在對蘇作戰中還是可以期待地。更重要的是,39年擊退日軍、今年收復越北四鎮後,蔣校長的威望已經是如日中天,遠東軍隊的士氣也是不可同日而語。這一切,都造就了希特勒對於蔣未來收復失地的信心。

    誠然,如果蘇聯人能留著日本人在滿洲的勢力這個後患,希特勒原本是不介意導演一次德日遠東三國夾擊蘇聯的戲碼的,不過這一點其實在維勒安為了止息遠東國和日本國之間的干戈而發現了渤海灣油田的那一刻起就已經不可能做到了。史達林是不會容許一個大力發展裝甲力量和石油工業的軍事強國出現在它的菊花位置的。

    1941年7月7日,經過兩個多月的調兵遣將籌劃之後,蘇聯軍隊再一次假藉著蒙古國撕毀停戰協議、不承認滿洲國合法性的方法,重新發動了遠東關外戰爭。

    為了更加好的使用戰爭借口的遮羞布,蘇聯方面從蔣校長手中秘密引渡了前清宗室族長、醇親王、宣統帝的叔父愛心覺騾.載濤到蒙古,打出滿蒙一體、驅除日寇,解救宣統的口號。讓朱可夫中將率領的蘇軍遠東第一集團軍群再次打起蒙古軍隊的旗幟,從赤塔進攻熱河、遼西各地。

    與之相搭檔的包括部署在海拉爾、進攻哈爾濱方向的華西列夫斯基大將遠東第2集團軍群和部署在符拉迪沃斯托克,進攻延邊、惠山的伊萬.科涅夫遠東第3集團軍群。

    蘇軍三個集團軍群共計部署兵力95個師150萬人,並投入了9個裝備有t-34坦克的裝甲軍,共計800輛t-34坦克、3000餘輛kv-1、bt-7、t-26等其他型號的坦克,火炮、火箭炮共計8000門,作戰飛機1500架。

    日軍方面擁有關東軍8個甲種師團、16個乙種師團共計60萬人,此外還有滿洲軍和朝鮮軍共計20萬人,新建仿德式3號坦克早期型的「二式中戰車」200輛,九七式中戰車、九七式n175mm、九七式n2105mm自走跑共計500輛,其餘輕型坦克及裝甲車輛近千輛,火炮4000門,作戰飛機1200架。

    九七式中戰車是日軍在傚法德制坦克設計之前最成功的一款型號,戰鬥全重15噸,搭載一門由美制m157mm戰防炮改良而來的坦克炮,雖高時速38km,從綜合性能上來說是一款可以和法國人的s-35霍奇基斯坦克抗衡的產物,但是在蘇聯人的t-34面前就陷入了裝甲和火力均不夠看的尷尬境地,倒是其n1

    n2自行火炮改進型在後來的作戰中表現良好。這兩款該型是把九七式中戰車的封閉式炮塔取消後,安裝了一門只有正面防盾、沒有側後和頂部防護的步兵炮,n1型搭載了75mm火炮,n2型則是105mm。

    從兩軍的戰裡來看,蘇軍在地面部隊方面擁有的優勢非常明顯,規模是日軍及其僕從軍的兩倍,而且裝甲和機動火炮的質量和規模優勢更是巨大,唯一處於劣勢的是空軍戰鬥機的制空性能——此刻的蘇軍還在使用以i-15

    i16為主的戰鬥機,而la-3和mig-3戰鬥機都還只在驗證階段,之前的諾門坎戰役和芬蘭冬季戰爭時遇到的空中敵手都不是很強大,這讓蘇聯人加快投產新式戰鬥機的需求不是非常迫切——畢竟在歷史同期,拉格、米格和雅克戰鬥機也多半是因為德國人的入侵而匆匆定型的。

    就是在這樣一種實力對比下,這場七月風暴行動打響了。

    蘇軍成鉗狀地包圍著滿洲地區,分別從西面、北面和東面讓3個集團軍群齊頭並進發起進攻,但是事實上還是有主有次的——朱可夫中將的遠東第1集團軍群和科涅夫的遠東第3集團軍群擔任了相對重要的主攻任務,而華西列夫斯基大將親率的遠東第2集團軍群雖然目標被選為從海拉爾和呼倫貝爾進攻哈爾濱和齊齊哈爾,但是實際上起到的更多是牽制作用,以防止日軍主力抽調兵力南下或在被擊敗後有秩序地撤退。

    在西線,朱可夫的集團軍群在大量裝甲車輛和卡車的補給支持下,穿過蒙古的丘陵草甸和沙漠,遠離他們的鐵路補給線直接插向了熱河——這出乎了日軍對蘇聯後勤的估計,畢竟在兩年前的諾門坎戰鬥中,蘇聯人在進攻方向的選擇和補給的實施方面表現得還是非常依賴於他們的西伯利亞大鐵路和蒙古鐵路的。

    顯然,蘇聯人在作戰計劃上很想依葫蘆畫瓢翻版一份德國進攻法國一樣的大勝來鼓舞士氣人心,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在討論作戰方向時就有意識地強調了「從常規補給來看不適合進攻的路線出擊」。以傚法一次阿登山區一樣輝煌的突破。

    在開戰後的最初兩天內,日方將領幾乎不能作出蘇軍準確進攻方向的判斷,而大部隊卻因為分兵固守哈爾病、瀋陽等幾處大城市而被分散,在朱可夫的60萬人馬正面的日軍只有區區8萬,這對於最擅長打絕對數量優勢的順風仗的朱可夫來說,可算是找到了一個出一口惡氣的機會。他一不計損失、不問傷亡、只追求突進速度的態度指揮著這場戰鬥,把喀秋莎火箭炮這些善於機動部署快速投入的武器使用到了極致,而一旦遇到日本人有輕裝甲防護的自走炮群的反制,則立刻出動i-15

    16戰鬥機群和伊爾-2攻擊機實施縱深清除——這些任務都是在蘇軍沒有得到制空權的情況下被強令出擊的,蘇聯人為了快速突破三天之內付出了200架作戰飛機和600門快速部署火炮、輕戰車的代價,連續突進500公里,圍困錦州,切斷了在熱河、綏遠兩省前線與遠東**隊對峙的日軍一部和後方主力的聯繫——在39年的戰爭結束之後,日軍的前沿從關外三省前伸到了熱河、綏遠兩省的長城沿線,為了防止遠東**隊反撲,這裡常年部署著關東軍隊的三分之一人馬。

    在東面,科涅夫中將的進度要緩慢一些,主要是延邊一帶的平地比較狹窄,遠東和蘇聯、朝鮮之間的長白山脈對蘇軍的大規模裝甲部隊展開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事實上在蘇軍3大集團軍群編製時,科涅夫所部在坦克部隊的部署上也確實是最少的。不過所幸日軍在此地的駐守部隊也是最為薄弱的,3天之內,科涅夫所部還是成功推進了200公里,攻克吉林,逼近長春。

    不過如果蘇聯人以為日本人在被割裂成數片區域各自為戰之後就會很快崩潰,那就大錯特錯了。雖然到了7月15日後,蘇聯人以付出了幾乎3倍於日軍的傷亡成功把日軍的綏遠熱河、遼東、朝鮮、黑吉等處通過朱可夫和科涅夫的穿插夾擊割裂為4塊無法互相援護的區域,但是那種類似於德法戰爭時法軍總崩潰一般的局面卻並沒有到來。

    究其原因,無非是日軍的韌性和就地補給能力絕對不是法國人所能比擬的,歷史上45年的八月風暴之所以以摧枯拉朽之勢一周結束,那也只是因為日本已經兵敗投降再無戰心——以歷史同期八月風暴行動中關東軍7萬戰死,60萬繳械投降的比例來看,蘇聯人如果真的要硬碰硬全殲日本關東軍,所需付出的代價起碼要慘烈數倍,這種情況和柏林戰役時元首自盡後軍心瓦解是一個道理。

    於是乎,蘇聯人弄巧成拙地導演了一次原本歷史上德國人在1942年下半年會在東線戰場的哈爾科夫-斯大林格勒之間的頓河大灣地帶所接受的教訓——日軍被蘇聯人切割成數塊,但是每一塊被分割包圍的日軍仍然堅持抵抗,死戰到底。

    德法邊境地帶一直以來因為法國人忌憚德國,為了防止在開戰後遭到德軍嚴重破壞,一直以來工業發展緩慢,武器彈藥無法自給全靠倉儲和後方運輸,所以被切斷後路後影響顯著。但關外3省的地盤本來就是已經被日本人佔領後作為帝**工後期基地建設了十年之久,3省軍工業產能已經超過了日本本土,達到了大日本帝國總工業產能的50%(本土40%,朝鮮、抬腕加起來10%)。幾乎每一座包圍圈中稍大一點的城市都有一些武器彈藥和工業原料的加工生產工廠和礦冶會社,彈藥補給倉儲數量更是龐大,完全不懼被切斷武器彈藥的補給。

    裝甲突擊的勢頭放緩後,又失去了制空優勢,蘇軍陷入了血戰、苦戰之中。蘇聯軍隊和日本軍隊歷來是人類現代史上軍紀最為敗壞的兩大奇葩。在斯大林格勒前奏的頓河大灣戰役中,被德軍分割穿插包圍在乾涸河床地洞裡的蘇軍可以靠喝泥漿和互相食用屍體撐住一個多月不投降——德**官在包圍蘇軍後為了擴大縱深突破的效果,只是繞過蘇軍固守的堅強據點繼續突破,卻不知這些被他們認為「無法在這種人類無法生存的環境下抵抗下去」的蘇聯獸人部隊絕對不能以常理度之。至於日本人,在硫磺島的地洞裡和菲律賓的叢林裡彈盡糧絕互吃仁肉削竹為矛抵抗到八十年代渾身長毛形如野人才老死的例子也屢見不鮮。

    兩軍拿著1940年代的武器裝備,但是獸性和凶殘讓他們的戰鬥打成了倒退了三十年的老式戰爭,似乎日露戰爭時代的血腥絞肉再次重臨人間。「哈爾兵絞肉機」「遼羊絞肉機」「沈羊絞肉機」一個個歷史名詞被製造出來的背後,是一場場戰死十萬人以上戰役的譜寫。

    戰爭最終被拖到當年11月份才告終結,日、滿、朝軍傷亡70萬,被俘30餘萬,因為蘇軍傷亡過大,這30萬以滿洲朝鮮人臨時拉丁組成的戰俘最終也被蘇軍全部處決。而蘇聯人在三次增兵之後,以總傷亡200萬人的代價血洗了關外五省和朝鮮,把日本人的勢力徹底推下海。在這場4個多月的戰爭中遠東關外五省級朝鮮總計死亡人口達到了驚人的1400萬人——除了300萬軍人,剩下1100萬都是被殃及池魚的關外諸省和朝鮮地區的平民,殺紅了眼的蘇軍日軍為了發洩敵占區平民「資敵」的仇恨或者在己方撤退時為了確保焦土抗敵不留一頭肉用「牲畜」給敵軍,漸漸發展出了所過之處動輒屠城的作戰方法——尤其是當各自不擇手段破壞敵軍物資補給,食用人類成為了兩軍公開的秘密後,人類作為一種戰略物資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屠滅。

    1941年11月18日,當蘇聯獸人部隊高喊著「烏拉部落!」的口號衝進釜山,把日本人徹底推下大海的那一刻,這是一場人類史上兩大獸族機緣巧合碰撞所導演的慘劇終告落幕。裕人天蝗不得不揮淚接受乃祖畢生經營之地落入蘇聯之手,而史達林則欣喜於蘇聯軍隊終於從他遇刺後的數次清洗中逐步恢復了戰鬥力——這是他徹底以健康人身份對外露面以後蘇軍發動了第一次重大戰爭。原本害怕蘇軍建設因為軍官死亡過多而衰退,想不到實際的表現還算尚可,至於傷亡200萬人的代價,在斯大林看來比之於蘇軍的成長來說完全是微不足道的——在和日本人血拼之前,這些蘇聯軍隊都只不過是剛剛拉來的農夫和工人罷了,至少在死傷了這200萬之後,這支軍隊中殘餘的人已經徹底建立起了獸性和戰術上的狡猾。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